西西河

主题:晚期明军的嗜杀与无能 -- 天空不空

共:💬265 🌺1228 🌵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右屯不能赖袁崇焕吧,还是高第胡搞

高第要把辽西所有人撤回山海关,孙承宗原来的布置等于全部作废,实际上锦州周边的明军和卫所军民不愿意撤,撤退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尤其是敌前撤退,需要有人组织梯次撤退,互相掩护。高第发个命令就拉倒,实际上整个辽西除了袁崇焕 还有赵率教 祖大寿都不撤,这是有组织的,还有锦州一带没有组织的。然后造成撤回山海关5万多人而已,为这个还搞了笔墨官司。

高第说自己就5万多人,孙承宗直接说,让户部按照5万多人给军饷就行。高第自己马上打脸,辽西确实有12万军队,在山海关以外还有一半人马,高第不敢不认。有组织的就是 袁崇焕和赵率教的人马,锦州那边没有主要官员,各个堡寨各自有军民在,几个卫所,城堡差不多一万多人,右屯就是这种情况,袁崇焕也管不着。右屯粮食本身是为了跨海攻击盖州准备的,宁远的红衣大炮也是为盖州准备的,袁崇焕截留这批炮才有后面的宁远大捷。

右屯和锦州周边的问题其实是高第自己闹的,下个命令,不组织交替撤退,高第自己混账。

孙承宗

家园 高第下的命令是归并宁远,撤锦州,右屯。

当年的争议是争议的地方是锦右是作为前锋哨探之地还是信地要死守。

这时候锦州和右屯没怎么修,“由此东如锦州城,大而朽坏,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锋游哨之地,夏秋无事,防护屯种,入冬遇大敌,则归并宁远,以便保守。”

从没任何一个人搞过啥尽弃关外。

满桂在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前屯位于宁远山海关之间,可以说这两位都完成了高第的部署。

高第要是真尽弃关外的话,满桂和赵率教为啥不撤?宁远这个千户所级别的城池,塞了2万人已经塞不下更多军队了。

就袁崇焕在右屯不肯奉命撤退,他大话说得很好听:据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呈照,锦、右、大凌河三城皆前锋要冲,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罹播迁,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呈详到道,据此为照。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

结果啥都没干,后金来了,他自己逃回宁远,把锦右的百姓存粮全扔给后金了。

“彼不知臣之先行撤入,而谓我先逃,故一往而无复顾忌,直抵宁远城下”

逃了还挺得意,完全无视之前“有进无退”的大话了。

结果锦右一带居民等到后金真来了才匆忙撤退,“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明史在这段改得地方比比皆是,和《熹宗实录》里面的原文对不上的地方太多了。

明史里面这段“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在其他任何史料里面都没有,是明史硬生生自己加出来的。

最后问你一句: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狥。你来说说看这是哪里下达的命令,给谁下令的。

家园 守江必守淮和辽西走廊的地理差太多了,这也能混为一谈。。。

长江中游是个内凹的走向,不守南阳盆地,进攻方能从湖北到江浙任意一点过江,防守方是没法守。

辽西走廊就只有一条路。守八里铺,前屯还是宁远的差别不大。反正最后还得啃山海关。

家园 明英宗决定两天后"出征″

太太太违背常理,过于"荒唐″了。去边境查帐,就很合理。查帐就要快,防止证据消失,证人窜供。所以明英宗十之八九是查帐去的。于谦就有很大的反查帐嫌疑。

98年朱总理查粮仓,粮仓花了4天造假。如果粮仓大到一定程度,以至于造不了假,要么粮仓失火,要么朱总理就危险了!

通宝推:潜望镜,
家园 于谦‘巡抚’山西十八年,能调动上万人到北京为其“鸣冤”

仅仅这一个上万人(甚至包括晋王)上访的费用,就是一笔巨额款项。

P兄所提到的朱熔基查粮仓的当代故事,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对历史的理解,需要当代的经验来补充。

家园 是防守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个点

失去辽西走廊那些城堡的遮护,山海关完全暴露在兵锋之下,防守也就没了纵深。清军只要占了前面那些城堡,明军就只能被动防守,没有从辽西走廊出击的可能,也失去牵制清军主力的作用。

山海关虽然坚固,但是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关口,寄全部希望于一道关口,是非常危险的。

家园 从辽西走廊出击?出击哪里?牵制清军主力?牵制过吗?
家园 徐光启丁忧时候专门研究过番薯种植,还写了本书

不过番薯传到北方,大规模种植还是要到清朝中叶了。

明朝财政是很头疼,没有统一的中央财政,几百万两的太仓银只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太仆寺,工部,兵部都有自己独立的收入,地方还有留存,折算起来让人头大,还真不能直接和别的朝代的总收入去比较。

清初收税效率高不仅仅因为清朝敢于亮刀子,明末各种中间商被农民军起义灭了大半也是重要而常常被人忽略的原因。

顾城就在书中写的是清朝窃取了农民起义的果实。

家园 我给个山海关的复原图吧。。。你管这叫一道关口???

点看全图

再给个宁远的复原图

点看全图

宁远修得不好,每一面城墙长快1500米,中间没马面,红夷炮没法向下射击,别的火器有效射程近,城墙中间有很大一段死角给后金挖墙脚。

就这么个千户所级别的城,后金不靠内应正儿八经攻城2代人都没打下来。

山海关防御能力可是远远超过宁远。

如果追求心理上的安慰,修城修到八里铺,在前屯留个前哨就够了。

历史上明朝修到宁远,锦州,后方的山海关和前屯的兵一个也不敢少,后金轻易绕过宁远到前屯打劫明军屯田,真是浪费粮饷。

通宝推:真理,桥上,桥上,
家园 几乎所有大型的关卡,都不是一道墙

去过山海关不少次,这张图也见过,只从防守角度说,确实是雄关。

但还是那句话,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关卡。城防没有弱点,守关的人也有弱点。寄所有希望于一处没有战略纵深的关卡是非常危险的。

家园 蒙古独立是沙俄、苏联、日本在背后支持

甲午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和日本划分在蒙古的势力范围。沙俄灭亡后,蒙古出现短暂真空。所以徐树铮能一度收复外蒙。但中国当时内战,很快外蒙就又一次在苏联支持下“独立”。而日本当时则经营内蒙和东蒙,不但扶植蒙古族傀儡还扶植汉人傀儡。

但这种情况和清政府实行的移民政策关系不大。汉族是农业民族。闯关东流行是因为东北是农业区。而不论是内蒙还是外蒙甚至新疆大多数地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不适宜大规模农耕。西藏、青海等等地区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太祖采取的方法并不仅仅是“移民实边”,更重要的是布置建设兵团“军屯”。同时实现了工业化,能够以现代技术支持“移民实边”并建设工业才稳定了边疆地区。

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谈政策。

家园 甲午被日军轻易打穿东北的原因之一就是东北人口太少

东北人口少,兵更少,诺大的东北,连区区万把可战之兵都凑不出来。

结果只能从华北一点点几百几百把军队运到东北堵漏,这么添油无济于事,清军兵力太少而根本堵不了占优势兵力的日军。

甲午之后,清朝还是知道要吸取教训,移民实边的。

内蒙在道光年间由于黄河改道,后套的黄河能够自留流灌溉了,农耕区也随之迅速扩大。闯关东时候也有很多汉人移民去内蒙的。

民国年间更是大力推广移民实边,移民从清末的100余万人猛增至500多万。

家园 纵深纵深,你得有援军才叫纵深

不然就是孤城死地。

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

修堡垒,维持纵深防御或是堡垒推进的前提是要有野战的能力,敢于去支援。

宁锦之战赵率教困守锦州,宁远也不敢去救,一直到后金攻宁远不克撤军。

再接下来就是后金改用围点打援了。大凌河和松锦都是如此。

还真不如修在八里铺,再加个警戒用的中前所。离山海关近,秦皇岛就有砖窑厂,花费少,还不容易被后金拖着近千里的后勤线持久围困。修远了只能浪费钱粮。

家园 果然还是应该退回山海关防守
家园 选哪儿防守问题都不大

也都会有问题。核心是必须有敢于野战的军队,不能培养躲在坚固的城堡里放大炮的军队,由一些马都骑不稳的文人带领,整天想着奇计。军事首先就是正面杠不败,才有计策的空间,“以正和”,才有“以奇胜”。再反推上去就是恢复朱元璋朱棣的祖制,军队有军队的系统,军队直接对皇帝负责。行政的系统归内阁,内阁不得干预军事。孙承宗,袁崇焕这样,想干军事的,则直接转行,行政履历不算,从大头兵干起。

实际上,毛文龙就是绕开文官系统,直接向皇帝汇报的。天启去世前,由于其出色表现,就已经决定把毛文龙部的军饷由20万提高到100万两,天启突然去世,东林党上台,毛文龙反而被偷杀,天差地别。正面战场有满桂这样的勇将,也照样和满清打得有来有回。如果再提拔满桂这样的担任正面统帅,也直接向皇帝汇报,那满清很可能在历史上,就是小浪花一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