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北京版糊塌子 -- 奔波儿
葫芦瓜,又名“瓠瓜”,在国内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无论是素炒,还是和荤菜搭配,味道都不错。
国外呢,很难见到,超市里有类似的家伙,名曰“西葫芦”,浑身碧绿,论个头嘛,比起我中华的葫芦瓜则要相形见绌,味道嘛,则更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人在海外,只能将就一下,算是画梅止渴。
前几日,有朋友送来自家种的葫芦瓜,有成人小臂粗细,差不多有一公斤重。周日,一觉睡到日上三竿,得为家人做一顿早午饭,于是乎,决定用这根正宗的葫芦瓜做一道北京的家常早餐——糊塌子。
1)用擦子将葫芦瓜擦成细丝,放入少许盐,拌匀杀一下;
2)用同等重量的面粉,加入水和鸡蛋调成面糊;
3)再将面糊倒入装着葫芦丝的大碗里,搅拌均匀;
4)加入盐、胡椒粉,再滴点儿香油,拌匀;
5)将煎锅加热,抹上一层薄油,接着倒入面糊,开始烙饼。
不一会儿,一张张香喷喷、热腾腾的糊塌子就烙好了。
无它,大快朵颐之!
应该是中国很古老的蔬菜,和长南瓜大小相仿。西葫芦是另一种蔬菜也有种的,比黄瓜短,略粗。
原来叫糊塌子啊
放的油好少,面粉也有点多
我吃到的都是半油煎出来的,香嫩可口
还可以搞上点胡萝卜丝
看来北方饮食习惯还真都差不多。
我在家也经常做,好几种版本的,有西葫芦的,韭菜,萝卜,菜南瓜,胡萝卜,也可以混搭。全家都喜欢吃。
我手头恰好有一本1988年中国食品出版社的《中国京菜》,溥杰给题的名。印象中看过糊塌子这个菜名,就找出来对照了一下。
糊塌子这个名字本身应该是北京土话。原料是西葫芦,而不是其他中国原产的瓜类蔬菜。我想原因是西葫芦很好烹熟吧。书中说北京土话把西葫芦叫做糊子(正体同音的瓠子即瓜的意思)。老北京还有一句俚语:您这边吃,那边拉您耳朵,您都不知道-香的。🤪
我抄一下书中的配料表:
西葫芦500克,鸡蛋200克,面粉200克,盐5克,葱花50克,花椒5克,花生油130克。
看来味道的差别主要在于这花椒(加入时先磨粉)。本来楼主的糊塌子已经很香(我常这么做了吃),加了花椒,味道想必更不同了。
做法与楼主同学的基本一致。不过吃的时候要就蒜泥和醋。这老北京口味可够重的🤭
最后说一点。我猜楼主同学被送与的应该是西葫芦而不是中国的瓜。英国这边西葫芦种子很容易种植结果。如果不摘的话,小西葫芦会一直长成一个大角瓜。我种过所以知道。英国人很有趣的,把西葫芦叫做courgette, 把长大的西葫芦叫做marrow,可参考下面的图片。
桥上学长是南人啦。
传改开早期北人去广州吃早茶,一笼笼点心把桌子都摆满了。那莫小的笼屉,怕吃不饱。😜旁边的广佬看了都笑。现在北人还是如此,但无人再笑了。习惯就好了。
我们温州就叫蒲瓜。蒲瓜是典型的瓜类植物,藤长的很好,喜欢比较高的温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叶子长着绒毛,摸起来很舒服。而西葫芦在气温毕竟低的地方也能生长,最主要它不爬藤。我试过在德国种蒲瓜,不太成功,开花结果后不能完全长大,但是西葫芦能正常生长。
我个人总结的,瓜类植物里南瓜,西葫芦和黄瓜能承受毕竟低的气温,其他瓜类都喜欢高温,在美国应该都能种。
在太原晋中这里叫做油摊摊。老几辈那里算是病号专享;我吃到也是长大之后了,并不喜欢,口头没有嚼劲;家里下一代吃了不少,他娘图省事简单,油倒的很多,老人家要是在世看了大概会骂的,小孩还要加上番茄酱。
可能算是家庭的衍生版本,把晒干的花椒叶碾碎混到面糊里,风味也不错。窗前有棵花椒树,也是很好的
不知道西葫芦是不是 zucchini. 如果是,土耳其有把西葫芦擦丝和面糊一起油炸的,和糊塌子很像。
土耳其菜很有趣,很多和中国菜依稀相似。我以前提起过小馄饨。还有比如一种外面是龙须里面是甜奶酪的点心。味道真的提醒我中国的点心,虽然我说不出是哪种。
我也是北人好不好?当初年轻时候一顿五个馒头一斤也吃了好多年,不过现在油水这么多,他们好像还有个孩子,加上两位中年,六两面粉,似乎也多了点。也许是我年纪大了,现在一顿吃一两。
就是你放的图片这种,很多菜都能炸,萝卜、豆芽、南瓜、胡萝卜、小茴香、香菇……,炸熟了冷藏,吃的时候再过一下热油,香的很,就是油炸食品,不能多吃。
好像也就一两二两的样子,北方人根本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