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人口论,计划生育和老龄化 -- 孟词宗
把计划生育的问题,推到已经死去的死人身上,现在还活着的人,就不用承担责任了。
-----------
达雅天天给死人洗地,天天强调计划生育当时说只管30年。你难道要追究30年后执政者的责任?
30年后执政者,今天都还是当权派,怎么能容忍你不依不饶的追责?
很有可能过20年发现人口减少根本不造成问题,反倒是维持人口造成了更大问题。
二十年的讨论要容易得多。如果保持目前惯性,结构失衡+老龄化,显然会造成问题。即便是发展停滞也是一样。
而维持人口则要反过来看,什么情况会导致人口无法维持?假设升级失败,利润不足,内生压力过大,维持人口所需要的消耗远远超出估计,可能是有更大问题。但是无论如何,现有生产率足以维持目前人口。目前的资源也足以维持均衡(因为问题主要在结构)。所以问题在于,有什么东西会打破现有的生产率和投入产出?只有系统风险了。
何况即便是从现在开始增加人口,20年内也不会有多少改善。当然还有可能就是人口结构(教育/技能)继续失衡,但想来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太大,十四五已经明确提出。
上面只是夸夸其谈,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了解不多。而且这里的问题也没有具体定义。主要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反过来的,当人口限制的问题不复存在,维持人口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有问题的是(显著)增加人口。
1.2020年人口普查采用电子设备,大数据普查,按道理汇总数据应该是非常快的,不用说3个月,最迟1个月数据也出来了,但是拖了半年时间才公布数据,这证明数据后期调参的厉害。
2.作为1个工作地、家庭住址、户籍地三项分开的人,我在2020年人口普查中,被这3个地方全部当做本城市的常住人口,此种普查后公布的常住人口数还能看吗?
你仔细看看我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下,两个表现优秀的人生出天才的概率低于一个优秀一个落后的人。这就是基因多样性的好处。提倡远距离婚配的,也是这个道理。你大概率无法知道一个人的真实基因优秀不优秀。不是说基因不能测序,而是我们并不了解全部的“优秀”性状对应的基因。
现在把60岁以上当作老人,以后65退休,那就是65岁以上才是老人了,顿时不老龄化了。
生产力不足?自动化可破。
劳动力不足?引进东南亚外劳,价格低,不用负担养老。
我认为所谓结构失衡+老龄化根本不是问题,只不过孩子生得少影响房地产商卖房子。
至于你说从现在开始增加人口不会造成损失,那可不见得。政策往增加人口倾斜,就要往这方面投入资源,就会让其他方面造成损失。
“劳动力不足?引进东南亚外劳,价格低,不用负担养老。"
-------------------------------------------------------------------
你确定吗?东南亚外劳不爽的时候,某教外劳会不会把你斩首作为消遣
“不负担养老”,你确定官老爷们不会跪舔外劳,强迫你伺候外劳,让你把外劳当祖宗供起来
感觉你是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
这里的结构失衡已经写出来了,是教育方面,不是年纪大小。当然也可以说是年轻人:适龄工作人口中产业工人队伍人才供给不足。这样就不得不导致自动化来补充。导致失业和加剧血汗工厂内卷。
所以问题实际上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初级劳动力过多。在这个情况下引进外劳只会加剧社会问题。何况这个群体本来就有所谓退休。
说的是不会有所改善,不是说增加投入……即便是投入也有有很多形式,河友们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最关键的是,结构和老龄化只是问题的初步而已。
香港使用菲佣那么多年了,有一个人被菲佣斩首?新加坡使用几十万外劳,有一个人被外劳斩首?就中国那么特殊?
至于纵容官老爷们跪舔外劳、让你伺候外劳,那是你的权利。
既然你说问题实际上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初级劳动力过多,那么这就不是生育问题而是教育问题。仅仅多生只会制造更多初级劳动力。
把初级提高。
两个问题都要解决。
如果少生了,不增加培训,现在的模式就无法持续了,在这个有限时间里,要赶快改正。
多生娃,同时教育提升层次,工业提升层级。
现在说人口断崖式下跌的,说人口老龄化国将不国的很多。但诡异的是,一方面有人大喊“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国内明目张胆得对员工进行年龄歧视。
好比华为这个“爱国企业”就曾传出要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而研发则是开始集中清退40岁以上的老员工,尤其是程序员。(当然,任大董事长也多次辟谣说各种岗位没有年龄限制。)
华为是不是的确有成文的政策?随着华为在贸易战中的地位重要性不断变化,各种洗地和粉转黑的戏码不断上演。不过满大街招聘餐馆服务员的广告可都写着“五官端正,男女不限,要求18-25岁,薪资待遇底薪+提成+全勤”。
如果真的“人口老龄化”了,国将不国了,人口断崖式下跌了,难道不应该大量中老年出现在各种工作岗位上,成为工作的主力吗?至少在同样“人口老龄化”的日本,“银发上班族”可是成为常态的。
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个剥削人,压榨人的制度。年轻工人没有家庭负担,对工资要求低,较少会因家庭事务拖累而不能加班,996甚至007都不在话下。而中老年,特别是中年,往往有沉重的家庭负担,对工资要求高,不太能加班,技术水平和干活的效率也并不比年轻人高多少。也就是说“吃的多,干的少”,性价比差,或者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边际效益低下”。
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们自然需要更多的年轻工人,而淘汰中老年,从而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
对资本家来说,所谓的“人口危机”,其实并不是真的人口下降会搞得国将不国。而是:
1. 年轻人减少,资本家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来雇佣中老年人。
2. 人口减少,人均占有资源上升,资本家必须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才能招募到雇员。
养过耕牛的农场主会把年老的耕牛宰杀掉以避免浪费饲料。奴隶主们会定期淘汰年老体弱的奴隶。而在人均预期寿命35-45岁的时代,资本家们有足够的年轻人来填补劳动力空白而不用担心雇佣年纪“太老”的佣工。
但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一倍,但婚姻家庭孩子仍如从前那样如期到来。也就是说,虽然工人的寿命增加了,但对资本家们来说25岁开始,工人的边际效应就开始递减,到35岁就基本没有性价比了,到40岁,在资本家眼里就是赔钱货、净损失了。
虽然一直都有各种邪恶资本家要消灭老年人的阴谋论(比如这次新冠),但毕竟是现代社会了,资本家们是不敢如农场主对付老年耕牛、奴隶主处理老年奴隶那样明目张胆(当然,sterilization 这种话题还是经常见诸报端的)。那么既然不能正式消灭老的,自然就需要多生年轻的。
所以,在资本家那里,并不是真的“人口老龄化”。而是他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进行剥削罢了。
可笑的悖论是,正是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造成现代工业社会育儿成本急速上升,从而导致生育率下降。于是资本家们就“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一边喊着“人口危机”,一边却又年龄歧视了。
是为补充。
河里以前谈人口问题的时候就有人引过这么一段话:
法国近几十年来,工人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会了人工节制生育:或者完全不生孩子,或者不多于两个。工人们极端贫困。以致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养活大的家庭。结果,法国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法国资产阶级感到兵员不足了。它大声疾呼:“民族要灭亡了!德国人口增长比我们快!他们的士兵要比我们多!”顺便说说,即使参军的那些士兵,也是一年比一年糟糕:身材矮小,肺部虚弱,气力单薄。于是资产阶级“顿时慷慨起来”:亲自起来坚决主张为工人阶级进行某些改善,使之恢复一下元气,多生一些孩子。要知道,如果把母鸡杀了,那它就再也不会生蛋了。
尼·布哈林、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共产主义ABC》第一章 资本主义制度
国内也很明显,80后还贡献了最后一波二胎,90后之后,不要说生育率了,结婚率都急速下降。
问题是谁都会老,等到80后老了,会不会老而无养呢,被资本主义当包袱抛弃呢?
指责计划经济的产出时必然说这个事,指责苏联也有。
然而,改制后就不谈这个数据了。
也不能说不谈,分田到户还是扯两句的。呵呵。
化肥种子扯生产率?唉,为什么这种扯淡的事就能流行几十年?
分田到户,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大批劳动力。
为什么不能说公社解放劳动力呢?
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产量仅为432公斤。
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城市中,副食供应不足,多数消费品质量低劣。
农村情况更差。有的农庄的工分只有几戈比 。
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
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
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是,赫鲁晓夫要求过急。到1959年1月,80%的集体农庄买下了农业机器,全国8000个机器拖拉机站撤销了7655个。剩下的20%农庄都是负债累累的贫困集体,根本买不起任何机器。然而,中央委员会指示,这些农庄就是贷款也必须买农业机器,以防止他们滋长"依赖别人的思想"。
国家原来预计建立大约四千个机器修配站来帮助农庄维修农业机器。但是,这些修配站一直没能很好建立起来。1961年,政府决定机械在农庄就地修配。大约有一万个大型农庄建立起自己的修配厂。而其他的三四万个农庄没有修配厂,只能敷衍了事地进行一些维修。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强调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1953年,农村共有74万台拖拉机,1964年增长到154万台,谷物收割机从32万台增至51万台,卡车从42万辆增至95万辆。政府还从资金方面帮助农庄,免去农庄历年欠国家的债款,同时不断扩大国家对农庄的长期贷款数额。
在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苏美相差不多。但在肉类产量方面,苏联有很大的差距。
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要达到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就要使苏联的肉类产量在三四年内增加近两倍。这对于缺乏饲料和大型畜牧设备的苏联来说,是很难办到的。1958年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很不理想,它的产量只增加了5%,而不是赫鲁晓夫要求的60%~70%。
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在同一时期,肉类的年平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苏联农业是粗放经营,劳动生产率很低。
由于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