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艰不拆讲笑话之五 2022年新楼 -- 骨头龙
而是对致病的机理意见不一致。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1e12f56b15ec01b7c5fa66c
大师们对于新冠肺炎的看法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光是在辨证疾病机理这一方面,就吵得好不热闹。
致病的机理都没弄清,谈治疗方案是否早了点?
郭生白2011年就去世了
先说我的两个观点:
一、中医有很多骗子,但不是所有的中医都是骗子。特别是这个名单里的人,绝对不会是骗子。
至于理由,不想辩驳太多,只实习的时候,曾经跟过一位中医专业的老师。从感性上,那位老师让我从此尊重中医。从理性上,我愿意相信科班出身的、得到科班认证的中医医师,仅此而已。也是个人观点吧。
二、不同学者对于致病机理有不同认识,这是医学里特别特别正常的情况。
作为一个医学菜鸟,私以为,人类目前的许多疾病,其致病机理,严格来说,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其中很多的学说甚至是相互抵触的。
刚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的时候,我曾经也极度不适应这种模式,我曾经一度认为,人类的所有学科,都应该是公理化体系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换算到医学里来说,该怎么治,就怎么治。甲方案是对的,甲医生是大医精诚。乙方案是错的,乙医生是含灵巨贼。我们要支持甲医生,鄙视乙医生。
然而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通常,医学里讲述一个疾病,是沿着这个方向走的:首先讲流行病学,简单说,就是这个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其次,讲清楚解剖和组织结构,比如龋病,就要先讲清楚牙齿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成分,可以统称为解剖学和组织学。第三步讲发病机制,也就是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物理化学因素、细菌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等……第四步讲临床表现,病人的感觉如何(症状),你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会得到哪些结论(体征),患有该病的病人的临床表现,会随着时间有何变化?你需要给病人开哪些实验室检查?直观的说,就是怎么才能写一本合格的病历出来。最后讲治疗,如何选择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种治疗方案一般效果如何。然后顺带讲讲疾病远期会是什么结果。
看似清楚明了?然而问题在于,从流行病学到远期预后,几乎每一个疾病,涉及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没办法死扣细节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者,他们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涉及到细节,比如具体的分子途径,具体的药物剂量,具体的统计数据判读,具体的治疗方案的收益如何,都是不同的。他们自己前后所讲,也会有所不同。
过去,我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那种感受就好像,有一个十万火急的数学题需要解答,却突然发现你所信赖的那几条定理是不严密的。更恐怖的是,拿着这几个定理去套,最后得到不同的答案,但这些答案都是对的。
比起错答案更恐怖的,是同时有好几个正确答案。我想,理科生们都能明白这种恐怖,错答案只意味着此路不通,只要不懈努力,总能找到那个正确答案。而同时有几个“正确答案”,意味着你评判对错的方法根本就是错的,所有工作都要推翻重来,而且你很有可能永远找不到那个真正的正确答案。焉能不疯?他妈的这也能叫赛先生?
直到有人告诉我一句“医学的一切,都是为临床服务的。“我方才理解了。医学家焉能不想给医学套上公理化的体系?然而人体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开放、混沌、模糊。这就决定了医学里必然是要处处面对着争议的,但是人命大于天,牙痛起来要人命,形势比人强,不能因为学术争议,就不治病了。毕竟我们在大方向上还是能得出一些结论的,否则就真的和跳大神没什么区别了。
举例来说,为什么有些人牙齿敏感?有人说是因为牙本质中本就有神经末梢、有人说是牙本质细胞突起进入到牙本质中的结果,有人说是因为牙本质小管中液体流动,然后刺激到牙髓神经的结果。这些都是学说,还没有公论。但病人来到诊室说,医生我牙齿畏冷畏风。你说对不住,现在这个疾病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您哪凉快哪呆着去吧。这不是找削吗?虽然机制尚不明确,但我们知道有几种药物涂抹到暴露的牙本质表面,是可以起到缓解效果的,到底是因为避免了小管中的液体流动,还是因为对神经末梢起到了麻醉效果,但确实好用。就好比你家屋子漏风,虽然不知道这风是怎么漏进来的,但你直接给外面多包一层砖,总是有效果的。
再举例来说,牙髓炎,就是通常建议您做根管治疗的那号病。在他的临床分类一章节里,明晃晃地写着“牙髓的病理变化和患牙的临床表现并无确定的关联。”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牙髓病理变化,就是说牙髓细胞(包括各种神经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等)到底出了什么故障。所谓患牙的临床表现,就是说您这牙痛不痛,痛的种类程度如何,有没有的治。在我们朴素的观念里,你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就得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嘛!机器出了情况,难道不应该拆开来,看看到底哪个零件罢工了吗?
但在医学里,有时候就是不行。道理很简单,人跟机器不一样,有时候拆开来就拼不回去了,而且拆的过程中,会对问题本身就造成干扰。简单讲就是,在临床实施治疗前是无法把牙髓掏出来做组织切片的,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又会对牙髓造成损伤、改变其病理状态,因此治疗后的牙髓的病理信息是不具备指导临床治疗意义的。这倒是有点薛定谔的猫的意思了。
所以医生只能根据一些临床表现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测,这个牙的牙神经还有的救,缓解一下能恢复。那颗牙的牙神经没救了,麻利的做根管治疗吧。你不能跳出来指责说,您这样做是不严谨的,因为这已经是当前医疗条件下,最最严谨负责的办法了。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人是医学的根本,医学是门一切都要为临床服务的学科。至于经验不经验,严谨不严谨。只能说,我们尽量严谨。
一个负责任的医生是这样的,当他能保证一定将您治好,他会做出这个保证的。但我们多数时候无法这样保证,因为人力是渺小的。但即便他内心深处也在惴惴不安,他依旧会勇敢地站出来,向病魔亮剑。人命是无价的,至少我们的学科精神、职业精神要求我们这样,不能因为可能失败,就放弃了努力。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是为大医精诚也。
在疫情面前,你我,政府,医生(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是同一个壕沟的战友,真正的敌人,从来只有病魔一个。也许现实不总是这样、或者说总不是这样,但道理是这样的,而现实也本该是这样的。
我认识的一个同级博士A,他的博士之路走得坎坷而奇葩。他的导师是没有经费的那种,一点也不夸张,一分钱经费也没有。他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于去做助教,实验课题完全靠自己琢磨。而他的导师属于已经躺平了的那种,每天钻研茶道和书法,对他不闻不问。
A是属于智商情商双高的类型,五年博士,他把整个学校的实验室都混熟了,本校相关实验室就没有他说不上话的。没有课题怎么办?他挨家挨户的去敲教授办公室的门,跟各个教授谈话,找到可以做的方向。然后又挨个实验室套近乎,蹭设备,蹭试剂。
到最后结题的时候,我们的课题最后都有几行经费来源。他的没有,他的最后就是一大堆鸣谢,然后他鸣谢了大半个学校的实验室。
他的导师唯一做的事,就是在品完茶写完书法后,在通讯作者上署个名。
他发的文章点数真的不高,但你能说他水吗?
假如一个博士在博士期间发了很多高点数的文章,也不意味着他很强。用人单位要注意一点:他能快速出文章,是因为实验室给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他可以心无旁骛的搞科研。当他换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自己跑设备跑经费,自己维护各种关系,他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该干嘛。但你也不能说这种博士水,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里,博士原本就应该是干这个的,他不是来给你拉关系用的。
我的一个师姐B,博士4年一篇文章没出,做的数据还是基于十几年前的前辈的数据,一年有半年不在学校所以也对学校不熟悉。水不水?看起来很水。但是,人家做的是海龟的研究,每年有半年的时间要跑到南方海滩上蹲守海龟下蛋,然后偷蛋回实验室孵化,再把标记好的海龟放归大海。之所以只能做十几年前的数据,是因为海龟成年需要高达17年。而她所记录的数据,则要为十几年后的师弟师妹服务。你说她水吗?能彻夜潜伏在海滩不被海龟发现的博士有几个?这tm是特种部队的技能。但是,请问哪个用人单位需要会偷海龟蛋的博士?
前几年和国内的导师聊天,他手下有个博士,临床一把刀,救人无数。但是,要升职称就要博士学历,死规定,没得改。可是临床又离不开他,离开他本科室的死亡率得翻一番。于是他的导师就叫了我们几个搞科研的博士给他东拼西凑了一些数据,勉强博士毕业了。当然,文章是他自己写的,所以这个一作还是名副其实的。你说这个博士水不水?他一天实验室也没呆过,就科研来说,水的要命。但是,如果你是病人,你是找他看病,还是找那帮搞科研的看病呢?
原因是:“病了一场”,例如最近最流行的新冠。
2022年1月6日,美国卫生部发布通知,从2022年2月2日开始,医院不需要再上报每日新冠病亡人数,JHU也将停止统计。
美利坚终于迈出新冠清零第一步。
觉得愚人节提前了。
但是不可思议地这是真的。
这无耻真实诚,这可是灯塔呀
并留有与韩慕侠的合影。
顺便一提,韩慕侠当年在教师录上的名字是……金镛。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病了。就不说假说有多少了,可以去翻沈渔邨。
总觉得以前发过,而且还发过一些消化内科的……比如肠道之类。毕竟机制不明,肠道菌群。
如果不上传具体的感染数量,就把这个国家全部按照疫区对待吗?我去年听人说了一嘴,你让我找,我还真找不到
米国人无组织自发抗疫是没有疑问的。但这个新规定是说医院不用向卫生部报告新冠死亡。燃鹅,不管是不是新冠,不管是不是死在医院里,所有的死亡从来都要往CDC报,报告的时候要注明死亡原因,原因是新冠的就算进来。我最近抄的在这儿:
至于医院不向卫生部报告,会有什么影响,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
你说的这个是不是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