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聊点农村的事情啊,争取成个系列,从文化说起 -- 真历啊
这里面好多朋友说是自己来自农村,其实我感觉不是啊。似乎很不了解农村,或者一般性的艰苦的农村。
作为中国历史来说,农村是很艰苦的,最近类似《临高启明》这类的群穿作品描述的海南岛的农村,其实,就是以前的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农村的写照。
所谓发达农村,在历史上都是很少的,然后很少数的某些地方成长为了城市。
作为一个正常的一般的农村,一般不具有文化功能,或者极少具有文化功能,只有特殊地方的农村有私塾,供给本村的文化素质教育需求。
某些学风好的地区确实会有个例,然而绝大部分农村是真做不到的。
这个可算教育,下次说。
只说文化娱乐,一般的话,一个一般的农村是没有文化娱乐的,就是过重要年节的时候。偶尔才有几个村,甚至更多的村子的共有的娱乐队伍,秧歌队承担娱乐功能,在平时他们就是农民,累死累活的一般还没有时间,确实有些在村里成了文艺二流子。他们往往因为失去了种地功能而被大家不认可。
在传统文化中,他们几乎等于流氓和戏子(妓),其中,男人还是大多数。
这是业余的队伍,专业的队伍是戏班子,然而,戏班子在各个农村是非常少见的,并非像很多文化人写的那么多,鲁迅先生写的社戏是类似二人转和戏曲之间的剧种,有点类似老腔的水平。
其段子,布景,表演,都是很粗糙的。这不是一个高级娱乐项目,但是也被称为戏班子。
真正的班子应该是规模班子几十人有了。这些一般都只能生存在县城一类的地区,或者商品集散地,好的城镇。一个农村地区,除非发达农村,书香成分比较高的,才有能力供养一个班子。
他们一般都是巡回表演。
剩下的就是下九流了,赌博等等,酒肆等等,这里面有说书的。天桥把式,相声只能在大城市。
不错,毛时代就是改良和增强、正规化了这种娱乐性。而这种正规化确实限制了巡回机制和人(吉普赛化)的心态。
总之,一般性的农村的文化娱乐是极为缺乏的,所谓乡贤偶尔才会想起来他的乡亲们。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村子,类似小岗村这种,从当地走了出去,成为要饭的娱乐模式,即长年表演类似莲花落,盘子腔的这种表演方式,但是一般是不会给本地人享受的,也丢人现眼啊。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北京的天桥把式艺人都进入了国家化的文艺体制,但是远远不能解决松散的,分布广泛的农村的娱乐需求,同时,国家需要打破乡贤传统和皇权不下县的现实体制问题。
于是有了表演队,最重要的是开始探索大喇叭模式,可是大喇叭好是好,一个村就具备了大家全年都可以享受艺术的机会。但是,这需要电,而农村通电建设是个巨大的难题,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农村小水电和土发动机。因为大规模电力进入农村是个极为巨大的工程,我们看邻居印度的农村通电建设。尤其是边远山区。
同时本地县城,城镇国家剧团尽量下乡,还有一个解决方案是巡回电影院,他们是国家的功臣,这初步保证了农村中的大部分能够获得世界上的先进的声音和新鲜事物,还有国家的政策变化。
这才是真正的农村。收音机是好东西,但是那是高端的电子工业发展,这在50、60年代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具备。
同时那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建设三线工程,这为当地的电子设备普及化创造了基础。
那时候都是泥路,大家可以想象当年泥路的辛苦,这造成了这些以人自身为动力源的行为的困难。
另外,解放前,我们的勤劳的朴实的善良的中国人民啊,有时候也出来剪剪径啥的,所以巡回项目都是有风险的。
所以收音机必须靠后啊,只能依靠大喇叭和巡回项目,比如直到今天的乌兰牧骑做法。
这些难处,我估计今天的孩子们很多都应该不能理解的,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国家发展之路。这点历史国家的公民们应该深深体会。
想来当年农村电影放映员的巡回力度大家还有点印象吧?那是当年农村孩子的快乐时刻,过年的时候,秧歌也还是有的。
在毛时代为了实现一个省有一个正式的戏曲,很多之前没有戏曲的省份创造了大剧,有点拔高,比如甘肃的陇剧,山东的吕剧,海南的琼剧等等,这是一个文化的再创造过程,当然历经艰难了。
同时也冲击了拔高的戏腔的队伍。另外现代戏说现代事,不是为了歌颂古代的错误的思想,应该扬弃糟粕,自然也冲击了传统的艺人,尤其是跟不上形势的老艺人。
人才是稀缺的,老艺人要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要贡献传统段子,那年月,走无私化,谁都要贡献出精华,但是传统戏曲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所以老艺人没有时间消化吸收这些政策,只有被动承受,自然心气不高。
同时他们也不适应和反对现代化文化人的改编,冲突极大。
这些都是成长的代价。
这样促进了70年代中国民间基础文艺的繁荣,还在吸收世界的先进艺术模式,样板戏可谓佼佼者。
中国的传统舞蹈的进步成了中国芭蕾模式,成为世界三大芭蕾舞范式(中法俄)之一。
这就是中国!
这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
就算是戏曲段子本身不可再发展,就是这些中国唱腔的特色也可以吸收进入各种通俗和中国民族美声唱法中。
比如,最近的谭维维的很多通俗作品都有老腔音色,比如长征组歌中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就借鉴了当地的民族的音乐演唱特色,似乎是羌族的。
甚至不止如此,还拔高了维剧,采用了维族木卡姆音乐元素,还有蒙剧,苗剧,壮戏等等,还有藏戏。
维剧有红灯记,1975年赴京巡演,藏戏似乎是智取威虎山。
1975年,新疆歌剧团摄制的维吾尔语歌剧电影《红灯记》是在现代京剧《红灯记》基础上,以我国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素材移植过来的。
这叫移植,这种教育模式下的维族同志怎么能不热爱祖国呢?
因为维族也有大家都喜欢的库尔班大叔啊。
无论怎样,哪怕是现代化,这些戏曲都不该是这样,同时,作为现在的农村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易于被当地人接受。尤其是现在的传播手段如此丰富,我想,本来是应该更好的。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文革模式,这些戏曲会更现代化,更好看,现在国内是分裂的,隔阂的,这些戏曲被群众抛弃了,因为都是老段子,年轻人怎么可能接受呢?毕竟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已经不适应现代化了,倒不是时间问题,主要是内容脱离太多,不像当年还有解放的传统,大家希望了解解放战争共产党的功劳和艰难,我估计,随着最近的党史教育,这些样板戏大概率会继续恢复一些。
同理,也可以说到社会发展上,如果按照文革节奏,华节奏,陈节奏,我个人以为,中国都会发展的不错,甚至超过今天。
正如有些网友所说,虽然说受教育很辛苦,但是一般的来说,受过教育的以后的未来会更好。这段时间的缓慢是以后快速发展的基础。
教育下次说。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聊点农村的事情啊,争取成个系列,从文化说起
🙂给cba,你说是,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些说法,比如高岗不是么 5 真历啊 字1585 2021-04-15 00:04:00
🙂关于刘陈邓和淮海的问题 1 cba 字1135 2021-04-18 23:32:18
🙂那就再说说毛当时为啥启用邓 3 cba 字1769 2021-04-18 05:07:55
🙂给海纳。凤凰草鸡网就是个造谣的网站,但是,时间大概没问题 11 真历啊 字3269 2021-04-14 23:50:50
🙂首先要搞清,大寨经济本质是什么 海纳 字1689 2021-04-16 10:51:23
🙂杀人诛心 3 审度 字1191 2021-04-18 10:08:00
🙂你要搞清楚农业八字方针和大寨的关系 1 真历啊 字572 2021-04-16 18: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