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药品开发与企业和政府的角色 -- 桥上
那抢注岂不是很简单?
你不证实管用,怎么能拿到。
一线医生发现问题,这个时候一些高端医生就开始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了。
这一步很重要,往往这些脑子活,好奇心重的医生提出的思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这可能与国外医学生打小就学习好,信心高有关。
但他们欠缺具体的科研能力,经常被嘲笑啥也不懂,劝他们回去看病人。
往后才是常规理解的新药开发。
从网上传言看,海华对国内的新药研发很矛盾。
国内业内人士的特点是特别有自信,什么都挺简单。
就是一样不好。
出好消息时,大概率是吹牛。
出负面消息时,大概率会被验证。
可能医疗器械一块有点不同,国内做非标的能力太强,可能除了顶端之外,是真的天生有优势。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部分原因是产学研医脱节,基本上是各干各的
产业就想卖东西,医生只是着看病,大学基本上自娱自乐,老师和医生最关心的是职称
除了一起申请项目,大家很少坐到一起去
三堆人各玩各的
比如我以前的医院,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业界和NIH
通过采购相关公司的设备,要求对方加大科研支持,医学院自己出钱加NIH出经费联合支持了一批专门搞科研的PhD,这样MD和PhD们一起合作,MD负责想法/临床/验证,PhD负责找解决方案,然后PhD们和业界公司合作,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循环...
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很容易就形成垄断,并且需要资源很充足才能玩下去
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医学院在缩减规模,裁员了一批这种研究PhD....
日子不好过啊
相对而言,比较有担待。
至于国内,
一个小兄弟说:上回我去医院内科看病,正好碰到我高中同桌。
我考大学时,医科录取线低于清北复旦,高于同济交大。
不太理解他啥意思:那他还不得给你好好看?!
兄弟气愤:他在高中就是个笨蛋,迷糊的很。他看病,我不放心。
我觉得陈王自学医学知识,实在是有梁可愿。
国内看病最大的问题是病人太多,全挤到三甲去了
一个医生一天门诊100多号病人,放在谁身上态度也好不了
但要说经验和医术,三甲医院的那些医生比美国的同僚好太多了
还是因为经验多
全英国一年肺癌手术不到1000例,中国找个一线城市的大三甲,就能做出这个数字来...
我去夏威夷的时候,脑门被磕了,缝了10多针,结果回来之后经常被医生朋友们嘲笑,说这水平还不如他们科室的实习生
不过国内医生面对疑难杂症,还有就是最新的医疗技术掌握起来慢一些
这个也和费用有关,医保不覆盖的,实验性技术,费用谁出?
过去我认识一个地方医学院毕业的外科大夫。
出国进修混学位,给别人说,五年1000多例肠梗阻手术,都不敢相信。
无他,穷人病,比较多而已,因为容易死人,瞅一眼,就直接划开肚子再说。
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人去完成,提问题的人,研究的人,小试中试,开发推广,需要的人都不一样,而且大概率无法通用,因此需要掌握资源的人协调,有时候是政府,有时候是企业家。
文化百家的工作啊?
中国目前的体制是整体学习借鉴美国的体制。该体制的两个核心支柱就是专利保护新药知识产权和市场的自由定价权。
由于药物研发周期长、投资巨大、失败率极高,药厂前期所有投资都需要通过自由市场药品价格的提升保证回报和利润。专利对新药的垄断性保护,保证了药厂投资的回报和利润。
但是由于专利保护期有限,药物研发周期长,消耗了大部分专利保护期。新药在获得药监部门审批进入市场后,药厂只有几年时间将之前全部投入收回,包括研发过程中同类药物失败的所有项目投入,结果必然导致美国奇高的药品价格。
欧洲原来使用类似的体制,由于不能承受高药价,出台各种法律限制。最终的结果是大型欧洲药厂都把核心转移到美国了,最终欧洲不再有新药研发了。
中国也不得不走欧洲的路子,就是通过对药品的集采来控制药价。
这套源于美欧的药物开发体制,最大程度保证了新药的质量,但是代价就是投入产出效率极低。很大部分非常有潜力的新药,由于专利保护期有限,导致研发中途夭折。这些也是药厂的投入,最终都会通过很少能够完成审批的新药,在自由市场上通过高药价收回。
这个体制的另一个缺陷就是对类似千金藤素这样的老药,研发新用途非常不利,这类项目只有临床科研的价值。但转化成药物进行临床治疗需要市场的支持,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中国通过集采控制药品价格,将医疗普及到大众。同时使用美欧的专利保护思路来管理新药开发,是落后的只能跟着美国走,所以几乎不会有中国自己的创新大牌新药,只能在仿制药领域做文章。
我认为中国应该对新药开发体制进行创新。首先明确新药审批和新药保护,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新药审批体系可以借鉴欧美的体制优势,并与国际接轨;而新药保护体系则需要突破欧美仅仅依靠专利保护的思路(因新药市场垄断时间被压缩,通过短期高药价收回投入成本和利润),通过行政法规和新的法律的修改,使药厂的前期投入和利润可以通过垄断性长期低药价获得。药厂在保证新药合理价格前提下,获得延长的新药垄断保护时间,以收回新药研发投入和利润。在这个阶段后,再逐步放开进入仿制药市场竞争阶段。
这个体制可以保证合理药价,也保证药厂利益,更通过减少失败提告新药研发的效率。长期看不仅仅可以实现产业升级,甚至可以逐步吸引国际知名药厂将核心转移到中国来。
专利保护期有些短了。
不过,恐怕其他产品有些也有类似的情况。
总而言之,资本有资本的追求,不能以道德来谴责,但确实需要政府在某些情况下介入。
请查看,不知操作成功否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我曾经写过一个帖子,讨论过一个对呼吸衰竭可能有效的药物。后来删掉了,希望在国内再看看是否机会。结果没想到有个上海公司已经完成审批,在市场上用了,但详细信息不知道。
我把这个帖子再发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