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光明中国(和副将的争鸣) -- 娃哈哈呀娃哈哈

共:💬41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问下
家园 我们这一代人是乌鸦,希望下一代人能有白鸽出现
家园 深有同感
家园 路总是要人走的,走的人多的了,才能有平坦的大路

工作是要好好做滴,不平也是要鸣两声滴.

有苦不说是窝曩蛋,说出来就是大坏蛋,哈哈,要是多叫几声能让人注意并解决问题,能帮助下一代出白鸽,当当黑乌鸦又何妨? 还能飞呢,比孺子牛自由多了

家园 你很会开导人呀

是不是学过心里学呀?

家园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远非完美

但和国内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轮候一年半年的手术,都是等得起的。等不起的,会立即治。很少听说有人是等手术没等到才死的。我认识的一个太太,孩子胎心消失,去医院检查,马上剖腹产,做完手术半夜两点多。发现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又连夜送到儿童医院会诊确诊。而这一切,都是不要家长出钱的。

新移民找不到家庭医生,常是交流问题。

医生护士罢工,是他们的权利。别的人也有罢工的权利。说实话,二十四小时得不到休息的值班,实在不是人干的。加拿大的缺点是医学教育太过谨慎,宁缺勿滥,宁保守勿探险。

如果外来医生都能开业行医,那才叫一个玄呢。不说别处,只说儿童医院,很多技术员原来都在本国做医生,现在只配做技术员。让他们治,很多人包括你我在内估计是不放心的。

家园 是啊。

我从来也没有否认加拿大目前的医疗制度要比国内好,我想不少人移民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这个。

说到轮候,医院当然是按照病的严重程度分先后的,不至于让病患死了才救治的。但是,的确有不少人在等候的过程中病情加重了。再者说,如果你想快点,给多钱也没门,不是么?

新移民找不到家庭医生,不单单是交流问题。我来加拿大三年有多,自信英文口语在国人中是中上,一样有这样的问题。问题不是找个医生,而是找个你信得过的医生。要说随便找个医生,在国内也不是问题啊,私人诊所现在也越来越多了嘛。

医生、护士长时间加班怪谁?怪病人么?要怪,要怪政府,更要怪工会!医护人员严重缺乏,是工会一直限制这个限制那个,让移民从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是政府一方面根据移民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批准了这些技术移民来加拿大,一方面又无法实质性解决这些人在加拿大重操旧业所遇到种种困难。

我刚来加拿大住下来的那个房东,原来在国内是科室主任,从美国移民来的,在美国干了至少三年,一样也无法执业。这样的人多了去了。我在中国就是找这样的医生治病的,凭什么我不放心?难道说只医过中国人的就不算数?

其实,我本无意在这里讲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之所以说了一点,就是针对以偏概全的。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是好,但远远不是完美的。只说好的一面,不说不好的一面,也就罢了;还要指责别人以偏概全,就太过分了。

家园 如果是特立尼达多巴哥的科室主任呢?

你敢找他看病吗?同样道理,别人也不放心。

我们实验室的技术员还是四军大毕业的。听他描述当年的辉煌,说起有个病人半夜入急诊室,找不到麻醉师,只好局麻做阑尾手术。他说那个病人一路狂叫,不过医生们还是没心软,做完了。我听得汗毛直竖,心想,好在你现在只能给老鼠做做手术。

还有一次是他抱怨病人家属不讲道理。说有个人是RH阴性血型,因为没有相配的血,所以没办法做个小手术。有个医生胆子大,没有血液储备的情况下就动刀了。结果果然大出血,病人死了。家属闹得厉害。他愤愤地说:“他们本来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的。“

这里并非是以他们作为反例,而是因为不同国家训练出来的医生,因为当地的社会条件不同,训练结果也不一样,不一定都能符合加拿大的需要。所以一定要执业的话,需要重考执照,并不是完全没有这个希望。本国的医生也是艰难地十年十五年才熬出来的。

家园 【文摘】下岗职工的“想不通”与“害怕”(人民网)

下岗职工的“想不通”与“害怕”

[安平] 于 2005-08-04 15:18:06上贴

下岗职工,是我们国家最庞大的弱势群体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下岗以后的生活怎么样?他们是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和接受下岗再就业这个现实的?他们下岗以后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他们对国企改革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可以说,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到下岗职工中间去调查和了解的。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以及实际困难,才能切实体会到国企改革对广大职工的冲击力到底有多大,也才能对当前的改革成果做出公正的评判,更有利于把握好大方向,使我国的改革开放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伟业。

那么,下岗职工,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在融入社会,走进市场的过程中的真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多年的了解和调查,以及自己的亲身感受,对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的“4050”人员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生活境况有了一些了解。具体地说来,就是在很大一部分下岗职工中,一直存在着“想不通”、“害怕”,或者说是“忧虑”的现象,而正是这种现象,使他们的心理状态长期处于一种沉重的压抑和提心吊胆中,而且很难从中解脱。那么,他们想不通的是什么?他们害怕的,或者说忧虑的又是什么呢?

下岗职工的想不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改革,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国家有困难,不可能将下岗职工包起来。这一点,绝大多数下岗职工都能理解。但是,让他们想不通的是,在大量的下岗职工失去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失去了比较稳定的生活,走向市场,去谋求生存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公务员队伍,却正在变得日趋庞大,而且机构臃肿,冗员众多,人浮于事,与职工的大量下岗和生活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二、最明显也是最令人气愤的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待遇,和所谓的“公务消费”,在艰难的改革进程中,在许多下岗职工连起码的生活保证都难以得到的情况下,却是连续不断地在扶摇直上、水涨船高,奢侈得让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同行们都目瞪口呆、大有望尘莫及之感。国家有困难,改革正在阵痛阶段,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为什么不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呢?

三、许多企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穷庙富方丈”现象。企业不行了,职工下岗了,可其领导者却毫无愧疚之心,更无承担职责之感。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亏损几亿、几十亿,竟没有人去问问为什么,更谈不上去追究责任了,而且这些亏损单位的领导们,照样“高官任做、骏马任骑”,有的甚至又高升他处,比以前还悠哉、快哉。此种现象,非常普遍。难怪有的下岗职工一针见血而又痛心地指出:我们的单位,我们的城市,是典型的“有腐败无贪官”!

其实,下岗职工的想不通还有许多,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多谈了。但这些与下岗职工的现实状况形成鲜明反差的现象的广泛、大量的存在,在下岗职工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也是使得许多下岗职工怨气多多,牢骚满腹,情绪不稳定,思想混乱,对前途失去信心的源泉和罪魁祸首。所以,对于这些现象,应该,也必须引起我们极高度的重视,是到了采取坚决措施的时候了!

所谓下岗职工的“怕”或者说是“忧虑”,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害怕夫妻双下岗

有关部门,曾经对下岗问题,做过明确的规定:夫妻双方有一方下岗的,另一方不得下岗。这规定,考虑到了下岗职工的实际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情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很少有见到有真正贯彻执行的。事实上,有太多的夫妻双双下岗,使得生活由此陷入了困境。尤其在下岗初期,夫妻双方对“双下岗”没有思想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没有心理准备,相互间又没有及时沟通思想,双方埋怨多于理解,导致了夫妻关系紧张,甚至于大打出手,造成感情破裂。甚至于有的夫妻,最后不得不以离婚告终,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结局。

二、害怕找不到工作

这一现象,在40、50下岗人员身上表现的比较突出。由于他们的年龄大了,而且专业技能不是老化就是不适应现在市场的要求,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身体状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毫无优越性可谈。在招工现场,笔者经常看到,用工单位大都将35岁作为标准,超出年龄的免谈。看着那些老同志们带着失望加沮丧的表情离开招工现场的情景,心里真有一股说不出的难受和气愤。有的城市,将口号喊的震天响:保证下岗职工24小时有工作。前提是只要不挑不检。而他们所提供的工作,往往是不适合大龄下岗职工的身体条件的繁重体力工作。如果你提出胜任不了,那就说你是挑挑拣拣,放不下架子,拈轻怕重,甚至于有的媒体也跟着起哄,对下岗职工在找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态度横加职责,可就是不去设身处地地去与那些下岗职工认真地谈一谈,仔细探究那些老同志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三、害怕得大病

对于这些下岗职工来说,由于大多享受不到医疗保障待遇,所以对生病的问题,就不单单只是害怕,甚至是一种恐惧感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劳动所得,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一旦得了病,哪怕是一个小小得伤风感冒,都会让他们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据报道: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看不起病。更有许多人因病致贫。事实正是如此,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已经生活稳定了的下岗职工因病返贫,这已经不属于个别现象了。很多下岗职工对疾病的态度是,如果有了病,小病买一点药吃,如果得了大病,他们大多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只能放弃治疗,听天由命。一场大病,对下岗职工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

如果再细细地说来,他们的害怕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前几天,一个下岗职工到笔者家中修理热水器,于是就攀谈了起来。当我询问他和他的家庭目前的情况时,这位四十五岁的下岗职工是这样回答的:“我下岗已经几年了,找到的这个工作还不错,一个月的工资是1200元。我爱人属于内退,每月有100元的工资,再加上她在外面摆了一个小摊,每月能进500元左右。生活还是过得去的。可孩子正在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一年最少需要一万元钱,再加上我有很严重的骨疼病,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关节不疼的,非常痛苦。吃药每月需要500元左右。好在我的两个姐姐把我的药费全部负担了,否则,我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我这个病,如果严重了,肯定会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家就不会要我了,到那时,可怎么办呢?”这位下岗的同志,对自己现在所处的虽然也并不太好的境遇,没有什么怨言,但对自己的将来,却充满了害怕或者说是隐忧。

这位下岗职工兄弟,我为你祝福,为你祈祷,希望你的病情不再加重,能够永远工作下去,家里的日子能够越过越好!

现在。在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经济学家队伍里,很有一些人是不深入到群众之间作调查研究,而是凭想当然办事的。也就是被群众形象地喻为拍拍脑袋瓜子就做出决定、是用脚后跟在思考的人。他们把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东西当作灵丹妙药,原封不动地搬来,妄想用它来解决一切。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连使用的名词,都是国际上流行的,新得不能再新的词句了,好象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与时俱进,甚至于有的所谓的新经济理论,让人听了云遮雾罩,竟不知其所以然。

“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这句口号,喊得理直气壮,也曾经流行的很广泛。但我们的市场与已经实行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相比起来,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在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差之又差。在这种状态下,不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作用,把下岗职工强行赶进市场,让市场去承受,去消化,去解决一切问题,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而千百万下岗职工们所经历和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改革,搞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尽快地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和所谓的经济专家们,不但对下岗职工们正在经历着的严酷的现实视而不见,而且还常常口出狂言,说什么改革就必然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说的自然而且还理直气壮。这种对待下岗职工毫无感情的态度与言论,让人听了,非常的失望、伤心、痛心和气愤!那么我们要问,改革的成功与否,难道真的只有牺牲那些为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又成为下岗职工的广大职工的利益才能实现吗?难道就真的别无其他的路可走吗?用直接牺牲下岗职工利益来“减员增效”,那所谓的“增效”又表现在那里呢?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国家,即使再市场经济了,也不能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也不能忘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家园 以下是网友对安平贴子的回复

感谢安平先生为下岗职工说话。希望有更多人关心千万下岗职工不公平的境遇……(吴尘子: 2005-08-04 20:42:50)68 Bytes(0/2/0)

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与点评。谢谢!(安平: 2005-08-04 20:22:10)0 Bytes(0/2/0)

下岗职工是新时代的无产阶级(刘矿: 2005-08-04 20:10:33)492 Bytes(0/6/0)

建议加大改革力度,把家家户户老的少的病的残的统统减掉,真正达到"减员增效".(俺永1不1翻1案: 2005-08-04 19:34:58)132 Bytes(0/8/0)

事实已经证明减员并不增效,是搞垮国营企业的手段(高山美: 2005-08-04 19:25:46)0 Bytes(0/7/0)

重要的是,几千万下岗失业职工除了级少数人,绝大部分依然在无奈的苦难之中煎熬!(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向西流: 2005-08-04 18:39:33)0 Bytes(0/11/0)

这是大事啊!――――这反映我们为谁执政。(银川骑: 2005-08-04 18:06:16)0 Bytes(0/6/0)

向您致敬!!!!!!(冬瓜糊涂: 2005-08-04 17:22:12)0 Bytes(0/8/0)

减员增效与杀人增效有一比.(打造国企联合舰队: 2005-08-04 17:20:33)0 Bytes(0/29/0)

情况确实这样,分析很有说服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高度重视!千万不能再这(林白水: 2005-08-04 17:00:32)22 Bytes(0/25/1)

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进化论法则,淘汰的大批不适应社会要求的人(大胆不放心: 2005-08-04 18:02:40)0 Bytes(0/9/0)

一味地只知“减员增效”。已被证明是领导无能的祸国殃民之策。(只看不说:: 2005-08-04 16:23:45)0 Bytes(0/29/1)

所有单位都是实施:让大部分的人下岗--更加穷下去!留小部分的人上班---而富起来!(火眼金睛A: 2005-08-04 19:15:16)0 Bytes(0/6/0)

家园 【文摘】从民谣看过去:民困别成了民“愤”(人民网)

从民谣看过去:民困别成了民“愤”

[云淡水暖] 于 2005-08-05 21:56:33上贴

近来,因为国务院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医疗制度改革基本不成功”,一时间民间、媒体议论纷纷,网络上也是热议不断。其间,许多网民引用了一段民谣:

住房制度改革是要把你口袋掏空;

教育体制改革是要把你二老逼疯;

医疗制度改革是要给你提前送终。

民谣很风趣,也透出心酸,更显出无奈,“空”、“疯”、“终”三个不是很受用的词,形象地将普通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底层劳动大众,普通职员、产业工人、外出的民工、种地的农民的生态环境来了个言简意骇的总结。

先说“空”:中央部署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拳”打出去已经大半年了,现在是个什么局面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预计2005年全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将同比上涨8.3%。就是说在“重拳”的“打击”下,房价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理直气壮”地上涨了8.3%,这还是全国的平均数,如果看北京等中心都市,恐怕不止这个涨幅。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消息,就是传说温州的“炒房团”又开始出动了。对于城市中的中低收入者来说,恐怕不是好消息,因为国家统计局还说了,明年的房价还将上涨。

按照目前的房价,非一般收入者可以承担的起,北京一高校教师为排队取得“经济适用房”的购房号,连续排队50多天,据说北京“经济适用房”的均价为3000/平米左右,而商品房四环以外都已经卖到5000/平米以上,北京的职工“人均年收入”是2万多点,买个二居室的“经济适用房”不吃不喝也得十年以上。照说有“按揭”贷款,但是普通人谁可以担保三十年内收入如此稳定,身体没病没灾,一直风调雨顺呢,所以,按目前的房价,不但要“掏空”口袋,而且还要“掏空”数十年。

再说“疯”:自从大学开始“按教育成本”收费以来,非但是大学,高中甚至“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小学的教育收费,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据报道,就在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江苏,民盟委员在南京、苏州、南通、宿迁等13个地级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结果发现全省1998年升入初中的91.76万名学生中,到2001年只有81.16万人毕业,中途流失达10.6万人,委员们发现,这些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就学成本过高。

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2936元,据测算,按照大学生每年4000―8000元的学费加生活费,一个普通农民要13年的辛苦劳动才供的起。没有钱,孩子又考上了大学怎么办,在借贷无门的时候,想不通的只好“疯”掉, “疯”到极致而跳楼、喝农药、上吊的“二老”们也非虚传。

又说“终”:自2000年国家体改办等8部委出台《关于城镇医药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4部委推出《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较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以来,最终结果就是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一句“基本不成功”。

“基本不成功”的代价是巨大的,痛苦是深远的,据报道,甘肃金塔县大庄子乡头墩村19岁青年殷国兴,冬天出去找走失的骆驼,迷路后不慎冻伤十指,因无钱去医院医治,眼看手指不保,其父亲竟用钢锯条和剪刀剪断了儿子的10根指头,后来致使该青年手指严重感染,被媒体报道后,有医院好心免费为其截肢,保住了条命。卫生部统计表明,全国每年有25亿人次患病不去医院,因为医疗费太贵。有病只好熬,小病熬大、大病熬重、重病等死,自然“提前送终”了。

老百姓把“空”、“疯”、“终”归咎于“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是不是太过分呢,是不是“一叶障目”呢,草民觉得,中国的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如果这些“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大于痛苦,他们自会平衡,自有公断,自不会冤枉了谁。

草民觉得还有一“空”没有说出来,就是“产权制度改革把国有资产掏空”,今年以来广东佛山揭发的两宗典型例子,一个是掏空了三水健力宝公司的骗子张海、一个是掏空了科龙公司的盗贼顾雏军,就是数以十万亿计的国有资产改制中严重流失的缩影,这才是两个私营骗子,还有那些MBO们呢。

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姓们对社会矛盾的困惑和对自身利益的忧虑,党中央大力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前提就是要体察民困,解决民困,不回避矛盾,勇于纠正偏差和失误,这样,民困就不会变成“民愤”,就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起码,勇于承认医改的“基本不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求真、求实的执政风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