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省研究机构的年轻人 -- 方平
一方面,是自己有房子,舒适度提高,住得确实舒服。
另一方面,房子不光是房子,而且附加了户口、学区等等多种隐形的财产在里面。
据我了解,很多体制内的科研院所,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某单位人事干部讲,应届招人希望招一些家境好一些的,这样有利于队伍的稳定。老少边穷地区的、苏北农村来的应届生原则上就不能招。
给500,给5000,做过管理的都知道,人心就这么奇怪,有的未必珍惜,但要激励下次得给50000,古罗马的禁卫军就这样惯着,买卖皇帽了,至于公务员的消费贷,炒房买房消息源这类福利就不说。
总觉得教师公务员的工资偏低,
教师公务员这种岗位,有个特点是稳定,不容易失业,这个是个加分项,对喜欢稳定的人来说,这点很重要。
我要强调的是,没错,人心确实永远不足,但是,人心同样会算计,会计算风险与回报,高薪确实会提高围猎的成本。
至于你说的,工资对鼓士气的作用,这是另一个话题了,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分成,但这个在政府内很难实施,好像只在招商那里见过。
这里你的定义,是否毫无疑问,没有争议?
这栋楼里,有人还认为我是人上人,搞得我高兴了半天,我一直以为我是无产阶级呢!
没房子,结婚生活都成问题。
我是对主贴有感而发,青年才俊,想奉献,薪水太低的话,没法坚持,结婚生娃的问题解决不了。
租房太贵,而且随时会被赶出门停租。
其实主要是房子问题。有房子,哪怕在北京上海,夫妻俩一月挣万八千,生活的也还可以。
一直在部队,没有退伍转业的,到年龄就下来,继续按照部队原来级别享受待遇,也不算退休,仍然属于现役。哪怕七老八十也一样。
没有核实,不保证正确,喝酒聊天时问了个正团转业的,得到的一个说法。
算离休,应该是地方管理,预算属某种专门渠道
我知道公务员的收入应该是稳定透明的,但是人家一个科长年终轻松5万的奖金。大学教授累死累活一年也很难拿这么多。不知道钱怎么来的。
南京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比码农高,而且人家公积金高,稳定,退休金高,不担心失业。
教师比公务员低,但是也不差。
而且人家有很多隐形的好处。
你问一问码农愿不愿意做公务员,我相信80%以上愿意。
我们家属院清华50年代毕业的前总工,今年已经80岁了。
当年毕业分到外地,为了回北京,到工厂当了总工,退休工资不到5000。
他的夫人是南开毕业的,一起回了北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去中学当了老师,算是事业编制,退休工资1万多。
-------
以掌握资源作为分层的依据,推理的结论,就是二共欺骗了当年为国家做出奉献的所有人。
当年大家为国家国家做奉献,等到分配的时候,按掌控的资源进行分配。
按资源分配,二共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又有何区别?
经济的大道理,我说不上来。
从搞“新常态”开始的经济政策,就像一根绞索,紧一紧,松一松。
再好的形势,绞索一紧,就是百业凋零,再坏的形势,松一下,就是欣欣向荣。
说理论,我说不出什么道道,看争论,说紧是多么多么的好,松是多么多么的坏。
但就我的个人观察和体会,只要是松,不管再坏的形势,都能找到活路。
松最大的弊端,就说我个人的体会,就是水只能向下流,产业上台阶难。一定要水很大,才能浮上去。但是在这个涨水的过程中,旧的投资模式存在“排异效应”,这个词是我起的,不知道准不准确。所谓的“排异效应”就是会对新的增长模式进行挤压和遏制。
比如疫情之后,为了拉动经济,从中央到地方,给的政策都很好,钱流到企业之后,投机的心态大于投资的意愿。
就是钱给他们了,政府帮忙贷,帮忙贴息,企业拿到钱,除了应付性的支付部分工人工资,对扩大生产的意愿不足,更多是想在投机市场,股票,期货,房地产等项目上获利。甚至这边拿着无息贷款,哪边直接存银行,放贷,吃利息差也不愿意进行投资。
政府输血是救急,不可能一直输下去。除了政府投资这台发动机,其它的发动机如果启动不了,一直空转。还是很严峻的。
政府投资现在当家人的能力实在太差,提法不错,比如“两新一重”,“两新一重”的着眼点是“两新”,定舱石是“一重”。
“一重”好理解,好操作,好把握,通过“一重”稳定当前经济形势,各地各部门都有很成熟的操作路径。六合前两天还在提“超前基建”。
“两新”是更新经济发展模式,拓展新的投资渠道。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从去年到今年,怎么搞,还没整明白。一是“两新”需要的专业人才较多,基层这方面确实不够。二是“两新”的体量还不大。
不过,说这些都没用,一切都在于上边,上边一句话,前边所有的工作都要转向。唯一的希望,来个靠谱点的总理吧,老习别再抓经济了,一声令下,急如星火,一松手,水哗的下去了,然后,手一紧,长江断流。旱得旱死,涝得涝死。哪有这么干事的,全国现在开始铲经济作物了吧,这都几月了。
南京机场的书记、禄口街道办事处主任、扬州传染几十人的财政干部。
中国能有这样的成果,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好管。
公务员辛苦,但主要是苦劳而不是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