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认真与宽容】试为康师傅桶面”惨案“翻案 -- 方平
在怒发冲冠凭栏处:假使当年身便死----如果江青在苏联治病时病死主贴下,副将2021-01-09 04:32:29 回复:
江青吃苹果从来只吃印度进口的绿苹果。护士削好皮才吃。
这像个无产阶级的战士? 这是个资产阶级太太的派头嘛。
也不对,上海滩大明星的派头吧?
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夫人们,比如蔡畅蔡大姐、邓颖超、康克清,哪个像她这样的啊? 这不是寄生虫吗? 自己没手啊?
2021-01-09 09:40:46 怒发冲冠凭栏处 回复:
你给江青加上罪名“只吃印度进口的绿苹果。护士削好皮”,笑死了,那是苹果的品种叫“印度”,国产货,市面太常见的品种了,八十年代我小的时候也常吃,现在也满大街都是啊。你居然能理解成“从印度进口的苹果”,露出这种怯来,你不是大陆人吧?
2021-01-10 00:43:36,副将 开主贴:
原文如下:
----------------------------------------------------------------
原载《炎黄春秋》2014年2期
周淑英,女,1945年生,1967年10月—1971年11月任江青保健护士
赵柳恩,女,1948年生,1971年1月—1974年12月任江青保健护士
主持人:郑仲兵、李宇锋
参加者:阎长贵、杨银禄、张云生
时间:2005年3月23日
周:
进一步再接触,我发现她连起床、更衣等日常生活都不动手。我刚到楼里的时候,是不能直接为她服务的,也不能马上见到她。前任护士做,让我通过门缝往里看(这是见习):见到替换连扣子都是护士给她一颗一颗扣,她自己是一点都不动手!再加上经常无事生非地发脾气,又狠又凶!这与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戴着琅镜、身着军装、手举毛主席语录微笑点头的江青真是判若云泥……
赵:
虽然她的起居不是像普通人那样正常,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很讲究。每天在江青起床之前,我们要到外面大树底下看挂在树上的温度表,观察树梢动向,风向以及风力。呼叫护士的两声铃响后,全楼人各司其事都行动起来了。护士进了她卧室,先把紫色丝绒窗帘掀开一个缝,留一层白色绸纱帘在里边,这样光线柔和,既有点亮,也不能让强光刺激她。“江青同志晚上睡得好吗?”这是江青每天起床,护士例行公事必须说的问候话。她会说,“唉,马马虎虎”,或“没睡好”、“老做梦”。接下来我要报告天气情况,然后双手搂她的肩,她抱着我的脖子,我借这个劲儿把她抱起来……
李:抱起来?
赵:对,她躺在床上,我得抱她坐起来,赶紧把大睡衣从后面绕过去给她穿上并系好腰带。再往她身后放上个大鸭绒靠垫,她就靠到后面的靠枕上。先喝一杯浓的龙井茶,这是她早上起来第一步。
然后吃苹果。她吃的是绿色皮的 替换印度苹果(国产的),一天一个。替换护士都给她削好切成块儿,放在一个杯子里面,放上叉子,再倒上温水(她从来不吃凉水果),她得慢慢地把这个苹果吃了。
我刚去的时候还挺壮的,有100斤左右,后来就瘦成80斤了。怎么造成护士这么累啊?就说吃饭吧,值班那天,我们没有去食堂吃饭的时间,饭都是别的工作人员帮着打回来的,打回来什么就吃什么。一两饭,路还挺远,打回来以后就凉了,用开水一倒,就成泡饭。就这样。刚吃上一口,铃响了,一声叫秘书、两声叫护士、三声叫警卫。她叫护士都是些什么事呢?“我的笔掉地下了”,捡起来给她;又打铃,“裁纸刀又找不着了”,你给她找;再打铃,“我的铅笔怎么没有啦”、“我出汗了”……反反复复的小事。这一弄,这顿饭吃八次你也吃不完。为什么呢?一倒上水以后她叫你了,回来以后又凉了,又倒上水泡一会儿,又吃两口,就这样一天要吃上一两饭就很不简单。这种经历导致我离开她很长时间后,一听到铃声还会紧张。
赵:最后她上床睡觉的时候,要把外边的衣服一件一件地脱,再穿上睡衣。她要躺下的时候也是给她抱着下去,把她的睡衣往下抻平(她穿的是过去苏联时期的那种布拉吉里面的那个衬裙,很长的那种睡衣,真丝的),两边被子都得给她掖好。
以上若有不完整之处请副将 兄指出。
一、请注意,是副将 开头提出自己的看文章记忆“江青吃苹果从来只吃印度进口的绿苹果”,接着副将 自己找出原文贴出,“她吃的是绿色皮的印度苹果(国产的)”;请问这是改写 还是记忆的差错误解?
副将 是自己找出原文贴出时删除了"(国产的)“还是老老实实贴出了?
二、副将 开头提出自己的看文章记忆,对江青指控有3:
1、江青早上、午睡起来以后,连衣服扣子都自己不扣,要护士帮她扣。
2、一支笔掉到地上,自己都不捡,打铃喊护士进来捡。
3、江青吃苹果从来只吃印度进口的绿苹果。护士削好皮才吃。
而副将 记忆错误的只有一个,副将 最初漏看了国产,把印度苹果理解成了印度进口的苹果。
一群文革余孽将副将 打成“改写”(部分人进而将 副将打成台湾组工),这是符合事实还是有违事实?
捏造、指鹿为马、栽赃、扣帽子打棍子,这种文革行径现如今在西西河大行其道。
居然还有人假惺惺打着认真宽容的口号,所谓为副将辩污,暗地里直接将苹果事件打成“改写”,方不群掌门,你亏不亏心?最讨厌这种虚伪之人。
你不是要认真吗?我认真给你看。
有两个问题,好像河友没有讲清楚。
1. 66年的时候,李讷吃的是否是进口的方便面?
2. 在66年的时候,在国内,方便面算不算是奢侈品?
毫无疑问,副将认为两个答案都是,但是用93年他自己才吃到方便面作为论据,这个我认为不够硬。
另一方面,反对方好像没讲清楚为啥66年吃方便面不算奢侈。
我自己第一次吃方便面,是84年到深圳的时候吃到的,叫鸡汁面,可以泡开水,可以干吃,价钱就不记得了,反正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
66年的事情,我就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去考据了。
[URL=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7/01/1812/09144229433.html]
陶斯亮回忆与李讷相识往事[/URL]
时间是66年夏,还真是64年开始生产的鸭油方便面。
上海的益民四厂是70年开始生产鸡蛋方便面,过几年才有肉蓉面。这是全国第一条现代流水线生产,产量比较大。
不过我认为,“吃方便面在那时候不算奢侈”这个观点立得住。
70年代只有益民四厂一条现代化生产线。北京那个鸭油面还不是流水线产品,而且鸭油估计也不好供应。80年的时候一些省市从日本引进了方便面生产线,这才有中萃、华丰等8、90年代比较流行的方便面。
刚刚核了一下,66年,最大的可能还是北京产的鸭油方便面。
我看法是,在66年方便面虽然比较新奇,大家吃得少,但不能算奢侈,很多普通人就拿它顶事儿,价格并不贵。
看这篇中国方便面兴衰史
就这两个细节看,方便面真算不上啥奢侈品吧。陈楚三虽然是陈潭秋的儿子,但文革开始时也就20多岁,他是红卫兵头头,但似乎没享受到很高的生活待遇,毕竟父亲早牺牲了。
另外一个因素是当时大家的观念还是在食堂或在家吃饭为好,实在没办法才想到方便面,所以吃得少。但吃得少并不等于它有多奢侈。
面饼2两,要粮票。陈楚三有回忆。
上海益民是国内最早的的机制方便面,自己搞的生产线。北京是人工炸制。
己是改写也好,是理解错误也好,是谎言也好,是事实也好,根本不在人家考虑范围之内。
他要的,仅仅是保持这个话题热度引起争论而已。
方平河友被欺之以方了。
本穷就有专门的帖子。
但还是有两个问题:其一是不知道李讷吃的是不是进口的,这一点,这一点正反两方的证据都不硬,副将也没能提供过硬的证据让反对方去检验。
其二是,即便是国产的,算不算奢侈品?强调一下这个不能看价格,由于计划经济的缘故,价格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午饭时,我特意去问了一下我父母,他们是什么时候才见过方便面的,他们一致说是83年,第一次来深圳的时候吃过,之前虽然是在广州工作,但是听都没有听说过,第一次吃,印象深刻。
从你提供这篇文章看,里面有几句:
某种意义上,方便面也是“特供”。
下乡工作,如果一餐要两包面,要三角钱,算是轻奢吧,不算离谱。
如果当时全国只有一家厂,而且在北京,不大可能全国敞开供应,优先供应北京的需求,也算是合理吧。
还有批驳价值,可以写给旁观者看看。
你嘛,为辩而辩而已。
小时读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说《普通女工》(应该也属于伤痕文学),描写的是81年的广州城市生活,工厂俱乐部有二十八寸大彩电,社会上有香港电视和各种新兴娱乐场所,最让当时小孩子的我向往的是公园里的餐厅,有聚光灯,摩登女招待,沙司汽水(一瓶七角),百事可乐,维他鲜奶,热狗,汉堡,可可果子伴三色(其实就是仨雪糕),喝瓶汽水吃个雪糕花了五块七――――让八十年代只能吃一角一根的雪糕,最多四角一个的冰激凌的我无比向往那五块一个的雪糕该有多么好吃。
我一点都不掩饰,我喜欢抠细节。
我不参与你们的辩论,只是喜欢在双方辩论过程中挑错而已,忽左忽右,我承认这是个怪癖,你们不用理我,继续辩论就是。
不过,工人阶级的生活比其他人的生活好太多了,起码吃不用愁。工人俱乐部,不是一般人能进去的吧?
我父母在大学工作,没有什么朋友亲戚来的话,我父母的粮票是刚刚够用而已,粮票不够用的时候,会向我妈的一个中学女同学借,那位同学夫妇在无线电厂工作,算是军工企业,生活条件比我父母好多了。他们觉得我两兄弟太瘦,经常会叫我们一家去他们家改善一下伙食,此恩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