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钛坪樽逾

共:💬451 🌺3017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推测一下当年为啥选择了“分田单干” -- 有补充

回复:不如安静:关键是农村建设面临着耕地有限的大问题,改开标志分田单干又

原帖其实关于土地流转政策着墨颇多,我不清楚这个政策具体是啥,无法评论。但是,作为一个键政人员,农业和农村总是个热门话题,怎么能没有自己的见解呢?我就合理推测一下当年的领导层为什么选择了“分田单干”。马马虎虎算是个回帖吧。

我没有数据和历史文献,只能根据常识做合理性推测。一家之言,难免有错,敬请指教。如果谁有统计数据和文献,无论是正是反,还请分享一下。

现代化的农业要靠科技和工业支持,比如育种、农药、化肥、种植与养殖技术、农业机械等等,还有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场舍建造、农田建设与改造、水利与灌溉设施之类的。所有这些,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我想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分歧。

建设现代化的农村还得有基本的通水、通路、通电、通信,以及足够的医疗、教育、社保等等。但是我们这里重点谈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方面就略过,虽然这“四通”与农业生产也有关系。

再说两个基本共识。第一个共识,要搞工业,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工业国。第二个共识,八十年代的工业还相当程度上依赖农业供血。

从建国到七九年,中共已经搞了三十年的农村建设,也肯定去了解过东欧和苏联如何发展农业,大概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也能略知一二。当时的领导层对于本国的农村现状和农业水平、相比外面的所谓发达农业有多大差距,心里应该明白的。

当时的公社体制,其实就是集体大农场,只不过大部分都谈不上“现代化”,还是靠人力和畜力为主,甚至还有靠天吃饭的。前面所提的农业现代化的各种前提里,化肥、农药在那个时候姑且算有一定基础了。良种与种养技术啥水平不好说,肯定还是需要提高的。

以康拜因为标志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大概只存在于平原地区的少数大型国营农场,其他地方能不能做到平均每个生产队一台拖拉机?如果谁有农机普及率的历史数据,还请不吝分享。以当时的农村电力供应条件,其他更专业的农机也无法推广,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基础设施方面则是参差不齐,平原上的国营农场和传统农业区的各种基建大体应该是配套齐全的,丘陵山地的农村就难说了,有些地方连人畜饮水都无法保证。各种农业场舍,看看各地农村土坯房都是什么时候“退役”的就能估计一下了。

总体来说,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或者说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农业投入的缺口非常大,农村人口的人均产出可以说很低。

生产力受什么制约呢?一是生产组织方式,二是投入。前面列出的那些种、药、肥、技、械,还有各种基建,全都算投入。

在我看来,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当时摆在中共领导层面前的选择不外乎:

一、改变农村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保持已有农业体制,维持已有投入水平不变。

三、保留公社-生产队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大规模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

四、尝试换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在无法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哪怕仅仅是短期内有效。

哦,如果我们在设想穿越小说的话,还可以拿下湄公河三角洲、乌克兰、北美大平原,还有澳大利亚,把人口分出去。

选择一是动摇国本,并且对于城市居民不公。对中共来说,这个根本不用想。即使改变了所有制,私产所有者的劳动积极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私有制下的生产力依然受生产组织方式与投入的制约。

选择二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全国绝大部分人口继续从事低效的农业生产。这显然也不是个好选择。因为前面所说的两个基本共识,即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当时的工业发展仍然相当依赖来自农业的供血,为了搞工业建设,农业必须增产增收。

能选择三吗?大概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农业大规模增加投入需要资金、需要有相当水平的科技和工业,科技水平姑且不提,当时的工业可还在靠着农业供血呢,更不可能全靠拿外汇去买来农业现代化。最后是工农业发展的先后次序,我认为这其实是个更重要的原因,决定了这个选项不可行,下面会说到。

选项三能不能变通一下,保留公社,适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呢?比如说,把原来准备搞工业现代化的资源转移一部分投入到农业上,以降低工业发展速度换取农业发展。但这个变通其实没有带来本质区别。还是那两个基本共识:要成为一个工业国,当时工业仍然靠农业来供血。拿走部分准备搞工业建设的资源去搞农业,这个帐很难算得清,很难让当时的领导层相信这样做不会落个两头不靠。

我的理解,公社-生产队这种方式无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是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深入探讨积极性到底是高还是不高,以及如何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社员们的积极性,我觉得是个思想工作问题,我不善于画饼,就不献丑了。

第四个选项,甚至看起来还比较诱人,因为短期内不用增加投入嘛。新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下,“分田到户”虽然分的只是土地使用权,农民仍然会觉得是“给自己干”。给自己干活儿,积极性更高,这个是人性,无法否认。实行联产承包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这个也是事实。凡事有利必有弊。单纯从农业的角度来说,这么干的最大缺点,应该就是与集约化的方向背道而驰。我不认为当时的中共领导层看不到,应该是一种权衡吧。

这么看下来,当时中共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只能试着改改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搞出一种新的画饼法,换取农民提高劳动积极性,让农业继续为工业输血。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必须优先发展工业。国家现代化需要工业现代化,这个不用多说。而当时中国还要加上自己的特殊国情,即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搞现代化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后,如果无法找到更多的可耕地,必然要产生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其实,按照当时七、八亿农村人口耕作小二十亿亩耕地来计算,即使不提高人均劳动生产效率,当时农村已经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了。

只有大规模的工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才能能吸收这样规模的新增劳力。这个决定了中国必须要先有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工业,才能回过头进行农业现代化。也就是说,上面的选项三,其实在当时主客观上都不可行。

联产承包实行之初,农业的产出明显增加是客观事实。这其中,历史上的投入当然继续在发挥效益,这个不需要否认。八十年代的农民不可能一切重新开始,只能继续使用已有的各种设施、设备。但如果考虑一切其他因素不变,把增产部分大部分归功于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是合理的推测。

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联产承包带来的副作用我们大致都看得了。那么,如果必须取代公社这种形式,有没有一种更好的生产组织方式可选呢,比方说,可不可以搞介于“分田单干”和公社大集体之间的某种“小集体”呢?换成小集体,积极性会不会提高呢?这种小集体的组织方式,其副作用和单干相比又如何?这些问题,当时的智囊们有没有想过,领导们又是怎么权衡的?这些,我就不知道了。但任何小集体的形式,都是对集约化的背弃,我不觉得会比单干有本质区别。

最后,我的结论是,尽管联产承包有很多副作用,很可能当时中共领导层别无选择。

通宝推:冻雨,柴门夜归,醉寺,史文恭,不如安静,普鲁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补充一下

原帖里还应该再说具体一些。中国要发展工业,只能靠从农村抽血,工农业剪刀差是其中最温和的方式了。农业除了为工业提供原料,要生产粮食供养城市居民,更得成为工业品的市场。

家园 再补充一下。说说亩单产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00 年统计年鉴,12-15 主要农产品产量

12-1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从八五年到九九年,稻谷总产量从16856.9 万吨增加到 19848.7 万吨,小麦从 8580.5 万吨增加到 11388.0 万吨,玉米从 6382.6 万吨增加到 12808.6 万吨。

同期的稻谷播种面积从 32070 千公顷下降到 31284,小麦从29218 下降到 28855,玉米从 17694 增加到 25904。

就是说,这十五年中,三大主粮的单产都有所增长,其中稻谷单产从 0.5256 万吨/千公顷增长到了 0.6345 万吨/千公顷,增加了 20%。其他的我就不计算了,亩单产的换算也免了吧。

通宝推:醉寺,
家园 杜润生搞分地的第一站是河北张庄,气得韩丁和他拍桌子 -- 有补充

分地典型找机械化试点搞得最好的村庄来分地,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是山西张庄,河北杜润生也去过,当地省委顶了3年 -- 补充帖

然后胡耀邦自己亲临河北,在大会上当场批判河北省委,说他们“耽搁了三年时间,要捡回来。”然后,调高扬去河北任省委书记,原书记调离。

家园 谢谢钛坪樽逾河友的回复,对您的分析十分

赞同。

分田单干,在当时的工农业技术水平下,应该确实是调动农村积极性的一个好办法了。

但是在发展了几十年后,工农业科技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分田单干又制约了农业高科技机械化的应用。

国家也在尝试推动土地流转,目的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进资本,重新将土地集中起来。

这个政策目前来看,非常不理想,因为资本追求的是利润收益,并不愿意在农田基础建设和机械化设备方面投入很多。

资本只想摘桃子, 如果这些先期投入是国家投的,那资本就会抢破头了。

不过要是国家做先期投入,那群众们谁还理会资本,没有哪个村集体会把土地流转给资本企业了。

农业的生产,还是要靠农村的人民群众来。

通宝推:北庄,燕人,
家园 你应该看看主席当年和湖南省委书记

张华平的谈话在下结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眼光比主席厉害,那么你可以认为你的结论正确。其实改开后分田单干本质就是甩农村这个包袱

家园 张庄不是在山西吗
家园 指鹿为马是动物分类学的一大进步

亩单产不能提高,什么制度都没有用。相反,拆散了人民公社集体,大批乡镇企业倒闭,极大伤害了广大农民。

就是政治权谋,不要去找什么依据。你说指鹿为马有什么含义?嗯,动物分类学的一大进步。

通宝推:潜望镜,不如安静,老老狐狸,
家园 分田单干?中国几千年来整个下层社会的核心力量就是自耕农

“耕者有其田”已经刻进了中国农民的基因里,GCD搞集体化者根本就是“乱来”嘛。

家园 你关键核心在于没掌握数据,谁告诉你公社体制不能增产增收?

1970年中国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021亿元,1980年是1922亿元,翻了近一番,同一数据在1990年绝对值是7662亿元,但是,1980年的一元顶90年的两三元,你不反对吧?也就是说,单干近十年,八十年代农业产值实际增长幅度远低于七十年代,好“巨大”的成绩啊。

至于农业机械化水平,197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165万千瓦,1980年14745万千瓦,是1970年的七倍,1990年28707万千瓦,仅是1980年的二倍,机械化速度明显放慢,单干真好啊。

家园 温铁军现成的文章可以看看,比在这问强多了

就十次危机,以前是八次危机,关键字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乡镇企业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一直都是在

甩包袱,包括取消农业税。当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会是哪些先富起来的人,所以,几乎全民拥护先富政策。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封建社会就是分田到户,产量可怜。现代农业是工业,化肥良种

封建社会就是分田到户,产量可怜。现代农业是工业,化肥良种农药,搞不清这个,就是本末倒置!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甩包袱只是目的之一吧,还有就是要保障农业

继续为工业输血,为私企输送劳动力。

在当时分田单干也相当于一个赎买政策,顺应了农村农民小农意识的私心,也确实是在最初几年极大的调动了群众们的积极性,毕竟大锅饭没有小锅饭香嘛。

没有当时八亿农村农民的呼应,当时的改开政策极大概率失败,不可能会顺利推行下去。

单单从策略战术上来说,这也是邓公运用了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了。

基于历史原因,农村在科学技术知识和思想眼光方面,始终是短板,在当时是认识不到分田单干是生产模式和生产力的倒退的。

通宝推:钛坪樽逾,
家园 关于包干到户

我的理解,公社-生产队这种方式无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是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深入探讨积极性到底是高还是不高,以及如何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社员们的积极性,我觉得是个思想工作问题,我不善于画饼,就不献丑了。

农业社会劳动者的积极性都是一样的。说积极性不高,直接的是邓改分子的造谣,造谣的直接目的当然是反毛以达到政治复辟。

你这里首先是“理解”为“积极性不高”,而不是自己当年的切身体会(或许当年还处于分子状态)。这个理解的出处常规来说,应该得之于宣传。

要讨论的东西不是来自于实践,而是来自于途说,后面却说探讨“理解”到的结论是不是事实只是个思想问题,这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

后面又说到“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社员们的积极性”这个就明显违反历史事实。因为历史的原因,生产力不够发达是个事实;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逐渐进入农田那是不争的事实,不需要讨论。这不就是增加投入吗?种子的改良,土壤的改良,都是改开前大力实施的内容,不也都是投入的一部分吗?怎么有“任何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社员们的积极性”的说法呢?

说到底,一个集体久了一点,必定会有不安现状的,这属于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本来,不安现状不是坏事,问题是这个不安现状是自我欲望的不安现状,还是为了大家改变现状。

包产之前,社会对农业的投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农业产量在种子化肥土壤没有得到突破性成果前也是不断增长的。因此,不要用积极性和没有投入来诋毁文革和反毛。

包产成功和动心思包产前后已经接近20年,中间农业、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么长的时间某些还是不死心,不顾集体力量的优越性,这是从生产上表现出的复辟倒退。如果不是80年前后几年政策上的掏空积累进行补贴,农业产量都不知道还会是什么样子。这些从河里贴过的很多数据都能看出来。更不要说因此造成的大量农业基础设施的被破坏和许多科工军工项目的被下马。

简单地说,包产的唯一社会性效果就是适应自私自利思想的膨胀,政治性效果就是反毛反出花儿来,违背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大趋势,从而带来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二十年的掏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后果。

家园 看看这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在5月25日送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下山的时候,毛主席大声地说:你是没有忘记我在专列上的许诺吧?!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通宝推:袁大头,老调重弹,不如安静,
家园 啥是鹿,啥是马?亩单产如何提高,具体说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