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聊聊医疗体制的变化--序 -- 夕曦

共:💬123 🌺604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私营医院的诊疗业务量10%

但是床位和数量是50%,不可混淆。

家园 诊疗人次都上不去,哪来的住院人次?

搞得清楚内在逻辑不?

家园 坑蒙拐骗,高价宰人

水平低劣,就这样的医疗服务,还指望诊疗人次上去?

家园 自动驾驶也会出事故,出了事故就打补丁迭代

医生的水平跟经验波动与司机类似,偶尔遇到良医,偶尔遇到老司机,安全系数四条九,偶尔遇到庸医,偶尔遇到不负责的新手,安全系数七成,所以如果有,我选择安全系数98%并且不断迭代进步的人工智能系统。

医疗不应用大数据,永远都是死胡同。

家园 民营医院?

为什么民营综合性医院始终不成气候?

不就是小病大治,割包皮割一半加钱,看个感冒好几千嘛

为什么民营综合性医院始终不成气候?

因为大家不是傻子

家园 配合指南,可以标准化

做成选择题,留一个“其他”手写。不能做到100%,但是大部分数据可以简化。

家园 医疗要是有你想得这么简单就好了

治愈率,什么是“治愈”?

1、医师宣布就是治愈?你怎么知道医师有没有根据,如果知道有这项未来影响到自己前程的选项,你会发现绝大部分进过医院的病人在其他项里都是“治愈”;

2、病人出院是治愈?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医生用激素等短期应急手段把病人状态调整到最佳然后赶紧打发走人,亦或是医师以部分次要检验数据&指标为依据作出结论;

3、权威认定是治愈?千人千病,再加上每个人的特异性,关于治愈的标准存在相当大的弹性空间,这就给权威认定留下巨大的腐败空间。

所以,综上所述,治愈率其实是个学术名词,一旦这玩意被用作评判标准,立马就不准。现有数据就算最终分析出来了,也最好作为“内参”,一旦公开博弈,会面临各种挑战。现在医院界也多用“有效率”“缓解率”“5年生存率”等更客观的表述来评估,他们都与治愈率有一定差距。

通宝推:88BaBa,
家园 这些人的逻辑清楚得很

不骂政府,不把政府的权力关进笼子,资本的权力就出不了笼子。所以不管什么事,这些人都可以找到借口开骂,这叫“不可一日不拱卒”。

家园 说说我认识到的产生这么严重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ccceee:第一,一个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一个以利益为出发点,这是模式

主要原因应该是

忘了初心,被当时经济上的困难压倒了斗志,在“市场万能,一试就灵”的指引下,唯GDP论,提出了三驾马车拉动内需

我这里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GDP的多少,不是为了生产力而生产力,不是为了所谓星辰大海,归根到底应该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

医疗让人民保持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不是说让医疗直接去创造GDP,这才是社会主义医疗应该担负的使命

遗憾的是1990年代经济困难,政府需要减负,直接把医疗推向市场,这几十年来医疗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人民群众对医疗的不满也一直居高不下,指导思想的错误是根本原因

=================

历史上我党总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陆续做了好几部《关于XX时期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也和历史路线斗争有关。做这种决议,相当于全党对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大家对历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哪些经验教训需要记取。

改开40年了,大概是碍于平方事件不好做结论,一直也不能做个《改开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对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并不是好事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谈谈医疗市场化

首先考虑一个问题:医疗非市场化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大概基本形态就是设定医疗路径,根据实际病症情况进行调配。在前三十年,基本药物尚且捉襟见肘,基本治疗手段还需要靠赤脚医生凑数的情况下,这种形态基本没有大问题。可是到今天,除基本药物外,各种档次药品琳琅满目,各趋胜场,医疗路径也异常多样,尤其在中国还参合了中医,情况就更为复杂。如果还按三十年前的道路,光使用什么药,采用什么治疗路径,各个医生就可以打起来。然后就算机械规定了治疗路径,疗效占优的昂贵的药(治疗路径)该怎么分配?排队、摇号还是首长特权?如果最后国家开足马力尽可能满足贵药需求,那么国家准备什么时候破产?如果按特定比例生产,那些被迫采用次等疗效而最终影响健康乃至丧命的人算不算被草菅了?

所以医疗在今天其实不是该不该市场化的问题,而是怎么市场化的问题。改开后,医疗市场化狂潮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基药紧缺的问题,药品不再短缺而是过剩,过剩的药怎么办?大处方应运而生,医生在选择治疗药物和治疗路径时很难选怎么办?很简单,只要你有能力买单,所有路径全试一遍就行,因此实质上改开后很多医生能力是在下降的,尤其是内科这种多病症混杂的科室,那更是乱相横生,药源性疾病高发的根其实早已种下。

应该说,市场化对医疗的正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成效严重超出了高层的预料,缺医少药这么多年,谁曾想这个问题这么容易解决?而且药品过剩问题又因为中国各省的地方保护愈演愈烈(本地政府只要税收,管你药卖到哪去)。同质化竞争不仅导致药品产量高企,偷工减料也甚嚣尘上,很多药企质控形同虚设,成本全部压缩到最低。这样的药,外销基本无望,只能本土消化,本土怎么消化?带金销售应运而生。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中国医改最根本的解决之道,首先就是有序地把药品生产量给降下来,医生回扣等直接关系民生的反而不那么迫切。可是要缩减药品生产,那就是在断很多地方政府的财路,幸好我们看到本届政府在这一点上非常坚决,取消GMP认证变成随时飞检,强制推行一致性评价,到期不通过自动退市,医院实行一品双规等等,反正就是要控制药品供应端。

通宝推:jhjdylj,桥上,
家园 这个就是强词夺理抬杠了

任何疾病都有个指标,检查一二三四五,结果一二三四五。各个指标达到某个标准之上算是有病,之下就算治愈呗。当然不会每个病都一样,所以我说和指南一起定。

家园 接触过几个莆田系医院,情况发生变化了

总体上莆田系大概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现在的经营策略不再象原来那样的坑蒙拐骗,而是走高端化、正规化路线。从我观察的几家莆田医院来看,普遍聘请专业管理队伍和高级名医,采购先进医疗器材,瞅准牙科、眼科、骨科等公立医院的软肋,大举抢滩阵地。他们的价格仍然很高,但业务开始正规化了。

家园 药品没过剩吧?

另外,即使主张按前三十年的方式,我也没见人主张“排队、摇号还是首长特权?国家开足马力尽可能满足贵药需求”。

当然监管保证药品质量我赞成。

家园 讲这个矛盾那个体制都讲得太大了。

我就讲个细节上的吧。

如果关心国内新闻的都应该知道前段时间的北京民航医院杀医案。一个95岁老人被拒之医院门外而导致子女起了杀机。

这个案子从具体个案来看医生真是死得冤,杀人犯罪无可恕。

但我想说的是中国在临终关怀这块做得非常不好甚至坏。

婴儿降生有妇幼保健医院纳入医疗体系,职业病传染病也都有专科医院,大众可以去综合病院,唯独临终关怀这一块没有纳入医疗体系。

老人年老后的住院医疗真的是可以用像畜生一样被驱赶毫无尊严来描述【都已经不是形容了】。住院一周就赶走,住一个月医院要辗转最少三家医院。

国家简直是赤裸裸的把老人当提款机,那么多年各种各样面向老人的诈骗层出不穷,鼓励房地产建养老公寓掏空老人的钱才能享受所谓的临终关怀,但就算老人都有钱,你北京又能提供多少公寓?

国家至少应该从今年开始就将临终关怀医院纳入医疗体系,形成完善的妇幼→职传→综合→临终医疗体系,形成统一的转诊制度。

资源总是紧张的,但至少应该完善体系,给人以出路和往生的尊严。

医生面对一个95岁【国家可以规定年过85岁,均应转介去临终关怀医院】的老太太,如果有临终关怀转诊制度,双方命运都会大不同。

题外话:如果家里有需要血透的亲人,请一定要让他们一周血透三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