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上海的这次疫情大概率要被张医生带到坑里 -- 风月花雪
结婚,买房,还房贷,日子过得越苦闷,对娃的要求就越高,结果就是把不多的一点现金,都投到养蛙这个无底洞里去了。
上海月入两万,只要不买房不结婚不养娃,吃好过好日子不是问题。把自己弄得比条狗还不如,何必呢?
旁边的日本韩国,各个都在探新路。我们看着就是了。
典型表现就是 房价高企,工作奴化,消费主义盛行。
这个工资,必然就搭配这样的消费水平,房租、房贷,肯定也不少,外加脱单所需消费,到手所剩无几。
有人拿香港的疫情说事,我把香港的疫情统计数据和2018年统计年检里的数据打入Excel做了些粗略的分析。
目前第五波疫情,香港因新冠死亡的0-19岁未成年人一共12人。香港一共有0-19岁未成年人1108900人。因此分别病亡率为0.00106%。
70岁以上老人,目前第五波疫情一共死亡6157人,总人口中70岁以上为962300人,病亡率为0.63%。
我查了一下香港2018年统计年鉴,当年香港0-19岁未成年人的死亡率是0.02%,7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是4.2%。
我并不是说这些人的生命不重要。但即使是正常年份,总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亡。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死亡而不过正常的生活了。关键在于,新冠疫情在正常死亡的数据上叠加了多少新的死亡数据。从目前的数据看,对未成年人不具备影响决策的统计学意义,对老年需要做出增加疫苗普及率和增加特殊看护的具体政策。但我认为数据不支持付出全城封锁的代价。
再说一遍,任何政策的指定要依据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而不是主观的愿望和偏执。
原文我就不贴了,主要一是承认现在香港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二是是赞扬香港现在的状态是“动态清零”的成果。
问题是这是要干嘛?傻子都知道香港没有像内地一样实施动态清零,几乎没有封控管理。人民日报出这个文章想要什么效果?是媚上媚到利令智昏,指鹿为马?还是明捧暗贬,另有所图?
del
更正下:
有人从港返珠海被隔离,港检测机构判定为阴性(ct>30即认为非阳性),但陆判定为阳性(要求ct>35,为非阳性),因为其ct值仍<35,仍具有相当传染性。
这个死亡是一个月内发生的,不能拿去和全年数字直接对比。
换算成一年就是:
6157*12/962300=0.07678
相当于死亡率提高近1倍。
或者,把香港每年死亡人数/12,再算死亡率。
都说了不结婚不生娃,你怎么老想着脱单?
第二,到手所剩无几,不就是我说的,足够的意思吗?只要有结余,就是足够。别想着攒钱。
美西方存款不到一千欧/刀的大把。发达国家就这样,月光才有高生活水平。
谢谢指正,正在修改原贴。
现在不能再拖了。
这类设施可以增加入境流量,降低成本,疫情后也可以有多种用途。
基建本来是强项,没有多做规划本身就是疑问。
方舱医院多为临时性,也需要一定数量的设施为将来做准备。
原文中香港疫情死亡数据是2021.12.31到2022.3.27日的数据。大约3个月左右的时间。鉴于现在香港的确诊数量已经快速下降,全年的疫情死亡数据如果没有大的意外应该不会有数量级的变化,但死亡率应该有所上升。不过和2018年全年的死亡率比依然是比较小的变化。
结论暂时不变,数据不支持付出全城封锁的代价,实际上香港政府也没有这么做。
另外说点别的,老年人在疫情面前确实是一个相对与其它群体而言脆弱的群体。从统计上可以看见,70-79岁三针疫苗只接种了35%,死亡了1159,80岁以上三针疫苗只接种了16%,死亡了4998。结论是大家有疫苗赶紧打,特别是老人。对内地而言我们也应当重视农村和城市的老年群体,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们的疫苗接种率,为将来逐步的改变策略做好准备。
香港疫情爆发是这个月内稍微往前几天,因为滞后效应,死亡几乎就是一个月内发生的,而不是从元旦算起。
covid-19的影响多层面,试列几个:
1.最揪心的是人命,虽然死亡率下降,但传染率上升,死亡总人数从多个国家看是保持甚至增加的。光说死亡率是片面的,骗人的;
2.最头疼的是变异,波浪式的来个感染潮,每年都有3~4波,还没有免疫特性,每感染人就得掉血,这怎么遭得住;
3.最麻烦的是产业,大陆的一二产业占一半以上,新冠的传染性很强,一人感染多人遭殃,工作持续性被打断,最糟糕场景就是生产不能持续,工厂和工人收入下降,政府没钱不能很好防控,如此持续恶性循环直到崩溃;没有生产,金融、设计类等可以WFH的也不能很好存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