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 多余6569

共:💬123 🌺469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要用“擁賊自重”的思想和老闆博弈。
家园 这才是内卷原因

这才是国内企业问题所在啊。让利下游而不是继续提高技术多挣附加值。就这还上亿的厂子。其实就是当初经社会风气导致的。

家园 关键是市场萎缩

对资本主义而言,人口减少对经济影响的要害不是劳动力减少,而是市场萎缩。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技术升级之后,原来10个人的工作现在1个人就够了,资本家会把10个人的工资都给1个人吗?如果那9个人存在,要生存总有办法参与分配,如果没有那9个人,消费市场肯定萎缩。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相对过剩,如果不能用社会主义解决,要缓解这个矛盾,就要持续投资,要投资,就要对市场有信心,这就是为什么信心比金子还要重要。人口预期减少,消费能力预期萎缩,就会形成负反馈。人口增加,资本家投资增加,就会形成正反馈。

比如东北,除了气候寒冷,水运不畅这些因素,导致其发展速度不如同样水运不好的西部北部省份的原因,恰恰是人口出生率低,城市化率高,无法靠中心城市人口增长拉动经济。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没有人口就没有投资增长点。

家园 人口下跌的关键是需求萎缩,而不是生产力不够

为什么生孩子重要,因为一对夫妻带一个孩子产生的消费需求是2个单身狗的好多倍。

从谈恋爱开始的看电影,吃饭到彩礼,车房,到生了孩子的奶粉,教育,全都是钱。

而且一个人活很容易躺平,所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奋斗的动力没那么强,这几天很火的最辛苦的中国人那位北京大叔,不是为了妻儿,会工作到凌晨那么累吗?

虽然看起来很累,虽然其中某些节点价格暴涨导致年轻人不想结婚,但这明显属于是割韭菜割过头了。(再骂一遍房地产去库存神操作)

一个大国,不可能只靠出口需求来拉动增长的,除了这两年疫情导致的出口大增,实际上我们的出口已经平台期好几年了。

所以要发掘内需,但是这个内需又被提前透支了,而且是断子绝孙式的透支。

家园 中国科技不落后,新技术带来新行业

对你的命题证伪很容易,至少四点。

第一点,不能拿中国和西方来比,好比你妈不能总拿你跟西城区所有孩子比,说你写字不如张三,算术不如李四,体育不如王五,干活不如赵六e,所以NI就一废物(打比方,别举报我)。而要一国对一国比,问5000年文明史一路比下来,哪国能一贯比中国牛逼?

第二点,中国整个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点没停滞,而是连续发展的,只在清朝有一些缓慢,没有发生工业文明那样的短时间飞跃,但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革命,其科技的飞跃和对文明的推动一点不逊色于后来的工业革命:人类通过仔细观察、定向培育和大规模种植一些野草,使之成为人工的六谷,养活了几何数量倍的人口,改变了人类到处游牧渔猎,靠天吃饭,居无定所的原始生存状况,使人类走向定居,就极大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刺激了无数与之有关的科技发展,比如天文、立法、地理、水文水利、城市建设、文字发明和使用,国家文明的一系列发展等等,无数的变化都比工业文明带来的变化和进步要深远得多。而中国引领了从粗放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无数技术革命和享受了无数的成果,很多中国人千百年前就掌握的农业技术,直到工业革命之前,中国以西的多数国家都不具备。比如公知余秋雨当年跑到中东考察那里所谓人类文明的摇篮,可一看他们种地,撒上种子就不管了,靠天吃饭,粗放管理,比中国差远了,很是惊诧。清朝末年被打跑的回乱分子到俄罗斯中亚地区定居,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和蔬菜技术带了过去,立刻远近闻名,被沙皇如视珍馐,日子过得比当地人滋润多了,人口也从一千多人在短短一百多年迅速膨胀到十几万人。

工业革命本身没有在中国爆发首先是个概率问题,怎么可能老是你:HOW OLD ARE YOU?其次是战争压力,欧洲当时受到来自中东穆斯林的军事压力远远大于中国面临的压力,所以才有大航海和大贸易,于是激活了技术革命的进程,偶然因素很大,和人口少没有什么关系,否则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早登月了(这是证伪的第三点)。

第四点,技术革命长期来说不会带来失业,短期可能会,但长期说会刺激很多过去没有的行业。比如说上次的农业革命爆发以后,人不需要放牧打猎,种草就能吃饱,那多数放牧打猎的人干什么去?一段时间肯定是有过徘徊和失落的,但后来发现有无数的新工作能做:耕田、种地、积肥、搞水利、盖房子、做农具,做家具、建村庄,建城市,很多行业因为农业和由此造成的人类定居而蓬勃兴起,人不但没失业,而且出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干,关键看谁能看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兴行业,做新革命的弄潮儿。

通宝推:混沌之源,牧云郎,empire2007,rentg,柴门夜归,
家园 玉器不是精细打磨的石器吗?
家园 年代问题,玉器是不是晚了点。

只是一个观点,其实中土的很多技术传到西方

点燃了他们的技术视野,好多例子我们不自知。

家园 论技术不差,但没有把技术工具制造推向极致

也没有发展出形式逻辑,这大概与语言型态有关。

家园 人口下跌导致市场萎缩不必然成立

有有效需求的人,才有市场需求,并不是有人就肯定有市场需求,仅仅是有潜在需求而已。简单的说,有钱才有需求,除了吃之外,还有盈余,才会产生市场需求。

这个“钱”,是个代号,代指有相应的物资或服务的获取能力。不说明这一点,怕有人说中国政府印钱发钱涨工资不就行了吗?比如一人发个十万。

我加加戏:人多生产力就强,人多就能打,人多就人才多,都不必然成立。甚至人多就吃喝拉撒多都不是必然成立。

家园 话说德国美国生产力那么发达,干嘛不提高自动化,用机器人代替人

!?非的一个引进穆斯林一个引进墨西哥人

家园 现在第三世界多生人口都要被浪费掉了

过去几十年债务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大周期在往下走。工业国内卷,穷国人直接饿死。像印度之类的国家就不用指望什么“人口红利”之类的了。

家园 生不生娃不能从社会技术发展角度看,要从生育意愿来看

1、穷的时候积谷防饥、养儿防老,所以越穷越要生。

2、中等发达了,养儿啃老、养儿妨老成了普遍现象,生养成本急剧升高,而养老效益反而下降,所以生育意愿降得厉害。

家园 德国当然一直在提高自动化程度

我在德国工业界也工作了差不多20年了,也一直和生产领域有紧密的联系。我有汽车行业的经验,对工业4.0也有一定的接触。德国在这些领域的自动化一直在进步。

德国没有刻意引进穆斯林。那年的难民危机,德国根据德国和欧盟法规,有义务接受难民。出问题的是,在难民潮高峰时,放宽了控制,导致很多假难民涌入。

由于人口老龄化,德国需要引进劳动力,但是在工业领域需要的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些人恰恰是自动化程度提高后需求可能还更大,并不需要简单的操作工人。我去西门子的工业4.0示范工厂参观过,据他们介绍该厂工人三分之一是IT人员,三分之一是工艺和维护人员,三分之一是操作工。其实他们可以搞黑灯工厂,把最后的那三分之一去掉。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没有这么做。

另外德国比较需要引入外来劳工是是服务业,比如养老护理,医疗护理,这些领域想提高自动化程度比较难。

其实德国的外来劳动力主要是东欧国家,毕竟德国的工资比东欧高不少,欧盟内部的移民又没有任何限制。

难民危机和德国有意识地吸引外来劳动力关系不大。

通宝推:方平,桥上,方恨少,
家园 送不了宝,花你

历来都不是新技术或者是社会进步让人没有事做,而是新的技术应用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更多知识的人,那些不学习不进步的人多了,自然就显得社会进步让他们没有事做,不是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错,是这些人不及时适应社会,不努力进取,是他们的错。

现如今依然是这样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级别,而人和社会制度、文化取向跟不上这种变化,由此产生的矛盾不能靠打击先进生产力或者是搞倒行逆施的满足社会底层落后的思维来缓解。而是应该营造爱学习、紧跟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而不是搞什么迎合懒蛋的扶贫,支持街头小区门口的小商小贩落后政策。

这样的道理非从简单,但就是有不少人不愿意提高自己的能力,埋怨社会不给机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过去中原农村有三种车,第一种是那种大马车,前面老匹马后面一匹马驾辕;第二种是小马车,有一匹马拉,比大马车小很多,还有一种就是牛车,有两个直径近1米左右的纯铁铸造的轮子,每个铁轮子几百斤不等,一般由力大的牛拉;第三种土话叫做老拖车,就是下面跟东北的扒犁一样,上面是个由四根木头支持的长方形的框子,可以由牛马驴子骡子拉,犁地时把犁子从上面取下来,犁完地把犁子放在上面拖回去,所以简称是老拖车。尽管这三种车不一样,每一种驾驶技术要求也不一样,赶大马车的人,都是生产队里比较有点小能耐的人,因为要能把大马车赶好,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样的车和马,不同的赶车人拉的东西不一样多,我是亲眼见过,同样的马车和马,一个赶车比较牛气的能拉更多的货,那个不怎么样的赶车人无论如何在同样的条件下拉不了同样的货。也因此这个赶大车的人在生产队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一般一个生产队也就是一辆大马车。小马车生产队一般会有两辆或者是一辆。牛车一个生产队大概会有3-5辆,这牛车有牛车的好处,过去农村路面没有硬化,遇到雨雪天,大马车小马车都是橡胶轮胎,在泥泞的路上走不了,那么铁轮子的牛车就派上用场了,但是牛有力气走的慢。我上二年级,父亲赶着牛车,用生产队里的水牛拉着我们,路上天有点热,那水牛干脆直接拉着车去坑里了,我们都跳下来,然后等着老水牛在水里凉快够了,它自己拉着牛车直接从坑里上来。第三种是老拖车,这个是雨雪天不能用,平常也拉不了多少东西,因为制作简单,所以生产队最多,小孩们也喜欢跳上去让牛拉着慢慢走,也可以拉点柴火和秸秆什么的。

这样的农村应该是很多年都如此,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队里开始买柴油机用作磨面、浇水、抽水等,即使这样,在生产队里能开机器的人,也远高于那个赶大马车的人,因为以前连浇水都得用牲口拉着水车,有了柴油机后,不需要牲口拉水车了,直接用柴油机拉着水泵,而且效率那是几十倍地提高,生产队自然把能开柴油机的人当成宝贝,赶大车的把式地位降到第二位, 但是柴油机有了毛病可得请外来的师傅修,大车把式常说:你那机器好,但是容易出毛病啊,而且出了毛病咱队里还解决不了,不是个事,还是牲口更靠谱。很短 的时间,生产队里有人会修机器了,大车把式只能是少说几句,但是拉货还是离不了他。三年多的功夫,把柴油机装到手扶拖拉机上面,这样又能犁地又能拉货,又能浇水,凡是牲口都干的活,手扶拖拉机基本上都能干,但是唯一是拉货时没有大马车灵活,也没有大马车拉的多,但是车把式的地位是岌岌可危,再后来小四轮来了,拉的多跑的快,省时省力成本大降,因为养三匹马可不容易了。最主要是那个70年代末的时间,大队里有大四轮拖拉机,还有了履带拖拉机,犁地拉货都让大马车没了市场。这个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这三种车把式们的言论,大车把式说机器先进但是总坏不好修,牛车说自己的车雨雪天连大四轮拖拉机都不行,还得靠牛车,那老拖车没啥说的,赶老拖车的大爷经常嘟囔着说:我这拖车多好,从来都不找队里的麻烦,啥时间哪不得劲我自己修好了。实际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机器最终完全代替了牲口,尽管一开始机器不是那么友好,那是因为大家知识不够,而不是机器的事。现在也一样,不要怪这个社会不给你机会,而是这个社会需要有更多知识和技能的人,你自己不努力学习,反而怪社会上先进的生产力把你的工作机会抢了,那只能说明你是落后了。因为以往的教训我现在给大家再重复一遍:赶大马车的把式说:机器是好,可不能全村的人都会开机器吧?赶牛车的说的,你的机器好,你能在泥泞的路上走吗?赶拖车的大爷说:我看你们都用机器,谁来给你们修,哪有那多有学问的人修机器啊。实际上是很短的时间内,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会开拖拉机了,履带拖拉机也来,硬化的路也建好了,稍微大点的路两旁边开满了修车的门市。

最近几年的感觉,这社会需要更多的掌握了更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不是社会提供的职位不够,而是缺口很大,更多的年轻人没有学够那么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社会没有提供给年轻人学习的时间和环境,而是这些年轻人在大学里把时间浪费了。但社会发展的步伐不会等着这些懒蛋们,也不要指望政府去再出台什么扶贫和迎合底层落后思维的政策,因为那会使我们的民族落后,如果这个国家还要往前走,还要准备做世界老大,那么现在社会上一些落后的思维就不能被政府放大并迎合,而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年轻人学知识学技能,赶上社会的发展不掉队,而不是相反搞倒行逆施。

通宝推:燕人,老调重弹,牧云郎,桥上,
家园 多余的人养着呗

美国现在制造业就业人数占16%,服务业占84%,这84%里很大一部分就是养人的。欧洲更是搞高福利社会,干脆直接养人,连装样子工作都省了。或者缩短每天工作时间,匀出更多就业岗位。说白了就是,养着。

未来,AI技术进步将淘汰95%的简单技术就业岗位,总人口99%的人都没事干了。说实话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现在很多人不信,觉得那是几百年以后的事,其实很快的,最快的话估计20年后就会到来。

那个时代,社会将分化为两个阶层,5%是掌握复杂技术的精英阶层,95%是福利供养的平民阶层。这种社会可以叫做福利社会主义。平民阶层的生活可能和现在的工业社会差不多,但精英阶层生活会和现在完全不同,会享受到很多高科技的福利,比如基因技术延寿300年且永葆青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