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 多余6569

共:💬123 🌺469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欧洲工匠也不咋滴,虚有其名或者说是得益于他人

这个太复杂,不细说了。但这是事实,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事实。

家园 英语里来外来语成份多,增加了低学历母语人士的学习难度

这方面德语比英语要对低学历人士更人性化。我举两个例子。

相信大家对英语里的各科医生的词汇比较头疼,因为英语里这些词都来自拉丁文,而德语则是拉丁和德语的词汇并行。

儿科医生,英语pediatrist,德语Kinderarzt,Paediater(很少用)

妇科医生,英语gynaecologist,德语Frauenarzt,Gynaekologe

皮肤科医生,英语dermatologist,德语Hautarzt,Dermatologe

就是一些日常用语也如此,英语借用一些根本没必要的外来词。

猪肉,英语pork,德语Schweinefleisch

牛肉,英语beef,德语Rindfleisch

羊肉,英语mutton,德语Lammfleisch

所以这点上德语反而和汉语接近,使用本语言现有简单词汇组成组合词,而不是发名新词或引入外来语。

家园 还有一点很重要,汉字所对应的脑区 -- 补充帖

中文更接近于大脑运动功能区,即布鲁卡区。

拼音文字常用的是语音功能区,即威尔尼克区。

运动区更强调读写,语音区更强调听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蒙学教育更有成效,同时也能补充回复龙眼兄的。由于语音有学习期,一般在12岁以下,4-6岁开始最佳,所以关键在于及早的充分教育。

至于现代语文欧化中文、学习语法、强调结构等问题带来的障碍就不必再提了,这本身就会抬高相关需求,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这也意味着清末拼音化的思路可能一开始就有问题,不是说拼音本身,而是由拼音而来的整个新语文教育体系。

家园 结果很清楚,就是有人在玩‘西方’这个概念

利用‘西方’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通过不断变换‘西方’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来创造各种对少数西方列强有利,而对中国不利的所谓历史事实,来贬低和打压中国。

所以,说清这个定义很重要,否则就会发生“白马非马”或“白马是马”的诡辩,而这套东西是中国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

总之,形式逻辑要先说清形式,才能玩逻辑,否则,就会‘名不正则言不顺’。

家园 不知道你哪里受的小学教育,学没学过拼音,从哪听来的切音来碰瓷

切音是什么?是用字来注音字,他要求你必须将读对一些基础汉字,就是汉语552个发音,你要能认的对应的基础字,可我已经认识552个读音的字了,早过了国家500汉字的扫盲标准了,还会切音来扫盲?

汉字本身就有望文生义,望文知音的特点,但那不是对扫盲说的,而是已经掌握了500汉字的人说的,要你切音帮助?

拼音和切音完全不同,拼音不是用字标音,甚至不是用音标音。拼音的实质不是音,而是如何通过面部、口腔各部位肌肉的动作,来发音。无论是汉语拼音,还是国际音标,都是人发音时,面部、口腔肌肉的动作分解。

无论是英语的560发音,还是汉语的552个发音,拼音都将他们分解为不到50个不同的肌肉动作。这才是支撑语言的基础。

家园 累加是一维,互相两两结合是2维

比如,字母文字的发音,只有面部肌肉的变化来发音,面部肌肉不能同时作2种动作,是一维的。

汉语,不仅通过面部肌肉变化来发不同的音,而且还是音量高低变化,就是声调,声调与发音相结合,是2维的

字母文字,将发音分解成面部肌肉的不同动作,分成2组,一组韵母,一组声母,通过韵母和声母的组合,来表达发音,它就是2维的。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偏旁部首,一部分表意的同时代表共性,一部分表音同时代表个性,他是2维的。

汉语拼音,继承了字母文字分韵母、声母结合的特点,还要再将音调结合进去,出来一个三维的变态。

通宝推:shyukyo,
家园 汉字比英文容易1000倍,看你怎么研究和学习

当然,我说的容易1000倍是不负责任的,如同有人说汉字入门难度是英语的300倍一样。作为搞过科学研究的应用科学硕士(M.A.Sc.) ,龙眼可负责任地讲,每种量化的研究结果都与这种研究的目标、定义、方向和方法密切相关,而如果研究的目标、定义、方向和方法不同,即便是研究对象不变,则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甚至是颠覆性的结果。

有人对婴儿学习汉字做过一种研究,就是在婴儿刚刚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就把各种汉字名词做成大字,贴到相对应的物体上,比如把‘门’字贴到门上面,把‘窗’字贴到窗上面,把‘桌‘贴到桌子上面,等等。结果很快就神奇地发现,婴儿虽然连话都还不会说,但当你把这个汉字拿给婴儿看时,他/她会马上扭头去看,或者拿手去指对应的物体,而这是拼音文字根本做不到的。说明汉字有强大的字形和物体的对应功能,帮助人类越过读音,直接快速记忆文字。

至于读音记忆的问题,只要掌握汉字读音的简单规律:即,一个生母加一个韵母组成一个发音,而一个字形对应一个发音,完全模块化、人工化和智能化,所以只要理解了原理,学习汉语汉字应该非常简单。所谓难学主要是因为多数外国人用惯了拼音文字和连续语言,对汉字的规律不掌握和不适应。再加上用西方的,基于拼音文字和连续语言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汉字-这种象形文字和模块化智能语言造成的困境,等于是用学鸟叫的方法来研究和学习甲骨文,南辕北辙了。这也是很多中国人包括龙眼本人学习英语感到吃力的原因:一开始是哑巴英语,直接奔着单词记忆而去,不知道怎么发音。后面是长期困于不断涌现的各种陌生单词。相反,汉字的基本生字只有3000个,远远少于英语和其他拼音语言。而汉字只要掌握500个以上的生字,就能完成基本会话,开始自我学习的过程。

更进一步,很多汉语词汇是由这些基本生字组合,对物体进行归纳分类后生成的智能词汇,很容易记忆,比如马作为基本单字,衍生出马、斑马、河马、海马、马车、赛马、马路等等无数词汇。当然,这些词汇的含义需要学习,而汉字与物体的对应能力恰恰是汉字的强势,所以这里主要是谈发音的学习,因为上述的智能组合,汉字真正要死记硬背的新词汇要远远少于英语和其他拼音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的特点是一种事物往往要对应一个专属单词,几万种物体要对应几万个单词。而随着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单词不断被造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这种发音。这种文字现象不但不能促进快速学习各种工程知识,反而极大阻碍了学习各种工程知识,所以我身边的绝大多数西方本地人子女,都不愿意学习各种工程专业,完全是谈工程色变、谈技术色变,逻辑更是一塌糊涂,跟他们谈工程,谈技术,谈逻辑,比杀了他们都难受,只能靠外来移民及其子女的贡献来搞工程,搞科学。

至于18、19世纪时期,欧洲如何发展出了自然哲学和各种科学知识,除了战争的压力,贸易的刺激,和大航海大发现,一个内因我认为是那些知识分子缺乏中国知识分子那样的通过科举,通过知识来改变自身命运的上升渠道,就只好把精力都运用到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大发现、大航海、大贸易和大战争中去了。

多说两句,现在有了电脑和智能手机,华人子女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和500个以上的基本生字,就可以逾越音-形转换的障碍,与其他中国人启动听说读写的不断交流和不断学习的过程。

家园 一个生母加一个韵母,这是被字母改造后的现代汉语,不是传统汉语

传统汉语是一个字一个音,由老师手把手的教,这种方式,就是红军对战士大规模普及文字,仍然在使用。

对应的,基础发音552个,所以认识500多个字,国家就承认你不是文盲。

加上音调,2760个发间,那么汉字有3000常用字。汉字使用的再多,汉语发音不够,会让汉语失去日常交流的作用。

家园 亲身感受,英语入门可比汉语容易多了

英语国家很多二三年级的孩子就可以自己看原版哈利波特了,看原版射雕英雄传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得是小学高年级,起码落后三年。俺从来不管孩子英语,就是想缩小中英文阅读差距,可孩子英文阅读水平还是突飞猛进,非常发愁。一边是原版哈利波特,一边是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孩子很显然选英文书读啊。。。

家园 感觉是教育思路问题

中国小学太强调记和背,不重视阅读,歧视“看闲书”。

我一二年级就开始看演艺类小说了。

家园 明白了

谢指教!

家园 已经说清楚了,是从语言特征说西方

而不是从西方说语言特征。西方是被语言特征定义的,所以显然和一般的西方不同。加上其他具体指称,就更明显了。

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概念都是被语境限定过的,这里有大量描述更是如此。显然没几个西方可言,这几乎是常识。搞普遍主义的是某些人,这里不是。

家园 难道你幼儿时期教给你的是拼音?

前面说了,人都是先从语言学起的,先掌握一些语言(字音),然后学字。如果学拼音的话,拼音也在学字的这个时期,拼音和字不可分开说。

而且你知道切音是什么吗?你确信要552个字?你知道早期的拼音,也就是切音字是怎么来的吗?因为它(切音)就是声母韵母的组法,几十个字就够了,至多近百。而这些字除了已经掌握(语言)的,在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类里也有了。甚至就算几百个字,难道背诵这些不是轻松超过?古代能背诵完这些的时候,至多小学二年级。

更关键的你没有回答,你强调的其实是阅读,然而汉语的特质就是,哪怕你不知道读音也可以正常阅读下去,知道其中含义。构型和互文见义前面已经说了。汉语是形音义兼具,构型尤为重要。如果单以拼音论,是把语音当作语言本身了。而两者合一的只有拼音文字。学会读就学会只适合拼音文字,不适合汉语。

汉语学习,更关键的差距是知其意,尤其是作为分析语强调大量预设(情境)的认识。这个比起语音来说至少要加一个乘方。这和学外语时候还要学专业外语差不多。

最关键的是,古代是书同文,兼容各地方言,怎么做到的?拼音运动伊始,为什么数量会有那么大差距,从20+到50+?然后现在的语音和以前的差距?还有各地几乎无法被拼音甚至没有汉字的那些方言?当然还有那些极难写出来尤其是不被编码字符集收录的汉字?

而且请正视问题,为什么旧学堂只需要两年,新式小学要六年?这四年除了汉字,还差出来什么内容?欧化后的中文,和之前的能否相提并论?

按照拼音文字的方法,使用欧化之后的语言,强调掌握欧化语法,当然看上去要有成效的多。但是这么多年的语文教育,难道就没人发现这样极其破坏语感和对文字本身的掌握?为什么三百千千甚至弟子规又回到教学视野?甚至现开始书法考试了?

你把汉字当作语音,当然只有语音一条路而已。

家园 不对吧,西方是地理概念

有人所说的所谓常识,其实是利用内涵外延不清而搞的左右摇摆的概念偷换,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说。

家园 说中国的时候也不是地理概念

这就是问题所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了,说汉语,其实就把少民扔掉了,说政教(考虑到前文我说的是历史状况)就把土司扔掉了。包括现代说汉语、说中国,都会有海外华裔和政治争议,大家说的都是殊相。所以说,前文的概念实际上都是被语境定义的,也就是互文见义。

由于我是从语言开始说的,实际上就直接限定了后面的地理、文化、政治概念。西方的中国人说汉语显然是不会被算进去的。从一开始的序列就看得出来,是从语言出发,而不是反过来从文明出发。再加上这是历史概念,所以实际上只是对已存留到现在,仍有这类特征的考察,和成功不成功没有关系。原则上讲大家都是成功的,因为都保留到了现在。但即便日后消亡了,作为历史讨论差别依然没有问题。因为本来就不是讨论成功之类价值判断。

前面说拼音的时候提到了脑区的问题,这也算是特征之一,不过仍然是被语言限定的,而无法作为等价或者反向论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