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乾隆整垮张廷玉 -- 温相
廷玉有此卓识,
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
为廷玉惜之。
估计乾隆也心知肚明,君臣合唱一出戏给后来者看看。
“椒椒”是谁
说“椒椒”是一种称谓,你一准不信,因为翻遍《中国称谓大词典》,也找不到“椒椒”这两个字。但如果你在桐城随便找一个人,问“椒椒”是谁,他都会很干脆地回答:“叔叔呗。”北方人称“媳妇”是自己的老婆,南方人称“媳妇”则是儿媳。北方人称“爹”,是自己的父亲,南方人称“爹”则是父亲的父亲了。还有“婆婆”一般都称作婆母,而也有称作外婆和奶奶的。这些似乎都好理解,而称作叔叔为“椒椒”,却似乎没来由,弄不清被誉为“文章甲天下”的桐城,怎么弄出这样没来由的称谓来?
据说“椒椒”的称呼源于张廷玉的一次笔误,桐城人张廷玉在朝为官,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当地人称为“小宰相”。其父张英官至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当地人称为“老宰相”。两代宰相历康、雍、乾三代帝王,极受宠信。尤其是张廷玉,更是乾隆所倚重的首辅大臣,私交甚笃。乾隆闲着的时候,总爱到张廷玉的书房里坐坐,聊聊天,来之前也不用先打招呼。正是因为深受皇上的倚重,张廷玉更是勤勤恳恳,真可谓日理万机。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一日,张廷玉回来,觉得浑身酸乏,本想躺倒休息,但想到好久没给叔叔写信了,就来到书房,坐下来给叔叔写信。刚刚写了两三行,忽报“皇上驾到!”张廷玉便慌忙接驾,将皇上迎进书房。
乾隆就坐在张廷玉往常坐的那张靠背太师椅上,张廷玉垂手立在一旁,皇上扫了一眼书桌上的东西,就顺手拿起那封没写完的书信看了起来。笑着问道:“‘桐城’啊,是给谁写的信呀?”“回皇上,是给微臣的叔叔写的信。”张廷玉答道。皇上越发笑了:“叔叔怎么是‘椒椒’哇?”这时张廷玉才发现因为太过劳累,头晕脑涨,竟将“叔叔”误写成“椒椒”了。因为在皇上眼里,张廷玉一直是个饱学之士,他不想让皇上知道他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首辅大臣还写错了字,就想马虎过去。说道:“回皇上,微臣家乡称叔叔就叫‘椒椒’。”没想到皇上却来了兴趣,说:哪有称叔叔为椒椒的?张廷玉只好以错就错,说不敢欺瞒皇上,微臣家乡就是这样称呼的。皇上高兴起来,竟然有这等称呼,朕倒要实地去看看。张廷玉这才知道闯了大祸,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欺君之罪啊!好说歹说才劝住了皇上,说小地方,路途遥远,皇上龙体要紧,别亲自去了。但还是挡不住皇上的好奇心,一定要派个钦差前去实地考察。
皇上走后,张廷玉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钦差一到,露了馅儿,还不是欺君之罪吗!便即刻找来一个亲信家人,让他流星快马日夜兼程,务必在钦差之前赶到桐城打点一下。那家人知道利害,不敢稍有懈怠,只两昼夜就到达桐城,向县令呈上相爷书信。老相爷的事,县官当然也不敢怠慢,立即布置下去,凡桐城县境内,官民人等,三日之内一律改口喊“叔叔”为“椒椒”,违者格杀勿论!
再说钦差也知道那只是皇上一时好奇,并非什么重要的事,乐得一路游山玩水,半个月之后才到达桐城,但毕竟皇命在身,少不了要认真对待。钦差没去县衙,而是直接去民间微服私访。钦差先在县城找了些人,随机询问,都异口同声称“叔叔”为“椒椒”。然后又去乡下,同样随机打听,也都众口一词,说“椒椒”就是“叔叔”。
正是五黄六月,小麦熟了,男人们都在地里割麦,中午时分,只听一个孩童站在山坡上亮开嗓子喊一声:“椒――椒,回家吃饭??――”钦差这才打心眼里相信了。回到京城,回复了皇上,皇上便对张廷玉说:“‘桐城’啊,你的家乡果真是文章之邦,连称谓都与别的地方不同哩!有趣,有趣!”张廷玉这才松了口气。
从此以后,桐城人也就将“叔叔”喊作“椒椒”了。
此类故事权当"民间传说"吧.
权力太大了,被天子所忌。他如此下场,也算不错了。
这位贤相自然明白康熙也不是眼睛里揉沙子的人,所以奏章上故意弄出些错误来,不顾皇上的挽留还是归山了。弄得康熙对他十分恩宠,至死不变。可惜的是老熊的儿子可能小时候得过大脑炎,脑子有问题。老熊死的时候康熙痛惜之余就问小熊有什么志向,意思是准备给个恩典,结果小熊说他的志向就是骑着头瞎驴在闹市上走,康熙长叹一声,赐给他一头瞎驴,见到其他的大臣就说:熊公无后。
看来儿子也得会和老爹配合。
自古以来,用稍毁名节来求全者不是没有,但是,以结党自存来作保全者,则未必然。
反正家里不会太穷,乐得享清福,学刘禅乐不思蜀之计。不过这招挺危险,万一康熙要误以为小熊在调侃他就麻烦了。
这么推测主要是觉得他的志向太怪,谁会骑头瞎驴逛街啊,起码得要头眼睛好使的。大多数轻度傻子是“憨进不憨出”的(家乡话,意思是傻子忒不肯吃亏,什么便宜都要占)。
所以倒是觉得父子二人配合还算默契,只是儿子用药更猛。熊公不算无后,只是这个后实在没有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