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聊天粗略了解过两个厂。第一干活的时候还是认真的,但工时比规定的大概短半小时,会提前退。第二其中一个厂就是纯手工干活,效率远不如国外同期和后来引进生产线以后。第三普遍不如临时工能干,特别是年轻一些的工人。
这个问题我也提升一下:中国是否必须自残才能进入世界经济循环?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历史没有假设,无法重来,这几十年就是这么过来了。不自残,没机会实践了,自残,看着还行,但还没完全走通。
但是的但是,请不要忽略了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是在两四的基础上进行,两四则为一服务,一和两四不割裂。张维为说过一个事:巴西总统问为什么好多事中国做得,巴西一做就死?张回答因为中国在朝鲜干翻了美国。刚才葡萄回我的贴子,把独立自主作为我国工业化的全部诉求,包括很多河友在内的国人,对解放战争,援朝援越,评价十分高,就是基于维护了我国独立自主,两弹一星为什么被铭记,就是为我国独立自主做了大贡献。独立自主也可以说是自由,做什么都是我们的自由。
其实这个贴和那个包产到户贴,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证明“改开”的正当性,否决前三十年的正当性。就是刨祖坟。
有一个现象:有人向左骂996榨干员工,掉转屁股,向右骂国企人懒。
各种情况肯定都有,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想尽量不以偏概全。我想说的是,改开后的宣传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另外我说的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就已经有很多变化了。
不光要捡粪,还要把河塘抽干,塘底的淤泥运上来肥田,为了塘里的淤泥免不了先抽水捉鱼,捉完鱼分鱼,晒咸鱼过年吃,这个时节也该推磨做汤圆面、做豆腐了.......
要我说这剪刀叉:不过是土共得了江山,他当然要住在城里骑在人民头上过好日子,跟满人,元人得江山后过人上人日子没啥本质不同。只是老当家人在世不准他们那么干,毛大爷一走新当家人就顺水推舟真情流露了。
分田是瓦解已经学会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农民之重要一步,自耕农变佃农,工人变工奴......
承包前前农村实行村队一体这个政权形式。其实根本不存在村,而是县和公社都还是正常的政府,但是下面就是生产大队管生产队,生产队管生产小队,你生在哪个生产队就一辈子是哪个生产队的人。一般情况下,除了妇女出嫁,读大中专,在部队提干,被工厂招工才会离开原来的生产队。妇女出嫁一般换汤不换药,后三者是小概率事件。而同期的城市,大部分人所在的居委会或街道和工作单位并不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解放初期农民在相对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农业互助组,合作社是比较合理的形式,后来的人民公社管得太死了。实际上互助组,合作社在不仅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别的国家包括西方国家也一直都有。
人一直在一个生产队有什么问题?
如果跟生产队长关系不好就总也翻不了身?
好像跟城市里人总在一个单位差不多意思。
对于一个男的,他一辈子就要在这个生产队劳动,对于一个女的,她在嫁人的时候有一次改变生产队的机会。生产队既是一个人的工作单位,也是基层行政单位,农民办任何手续都要先经过大队。而城市里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往往是分开。所以生产队长管得比工厂领导宽得多。
不得转移。后来的形式大家都很熟悉,户口。
你一定听说过地主家的傻儿子能娶漂亮老婆,城市户口家庭的傻儿子也能娶到漂亮的农村姑娘,你可以想象这中间有多大差距。
如果你说农村比城市苦太多了,我同意,这一点我们没有分歧。
你的意思是,生产队长,既是工作上的领导,又是生活上的领导?
而你希望至少有更换其中一个领导的自由?
城市里的情况好一点,但确实有些相似。
有一个词叫单位大院,就是说单位(工作的地方)和大院(住的地方)是在一起的。一个家庭如果是同一个单位的双职工,那么往往一家人加上老人小孩,都会在一个大院里居住生活。大院的最高领导当然也是单位领导。这种情况在城市其实很常见,我估计远远超过了一半。
不住在一起的,往往是两个夫妻在两个单位工作,那么他们的家会在一个大院,而夫妻会有一个人去城市里的另一个单位上班,像北京这种大城市这种情况会多一点。
前些年有城市规划方面的文章对目前大城市巨大的通勤负担做了反思,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城市里的人们居住地和工作地是截然分开的,造成上下班高峰期巨大的穿越城市的人流,而几十年前的单位大院,大部分的人的通勤就在大院之内,通勤负担小得多。
你说的大院在北方比较多,尤其国有大型企业比较多的地方,在南方就比较少。我相信全中国范围内远少于一半城市人口生活在大院。我大学同学总共60人,来自18个省市区,城市来的大约40个,大院子弟不超过5个。
当年生产队的问题是,你出生在这个生产队就要非常大概率一辈子在这个生产队生活劳动,女人出嫁是一辈子唯一改变的机会,而且出嫁也往往在附近的生产队,其他考大中专,招工和在部队提干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在城市里还有技校和各企业招工等机会可以选择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