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时代的写真-1995年香港电影《女人四十》 -- 燕人
我看过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的作品不多。一部《投奔怒海》,写越南异见分子的逃亡,票房不错,评价也很高;一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写上海返城知青老年的感情遭遇。我认为都是很失败的作品。导演没有实际生活感受,拍不出真正好作品。《女人四十》不同。这部电影描写了大时代背景下香港一家中产阶级的生活。因其贴近生活,所以显得特别有真实感。
这个镜头体现了电影英文名Summer Snow的来由
关于影片的时代背景,一是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对大陆的经济促进作用,二是抗战老兵正逐渐老去。这是大背景。小背景是影片中一家人住在旧区等待搬迁,隔河对岸就是新香港的高楼大厦。祖母在影片开始就病故,祖父患上老年痴呆症。家主是交通局驾照考官,主妇是职业女性。儿子是大学新生。众多人物中,祖父和主妇是主要角色。
祖父开始的形象是令人厌恶的大男子主义者。电影中一个镜头,他进屋后坐下,孙子要给他换拖鞋。他拒绝孙子,要女人换。儿媳厌恶地转过身去。这时婆婆过来要服伺。媳妇这才抢着与婆婆共同把公公的鞋换了。随着电影情节发展,观众会忘记这一幕,他的形象越来越可亲。原来他是抗战空军老兵,曾英勇打击日本鬼子。患痴呆症后对当年战事记忆犹新。影片对此的描述是喜剧风格的。有个镜头,他半夜坐在房子空地中间,模仿飞机座舱进行空中射击,口中同时喊着作战命令,这惹恼了睡梦中的邻居。他们纷纷泼水扔下杂物。媳妇赶忙跑过来拉他进家,说进防空洞躲避敌人炮火。上床后他也不肯睡觉,媳妇只好说敌军已撤退。他这才安然睡去。
导演用老年痴呆症将祖父的心永远留在年轻的状态。他似乎总有无穷的精力,造出许多喜剧性场景,如对着神龛小便,把儿子当贼擒拿,用雨伞做降落伞,向不存在的鸽子喂米。儿子和媳妇不堪重负,将祖父送进日托老人院。在医院和老人院他表现出年轻好胜的心,比如说自己是空军军官(事实),妻子是大学生(非事实),老人院的老太太们是丑八怪。最直抒胸臆的是用毛笔大书三个字“不服你”。
祖父在日托的生活被孙子无意破坏了。孙子目睹喜爱的女孩与别人相好,心神不宁,竟忘记带爷爷回家。儿媳本坐车去公干,只好掉头回来寻找走失的公公。儿媳与出租车司机和警察的交往也是喜剧,体现了她女强人的性格。
祖父因走失被退托。因为经济负担,儿媳只好给他找了一个条件不好的长托。再去看他的时候,看到祖父脸上的瘀伤,儿媳决心辞职回家照顾祖父。
儿媳领着小辈们和祖父在山脚下耕地种菜。祖父精神焕发,采集了野花送给儿媳和女儿,夸女儿“好靓”。自犯病以来他已经不记得这个女儿,一直叫她“大婶”。他告诉儿媳一个人生秘密:“人生,係好過癮架”。他说是山那边有仙女过来找他约会。在他崩溃倒地后,电影镜头拉起,转向山的那一边,只见坟茔累累。
作家汪曾祺先生(1920年—1997年)在选集《老味道》的开头上写着:“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啊。”他的这个论断与《女人四十》中导演借祖父之口说的“人生,係好過癮架”是一个意思。不过我们看到祖父的“好过瘾”是建立在儿媳的“好辛苦”基础上的。
儿媳的女强人形象是著名影星萧芳芳演绎的。这个形象是一个工作精明强干,生活精打细算的中产职业女性,在婆婆去世后坚强承担尽孝责任的儿媳。萧芳芳给这个角色安排的说话方式是既短又快,常常是“乜”,“啊”,也算是她的本色,与她在别的电影中的角色很类似。在电影开始的镜头中,儿媳盯着鱼池不动,等着鱼死可以低价买入。鱼佬和她的对话可以算是香港市井生活的经典了。她的本职工作是销售经理,负责采购销售国产五十六个厂家的卫生纸,在香港有几百家客户,从国内订货,安排在香港接货,给客户送货,收付款,接待国内客户等等。公司老板是个笑哈哈还有点色。看见应聘的年轻漂亮女职员就发傻。这个应聘来的欧小姐推广电脑化办公,对企业是个进步。但是公司业务显然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电脑化办公即能开展的,必须脚踏实地与客户和供货商沟通。老板过于偏向欧小姐,大手大脚花钱,儿媳心中不服。但是被祖父的病搞得焦头烂额,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否则用她自己的话,定要与欧小姐“决一死战”。影片安排了两个关于电脑的情景,其一是欧小姐用电脑做出下半年财务报表,减少了儿媳几天的工作量。这是说电脑办公的优点。其二是电脑系统出了故障,查不了库存数据,职员无法发货。儿媳凭借自己的老办法维持了业务,算是为儿媳的传统作业方式挽回一局。最后儿媳决定辞职回家照顾公公,老板不舍得,说“放你两个月假,够不够啊。”英文字幕翻译作带薪假期。这表明了儿媳在公司的重要作用。
儿子的角色是罗家英扮演的。这是家中的长子,受苦受累尽孝。与他对照的是次子。虽然戏份不多,这个次子却是怕老婆。弟弟带着一家子与哥哥见面,大吃一顿,自己抹嘴就走。次媳话事,硬是把照顾老父的责任推个一干二净。这个场面我估计能引起不少共鸣。儿子尽孝,实际上通过儿媳做的。所以儿子有次叹气运气不好,被儿媳抢白说我运气岂不是更不好。儿子和同事们在歌厅唱歌一段很有意义。人到中年的男人们都家有难事。轮到他们唱喜爱的歌,被年轻一代起哄,说“啥年代了,大叔回家去唱吧。”导演提出这个代沟如何消除的问题。当晚儿子喝醉回家,误解了妻子,大发雷霆,说话的腔调与罗家英在《色情男女》中的表现是一个模子。艺术家或演员很难超越自己的。
孙子这个角色代表了未来。爷爷病发不久,他问父亲,“你们老了不会像爷爷这样吧”。父亲回呛,“像怎样,不像又怎样,你做儿子不该照顾我们?”孙子说,如此的话我宁愿你们活不那麽久。这听来很自私。但是他对爷爷的感情随着了解而加深,尤其在爷爷前属下的饭馆里听他讲爷爷年轻时的英勇事迹后,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样子。他因为心仪女孩移情他人而心神不宁,走失了祖父。后来在母亲鼓励下,与女友再续前缘。最后,母亲看着小两口情话绵绵,露出微笑。至少在孙子这里,年龄的代沟被消除了。
辛苦的霞姐
导演花费很多镜头在养老院上。可见她对这个题目很关心。她最成功的影片《桃姐》就是有关这个题材的。送祖父进长托,儿媳想法骗祖父留下。她走开时回头看祖父的歉疚眼神让观众感到无奈。日托中重要角色是工友霞姐,实际是祖母的同辈人。霞姐自己的丈夫患痴呆症,也在日托,多次粗暴打翻霞姐送给他的茶水。最后霞姐自己胃癌晚期,与丈夫道别一段,尽管有迷信内容,但十分感人。导演表达了对女性奉献的赞美。
影片中还安排一个两次参加驾照考试的学员角色。第一次儿子正因为父亲的病状脸色难看,结果学员慌里慌张,车都死火。第二次儿媳决定辞职照顾公公。儿子心情大好,对学员和颜悦色。这个小角色给与影片一种生动真实的感觉,是《投奔怒海》之类的电影所不能相比的。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应该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的风貌。《女人四十》做到了这点。
电影结尾是粤剧经典曲目《凤阁恩仇情未了》的一段,唱词是“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电影中三代人,老人故去,中年人还要奋斗,年轻一代在成长,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当年的许鞍华是否在借该片反映香港社会老龄化,说不好。
今天可以预见到,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会比电影中的矛盾冲突要大得多。次子、女儿应尽的赡养义务被老大、大媳妇全担了。在现实中,不敢看好。
老大面对自己儿子的疑问,说,自己的父母不应该照顾吗?可他没把这话拿去问次子、女儿。
可以说,导演也是知道这个矛盾的,只是没把它摆到台面上来。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社会老龄化的大敌。《女人四十》,今天的中国社会应该好好再看看,或者重拍。
我觉得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与传统孝文化下普遍性的问题。子女应该尽孝,但是经济条件将起决定作用(次子那样混蛋的不算)。
电影里还有一个老头来到日托,霞姐和其他老头老太对他问寒问暖,感动他大哭,说退休在家独面四壁,没有人和他说话。这个日托很紧张,排队要排三年才有空隙(大概老头或老太故去)让新人进入。那个长托显然条件很差,几个人一个房间,可能气味难闻,孙子在里面用手捂着鼻子。儿媳后来见公公被虐待才下决心辞职回家照顾。他们家庭条件算是好的。如果没有这样条件的老人,就只好凑合着了。国内也是一样。
这是电影独特的视角。
按当前法律,给赡养费就是底线了,道德方面无法强求。比如,要求同住、照顾起居……农村很多这种判例。
电影选择阿尔茨海默症这个病例,就是要让尽孝成为一个大多数人不可能的任务。“久病床前无孝子”,阿尔茨海默症比植物人还麻烦。
儿媳妇是好人,可电影并没有给她多少考验。萧芳芳的两场哭戏我都没感动,我觉得生活还不够难😂😂
倒是得胃癌那个对老伴最后的诉别让我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