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这世界会有这样精神世界灿若星河的女孩子吗?” -- 履虎

共:💬37 🌺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有成功的范例我当然不会说,毛主席就是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

那些口口声声国学,却反毛的人是很可笑的。所以,我说台湾人,没有资格讲易经。

家园 重新表述

上贴略复杂,这贴估计也复杂,但是我觉得这是核心问题。

 

问题实际上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是否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这就是超验主体的作用。

超验主体生成的是我们所共同生活的客观世界。取消它就是将世界还原为不可知的。即便是可知的,也是通过自性发展而来的。这样就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之类问题。如何理解我们,如何理解我和他人的共性?

如果降级到个人的超验主体(先验自我),乃至心理学主体。那么自然有无数种世界。有多少自性,就有多少种。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个。

由于这种(自我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是自性在时间中流转而起的空与幻,万物皆为假有,悉是因缘、识别。那么原则上就取消,或者说悬置了世界的客观。

结果就是,不管怎么修正,世界本质上都是自我论的。因为缺乏维系共同的标准。哪怕是众生都有的自性,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在发展和结果上是相同的。比如佛性。

 

另一方面,超验主体和心理学主体有时是一回事,即先验自我。他们位于同一个主体,结构相同(天人同构),极易混淆。

就像我们有了科学知识,就可以生成相应的事物(和世界)。但是心理总归是心理,是无法左右客观世界(超验主体)的。

就像我有了科学知识A,比没有的总归是更了解。或者我总结了A,你总结了B,两人所得出、所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但这些世界,本质上都是心理或者说人层面的,不可以和客观世界混淆。

你可以那样看,和实际会怎么样是两回事。尽管你的看有时候决定了一切。这也就是所谓唯心和唯物的区别。虽然严格来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唯物。

 

西方很多有意思的理解,其实是中国才会有的。比如佛教的大千世界,实际上放回到他们自己的思想里就很容易理解。比如唯识。

而一花一世界,因为有不同的解释,即世界内(因缘的)普遍关联,不一定是在讨论我们所认为的独立世界。即便独立,也是通过时间(流动)和自性(loka-、人世间)来形成的,界有完全不同的含义(-dhatu、基体)。

反而是借用道教的理解,也就是通过空间来区分时间,可以形成真正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大千世界。可以和人性无关,纯粹宇宙上的概念。

就此解释一下印度的观点。

世界是由自性(Ātman,自我)在时中流转而起的空(Śūnyatā)与幻(māyā),万物皆为假有(prajnapti),悉是因缘(hetu-pratyaya)。佛教的不同是把空放到了我的位置,取消了个人主体Ātman(我)和相应的超验主体Brahman(梵)。

色有三点,物色(rūpa-k̑handha)强调时流之动态。感色(rūpa-āyatana)强调心理学主体。即物与主体(我)的关联,在主体的感官中如何呈现。名色(nāma-rūpa)即有名。三者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因时空而异。比如感色会因为时间和主体的变化而不同。名色会因为空间和感色的变化而不同。这样色,本质上就是流转而起,因缘假有。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这已经预设了主体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前文所说,即便都有自性,也不一定是相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在发展和结果上是相同的。

 

所以问题是,对于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存在主体间性的问题。就算有,也是没心,是自以为是,而不是整体思维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讲,这是上帝消亡之后,近现代西方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佛教因为一开始就反对梵天,所以也必然面临这个问题。

因此不从西方的问题和相应基础去考虑,是很难认识到会有问题的。

 

最后还要解释一下超验主体(道)。在古代学说中,最清晰的构建是道家。

但最简单的解释应该是儒家和玄学。即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总天地万物之理。

总其会。

将无限多的理凝聚到一点,就是道(至理)。

最简单的表述是

道尽万物

倒置就是我们都熟悉的

道生万物

道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天、道、理、自然……总之,总归是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超越的存在。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呼吸一样的常识。

 

以上是拆掉之前内容拼出来的,所以很乱。本贴原来是这样的。

凭什么知道别人和你是一样的,有相同的认识?

超验主体能解决问题。超验主体生成了客观世界,这样我们就处于同一个世界。超验主体是万理聚于一心,这样理对我们就没什么区别。比如,人需要氧气,或者氧气是O₂,这不会随着个人意志而有所动摇,甚至也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改变。于是,就不需要所谓主体间性。

即便是能构建主体间性,由于本质上是自我论出发的产物,很难说没有问题。

本质上讲,超验主体的问题就是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在(自在先验)?

儒家之前不关注,是因为早已通过生命的共同参与解决了问题。即天下、性善、世道人心。就像钱穆的大群。

不过,性善和天命之谓性,原则上等于通过内在反省,与超越存在沟通,来获取人性和秩序的认识。天下意识,只有将世界从神的秩序中解放,成为人类文明承载者的天下,才能够共同参与。世道人心,又是我们公认的某种超越价值。这三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儒家仍是以超验主体为前提讨论的。只是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形式,更偏向于至高善。

超验主体是问题的核心。这样你就能够理解存在主义在说什么,因为他们本质上是取消了主体,只承认历史中存在的人。

即没有一个先验的东西决定人的一切,存在是一种偶然。决定存在的只能是存在自己。进而人可以通过自己定义自己,即存在本身是自我超越的(我命由我),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就此在这个行动中获得了意义……也就是自由,萨特“自为的存在”。

从这些角度,其实就可以理解古代学说到底在说什么。这个说法的等价形式就是,

从有名(作为本质的理念)退回到无名(存在本身)之后,发现并没有那样一个超越的道(至高的无名)决定无名(任意客体的)。决定无名的只能是无名自己。

同理可以解释许多基督教的内容。基督教的人文理念,恰恰是通过基督之死——「父啊,为何弃我于不顾?」实现的。因为上帝虽然存在,虽然给予了我们至高善。但人的世界,终归是人的世界。神不管你了,直到最终的审判。这样,就承认了人性的主体性。历史不再是神的历史,而是人性的历史。是神性实在在人性中显现的历史。

然后回归儒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却同时「祭神如神在」了。也就能够理解「天命之谓性」是指什么。

表面上看,天命是外在的天对人的规定。但他实际上是,我们通过内在(自省)向上天(超越存在)领命。天命是内生于自我的东西。同时,「之谓」是将前者动词化,「天命之」是一种运动,与上天沟通,转化为生命。通过内省,生生不息。

所以超验主体其实是核心问题。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认识的结构。

古代文明的突破其实就是这点。外在的神和他们的宇宙秩序消解了,内在的神和人心的秩序树立起来了。前者在政治上,就是王是上天之子,合法性来自神。即天子、君权神授。后者在政治上,就是王是最高的有德者,即以德配天。天命是德决定的,无德就会被革命。同时,阐发人心的思想,和这些思想的承载者,君子、圣人,可以和王对抗,并且制约王。

本质上讲,这等于人和超越存在(超验主体、最高善)可以直接沟通,人性和秩序通过这样一个来源构建。

然后回到历史,历史上所有的朝代,只要试图加个中介,或者取消超越存在,本质上都是在试图恢复神和他们的宇宙秩序。奉天承运。取消也不过只是,砍掉上帝的头而已。让人性中的一面——有名,成为神。可我们都知道,有名不能取代无名。

通宝推:寂灭,
家园 未看先推

赞美你负责任的态度

家园 我还修改补充了一下

临时写的,没整理,可能比较乱,抱歉了。

还有些影响方面的,就不写了。其实存在主义就足以说明了。借用知名河友忙总的观点

2、我对存在主义的批判

(1)、存在主义容易诱导人陷入绝望,陷入束手待毙。

因为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不崇尚行动的,结果必然使人陷入冥思苦想不能自拔,是一种自私的自我安慰和解脱思想或人生观。容易导致人顾影自怜,自怨自艾。(这种例子我亲眼见过)

(2)、存在主义缺乏积极因素,看到人类的主要是本性中的下贱,卑鄙和低劣,而看不到人性中自强不息,善良,仁慈。

所以存在主义会导致一个人离群索居,自绝与社会,自以为自己高尚,实际不过是行尸走肉。(这种例子我也见过)

(3)、存在主义过于强调人自我为中心,自我的感受作为一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人极端自私、自负和缺乏同情心。

目前一批人中(主要是一些进入官员阶层的人中----因为他们自私,所以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有理想无道德,有能力无良心有可能就是这个的后果。(至少我见过几个例子可以肯定就是存在主义的后果)

(4)、存在主义否定了一切道德、宗教、世俗、传统对人类的约束,也否定了人类社会有永恒的价值存在。

结果就只剩下赤裸裸的人的自由意志,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必然导致人类自相残杀,人吃人。

其实就是四个字,自以为是。

——

1、永恒的价值存在,就是超验存在,或者超验主体、至高善。

就佛教而言,其实至少有一个更高价值。小乘自我解脱,大乘众生解脱。问题只是他们的宇宙论容易出现误解和混淆,反对的是这个。其实中国的修正有很多。

2、自以为是,就是“自我论”永恒的问题所在。

不管是表现为思维还是哲学,不管是作为选民还是差别。这种自命不凡或者清高,太常见了。转化为鱼肉和各种攻击就更别说了。

3、人性的历史,可以作为成就标准。

之前说过,佛教(印度)很难赋予人性以历史维度。尽管谱系传承的历史是有的,但是人和人性的历史是没有的。虽然你能看到许多关于人性的描述和定义。结果就是,印度没有出现历史编纂,印度人历史感淡薄。大家都知道的。

没有历史,何谈总结和发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外乎是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所谓永恒实在。只有现象之下的永恒真理才是重要的。但是,事理不二。脱离了事,何谈真理?所以只能寄生于人的历史,寄生于现有的文明。

  

个人看到的可感知的事物最终皆变成幻影,因而了解人世间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人的心灵于是渴望永恒的真理,认为只有在一个靠近绝对上帝的心智世界里,才可能存有至高之善,亦即幸福。

这其实也是西方的问题。但是西方通过文化上的两希融合,政治上的罗马帝国,周边文明的差异,多次文化移植,得到了强力修正。印度就没这么好条件了。

家园 抱歉,请先界定超验主体

不然我和你都不知道谈的是什么,我对儒家道家一窍不通,如果你能用佛教的语言界定超验主体我会容易理解一点。

家园 我换成科学你就理解了

每一个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相关的科学定理,定理背后存在一系列前提条件(预设)。把所有这些定理和预设加到一起,成为一个可以解释过去、现在与未来,无所不包的主体。这就是超验主体。

超验主体,生成了我们的客观世界。主观和客观的差距,就是心理学主体(个人经验)和超验主体(一切经验)的差距。

这个结构就是汇聚所有道理到一点,这个点生成世界。所以说每个人其实都有,这个时候,一般叫先验自我。不过这是没修正主体间性时候的说法,只是用来代指个人的超验主体(个人对超验主体的理解(程度))依然合适。

你会发现,佛教的阿赖耶识、一神教的至高善……本质上就是这个东西。由于这个东西,先验并且超越与人的存在,所以叫超验论的主体。即超验主体。

然后解释下最高善。永恒和超越(高于)个体的价值,就是超越经验的存在。作为一种事实,他被包含在超验主体当中。或者自身就是一种超验主体。所以说超验主体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这类永恒的最高价值。

最后,华严的法界其实比较合适。

——

由于我们都知道预设或者说道理,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它只是一个理论建构。希腊人一般称之为Logos(大写的)。

道教的有名、佛教的假有,西方的oϋ(being),本质上是一回事。oϋ -ιδεa- oυσίa,即世界本质–物类本质–个物本质的结构,三家都可以看到,无非是发展不同。

据此,我们也就知道了最高本体(世界本质),道体(无名)的性质,为什么不是可道、可名,为什么是混沌的。也就可以明白西方的不可知论和物自体的无法接近。

原始佛教,或者说佛陀,其实是经验主义者,他其实是不讨论不可知的超验主体的。所以他驳斥各种咒语、祭祀,认为无法实证。这在后世批判道教上也显露出来了,认为没人能证明。(但是中国有阴阳眼之类的民俗认识,看不到也有合理的理由。)

另外,这个帖子,结合上贴,解释了为什么要把人性的历史作为评判标准。

家园 主体的混淆

古代的问题就是,会有各种混淆。尤其是中国这种用同一个字词来表达,通过语境区分,还可以同时指代所有的。现代都有学者分不清。所以我之前写了一个区分主体的帖子。

主体和序列,看上去没什么,但是可以解释善恶、自然法之类的问题。典型就是儒家的善,和道家的自然,主要是指从超验主体发展而来的,全性(全真)的序列。

理解会有问题,一般是把先验存在(超验存在)理解错了。比如恶也出自超验主体,也是道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说善的时候,是指单一的,最高的是善(孟子)。而且这个善是潜能(端),是可能性(当是、应然)。在儒家那里,没有成为善,并不一定意味着恶。但是恶一定是善没能充分发展(沿着这个序列)展开的结果。

比如物感心动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或者化书大化

  

……揖讓化陞降,陞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車輅,車輅化宮室,宮室化掖衛,掖衛化燕享,燕享化奢蕩,奢蕩化聚斂,聚斂化欺岡,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亂,悖亂化甲兵,甲兵化爭奪,爭奪化敗亡。

其实就是物欲或者三毒的问题。不断的超出应当的程度。这是人本身制造出来的,而忽略了最高善。我们需要恢复全真,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恢复成自然的人,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大概就这些了,这是关于超验主体的常见问题。

真的要全部讲清楚,大概要一本书的厚度……将不得不贴出许多无关紧要的内容。学术上的,我建议看这个现象学的解读

超验主体,就是本体论哲学的最高主体。关于大乘和本体论的问题,推荐 《宗教与哲学的两难:《大乘起信论》义理之争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吕澂、印顺、牟宗三为主要视角》

——

补充上文的“三家都可以看到”:其基本结构是本体–迹用(共相–殊相),物类是世界的殊相,个体又是物类的殊相。比如道本之迹为物,物本之迹为用(有名、色)。月映万川就是这个道理。

——

解构很复杂,说起来是很简单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唯心、唯物之类。想起来也很简单,用不了几分钟。主要看有没有相关意识(渐顿之别)。

中国经典一般是忽略过程,直接给关键让你自己想。比如理解以上,只需要懂得《道德经》第一章,至多是加上一个注。比如唐明皇注。比如儒家的天下,作为预设可以推导出来的。也不用说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