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聊点农村的事情啊,争取成个系列,从文化说起 -- 真历啊
这里面好多朋友说是自己来自农村,其实我感觉不是啊。似乎很不了解农村,或者一般性的艰苦的农村。
作为中国历史来说,农村是很艰苦的,最近类似《临高启明》这类的群穿作品描述的海南岛的农村,其实,就是以前的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农村的写照。
所谓发达农村,在历史上都是很少的,然后很少数的某些地方成长为了城市。
作为一个正常的一般的农村,一般不具有文化功能,或者极少具有文化功能,只有特殊地方的农村有私塾,供给本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需求。
某些学风好的地区确实会有个例,然而绝大部分农村是真做不到的。
这个可算教育,下次说。
只说文化娱乐,一般的话,一个一般的农村是没有文化娱乐的,就是过重要年节的时候。偶尔才有几个村,甚至更多的村子的共有的娱乐队伍,秧歌队承担娱乐功能,在平时他们就是农民,累死累活的一般还没有时间,确实有些在村里成了文艺二流子。他们往往因为失去了种地功能而被大家不认可。
在传统文化中,他们几乎等于流氓和戏子(妓),其中,男人还是大多数。
这是业余的队伍,专业的队伍是戏班子,然而,戏班子在各个农村是非常少见的,并非像很多文化人写的那么多,鲁迅先生写的社戏是类似二人转和戏曲之间的剧种,有点类似老腔的水平。
其段子,布景,表演,都是很粗糙的。这不是一个高级娱乐项目,但是也被称为戏班子。
真正的班子应该是规模班子几十人有了。这些一般都只能生存在县城一类的地区,或者商品集散地,好的城镇。一个农村地区,除非发达农村,书香成分比较高的,才有能力供养一个班子。
他们一般都是巡回表演。
剩下的就是下九流了,赌博等等,酒肆等等,这里面有说书的。天桥把式,相声只能在大城市。
不错,毛时代就是改良和增强、正规化了这种娱乐性。而这种正规化确实限制了巡回机制和人(吉普赛化)的心态。
总之,一般性的农村的文化娱乐是极为缺乏的,所谓乡贤偶尔才会想起来他的乡亲们。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村子,类似小岗村这种,从当地走了出去,成为要饭的娱乐模式,即长年表演类似莲花落,盘子腔的这种表演方式,但是一般是不会给本地人享受的,也丢人现眼啊。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北京的天桥把式艺人都进入了国家化的文艺体制,但是远远不能解决松散的,分布广泛的农村的娱乐需求,同时,国家需要打破乡贤传统和皇权不下县的现实体制问题。
于是有了表演队,最重要的是开始探索大喇叭模式,可是大喇叭好是好,一个村就具备了大家全年都可以享受艺术的机会。但是,这需要电,而农村通电建设是个巨大的难题,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农村小水电和土发动机。因为大规模电力进入农村是个极为巨大的工程,我们看邻居印度的农村通电建设。尤其是边远山区。
同时本地县城,城镇国家剧团尽量下乡,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巡回电影院,他们是国家的功臣,这初步保证了农村中的大部分能够获得世界上的先进的声音和新鲜事物,还有国家的政策变化。
这才是真正的农村。收音机是好东西,但是那是高端的电子工业发展,这在50、60年代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具备。
同时那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建设三线工程,这为当地的电子设备普及化创造了基础。
那时候都是泥路,大家可以想象当年泥路的辛苦,这造成了这些以人自身为动力源的行为的困难。
另外,解放前,我们的勤劳的朴实的善良的中国人民啊,有时候也出来剪剪径啥的,所以巡回项目都是有风险的。
所以收音机必须靠后啊,只能依靠大喇叭和巡回项目,比如直到今天的乌兰牧骑做法。
这些难处,我估计今天的孩子们很多都应该不能理解的,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国家发展之路。这点历史国家的公民们应该深深体会。
想来当年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巡回力度大家还有点印象吧?那是当年农村孩子的快乐时刻,过年的时候,秧歌也还是有的。
在毛时代为了实现一个省有一个正式的戏曲,很多之前没有戏曲的省份创造了大剧,有点拔高,比如甘肃的陇剧,山东的吕剧,海南的琼剧等等,这是一个文化的再创造过程,当然历经艰难了。
同时也冲击了拔高的戏腔的队伍。另外现代戏说现代事,不是为了歌颂古代的错误的思想,应该扬弃糟粕,自然也冲击了传统的艺人,尤其是跟不上形势的老艺人。
人才是稀缺的,老艺人要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要贡献传统段子,那年月,走无私化,谁都要贡献出精华,但是传统戏曲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所以老艺人没有时间消化吸收这些政策,只有被动承受,自然心气不高。
同时他们也不适应和反对现代化文化人的改编,冲突极大。
这些都是成长的代价。
这样促进了70年代中国民间基础文艺的繁荣,还在吸收世界的先进艺术模式,样板戏可谓佼佼者。
中国的传统舞蹈的进步成了中国芭蕾模式,成为世界三大芭蕾舞范式(中法俄)之一。
这就是中国!
这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就算是戏曲段子本身不可再发展,就是这些中国唱腔的特色也可以吸收进入各种通俗和中国民族美声唱法中。
比如,最近的谭维维的很多通俗作品都有老腔音色,比如长征组歌中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就借鉴了当地的民族的音乐演唱特色,似乎是羌族的。
甚至不止如此,还拔高了维剧,采用了维族木卡姆音乐元素,还有蒙剧,苗剧,壮戏等等,还有藏戏。
维剧有红灯记,1975年赴京巡演,藏戏似乎是智取威虎山。
1975年,新疆歌剧团摄制的维吾尔语歌剧电影《红灯记》是在现代京剧《红灯记》基础上,以我国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移植过来的。
这叫移植,这种教育模式下的维族同志怎么能不热爱祖国呢?
因为维族也有大家都喜欢的库尔班大叔啊。
无论怎样,哪怕是现代化,这些戏曲都不该是这样,同时,作为现在的农村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易于被当地人接受。尤其是现在的传播手段如此丰富,我想,本来是应该更好的。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文革模式,这些戏曲会更现代化,更好看,现在国内是分裂的,隔阂的,这些戏曲被群众抛弃了,因为都是老段子,年轻人怎么可能接受呢?毕竟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已经不适应现代化了,倒不是时间问题,主要是内容脱离太多,不像当年还有解放的传统,大家希望了解解放战争共产党的功劳和艰难,我估计,随着最近的党史教育,这些样板戏大概率会继续恢复一些。
同理,也可以说到社会发展上,如果按照文革节奏,华节奏,陈节奏,我个人以为,中国都会发展的不错,甚至超过今天。
正如有些网友所说,虽然说受教育很辛苦,但是一般的来说,受过教育的以后的未来会更好。这段时间的缓慢是以后快速发展的基础。
教育下次说。
这样可以让今天的孩子、后人,了解国家的发展的不容易。
我感到很奇怪,很多说的头头是道,似乎忽略了国家的这个过程,进而憎恨、仇视那个奋斗的时代,他们一辈子做完了我们三辈子该做的事情啊。
而要在市场条件,需要几辈子来完成,我是没啥概念的,比如看印度。
当时还是有别的娱乐的,比如剪纸类、肚兜、布老虎类、布鞋类,依靠现有材料的农民妇女的艺术创造。另外是各种面食,米的制成品,还有少部分糖类。
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放松的方式,但是似乎劳作之下也不大有时间,主要是材料匮乏。
比如,纸。
真正的农民,大概家里的纸也是极其匮乏的啊。
第二点,当时除了少数的几个大剧种之外,似乎是很多今天的大剧种都属于被拔高的行列。
个人感觉,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秦腔、晋剧、山西的几个梆子,河北梆子、豫剧、评剧,汉剧?粤剧、川剧、沪剧?绍兴梆子(绍剧?)等是比较发达的。
其他地区的大概是不行的。比如我们的吉剧、龙江剧、鄂剧、婺剧?赣剧、渝剧、湘剧、黔剧、苏剧、闽戏、锡剧?等等吧,似乎都在新中国后才进行成长发展。
南音比较发达,但是数量不行,布袋戏似乎不错,但是规模太小,还有高甲戏啥的。
各地的皮影戏、木偶戏是儿童的最爱,但是规模和老腔差不多。都挺棒。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不知道工业化对一个国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就无法理解建国初期的无比艰难。
这个是教育还是洗脑的问题,我也说不太好。
同时,和工业化发展配套的就是文化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的事情,这些都要从建国初中国的基础来衡量比较、分析。
现代工业发展配上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和现在的豪门沙特能够有多大的区别呢?
我们的中华民族善良、朴实、勤劳啊,也算是,但是当年,他们也够狠的,也真和邻村干啊。
新中国建立后,这些事情差不多也就完了,往后看,否则啊,有多少农民就是当年的土匪啊,哪怕大部分算是临时工,但是也是真搞死人的啊。
其实,边远地区有广西的十万大山土匪,另外就是潮汕的《破冰行动》里的宗族。
那位牺牲的英雄女警察的事迹不知道是不是真事,总之,打死她的那些村民,日常看来也就是良民啊。
哎,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关注的啊。
这些都是落后的、需要改善的啊。我不赞成过分吹捧中国历史。这等于不想改。
凤凰网讲堂凤凰网讲堂 > 每日选修课 > 文史丹心 > 正文
农民陈永贵为什么成为国家副总理2012年04月27日 17:24
来源:今古传奇
1975年9月,邓小平、华国锋、江青、姚文元、陈锡联、吴桂贤、李素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各地代表3700人云集昔阳,参加在这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1年发生“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以后,周恩来受命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
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各条战线实行整顿,使各方面工作有了新的转机和起色。毛泽东在江青等人的动下,发动了“反右倾回潮”运动。江青等人借此,把“批林批孔”之火烧遍全国,
他感到:大寨、昔阳的“大批促大干”是很好的经验,是全国农业以致其他行业学习的样板,于是他同意支持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试图通过这次会议,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他宏伟战略构想的实现。
而邓小平则把这次会议视为他全面整顿的一个具体步骤,试图以此来推动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是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决定的,江青等人感到无法阻止,于是他们试图把会议引入适合自己意图的方向。
9月15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昔阳县拖拉机厂正式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主持开幕式,作为当时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致开幕词,邓小平作重要讲话。
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得不好,很可能农业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学大寨,不要只看到粮食产量,要研究大寨、昔阳的一些具体政策……”“就是要真学,不要假学,不要半真半假。真学,就表现在学到了,回去就老老实实地干。”
9月29日,会议移到北京继续进行。
10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作题为《全党动员,苦战5年,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总结报告。
10月19日,大会结束,陈永贵致闭幕词。
@海纳:
那帖子不让回了啊。
说几句,不得不佩服人的无耻,凤凰网就是个典型了。
不相关的事情,愣是扯在了一起,话说文革时期,啥时候政府不是周总理管了呢?也是有意思。
回到这个事情,明明是毛主席想搞大寨模式,促进继续深入宣传,愣说成毛主席支持邓小平反对四人,也是醉了。
无非就是两派针对大寨模式发表各自的观点。很明显,邓并不鸟陈永贵。
四人反对学大寨?就这种瞎话也居然能说得出口,也是笑死人了。
事后证明,就是邓小平取消了大寨。
这里面说陈永贵是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这是事实啊,你怎么看?
陈永贵是真正了解农村和农业的,也是支持农科的,这是个事实。作为一个文盲管理者,他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无知,那些侮辱他的话,大部分就是来自老干官僚的谣言,陈永贵不是政客,就是一个农业专业管理官僚。他做得很好了。
@cba:
呵呵。
至于历练,张春桥也是三副一总,至于为何不同,当然是周啊。
当然了,我们可以各自保留看法,但是,我对你们所说,邓做的所有事都是和毛对着干是继承了毛,这话说出来,不觉得有意思么?
找这样的接班人?
所谓邓当总书记是接班人,这是扯淡的事情,也是最近几十年抬高了这个职务而已,不是么?
或者还有毛主席的我为郑帅,你为副帅?也代表毛要邓当接班人了?这些话是表达接班人的意思吗?
华国锋是接班人吗?华国锋的党政军三位一体不是追认的么?
所以,你的说法太不合理啊。
那些评语就能代替国家职务的认知?对于邓的阳奉阴违,毛心里没数啊?
毛的对立面上台,这在解放后很少么?高岗怎么下台的,彭老总怎么被斗的啊?
呵呵,不好说惹祸精,但是作为毛的对立面,很不正常么?呵呵。
现在又起来了,我们要他。
他一生大概是三七开。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了,不是我一个人请回来的。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地改一改吧。不做工作,就不会犯错误。一做工作,总要犯错误的。
这些话给谁听呢啊,呵呵。
没说打淮海是他统帅的吧?刘陈邓排名在那里,以为搞个总书记,就可以改了淮海排名了么?呵呵
大寨本质就是中国传承3000年的治水农业,和大禹治水,没有本质区别。
有区别的是工具,就是用工业产品:钢筋、水泥和炸药,从而在劳动效率上发生质变。
但农业实质,与大禹、郑国、李冰父子,没有区别。
而这些工具是陈永贵自己无法制造的,象使用的钢筋,陈永贵能造吗?大炼钢铁,陈永贵这样的农民造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历史已经记载了。
一句话,陈永贵及其大寨奇迹,就是承接了工业产品的传统农业。他连钢筋、炸药这些已经发明了100多年的工业成品都不能自己制造,更不用说搞科研创新了。
同时,大寨能推广,说明能替代陈永贵这样的传统农人,中国太多了。红旗渠、郭亮路,都是各地代表。
就是华国锋,在湖南,搞的水利工程也不比陈永贵差。
而育种,则不然,他在中国农业史上,是翻天覆地的第一次,改变农民自己留种的小农习惯,第一次产生育种行业,新生了育种农场,完全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结构。
而华国锋,从发现袁隆平,到提供实验基地,再到为了将实验成果落实为技术成果,在全国搞大协作,再到技术成功后的全国推广,再 扩大到所有小麦、玉米等谷物,历史性第一次开创育种科研产业,华都是领导者和开创者。
你说的陈永贵,不过是作为传统农业的领头人,承接科研成果、工业产品,在传统农业落地。
打个比方,遵义会议后,遵义会议精神最终落实在战斗中,是林彪、彭德怀,但你不能说是林、彭主导了遵义会议。
邓在62年前,是毛在农业革命中,使用最顺手的工具人。
但在58年后的工业革命进程中,在毛不能直接给出具体的方针、政策时,需要基层去实践、创新时,邓这位工具人就暴露了高度依赖灯塔,独立工作粗暴,急功近利不踏实的一面。
66年后,毛已经意识到49年前这批战友们,不具备工业革命的科学素养,无法适应继将到来的工业革命。
所以毛的眼光,已经抛弃这些在旧中国接受教育的沉旧干部,接班人其实已经指向了,在建国后,伴随工业化过程中,从工业实践中走出的年轻人。
主要就是农业科技代表华国锋,和工业科技代表 张、王。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军事科技代表--林彪,先垮掉了。
然后,为了平稳军队,当年的工具人,成功监控129师的监军,邓小平出山。
注意,同样是军队,林彪和邓小平的功能是相反的。林彪是军事技术的,是部队向前冲。
邓小平是政治监控,是部队向后转。
所以,1962作为时间节点是不妥的,所谓你为付帅,我为郑帅,是有含义的。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有趣的。
你这是完全的自己设想啊。
另外改天换地,梯田模式,是平整土地,这叫毛主席的八字农业政策啊,你知道不?
唉,你说得不对。
红旗渠不同的。
然后,你再看和华国锋之间的关系。
八个字,言简意赅: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土”
是指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规划。

“肥”
是指增加肥料、合理施肥。

“水”是指发展水利、合理用水。

“种”是指培育、繁殖和推广良种。

“密”是指合理密植。

“保”是指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管”是指加强田间管理。

“工”是指农用工具、机械设备改革。
大寨,也有工业滴。
1. 毛属意的接班人是“成王四人组合”,也就是四人帮。前头说成王,东宫都是指他们。
毛九大后就开始注意张春桥,这甚至成为毛和林彪的裂痕之一。92全会看到张的人缘很差,很难作为领袖团结全党,于是开始先后考虑和测试王洪文和华国峰的接受度,劝张要有耐心,遵义会议前我老人家也是忍的嘛。但是政治上一直是更信任张江的。
2. 四人帮在党内的权力基础主要是毛的支持,所以毛会说我死了看你怎么办。历史证明毛看得是对的。这也是历代雄主对继承者的忧虑。四人帮的历练在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毛眼里是不值一提的。
因此毛也要准备他的顾命人选来争取平稳过渡。周叶是要一起交班的,不计在其内。
3. 毛都邓一直是有期待的,无论是邓处事的“果断”,做事的“比较公道”,“懂军事”,“反修正主义”,而且还一直跟着走。但是到文革前对于邓肯不肯继续跟着走毛已经有失望了。
文革对邓是烧而不焦,邓是心里有数的,毛并没有放弃他。
4. 三副一正和给邓文革答卷,是毛对邓最后的争取。达标就用人不疑,你来“周公辅成王”,过渡时期党政军的权力都可以给你,条件是将来还政给成王。如果政治考核不达标就走人吧,也就有76年的批邓。
毛邓有没有毛身后邓辅政但不登基的约定?类似毛对老彭说:我死了你不要造反?
大概是有的吧,文革答卷就是要建立政治上的约定。邓没有签,也造了反。但形式上守约了,既没当主席,也没砍毛的旗子。
顺便说张不是三副一正,张是一副一正,副总理+总政。
世人皆曰袁隆平。赵连芳,管相恒,黄耀祥,李贞生,这几个中国杂交稻鼻祖估计是没什么人知道的了。李必湖,石明松,颜龙安这几个和袁隆平同属开山创系的牛人,也没几个记得了。还有一个广西的,发现野生占城稻种的,这个稻种是中国现在杂交稻的主要品种源。
有说法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去世,一次是被人忘却。
“杂交水稻之父”称号,估计他自己是不认的。我这么想,是基于袁隆平先生,的确是一个伟大实干的科学家,他应该不会去抢这个名头,应该也不在乎有没有名头。需要这个名头的,是资本家,可能还有势些政治势力。
《不见波黑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是河友的一个文章。历史的描述,都服从于政治。所以总有人要乱史。
做得好不如吹得好,前有河友说华为是顶尖工业企业,证明如华为无人驾驶视频;这里又看到说华国锋发现“中国杂交之父”袁隆平。以流行文学作科技评判依据,以外国期刊评价中国科技术员,都是令人叹息。
以上为牢骚。
更年期。
淮海战役的功绩,粟裕处于突出地位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对刘陈邓予以贬低也是没有道理的。
刘陈邓对淮海决策是有贡献的,粟裕在济南战役后的建议电提出四个方案,刘陈邓建议军委采用小淮海方案,他们对粟裕是支持的,选择是明确的。
郑州战役后,毛提出三案供陈邓选择,陈邓选择了出徐蚌线。
此后毛又改意要陈邓出淮南,陈邓回电:除非非常需要仍以出徐蚌地区为宜,得到主席同意,这是华野中野两军靠拢的重要一步。粟裕得知后致电请陈邓统一指挥,得到军委同意。
陈邓向徐蚌运动期间,刘帅致电中央: 截断徐宿路,斩断敌军中枢,形成会攻徐州之形势。 这是大淮海形成的关键建议。
你说陈邓拖延并不合理,陈邓是从郑州开进,并不是一直在在徐蚌游弋,可以随时发动。
随后粟裕致电中央说得到情报徐敌可能撤退,请陈邓在抑留徐州敌军以求歼灭之,和刘帅的意思是一致的。
中野攻克宿县,大淮海形成,中央正式成立了总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