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革命回忆录漫谈之七: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彭德怀(二) -- 孤星
73回京第一时间就带着全家去看望生病的康,给康鞠躬,说“全家拜托给康老……”
79后会计要把康老踢出八宝山,邓拦了吗?
政治局日常会议,教员基本上不参加,除非他亲自召集在住处开的,比如八大军区司令换岗那次。
那次批周,批的是周与基辛格会谈时软弱,对基辛格提出美方向中方提供核保护伞的提议没当场拒绝,台湾问题也软。会前,教员召集周及外交部有关人员讲话,为会议定了调子:“有人要借我们一把伞,我们就不要这把伞,这是一把核保护伞。”“讲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是错的,要打。在陕北时连那个小土围子,不打它就不投降。”“当着你们的面讲,政治局开会,你们也可以来,在后面排一排椅子。谁要搞修正主义,那就要批呢。你们要有勇气,无非是取消你们的职务。”
批周会上,唐闻生传达了教员对周的批评,据说有这段内容:“有人对苏联怕得不得了,一旦打进来,他就要当儿皇帝呢!”
当时主席已经说不了话了,但是看着叶帅看了很久。
改开后鲁赤水的评价是二代定的吗?
会计和鲁赤水积怨很深。
至于二代,和鲁赤水关系很好。有说法,鲁赤水是其媒人之一。两人在书记处的合作也很好。
鲁赤水大秘75年就在二代搞的国务院研究室里。
苏联在斯大林去世后,政坛巨变,其结果对中共高层的影响非常大!
其中作为国防部长的朱可夫作为军方代表,在政治变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逮捕贝利亚
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后,苏联政局不稳,陷入了混乱。当时苏联高层内部,出现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景象,看似三足鼎立,却最终走向了相爱相杀的结局。
这三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赫鲁晓夫,只是此时的赫鲁晓夫显得比较低调,毕竟他的实力并不强大。除了赫鲁晓夫,另外两人分别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在三人中可谓是最为弱势的一方,不过,幸运的是,他却得到了苏联军方一哥朱可夫的支持。朱可夫名气很大,二战的功劳很耀眼,又握有全苏联的军权,是典型的实力派。正是有了朱可夫的支持,赫鲁晓夫才最终实现了“逆袭”,以劣势处境实现了咸鱼翻身。
三驾马车中,贝利亚实力最强,手段最猛,做事雷厉风行,再加上他推翻了很多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错误政策,为很多人平反等行为,让他威望大增。
贝利亚的崛起,让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非常忌惮,最终两人联合,共同阻击贝利亚。但是贝利亚控制着内务部,掌控着政府实权,仅仅依靠打“嘴炮”,两人即便合作也难以撼动贝利亚。
最终,朱可夫站了出来。1953年6月,苏联高层召开了针对贝利亚的会议,赫鲁晓夫等人纷纷指责贝利亚,遭到贝利亚的反击,此时朱可夫率领军人强行闯入会场,将贝利亚逮捕。自此,贝利亚才彻底垮台。
2、打破马林科夫的攻势
搞掉贝利亚之后,赫鲁晓夫显然与马林科夫不能共存。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没有了共同敌人的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开始冲突加剧。
马林科夫一方实力强大,他们团结了包括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人,这些人组成的集团已经在人数上处于绝对的优势。面对赫鲁晓夫时,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任何决定和处理。
1957年,赫鲁晓夫访问芬兰后回国,随即召开了主席团会议。然而,让赫鲁晓夫没有想到的是,反赫鲁晓夫的集团已经形成,会议开始后,赫鲁晓夫就被猛烈抨击,处于下风。
在这个危急关头,朱可夫行动了,他利用掌控军队的优势迅速地从全国各地将中央委员中的绝大多数人运到了莫斯科。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希望,只有通过召开中央全会,才能挽救局势。
最终,赫鲁晓夫在全会上的辩论赢得了委员们的支持,马林科夫一方遭到失败,他们被打成了“反党集团”。
赫鲁晓夫获胜了,他成了苏联最高领导人。
---------
1958年的庐山会议,明面上是讨论经济问题,其实是毛主席接班人大争之局的揭幕战:刘少奇抢占先机,但是过急的糟糕表现导致储位不稳。其他所有有资格接班的人,都开始下场。
彭德怀的国防部长实力堪比朱可夫。当时的国防部长一职是高层政局中的战略要地,再加上彭的赫赫武功和资历!
而不是直接说结论,甚至截取段子,我还是很赞同老兄之前的不少有理有据的帖子的。
另外,但凡有点历史知识,应该可以看出我的资料基本来源于年谱,国内外毛传,党史,加上一些民间史,和回忆录,至于有没有道理,仁者见仁,欢迎批评,欢迎讨论,但请有理有据。
==
说你截取,这是你的帖子
邓直接一句:你距离主席最近,别人可望不可即……
只看这一句,能看出啥,不要漏掉了“警惕”这句话。实际上,邓的全部表现如下
邓小平的发言简明扼要,切中要害,既讲清了周恩来问题的性质,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迫不及待地要取代主席";又对周提出了"忠告",道出了毛对周的疑虑和担心,说:你现在的位置离主席只有一步之遥,别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你却是"可望而可即",希望你自己能够十分警惕这一点。
当然,邓小平是个聪明人,这番话点到即止,随即转移话题,着重谈了他对国际问题的看法
这么看的话,邓对周的批更像是忠告,周的位子是老二,让他“警惕”有何不可?
退一步讲,即使是批了,也不能撇清周邓的政治伙伴关系,才四个月后发生了什么:
==
(1974)4月6日代表团离京时,病情恶化而又通宵未眠的周恩来驱车前往首都机场,为邓小平等人送行。4月10日,邓小平不负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重托,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发言,全面阐述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及中国政府对外政策,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邓小平也被外电称作是“周恩来总理的亲密同事”、“一向只对付最重大工作的第一流的老资格领导人”、周恩来总理的“最好的代理人”(
==
为什么周病情恶化而又通宵未眠,专程要去送小个子?需要吗?
再退一步讲,搞政治的,尤其是周邓精于权术的,仅仅就通过是不是先去看周,批周会上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断定周邓不一路,太小瞧这两人的政治道行了。
年谱也好,毛传也好,披露的很多史料价值很大,对我等历史爱好者是一大福音,但是仅仅看这,解释不了为什么主席休克两次,解释不了毛主席为什么批宋江-周,等等
这两天 有点忙,回头我会把手头的资料整理下,让大家鉴定下周邓在913后到底是不是好伙伴!邓是不是周的接班人!
同时,这帖子来源于周是否反文革,913事件,和政治局批周,批宋江难道还不是很大的事吗?难道还不够判断周的“晚节”吗?
他不为康老出头到底,犯众怒,不难理解。
至于为什么跟紧周,前面已经说了,913后,主席威信大损,周是最大的得利者,自己主持中央工作,铁杆叶主持军委工作,权利的天平在周那,邓跟周,也不难理解。
但是如果说,有哪个群众可以做出如此有气势,并且对高层政治如此熟悉的词,基本不可能
😁
也给你一个凭感觉做判断的知乎帖子:【费琼】挂名“伟人最后一首词作”真伪辨
若说“当年忠贞为国筹”“江山靠谁守”是毛泽东词作,确实是拉低毛泽东的文学水平了。 综上所述,我觉得有把握作结论,“该作品”不过是网友拼凑而借用伟人名字而已!
另外说一下,1、目前任何正式出版的毛诗词著作都未收入这首词;2、没有任何一位有权威的人士(如文献毛组工作人员、毛当年身边工作人员、高层领导等)在正式场合证实过这首词的作者是教员;3、传说中,这首词是74年所做,但74年教员的眼疾就很严重了,又生过几场大病,下半年就请假回南方休养,直到75·5·回京,7月做白内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