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晚期明军的嗜杀与无能 -- 天空不空

共:💬265 🌺1228 🌵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晚期明军的嗜杀与无能

这个帖子是跟pattern讨论的产物,因为三两句话说不清楚,就单独成贴详细说一下,第一,因为是晚期明军,所以肯定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支军队不一样,第二,只讲趋势,所以中间有反复和波折的地方就不谈了,本贴没什么新的东西,都是史学界的常识,

1晚期明军的组成

1.1世袭军户(这个理论上存在,实际可以忽略不计了,因为军屯的土地被大量兼并)

1.2募兵(这个有,这种兵虽然能打,但数量不多,因为募兵需要花钱,而且这种兵源的特点是爱财如命,见财起意,这一点很重要)

1.3被发配充军的罪犯(价格便宜,量又足,至于这种军队的军纪,士气,道德水平,文明程度,你自己品)

2首功制选拔体系成为主流

至于常见的溜须拍马,任人唯亲,贪污受贿这些,我都不提了,因为这些因素其他封建王朝也有,不是明军独有的,明朝历史上的军官选拔体系简单的说可以分为,战功制和首功制,先说战功制

2.1战功制

2.1.1战功制,指的是战场表现,

比如是否能够判断出敌军的战略意图,是否能够保障后勤运输的安全高效,是否能够完成和友军的良好配合,认真训练,提高士兵军事技能等等,这套战功制的体系在朱元璋手底下问题不大,但后世玩不转

2.1.2首功制,指的是砍人头

看斩首的人数,砍头多的,军事水平就高,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后期,同时代的李成梁社会地位远远高于戚继光,因为跟李成梁比起来戚继光在蓟镇的斩首数量太寒碜了,站在今天的上帝视角,我们当然可以说,李成梁百战百胜,但战乱不止,戚继光无赫赫之名,但赢得了和平,但是在大明的军功考核体系下,李成梁确实各个方面都比戚继光强

3首功制的运行

首功制肯定是有正面因素的,比如,客观公正,易于操作,首级面前,人人平等(相对来说),所以越到明朝后期,战功制的考核比例越低,首功制的考核取得压倒性优势

我这里主要说的是负面因素

3.1人头价码(升官)

蒙古族:砍一个蒙古族成年男子的脑袋,官升一级,妇孺老幼也有奖励,不过要打折(当然实际操作当中也有封顶的,这里说的是原则)

满族:砍两个满族成年男性的脑袋,官升一级,妇孺老幼也有奖励,不过要打折

云贵川等西南方少数民族:砍三个云贵川少数民族成年男性的脑袋,官升一级,妇孺老幼也有奖励,不过要打折

在传统汉地参与农民起义等活动的汉族反贼:砍六个汉族成年男性的脑袋,官升一级,妇孺老幼也有奖励,不过要打折

对于南方的苗族:砍一百个苗族成年男性的脑袋,官升一级,妇孺老幼也有奖励,不过要打折

具体数字在不同年间也会有所浮动,比如在天启崇祯年间之后,满族的脑袋,在大明那里就升值了。但大体原则是不变的,

https://www.dushu.com/guoxue/102456/1089375.html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二十三

大明会典 作者:明·李东阳

3.2实际的运行

以首级为晋升依据给明军带来的影响如下,

3.2.1军官素质低下,

不会判断敌人战略意图,因为不考核,不懂得配合,因为不考核,不重视后勤保障,因为不考核,不重视训练,因为不考核

3.2.2官多兵少

少数民族的人头滚滚落地,很快,大明的实职武官,就被填满了,那么剩下的怎么办呢,候补,

3.2.3财政紧张

以首级为赏银依据

有的候补军官觉得转正无望,怎么办呢,赏银

一颗蒙古族成年男性的脑袋五十两银子,妇孺老幼打折,

一颗满族成年男性的脑袋三十两银子,妇孺老幼打折

https://www.dushu.com/guoxue/102456/1089375.html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3.2.4掠夺物资

大明的财政是有限的,少数民族的脑袋还是太多

大明士兵甲砍了少数民族A的脑袋,A的财产就归甲所有

我原来也纳闷,满族这种连朝鲜族都打不过的软柿子,怎么就入关了,可能最开始,也就是为了避免被屠杀,其实大陆很多学者还是客观的,比如对努尔哈赤的评价就是,努尔哈赤既是民族压迫的反抗者(这里指的是反抗明王朝的民族压迫),也是民族压迫的执行者(后期确实压迫过汉族)

3.2.5杀良冒功

少数民族多少也有点战斗力,也是会反抗的,屠杀少数民族也是有风险的,这个时候对于明军来说,不就是人头嘛,性价比最高的,就是冲手无寸铁的平民下手,至于道德,文明,底线?参看前面的明军成分组成,当然也有审核的环节进行把关,但中国人变通,钻空子的行为是今天才有的吗?

大清好不好,要看跟谁比,对于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有什么好的,但跟大明比起来,真的强不少。中国军事通史,是这样从军事角度来评价大清的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屠杀对不对,肯定不对,凡人畏果,菩萨畏因,但满族这个屠杀的意识是怎么来的?仅仅是落后吗?在明末清楚那个环境,仅仅是落后的满族搞屠杀吗?先进的汉族就没有屠杀吗?死在满族的刀下,确实悲惨,但死在汉族的刀下,就不悲惨吗?有起错名字的,没有叫错外号的,卢阎王这个外号是怎么叫出来的,

4明亡清兴

我们都说萨尔浒之战,明军配合不行,可明军有训练过配合吗?有考核过配合吗?

“阴霾信仰”这个ID在说广宁之战的时候,把首级抛出来的,但他并没把首级这个因素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当然外来殖民者入侵的时候,大明也曾经从制度上对斩首红毛夷的首级进行过军功评定,实际执行的怎么样,我不知道。

说几句大明的好话吧,大明有没有军纪严明,作战勇敢,战术灵活的军队呢,有!比如戚家军,不过戚家军的结局,很多河友都知道。

除了戚家军,明末秦良玉的土司兵战绩可以那么耀眼的原因,也很简单,人家的军功评价,不搞大明的那一套。

有事,先写这么多,

https://www.docin.com/p-1155492488.html明代军功监察制度研究

通宝推:llama,夜郎国主,北纬42度,从来,桥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满族屠杀也是常态,大哥别说二哥

当年意思意思也得了,说努尔哈赤反抗明朝,那是扯淡。

实际上就是满清参与争霸,满族问题是蓄奴。

如果没有包衣还有包衣下的结构,还有驱民攻城,也可以马马虎虎算反抗大明了。

另,没有倭寇,海盗的人头?

家园 番外篇:人头指标考核体系如何断送了明军战斗力

番外篇:明军为什么喜欢斩首,军功为什么又那么寒碜?

明军为什么喜欢斩首,军功为什么又那么寒碜?

家园 这个视频不错,评论基本到位
家园 有,倭寇和海盗,也是明码标价的
家园 所以说其实是共识,真的不是什么新鲜成果
家园 戚家军也砍首级的。

戚继光的改革是每队设立专门的火兵负责斩首,前排多分首级,后排少分首级。

避免军队由于争抢首级而导致队伍混乱。

明朝一直是首级制和军功制并行。

这套体系封建王朝这么修修补补几千年了,有啥好对人头赏大惊小怪的。

至于战斗力嘛,清军的各种条例基本上都是从辽东明军这边抄过来的。

保证粮饷,军队战斗力就强,保证不了粮饷,军队纪律就弱,战斗力就弱。

南明早期,对阵的双方都是明军。

清朝这边最能打的五大汉军: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都是关宁和东江出身,南明这边扬州殉国的刘肇基、永历前期的台柱李明忠也是关宁和东江出身。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他兄弟刘良臣是汉军镶黄旗的,和孙定辽、张存仁、刘武元他们都是当年在大凌河投降的,什么李永芳啊,孟乔芳啊,投降得更早,派到山东的夏承德是松锦之战的时候投降的。

南明这边的李成栋是西北边军出身,清军那边从闯军投降过来的董学礼、唐通等人也是西北边军出身,所以合流起来这个利索啊。

南明这边的高杰、马进忠、金声桓、惠登相是陕西流寇出身,清军那边的白广恩、牛成虎也是陕西流寇出身。论部队战斗力,其实明军和汉军旗、绿营也差不到哪里去,甚至比八旗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是明朝不给钱,那军队自然越来越不能打了。

借老乡个人头本来就是说清军的。清军直接屠城,该杀之人满坑满谷。不仅仅是清初的各地屠杀,就是到闹太平天国时候,哪个被清军打下来的城没被屠过。

通宝推:李根,李根,李根,
家园 砍人头是绝对不够的,戚家军砍人头数量是不行的

吴三桂、洪承畴,质量和水平真的是很好的,唉。

家园 看大明会典

大明这套连老幼妇孺都不放过的屠杀政策,从成化年间都开始明文规定了,我说晚明,是给大明留着面子呢,我就没见过你这么怂的,在国内的知乎在民族关系上连个屁都不敢放,到了西西河这样一个纵容民族压迫言论的论坛里,大放厥词,要不是顺着你提供的知乎连接看下去,我还真没发现你在知乎上还有一个ID,你举报啊,

戚家军的建军思想,不符合大明的军事理念,被大明取缔了

家园 至少从成化十四年开始

大明就可以合法得屠杀少数民族得妇孺老幼了,不但可以合法屠杀,屠杀后还有奖励,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家园 你看看砍了几个,就这还叫屠杀,砍头令结果就是个屁
家园 军队无差别砍幼男妇女

这不叫屠杀?

家园 赶苗拓业是明清两代共同执行的政策,并非明代一朝。

苗民起义之性质讨论国内外相关研究实际很多。

比如《城乡雍乾苗民起义与改土归流》(赵益兴)认为:地方政府处理不当和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是起义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湘西苗族起义频繁发生原因的述论》(陈曦)认为汉苗纠纷增加,汉苗文化差异,明清政府长期执行的民族隔离分化和赶杀政策,吏治腐败是主要原因。

《文化传播视野下的雍乾、乾嘉苗民起义》(孙秋云)认为起义主要不是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结果,主要是由于中央王朝以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为手段进行汉文化传播和文明整合所做的拒斥性回应。

《剑桥中国晚清史》(苏珊·M·琼斯和菲利普·A·库恩)认为湖南、贵州边境1795年大叛乱之所以发生,显然是“客民”――即寻找土地的贫苦汉族移民大量涌进边境地区的结果。

由上可知,苗民起义往往有着汉苗冲突与阶级斗争的色彩。

二,赶苗拓业之定义《窦氏族谱》记载:校尉都桂年征明玉珍平蜀有功,授千总,后从县令聂元济治理彭邑,授邑东邑路把总,平治苗夷有功,收复民心,俗言“赶苗拓业”即此谓也

《苗族开发川东南的贡献》(蔡盛炽)认为“赶苗拓业”(或称“赶蛮拓业”“赶苗图业”)即大规模驱赶甚至镇压苗族的事件,范围包括川东南,黔东北各县,持续70余年。

《黔江移民姓族孙氏略考》(曾超)认为赶苗拓业本意为“蛮地”的少数民族地方,随着中原势力的深入,汉族官兵的入居,少数民族被赶往更偏僻的地区,原来的蛮地被汉族势力占据。

《彭水移民史简论》(苏东来)认为赶苗拓业的故事原型来自明代统治者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集中式大规模征伐。

主要体现在宣德年间“三征西南夷”,万历年间对都掌蛮的绞杀,杨应龙之乱和崇明、安邦彦之乱。

由上可见,赶苗拓业的本质是中原王朝,汉族势力大规模进入苗疆的过程。期间爆发了大量暴力冲突和中央统一指挥的武力征伐。整个过程兵剿为主,安抚为辅。

赶苗拓业引起了苗族人的反感,苗民起义十分频繁,清乾嘉起义,历时十二年,20万苗民参与。起义军一度占领湘西,黔东北,渝东南等地。起义被镇压后,苗族村寨遭遇灭顶之灾,村寨数量由4000个下降至1200个,人口从40万下降至11万。苗民被进一步驱赶,1808年,苗民被驱赶至腊尔山,吕洞山山脉及其周边地区,面积为4000平方公里,相比起义前缩下80%。而在这当中,盆地的耕种条件优越的田地划分给客民,苗民耕地下降90%。而明朝276年历史中,苗族小型起义100余次,中型起义78次,大型起义4次。

总述:

赶苗拓业是明清两代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向苗疆扩展势力,移民的行为。大量苗民被杀,苗民土地被侵夺,苗民被从土地肥沃的盆地驱赶至深山。中原政府与土司合作,对苗民的剥削更甚(也有部分土司领导起义)。给苗民带来了极大得痛苦。

但是另一方面,移民进一步开发了苗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苗族也有许多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且打破了苗族聚居,实现汉苗杂居,随着“汉不入洞,蛮不出镜”的禁令废除,汉苗民间交往日渐平凡,促进了民族融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167631/answer/687631176

汉族以自己的民族视角批判满清的民族压迫统治,和苗族以自己的民族视角批判历史上的赶苗拓业一样,都是以自己的民族为出发点陈述历史事实,本质无可厚非。但是带着立场踩一捧一,就是纯粹的坏了。

所谓放下历史恩怨,前提条件便是正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反省历史、引以为戒,从而尽最大的努力确保类似历史悲剧不会再重演。而不是以天下的乌鸦一般黑的说辞,将互害行为常态合理化,从而禁止受害的一方说话。

明清对于苗人的杀戮自然要批判,新中国建国以来汉族对少数民族有罪论也说过好多回了。

对于满清入关时候的屠杀,不仅仅是淡化,就连尚可喜,吴三桂,洪承畴等人,改开后一堆砖家去给这些清朝的“贰臣”去平反,真是咄咄怪事。

这双标的真是太厉害了。

话说要不是改开以来那么多人一天到晚吹捧满清,哪里会有“明粉”出现。

要批明朝当然随便批,明末是烂透了。不过别把更黑暗的清朝给漏了。

家园 民族压迫肯定有,这点毛主席也是提了的,也是民族政策出台的基础

但是,自己内部也有阶级问题。

他老是疯狂维护满清,确实不合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