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2003年西班牙电影《布尔什维克的软弱》 -- 燕人
心理暗示、诱导也是手段
维基说她男人是青年才俊,委内瑞拉人,常年厮混在亚美利亚国。但是和她闪婚后加入西班牙国籍。可见爱情力量之大。要说美女放着身边的俊男阔少不要,偏找个艺术家,也可说品味不俗。
不过美女成人后的影片没有比主贴里的电影更出彩的。那会儿是本色出演。演而不演。
我说啊老乡,生活中一切都看透,可能不是好事吧。
建议你去难得糊涂一把,把下载这片子看下。
中年人与少女的温情是这故事的基调,这小温情为中年人的孤独的资本主义生活提供了一点美好色彩。下面是一点影评。
[the girl nevertheless reawakens his long-lost idealism and enthusiasm for life but his egregious past behavior catches up and destroys them both. Does the older man-younger girl sound clichéd? Yes,but it is done with enough style panache and plot twists to keep you riveted throughout. Is the central relationship tacky? It keeps threatening to be but somehow manages to retain a wonderful sweetness about it despite the sizzling chemistry between Luis Tosar and Maria Valverde. ]
“a wonderful sweetness”,这也是我的感受。
但不大可能去看了,已经先入为主了。一般是没有什么想法去看,回想的时候才会做出评判。我说的那些,都是这样才知道的。后知后觉,才总结成习惯。
羊头并不重要,关键是所谓结构性,也就是为了什么而什么的软弱,少女必须死。尤其是后面的发展,是不大可能接受的。悲剧有许多收场方式,不必是如此,也不必是死亡。
可能特别强调关联带来误会,但标题和两人关系的契机都和羊头有关,会在描述印象时附带。之前说的多是此类。最主要的,羊头不是必要的。牵强附会厉害一些,就是这种向往,带来悲剧。这一角,不可能长久。
最后鄙视一下older man-younger girl。光这个,就不大可能去看了。或许这才是说那么多的原因吧。只是用语太容易让人误会。
遭遇好为人师的平方啊😅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我以为好的东西,一定要介绍给同学们。😜
杜大妹儿担任音乐总监的洛杉矶爱乐是全美乃至全球薪酬最高的乐团之一,他本人的底薪几年前就是150万,据说近年又涨了不少。不久前他又刚接了巴黎歌剧院的总监职位,两份顶级乐团的固定工作,加上各类津贴和走穴收入,虽然不算大富大贵,让美女衣食富足还是没问题的。
入籍西班牙应该还是生活工作更方便些。另一位乐界红人巴伦博伊姆有阿根廷,西班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四重国籍。
查知此人也是青年才俊。
电影有三条线,很清晰:
周一早上男主车祸追尾女主的姐姐。后来男主跟踪女主姐姐时第一次见到女主(15岁的学生妹,很漂亮),于是改跟踪女主。这是一条线。
男主因为对车祸不满,电话骚扰女主姐姐,女主姐姐通过来电显找到男主公司,并找人收拾男主。这是第二条线。
男主在公司工作似乎不如意,常开小差、想女主。这是三条线。
最后男女主约会时,被女主姐姐找来的人收拾,女主被误杀。
情节就这么简单、平淡,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要表达个啥?
至于片名,也难以理解。男主是学政治学的,研究过十月革命。在与女主交谈时开玩笑提起自己是布尔什维克。以此作片名,导演是想表明啥。
还有,女主多次穿一件红羽绒服,有什么寓意吗
还真下载看,注意到小姑娘的红棉袄了😄
电影是改变自同名小说的。我看IMDB上有人说原作中许多关键对话和背景被舍弃了。我认为导演的意图是将中年人的工作与女学生的交往形成一个因果联系。中年人撕掉女学生给他的电话,说明他有意断绝这份交往。只是工作压力让他回到女生并最终造成悲剧。我认为原作者和导演用布尔什维克做噱头,月之回忆同学已经批判了,请参考他的帖子。当然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有布尔什维克思想并不奇怪。西西河同学中有布尔什维克思想的也很多。
你的截图真清晰😁
自称布尔什维克的中年男人,隐约喜欢上一名十六岁少女。是他的犹豫和软弱,最终给她带来不幸。虽然他和布尔什维克没有关系,但这是两人关系的契机(之一)。
他是自发的布尔什维克同路人,尽管他本人是企业高管。电影花了许多镜头描写他的工作压力。可以说女学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看电影看到他去拨女生电话,我都替他着急,恨不得喊:先把你的工作做好。
男主为了保护女主死了。
原作者不能自己打脸啊。
实际上男主的性格和人生确实是软弱的,就如我们这样企业工蚁一样。电影也表达对男老女少配这样的不伦的反感。最后流氓欲猥亵女学生的时候,男主说她还是个孩子。结果流氓一句“你个大男人和孩子在一起干什么”把他嘴封住了。
所以总结,真正的问题是:“为了布尔什维克的软弱,少女必须死。”
标题其实无法作为理由。可以是一生软弱,勇敢一次就死了。用来表明这种勇敢的珍贵与不切实际。一样可以保留对布尔什维克(理想)的揶揄。只是…看上去更像褒义了。同样的,前面的翻看,也可以为这里埋下伏笔。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反差。那句话也有无数方法可以反驳,无非是先验接受了这种关系的立场,才无法反驳。这是最常见的刻意。
不过这还好,最厉害的都在日本那边,有些干脆一句话都没有,自己想象出整个反应,然后不问,也不回答……
---
不切实际可以有很多办法表达,比如女孩还是死了,或者奄奄一息。比如女孩虽然活下来了,但是受到伤害,精神压抑……诸如此类。还可以表现一下那位姐姐的情况。只要去想,这些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完全合理。
(这是纯粹逻辑上的操作,虽然令人讨厌,但至少不那么刻意了)
无非是想表达什么,才选择了这样的安排。只是这种安排,很多时候拒绝以现实中的可能理解。于是就显得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