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印问题,中方的战略主动 -- llama

共:💬40 🌺18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印问题,中方的战略主动

如果站在中国立场上,觉得印度是滚刀肉,死皮赖脸,不遵守规定。中国巴不得和印度和解。有点像日本人对蒋介石的恼火,打又打不过,还不愿坐下来谈,谈好了的东西又不认账。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那就是,中国不想和印度完全和解。要在中印边界牵制印度,由陆制海。就是利用青藏高原的战略优势,牵制印度在印度洋对中国的讹诈。

中国历代,从清朝到毛泽东,把青藏高原的诸多战略要冲控制住。直接威胁印度的核心区,恒河平原。对新德里火力全覆盖。如果诸位坐在印度总理的位置上,如果毛泽东是印度的总理,会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忍气吞声?向中国俯首称臣?印度显然不会善罢甘休,希望摆脱这种战略被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所有的死皮赖脸都是在国力处于弱势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战略上处于十分被动地位。

中国对印度也好,对台湾,香港也好。采取的手段有很大相似性。有一点中原王朝驯化夷狄的一种战略。就是通过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塑造一个低成本的中国周边外交体系。

中国的最终完美世界是怎么样的呢?香港台湾搞西方社会自然保护区作为窗口。政治上要可靠,安全上要由中国说了算。印度和巴基斯坦互相制衡。中国控制中印的所有战略要地,威慑印度,印度被迫保证中国在印度洋的交通线安全。

这就是中国的战略。中国不希望印度脱离中国控制。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压印度人一头。印度人不从,这就是一个驯化的过程。一旦有利于中国的体系建立。那就是四两拨千斤,用极小的资源代价保障了中国的周边安全。

反观美国,为了保护美国商业利益,在全世界设立军事基地,到处打仗。成本高昂。原因在于美国游离于世界岛之外。安全上来说,可以连制衡。但缺点是,介入世界岛的成本高。挑拨离间容易,搞破坏的成本低,但搞建设的成本高,且体系不稳定。

中国相反,嵌入了世界岛,和中心接壤。 边境局势复杂。但优点是,一旦国力强盛,可以以低成本建设世界秩序。不需要建设那么多的海外军事基地。

中国未来治下的和平,应当更加偏重以经济贸易为基础,军事打击为辅助手段,核心利益围绕印度洋。控制印度洋要靠远洋舰队,还要靠青藏高原的陆军和导弹的威慑。印度所承受的战略压力可想而知。搞出一点冲突幻想可以扭转地缘政治的不利局面。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一点和美国现在急于打破衰退趋势所采取的各种冒进措施很类似)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中印未来关系,一定不会打,中国会忍让印度。因为目前的中印巴局面十分有利于中国,中国完全没有动机和意愿去改变目前的均势。就像炒菜,既不咸也不淡,搞烂印度对中国没好处。

中国的主基调,目前看来,就是求稳。稳住美国,稳住印度,稳住欧洲,稳住日本。因为按照现在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就是赢家。

关键词(Tags): #中印关系(花怒)通宝推:田昭明,红军迷,
家园 大势在中

缺的是时间。

班农已经说过了。

当然,你展开话题说更看众理解也不错。

其实,以美为首利益集团的各国都不淡定,极度想搞事。不搞也不行呀,就如二战前的日本,危机也逼着大家往前冒险。如果不是核太吓人,早它嗨有国家开打了。地球村什么时候开启爆发国家间战争才是看点。

家园 好文
家园 美国目前处境类似日本在二战处境

要好很多,但困境的逻辑很相似。

那就是骑虎难下。

既有的秩序美国支撑不起,或者说已经过时了,又没有力量去塑造新秩序。如果没有重大奇迹,美国衰落是百分之一百会发生。

但如果出奇兵,可能有一成胜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就是班农的赌博。其实这样做很不明智。换一种出牌方法,美国风险会小很多。但美国内部政治问题堵死了走上策的可能行性。

好文
家园 受到北航张文木的启发

几年前他写了篇文章分析了中国地缘政治的优势。很有见地。

这是他最新的文章标题

一般人都认为中国地缘恶劣。

张文木指出,青藏高原在现代军事科技加持下就是一张以陆制海控制印度洋的王牌。

所以说,事在人为。通过人的努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变被动为主动,愚公移山,沧海桑田。

家园 假想的情况倒是有那么一丝巧合

文中说道太祖若为印度总理该如何处理。其实当年中国面临的形势,与现今印度面临的形势倒有几分相似。

当年中国面对苏联威胁,陈兵百万于中蒙边界,燕山山脉只可阻滞一时,中国虽有些许核弹,但核力量对比苏联不可同日而语。

中央的方针是放进来,打出去。把苏联人放进来打人民战争,同时打出去骚扰西伯利亚铁路,切断苏联人铁路。

倒是像极了今日印度面对的中国。中国虽占有战略主动,但是后勤也是相对脆弱。当然,印度有没有水平打人民战争,有没有水平前出切断中国补给,那就不看好了。

除了战斗的应对,太祖还指挥国内大搞三线建设。估计印度也没有能力学。

当然,那时候也有些摩擦,但是也相对克制,没像印度这样主动出击,全线开花。

但是当年中国和当今印度最根本的不同,当年苏联是真打算拿中国开刀的,核平中国的想法都有;而中国现在完全没有兴趣主动威胁印度。所以印度现在挑事的行为完全是先撩者贱。

感觉印度就是在赌中国腾不出手发动进攻,所以能捞一点是一点,特别像网上所传说的阿三做生意的做派。但是这种没有底线的试探,搞不好会出事。印度最好祈祷国际上或者美国国内别发生什么让美帝一时腾不出手的大事件。

此外,给您纠正个小bug。当年蒋介石不是没谈判,甚至在1945年还妄图对日媾和,可见蒋介石对和平的追求足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家园 没看出来印度有啥压力的,我们都没主动挑事!

是印度在对我们挑事,青藏高原我们有地缘优势不假,但我们利用这种优势蚕食印度领土了呢还是送分离分子进入印度了?我们在边境军事部署都是前轻后重典型的防御姿态,印度有压力!?你这是想多了。。苏联陈兵百万那叫有压力,我们有几个兵在边境啊。你都说了我们忍让印度,有忍让别人让别人有压力?内疚的压力?我反正看不懂你说的。

家园 蒋介石谈了很多,但遵守不了

一是自己控制不住国内各势力

二是本来就没想遵守

把日本人逼疯了

苏联陈兵蒙古对中国压力很大。邓小平要求苏联撤军作为关系正常化前提。

家园 理解有误

重点在世界危机压力下,财政赤字逼得很多国家都不淡定。当年,日本就是美国逼迫得挺而冒险,就是危机已经导致社会出问题。日本通过对华入侵解决经济问题,下层老百姓的饭碗。

你不能单看国家竞争,也看各国国内矛盾。毕竟危机推动下,内部有些人没饭吃是要暴乱的,要反的。这就是共和党小布什发现中国崛起,不得不忍,先解决危机再说,这可是政权存亡。

床破上台真的乱搞么,一切都是为了钱,为了维持财政能发出钱。要看到这一层面!

家园 前轻后重是强势,前重后轻是弱势

前轻后重是因为中国后勤以及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强。像缩回去的拳头。

印度在边境是处于弱势。被中国全面压制。中国几万军队牵制印度几十万人,跑到山上安营扎寨,活受罪。就像摔跤,一个人骑在另外一个人上。是不要费什么力气的。被压在地下的人想要翻身,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抬不起头。

台湾对中国也是这个态势。是美国四两拨千斤的工具。

家园 中国的最终完美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的最终完美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香港台湾搞西方社会自然保护区作为窗口。政治上要可靠,安全上要由中国说了算。印度和巴基斯坦互相制衡。中国控制中印的所有战略要地,威慑印度,印度被迫保证中国在印度洋的交通线安全。

------------------------------------------------------

你这个是图样图森破,中国的最终完美世界自然是:全世界就中国一个国家。把敌我矛盾弄成人民内部矛盾

你丫平时立场经常变换,我经常关注你的视角

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感觉你视角还是狭窄了

家园 全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那岂不是就没有国家了?

就像华为兼并所有通信公司不是最优解一样。

任正非很聪明的意识到这个问题,还要留对手一口气,没有竞争对手,自己存在的目的也就消失了。

中国存在的意义是应对外部挑战,如果连外国都没有了,还要中国干什么?

一个国家过于庞大,会变得无法管理。会自己瓦解崩溃。

你的想法,就像要拽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异想天开。

家园 中方军队始终待在山脉北侧

从未企图越过山脉,威胁印度。甚至放弃了大片藏民居住区,如东边的藏南,甚至西部的拉达克都在青藏高压上,求和之意如此明白。

作者此文,明显是在污蔑中国。

家园 美国舰队还呆在中国领海之外呢?说明美国是仁义之师?

战略博弈的精髓是利用最少的资源牵制他国最大兵力,消耗他国资源。从而在博弈中获得优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国人发展飞机,逼迫苏联人花费巨资构筑防控体系,这就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遏制手段。

处于下风的国家,除了砸锅卖铁改变战略平衡,最后一条路就是撕破脸开打了。其实打胜算也很低。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遏制战略。

中国对印度,就是这种战略遏制。中印所谓的和平,一定是印度保证中国在印度洋航行自由为条件的。否则中国怎么可能跟印度和平?叶海林很多年前对中印关系有一个精辟论断。

印度想要的,中国不愿给。

中国给了印度印度想要的,得不到任何回报。

所以中印问题会长期持续下去。

和你是否爱好和平没有任何关系。

家园 美国舰队每年都多次侵犯中国领海

在你看来,美军待在中国领海,才不对?那也是一大进步了,比美国精英进步多了。

对美国这样的强盗来说,抢人再多次,都不是罪行。

就是占据了印第安人土地和家园,消灭了印第安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这样的强盗眼里,还有什么不能干的?你算是进步的美国强盗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