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在国内被删的文章-关于谷爱凌的。 -- 可有思考
后进国家双国籍肯定有害,因为双国籍使人才被吸血更为便利,先进国家承认双国籍肯定利大于弊,取全球智力为己用,不要你的人,只要你的脑,最后往往人脑兼得,所谓“欲终取之,必先与之”,和千金买马骨是同类的国家策略。
TG就是自卑太久了,所以连这类浅显的国策都倍受质疑。
宣传谷就是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后面吸引各种优秀人才。美帝之所以能霸道领先那么多年,不就是靠吸引全球人才为自己科技经济发展服务的吗?
国家经济发展了,经济基础好了,竞技性运动项目自然就上去了。要说苟局改革操盘功劳大,那苟局上任后男足这个鸟样算谁的?
因为毕业助工是自然,工程师只需考个英语,副高以上就要论文。问题是,我们不能写,很多时候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早十年前我同学跟我说,一个小本带着一帮博硕干活,挺不好意思的。早五六年又说,老婆已经是副高了,自己还是中级,好象家庭地位都下降了。这个也就算个孤例吧,但是却是一个普遍现象。需说企业看实干,但有相当些事还得看企业的技术人员数量质量,起码纸面得有。
能不能评判,如何评判工程技术人员,这方面还是觉得有点老实人吃亏的感觉。
这届冬奥会,雪上运动很出彩。和以往截然不同。
以往是金牌主要靠短道。这个运动历史短,大家起点差不多,亚洲人身材偏矮,灵活。另外就是这个运动花费小。过去速滑至少需要一个标准运动场,这个只需要一个类似篮球场地的大小,费用省的不是一星半点。室内篮球馆就可以改造成短道速滑馆。
和冰上项目相比,雪上项目绝对是烧钱。即使是东北,有雪的冬天也就三个多月,之后怎么办?过去很多有钱的北欧国家是全球走,夏天去阿根廷训练。 另外训练个大回环还好,可以用商用的雪道,这些跳台类的就得专门搭。 要想不间断的训练还需要人造雪。 很多外国选手成绩稍微差一点,就得赶紧退役了。中国这次在几乎每个项目上都有一定突破。即使不看谷爱玲的一金一银,这成绩过去也是不敢想的。
这种对运动员的选材比较明确,不需要组织队伍进行对抗,培养又很费钱的项目,将来必是中国的主要夺金点。 我看夏季奥运会就是田径,游泳,自行车,皮划艇。差不多就是当年的老大难项目。
核电可和西屋一点关系也没有。西屋的ap1000就是个彻底失败的产品,问题太多根本进行不下去,彻底放弃。中国的华龙一号就是四川的核动力研究院自己搞的。类似的还有沈鼓给石化行业做的压缩机。路风的结论,市场换技术没有一样成功的。个别成功的引进都是企业基于以前的设计,开发经验,know-how。高铁也是。有意思的是在高铁,沈鼓的核心产品攻关过程中,是那些开始被排除在引进项目外的工程师起了决定作用,而且女性占了很大比例。
我只有公开信息,没有内部信息。
国家当年委托国核公司引进西屋的AP1000,示范电站是三门核电。在AP1000的基础上弄了个国和一号,现在石岛湾CAP1400也在建,怎么说完全放弃呢? 国核公司和中电投后来合并成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国家鉴于该公司有引进西屋核电的经验,委托该公司成立中国联合重燃,该公司负责引进和开发中国自主的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和德国西门子以及意大利安萨尔多签订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合作合同的公司就联合重燃。如果当年引进西屋搞得这么糟糕得话,国家还会把这任务交给国家能源投资和联合重燃吗?
目前中国比较火得是华龙一号,但是华龙一号是中核的CP1000和中广核的CPR1000,但是本源都来自法国。中核自己的经验多一点,毕竟秦山当年是他们弄的。但是中广核是后期之秀,国内绝大多数核电站是他们的。国家对他们的出口好像还划了区,中核管阿根廷、非洲、西亚、南亚,中广核管英国、东欧、东南亚。所以巴基斯坦核阿根廷项目都是中核签的,而前几年英国欣克利项目是中广核的。
总结起来,中核和中广核的华龙一号和国核的国和一号都或多或少包括了引进技术。
归化指的是文化上的规划。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样的人,不管什么种族什么国籍,都是中国文化的归化者。
国籍是对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份的认可。
现在人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都忘记了之前的事情。
有几个还记得计划生育的理由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所以要只剩一个。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结果就是人口总体规模的减少。
现在从国外招一些人加入本国国籍。是不是和上面的逻辑就冲突了?
。
有人说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所以可以开放。
如果你说的是玩哪一款游戏的问题,我同意你的观点。但人口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长期问题,是一个跨度上百年的问题。你给我说,此一时彼一时,那你的研究成果显然也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权宜之计,用这样的话语术来解释,那就说明之前的人口研究都是狗屁。人口专家都是短视的蝼蚁。
。
回到今天的话题,古爱林重新加回国籍我不反对。但是我反对用归化两字。因为两个事根本不同。
媒体上用归化两个字来替代移民两个字,其实就是想掩盖这么一个事实。
同样用古爱林一个人的荣耀来模糊移民问题,掩盖未来可能出现的庞大的移民人口。
古爱玲一个人根本不是问题,多回来十个,100个还是1万个海外华人回家,也不是问题。我们有做这个能力和胸襟来接受自己的人。
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未来50年以后。出现欧洲,北美的的移民问题。
要加强对资本的管控,要加强对媒体的鞭策。
任正非一直很虚心,因为他知道我们只是刚刚追赶到第一梯队,离一骑绝尘还差很远,但是国内的文科生们等不了,叽叽喳喳的开始说昏话。
还好因缘际会,311大地震,温总就坡下驴停了核电审批几年,到重新恢复,西屋那个皮就给扒下了。就是一个和麦道一样的坑子项目
归化就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获得国籍的行为,和移民就是同意的。文化意义上很玄,没有可执行评价的标准啊。
当然了,传说中某些入籍美国忠心耿耿、回头就不给人好脸色的,倒是符合你说的归化。
正因为没有那种文化意义上的标准,恐怕带来国族认同上的混乱,所以选择严格的入籍政策,这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曾经号称的民族熔炉,现在看国族认同上问题还是相当大的。我们也不见得没有问题,所谓的大汉族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变成恶心人的东西。
有领事馆作为后盾不好拿捏吗?
而且是人群聚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