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西瓜子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用现代话来说,意思就是所谓“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这是反动文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解释。我们当然不认同。
《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我们要想探求答案就得从孔子所在的时代寻找渊源。
孔子是旧贵族秩序的忠实拥护者,他说“吾从周”,原因就是他仰慕当时的秩序。
在这个理想的统治秩序下,社会单纯地分为君子和小人两个阶层。君子负责治理国家,管理生产体系,而小人则负责生产。
君子有天下,有国,有家。有天下者为周天子,有国者为诸侯,有家者为卿大夫。
周天子生嫡长子,为下任周天子,其余儿子为诸侯;诸侯嫡长子为诸侯,其他儿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为卿大夫,其他儿子为士。
这些君子血脉相通,乃是天下一家。决定君子身份的,是他们的血缘。所以,君子的后代永远是君子。
反过来,小人由于与君子无血缘关系,所以永远进去不了这个君子的行列中去。
君子责任很重,需要料理好领地范围内所有的生产、安全、分配、以及秩序。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循理而行,在本阶层利益允许范围内,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这就需要其“坦荡荡”,也就是正道直行。孔子修《春秋》,就是以意识形态掌控者的身份,激浊扬清,弘扬这个“正道”。
君子们却不一定如同孔夫子一样思考问题,他们发现,治下百姓极为勤劳,哪怕他们这些君子三心二意,小人们也会按时足额及时缴纳贡赋。而碰到蛮族入侵,君子们便发放武器,指挥训练有素的小人们冲杀陷阵。在农业社会支撑起来的更多人口支撑下建立起来的优势兵力碾压下,蛮族野战不力,攻城又没那本事,于是常常战败。( 《大兵小将》里的蛮族,就是春秋时期游荡在中原诸侯国城市之间大片原野的蛮族的写照,只是时间对不上。 )
于是君子们常常放松自己,处于“坦荡荡”的状态。哪怕碰到灾年荒年,君子们看看家里大筐小罗里面装的粮食财物,也就继续释然了,于是他们接着“坦荡荡”下去——调素琴、阅金经、手谈、曲水流觞。
或者,大雪天冻死人的气温下,忽然命令奴仆不准睡觉马上驾船出发去找戴安道谈心装13,然后自己躲在温暖的船舱里酌酒烤火,奴仆则在船舱外顶风冒雪、冻的半死、一夜未眠、摇了八个小时终于把死重的船用手摇到戴某人门口,这货却又装13出了新境界,说没兴致了,回家!
这种坦荡荡,需要的物质条件是什么?是家里满仓的粮食,是门外数不尽的使唤人,是一生下来就注定当官而且子子孙孙永远当官的任性。
这种坦荡荡,到了宋朝,程颢程颐玩得起,因为他们的高祖父是太子太师,曾祖父是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历任黄陂县尉、 兴国县令、又知龚、凤、磁、汉诸州,母亲封寿安县君,死后又追封上谷郡君。
所以人家才有底气把孔子原意扭曲,写下“君子坦荡荡”是因为循“理”而行,你让他换成杨白劳的身份,二程打死也不会再去讲这个“理”。
反过来,小人手中土地有限,只需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理想的春秋井田制模型中,每家耕种一百亩地,八家合种井田中央的一百亩地,这一百亩地的收入就是给领主的赋税。
上古生产力水平低,水旱灾害抵御能力差,而各国城市之间又游荡着无数不怀好意的蛮族,由此导致灾荒极为频繁。小人一家的一百亩地产出,时常受到威胁。于是小人看着家里不多的存粮,不免常常长吁短叹,这便是“常戚戚”。
小人们为了养活自己家人都万分艰难,每天挣扎在捉襟见肘的窘境之中,自然“常戚戚”。这种表情,被吃喝不愁的“坦荡荡”君子们看到,便从鼻缝里轻蔑地挤出一个“切”,然后调头仰首大步走开,心中计议,定是人品问题,导致了这种人生状态上的差异。
这种心态传了千八百年,终于有个叫程子的,将其总结为理论,写进了书里,又被朱熹奉为至宝,摘记进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全——《论语集注》里。
时至今日,戴安道、程颢程颐、朱熹之流及其赖以表演“坦荡荡”的血统继承剥削制早就被扫进垃圾堆,却依然有无数精神理学家不厌其烦地在讲坦荡荡和常戚戚,而且是抹杀了物质基础后的理论,这就不可容忍了。
还是让我们扭转回孔子的原意吧——统治者治理好国家,必须大公无私而坦坦荡荡,若是家里没有余粮的小老百姓一般整天愁眉苦脸,那就错了。若是蝇营狗苟,损公肥私,那就是道德败坏了。
或者,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来给一个新的解释:无产阶级执政党应该先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生产,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给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进而就应该用高尚高雅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来提高人民道德水平,提高人民文化素养,而非放纵一帮戏子制造出各种文化垃圾来污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什么是坦荡荡的君子?是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
什么是常戚戚的小人?是结成团伙、躺平吃垄断利润的剥削者。
人无压力轻飘飘,多少代贵族浸润造就一个飘逸的书圣,但是论贵族气质养成谁都比不过印度婆罗门,没听说他们有结出什么硕果。
工业社会时代,我觉得还是KPI长戚戚是正道,积跬步,至千里。
在西西河,最烦的就是这帮人,动不动就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拐着弯讲儒家,理学,好像传统文化就只有他们儒家理学一样。
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兵法家还没死绝呢!
仅有血统的斗筲小人在孔子眼中连士都不够格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的才是孔子眼中君子
反儒不要紧,不搞清基本理论就乱扣帽子不好
《人民的名义》16年拍摄。根据剧情设定,侯亮平是70后,和陈海同学;祁同伟是他们的师兄。
陈海的背景比较清晰:父亲是老革命、前省检常务副;40出头官居省反贪局长。
侯亮平的背景没有交代,但是看起来深不可测。之所以说深不可测,是因为剧情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侯亮平本科毕业后去省检,1年后因为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调北京最高检。这个操作背后所蕴藏的能量,不言而喻。还有就是侯亮平的老婆钟小艾,40出头官居副厅甚至正厅。这两条加起来看,侯亮平(或者钟小艾)的背景,远高于陈海。
祁同伟,学生会主席、研究生,因为不愿出卖色相,毕业后被发配到山沟乡镇司法所。后来通过出卖色相,爬到公安厅长的位置。
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开头的那个发改委处长。看起来像77、78级的大学生,在中央部委苦逼兮兮干了一辈子,还是个处长。贪了一屋子钱不敢花,只敢骑破自行车、吃炸酱面。
于是我们看到出身高贵、人生开挂的清官,代表正义,义正言辞的斥责草根出身、苦逼兮兮的贪官。
河友提到了一个细节:
有没有想过,像侯亮平这样的“蓝血”抽古巴雪茄喝茅台,完全是合理合法的额,可能都成习惯了,而祁同伟只能躲躲闪闪。
意思是关系都在钟小艾那里。
钟小艾家底好。
还有柯蓝的设定,都是充分显示了等级观念的现状。
不过,过去的腐朽,也不是没有半点进步意义。
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社会余财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分享黎庶所贡献的余财,就需要一种秩序来作为分享余财的指导原则。
这种秩序,就是教化、是周礼体系、是官僚秩序、是数不清的不同层面的等级秩序,等等。
假设没有这些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小人就一定会幸福?我看未必,没有秩序,必然要通过拳头的比拼来决定新一轮的秩序。在挥动拳头的过程中,小人还是头等牺牲品。
在这种情况下,小人和君子居然把彼此之间这种不和谐的关系延续了几千年。
这是君子之过,还是小人的不作为?
小人倒是努力过,可是,历史周期律的发作,不过是旧小人摇身一变成新君子罢了。一句我命在天,就把血统上的尴尬掩饰掉。
倒是城邦之间,被人鄙弃的蛮族最终改变了一切。所谓的蛮族,不就是由不愿意接受君子统治,而逃出城邦的奴隶组成的吗?
蛮族先被挤出了中原地区,成为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苦北极寒之地游牧,缺少生活资料,所有,就有了秦汉开始的游牧和农耕之争。
部分遭受打击的游牧群体不断向西拓展,最终到了欧洲,搞起了资本主义,回头,就回到东方修理幸福了两千多年的君子们。
在蛮族枪炮威慑和金银的利诱下,可怜的衮衮诸公和名家大儒们,成片的跪倒。倒是世世代代都不曾风光过的小人,在伟人的带领下,和蛮族搏了个平手。
小人和蛮族,貌似才是应该团结起来的两股力量,来共同铲除君子这个莫名其妙的群体。
小人和蛮族如何团结起来?筛选出愿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英!
内容意向俺明白,但此蛮族真的不是彼蛮族呀。
问题理学本来就是针对统治者的政治哲学,二程是被误解最多的。之前写过一个道儒对比的,本来是回应道德复归那个帖子,没写完,似乎可以用在这里。
准确的说,「无为」是历史事件。诸子百家有共同的知识背景,会有相同的看法不奇怪。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新序・杂事四》
比较理论,两家都不是放任自然。而是顺应自然,按道处理。符合某种超越性的恒常秩序。
两者都强调外物、物欲的影响。也都强调任用贤人、以德化民。施政都强调「灭人欲」。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礼记・乐记》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淮南子・原道》
这里不是说左右普遍的正常需求,而是要限制统治者的个人欲望。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五十七》
天下之害,皆以远本而末胜也。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王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人欲以复天理,圣人之教也。 ——《二程集・第四卷》
「人欲」大家都知道,但还是提下。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实际上就是「淫」,也即过分。可以看出来完美回应了上面的说法。
再看下面的说法,儒道有什么区别吗?
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云笈七签・卷之五十六》
是以者,说下以明上也。夫饰智诈者,虽拱默非无为也。任真素者,则终日指撝而未始不晏然矣。故圣人知诸法性空,自无矜执,则理天下者,当绝浮伪,任用纯德,百姓化之,各安其分。各安其分,则不扰,岂非无为之事乎?言出于己,皆因天下之心,则终身言未常言,岂非不言之教耶?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在性命上面,也有内在共通之处。比如天命、天性、善恶等等。不再赘述。
之前说过,道学在宋后远离政治哲学,哲学思辨更多。明后与地方信仰结合紧密,宗教意味更浓。所以现在谈论的很少。而且道家先天具有怀疑论、神秘主义倾向,选择不干涉现实政治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至于道法家(黄老刑名)…… 和政治上倡导无为显然是两回事。更多出自汉初的政治氛围。
可见就算说得好,也敌不过世俗权力的压制和扭曲。儒家不提,道家、道教在清末民初的和名声,还有现在人们的普遍理解中是什么样子?
或许就是一回事啊^_^
在蒙古之前,进入欧洲的,来自我们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已经好几支啊。而且,他们在欧洲可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
在上古文明初始扩张阶段,出走的群体也不在少数啊。
亚欧北温带的蛮族们,基本系出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