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改开以来的政府欠账(社会福利)何时补上? -- 树袋熊毛毛熊

共:💬186 🌺1041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我是上海人,祖籍浙江某地

我现在在国外居住。我说的农业人口进不了城市是改开前的事。上海的外来人口基本是解放前陆续聚集的。上海有动员工人干部回乡务农的,有动员社会青年去新疆支边的,有知青上山下乡的,在改开前,从来没有正常的大规模的农民进城的事。即使是个人,也只有极其特殊的条件可以户口进上海,通常是工作调动。如果夫妻两地分居要求在一起,基本上是调出不调进。大规模农村户口进城有两次,一次是知青大返城,他们本来就是上海出去的。另一次就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在90年代初为了推动房改,出台政策,只要在上海买房,可以得蓝印户口。我也不知道蓝印户口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应该和正式户口是一样的。所以,我说你说的情况是神话。

尤其是,你把那个每年几千万农民可以置换到城里说的好似普遍现象。你不妨举两个城市的例子出来?

家园 农业税废除了才十多年。之前农民交的各种税怎么算?
家园 城市个体户一直交税,也没有社保

交税是国民义务,并不是获得社保的充分理由。

家园 定性地很对

本质是封建制度。这是国情。不得不尔。需要改革的是去除残余的封建制度。这只有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只是纸面文章。

家园 上海是特例

以前上海对外省人的制度就如香港对大陆人的制度。没有办法,实在经济上负担不起人员的自由流动。如果按照资本主义自由流动原则,多少人会进入上海啊去找工作,最后上海就会成为真正的充斥着赤穷区的孟买。

家园 我生活在京广线城市

解放前就是个县城,人口不知道多少,估计上万,肯定不到十万。八十年代“盲流”前人口接近百万。主要人口都是六十年代中后期和七十年代从周边县农民招工进城,其次是原县城边上的农民的土地被占,安置就业或者转作小生意的人口。流动人口很少,几乎没有,那会介绍信和租房困难导致临时性就业比较难。

“农转非”是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的词汇,和“盲流”、“走后门”这些词差不多时代。这个适用于城市附近农民,通过城市扩张占地转为非农业户口。但是实际上八十年代我家乡附近已经很少兴建那种全民公有制的工厂,旧有工厂扩张规模也不常见,只有城市建设会偶尔占地,所以“农转非”非常难,比“知青回城”难多了,但是他们疾苦的关注度比知青低得多。

在八十年代,“商品粮”还有一批人在吃,就是农村户籍,但是土地很少的郊区农民,他们被(自)称作“菜民”,和城市户籍的人一样吃商品粮,但是找工作还是农村户籍待遇。不过改革开放后,他们经常会办一些村办企业,从附近大企业找饭吃,比如全村包括村办企业免费用大企业水电,大企业负责收购他们产品,换取不破坏大企业的生产设施,尽量不偷盗大企业产品、原材料、设备零件等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