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斯大林格勒—保卢斯不突围 (四完) -- daharry

共:💬49 🌺362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斯大林格勒—保卢斯不突围 (四完)

这件大事就是顿河集团军群北翼和相邻的B集团军群的局面开始急剧恶化。苏联最高统帅部策划的“小土星”战役于12月16日发起,旨在消灭沿着顿河和奇尔河部署的轴心国部队,包括:

- B集团军群下辖的 意大利第八集团军(兵力13万)

-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 曼施坦因的“霍利德”作战群

- 曼施坦因的第48装甲军

这些部队总数为20万人,仅有坦克100辆。

苏军的战役意图不仅仅是合围和消灭这些部队,而是着眼于更南的两个德军大型机场:塔钦斯卡亚和莫罗佐夫斯克。它们是给保卢斯进行空中补给最近也是最重要的基地,占领它们就将切断保卢斯的空运脐带,迫使德军不得不启用离斯大林格勒更远的其他机场,比如萨尔斯克(Salsk)机场。苏军的最终战役目标是威胁顿河集团军群的侧背,对其形成合围之势,迫使曼施坦因不得不停止救援行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5:苏军“小土星”战役以及其对曼施坦因“冬季风暴”作战和保卢斯包围圈命运的影响。来源:A Beevor。中文标图:大哈瑞。尽管此图已经大大简化,但读者仍然需要花点时间仔细研究地图和阅读相关文献才能搞清楚斯大林格勒战场极其复杂的变化。保卢斯包围圈中的橙色圆点为皮托姆尼克机场,紫色圆点为古姆拉克机场。

担任此次任务的主力是瓦杜丁的西南方面军,外加沃罗涅日方面军的苏第6集团军,共有兵力42.5万人和1200辆坦克。12月16日清晨,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之后,苏联坦克蜂拥向南和西南方向进行突击。意大利军首当其冲,他们当天以最大努力遏制了苏军的攻势。但是从17日起,其防御再也支撑不住苏军的碾压,开始坍塌。战至12月22日。意大利军和罗马尼亚军不是被消灭就是被包围。“霍利德”作战群节节后退。B集团军群防线上被撕开了一个180公里长的巨大缺口。至12月24日凌晨,巴达诺夫的苏第24坦克军以惨重代价向南穿插了惊人的240公里,占领了塔钦斯卡亚机场并且摧毁了地面上72架宝贵的运输机(其中62架为Ju52运输机)和大批军需品。苏第25坦克军齐头并进,向南突进了200多公里,进抵莫罗佐夫斯克空军基地外廓,迫使该基地全部飞机立即转场,机场和铁路终端关闭。不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得不到补给,连奇尔河一线的德意罗军的补给也危在旦夕。这样的战果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小土星”作战顺利发展,苏军强大主力部队剑指顿河罗斯托夫,坦克如入无人之境,一副要抄曼施坦因后路的架势。如果曼施坦因动作稍微慢一点,不但顿河集团军群会被包围,连远在高加索地区的A集团军群也要被断了后路。万一三个集团军(群)同时被围,那就意味着整个南方战线的总崩溃。

曼施坦因不是傻子,他知道意大利军的快速崩溃迫使顿河集团军群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消除被包围的威胁。他用于解围的兵力打一开始就捉襟见肘,在执行解围任务上力不从心。现在,为避免自身和全局陷入被动,他的部队不得不在两个方向上执行性质相反的任务。然而,曼施坦因手头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同时进行解围和反包围作战。他当前的作战重点应该转向反包围而不是继续解围。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解决自己面临的威胁,给保卢斯解围已经不再是优先目标了。曼施坦因明白,到此为止,解救第六集团军的作战大势已去,不能再搭上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在这一问题上自己的任何犹豫都有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曼施坦因冒着被合围的危险咬牙坚持到12月22日,在梅什科瓦河一线的攻击没有任何进展,遂不得不向希特勒要求转攻为守。

12月23日凌晨1时05分,曼施坦因接到总参谋部一份含义不清的命令,要他调整兵力,确保两个前进机场。这实际上等于命令曼施坦因停止攻击转入防御。当天下午13时50分,在瓦西里耶夫斯基坚守梅什科瓦河北岸桥头堡的德第6装甲师接到曼施坦因的命令,要求他们立即撤出阵地北上去堵意大利人留下的缺口。第6装甲师调离之后,德第57装甲军充当解围先锋的第17和第23装甲师仅剩下19辆坦克。

这就是曼施坦因12月23日与保卢斯进行电传联系的背景。他问保卢斯那边有没有可能在突围的事情上最后配合一下,似乎是想要保卢斯说出不能突围这句话好为自己撤兵再加上一个理由。

再看看保卢斯。保卢斯也不是傻子,他当然明白意大利军战线被突破对于曼施坦因意味着什么。由于指挥部门有意不让保卢斯知道一些实情,不清楚他是否也知道总参谋部当日凌晨下达的命令内容。形势已经发生了非常不利于顿河集团军群的变化, 保卢斯据此推断出对第六集团军的救援行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要是自己此刻冒然率全军突围,没过两天那头负责接应的一撤,顿时就把自己晾在冰天雪地的极度严寒中(摄氏零下30 - 40度),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被动局面。在失去补给和接应的情况下,大部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往前走走不动,往后走回不去,全军立马在旷野中陷于绝地。况且,保卢斯很清楚,每天平均空运进包围圈的军需品也就一百来吨,要获得曼施坦因计划中那么多燃料和食品是相当奢侈的要求。这么多军需在天气良好时也至少需要花6天时间才能运到。如果天气变坏,大约需要10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运抵。目前突围机会只有极短的时间窗口。如果等到12月底或1月初完成曼施坦因所说的补给再突围,为时已晚。所以,对保卢斯来说,曼施坦因的空运计划基本上是画饼。以自己现有的存粮,全军仅能在饥饿线以下维持短短几天。这种没有后勤的仗根本没法打。

保卢斯一定会这么想:就算我完了也罢,可我要是死得快,那就等于把高加索地区的A集团军群活活给坑了,拉上一个垫背的,当一回斯大林的助攻。就冲这个,希特勒得枪毙我多少回呀?

保卢斯聪明地反问了一句:能否把这次对话看作是发动“霹雳”作战的权威性指令?曼施坦因说:现在还不能下达这种权威性命令。这个回答清楚地表明曼施坦因根本没有勇气违抗希特勒的命令。

曼施坦因追问:我想知道你是否认为你能够强行突破到霍特那里?这是在试探保卢斯是否愿意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单独突围。保卢斯回答:除此之外,别无办法。这个回答即含混又毫无底气,真正含义其实还是一个No。保卢斯要表达的更深层意思就是:你得下达明确的突围命令,你也不能指望我单独突围。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僵在曼施坦因能否下达突围命令上。关于第六集团军是否突围这一问题再次回到了原点 — 希特勒身上。

此刻,曼施坦因接受的命令是在现有战线上转入防御,巩固梅什科瓦河一线的阵地作为未来营救保卢斯的出发点。实际上他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曼施坦因对此一清二楚。他给保卢斯打电传并非真的想要在败局已定之时做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营救努力,而是想评估一下究竟有没有必要冒着自己被合围的巨大风险把主力部队继续部署在梅什科瓦河一线。这次对话等于宣告救援行动已经失败,此前讨论过的突围计划也根本不算数了。

曼施坦因在12月24日的提交的报告中认为,第六集团军突围是否能够成功难以判断。

保卢斯是参谋军官出身,精于算计和策划是他的长处。他完全清楚自己的部队经过一个月的围困和消耗之后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什么样的程度以及在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能否强行发起单边突围。曼施坦因的补给充分的生力军在空军支援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8天才打到梅什科瓦河,目前已经打不动了。自己根本不具备曼施坦因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况且,转入进攻对弹药、食品和燃料的需求远远高于就地防御。目前连就地防御都得不到最小需求量的补给。许多火炮每天只能配发一发炮弹,连校射都干不了。现有弹药的存量根本不足以摧毁敌军的多层次坚固阵地并压制住苏军的强大炮兵群和坦克集群。这么弱的实力实在无法保证能够打开一个突破口。

在此提请读者们注意一点,苏军在第六集团军突围路途中将会设置多道防线而不是单一防线。保卢斯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连续密集突击,突破多道防线,跨越48公里的直线距离才能达成突围。这绝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任务。在斯大林格勒与苏联红军激战了四个多月,保卢斯比任何人都了解苏军,第六集团军的补给状况远远不足以支持这样不切实际的战役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保卢斯的力量完全不可能同时坚守斯大林格勒要塞(希特勒的基本要求)和发起突围进攻作战这两项任务。保卢斯如果决心突围的话,只能放弃斯大林格勒要塞阵地。即便如此,由于上述原因,单凭第六集团军自身实力也完成不了突围。当前,梅什科瓦河北岸的苏军已经加强到14.9万士兵,635辆坦克,294架飞机和540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这么强大的力量足以把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队打垮。而这仅仅是苏军能够调集的力量的一部分。一旦保卢斯发起单边突围,苏军能够迅速调集更为强大的力量对付他。以8到10个不满员的营跟这样强大的苏军硬拼绝对属于鸡蛋碰石头,没有胜算。只有乱了方寸的指挥官才会不计后果以弱小之旅在强敌正面实施突围这个烂招,把部队送上不归之路,使第六集团军死得非常难看,由慢慢饿死变为猝死。保卢斯绝对不会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这样的名声。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由于B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战线上形势急剧恶化,使得位于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40万之众的后路也受到了严重威胁。12月下旬,总参谋长蔡茨勒开始敦促希特勒将其撤出。虽然希特勒拖到一月初才最后下定决心发布撤退命令,但在此之前,第六集团军必须原地坚守斯大林格勒要塞,从而牵制住3个苏联的方面军,这是A集团军群能够保全的唯一选择。因此,保卢斯按兵不动继续坚守斯大林格勒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希特勒绝不允许第六集团军突围又加上了一个新的意义重大的理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6:本图上半部为斯大林格勒地区战场形势概要图。来源:geocites.com。中文标图:大哈瑞。蓝色箭头为曼施坦因救援部队的攻击方向。蓝色箭头尖端为梅什科瓦河畔的瓦西里耶夫斯基大约位置。本图下半部显示德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地区作战和撤退的方向。

A集团军群还有一条退路就是背靠刻赤海峡在塔曼半岛向东形成弧形防御,掩护主力部队渡过刻赤海峡撤至克里米亚。后来,其部分部队就是这样做的。

不出保卢斯所料,从12月24日起,苏军就在梅什科瓦河一线展开了凶猛的反攻。顿河集团军群在近卫第2集团军和苏第51集团军重压之下不得不开始全面大踏步地撤退。很快,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的德军士兵再也听不到西南方向上的炮声了。六天之后,苏军就攻克了科捷利尼科沃,把曼施坦因打回了起点,“冬季风暴”作战彻底失败。

由于塔钦斯卡亚机场的陷落和莫罗佐夫斯克机场无法运转,德国空军在12月24日没有给保卢斯运进一公斤补给品。12月25日(圣诞节)也只运进区区7吨补给品。

第六集团军圣诞快乐!

精明的保卢斯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使第六集团军逃过了眼前这一劫,让全军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还能多熬38 天。三万名伤员可以从包围圈中被空运出去,得以存活。希特勒最终也没有从第六集团军里找出任何替死鬼拉出去枪毙。1943年1月初,A集团军群开始完整地从高加索地区撤出。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队也以快速退却摆脱了被合围的威胁,得以全身而退。这几件事都得益于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的顽强坚守,没有仓促突围。从这点上讲,保卢斯没有冒然突围是顾全大局的表现,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再啰嗦一下。

华西列夫斯基更不是傻子。连普通红军战士都可以判断出包围圈内的德军极有可能发起突围作战。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场的统帅,他以其战略远见早就部署了严密的反突围措施。从合围形成初期,华西列夫斯基就不断加强对内正面部队,使其一直保持着对德第六集团军的强大压力。在卡拉奇一线部署的苏军重兵集团向东压缩了包围圈。

在对卡拉奇一带的外正面,苏第5突击集团军夺取了德军在顿河东岸的桥头堡。由于顿河直到12月初时尚未完全封冻,任何突围的德军抵达河边时都要好好想想怎样在苏军的打击下渡河。德军既没有渡河架桥器材,也没有掩护和接应。这个方向上对外正面距包围圈的间隔已经扩大到50公里。这大大增加了德国救援部队从这个方向上突入的难度和保卢斯突出的难度。以致德军在策划突围时始终没有考虑过这一方向。曼施坦因从科捷利尼科沃发起突击后,华西列夫斯基运用苏军的机动性迅速增援苏第51集团军,最后终于在梅什科瓦河一线制止住了曼施坦因的前进。从12月24日开始,苏军在梅什科瓦河一线发起强大攻势,追击曼施坦因的部队。前面提到苏军发起的“小土星”战役快速突破了意大利军防线更是华西列夫斯基的杰作。到了12月底,苏军的对外正面离包围圈业已超过200公里。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保卢斯已无可能突围。后来,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覆灭之时,没有一个德军士兵能够逃离战场。这显示出苏军战场力量的雄厚和华西列夫斯基的高超战争艺术。同时也是保卢斯难以发起突围的最好佐证。

读者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保卢斯可以突围的三个时间段,只有在11月23日前后第六集团军毫不犹豫地立即组织撤退/突围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保存部分主力部队。而11月底到12月初以及12月19日至23日这两个时间段无论哪个都是危机重重胜算太小。个人觉得好像11月底至12月初那个时间段似乎要稍微好一点。毕竟那时气温稍微高一些,德军士兵的体力也要好得多,弹药可能也多些,同时苏军的包围圈也尚未得到巩固。

德第六集团军如果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强行突围可能达成的最好结果就是少数部队突围成功,大部队在旷野中迅速被分割歼灭。但保卢斯需要很多很多的运气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他的运气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早就被耗光了。

在讨论保卢斯为什么不突围的时候,人们往往忘记了曼施坦因领受的命令核心所在。希特勒的战略意图是让曼施坦因开辟一条通道给保卢斯提供补给。他从来没有想过把第六集团军从包围圈里接出来。也就是说,即便曼施坦因成功击穿苏军的包围圈与保卢斯会师并开始向包围圈内运进大量补给品,保卢斯仍然得继续坚守斯大林格勒要塞,不许突围。

总结:保卢斯突围要有三个条件:

1. 希特勒批准。

2. 空运足够的军需。

3. 曼施坦因强有力的接应。

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它们也不是保卢斯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保卢斯无论如何也突不了这个围。

(完)

关键词(Tags): #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突围#希特勒#曼施坦因通宝推:常识主义者,青颍路,不会游泳的鲨鱼,光年,唐家山,迷途笨狼,桥上,旧时月色,豪哥的江湖,本嘉明,diamond,
家园 同意你的观点

只有11月下旬有一次突围后撤的机会。

战争不打起来,德军并不真正了解苏军的兵力雄厚程度和战斗意志程度。而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如此成功,其实也是德军这么快,在斯大林格勒就被“逆转”的前因,因为初期太顺利,占了太多地,德军也趋于骄纵,客观上兵力被大大摊薄,主观上又认为即便被摊薄分散了兵力,野战军群(每个战略方向往往只有区区四五十万人)也足以继续攻击前进。结果就是被苏军打成了“台儿庄大捷”。

二战的特殊之处,就是以小衅大,德国进攻苏联,日本进攻中国,都是如此。小的一方,自恃小而精,小而强,觊觎大的一方的国土人口资源,被这种幻想中的战利品诱惑得,忍不住不伸手。

您的这一篇来的正好,帮助我想清楚了目前的中美僵局。

简单说,中国现在处在被半包围的局势下,要不要现在就突围(就是让步,争取签一个“一文本”)?如果现在不急于签,是否未来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现在八面来风,箭如雨到,鸣鼓摆阵,双方在旷野僵持,形同袁绍曹操的官渡之战。中方就像曹军,攻则缺兵,守则缺粮;袁绍那边呢,粮仓起火的“黑天鹅”又迟迟没有飞起来。那么战局最后的结果会是如何呢?

老实讲我不知道,中国未必能赢。但,假如我们飞得再高一些,放大了看全局,我们会发现,曹军(中国)身后的根据地,绵延辽阔,并不输于袁绍的地盘。

就是说,我们今天复盘斯大林格勒战役,去掉希特勒刚愎自用的因素,也对双方的形势都一目了然,那么我认为当时德军最好的处置方案,就是在11月下旬命令六军团跑出来,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因为相比苏联,德国版图小人口少(其实已经占领西欧,版图/资源不小了,但可补充德军的,还只能是德国青年人),30万精锐士卒是比一座空城,更宝贵的财富。

而假如当时纳粹德国的人地规模(综合战争能力),接近于苏联的话,那么当时希特勒的指挥,即便这种指挥导致最后6军团全军覆没,就未必是错的。因为在哈瑞兄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6军团多坚持了近40天,对整个战局是有意义的。如果德国有能力迅速地组建补充新部队,以6军团的牺牲,换取时间,换取特定时间里的空间,而德军的总体战力并没有大幅削弱,那么还是值得的;更何况围歼攻坚,往往攻方的损失更惨重。

好,回到我们的主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规模,虽然仍弱于美国,但相差已经不太远,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滴说,美国目前对中国形成的高压势态,半包围势态,中国是能挺过去的,风雨总会结束的。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假设我们说,中美谈判,类似于中国作为德军,试图夺取斯大林格勒,那么,我支持希特勒的指挥风格,宁可放弃11月下旬的突围机会,继续死守。因为假如我们说料敌从宽,那么继续死守,确实很可能出现最坏情况,百万苏军合围,德6军团“越不动越被动,最后动都不能动”,但了不起就是彻底损失第六集团军,只要大后方还能补充上来,仗能继续打下去。

而这种大开大阖的会战,不但会疲惫苏军,会暴露苏军的破绽,而且同时会暴露战局艰难时德国内部种种其他反对派的真面目,因为反对派觉得机会来了,可以跳一跳了。

目前中美之间,就是一个总体战,一个大开大阖的会战,中美新贸易协定,已经成为斯大林格勒这样的标志性事物。对这个坐标点,反复地,残酷地,消耗极大地,长期争夺------已经成为世界局势的常态。单单对于这一个“要地争夺”,中国目前确实存在这个“攻则缺兵,守则缺粮”的困境,单靠已经投入的资源(一个6军团)力不从心。但美国也很困难,他气势汹汹的多点进攻/分路包抄,还能持续多久?还有没有源源不断的预备队?

既然如此,假如唐纳怆还不肯咽下一个“一文本”,那就继续对杀好了。第六军团打光了,我组建第六十军团,第六百军团再投进去,在我打光老本之前你居然还没倒下,那就是逆天了。

总之一句话,抗美援朝那时候,主席的目标,不是把杜鲁门打下台,把美国打成社会主义,而只是把麦克阿瑟打下台,把北朝鲜打成社会主义。今天,我们不是要把美国打成社会主义,而是把唐纳怆打下台,这个目标,总体上还是属于“一个亿的小目标”级别的,努力一下,够得着------谁叫老子有本钱,size is matter.

通宝推:脑袋,daharry,
家园 德军与日军的共同特点是输不起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是第一次被战役围歼,损失兵力不过三十万人。这个数字对苏联不算什么,基辅那样损失67万人都能够承受得起。但对德军来说就是伤筋动骨的损失,演变成战略性的逆转。只输过这么一次,后面就难了。日本海军在中途岛第一次遇败,损失四艘航空母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日本陆军在瓜岛第一次吃败仗,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翻盘,越来越被动。德日兵力确实因为你指出的那样在初期打了好多顺仗之后被摊薄,后面一旦遇上硬仗,立马就抓瞎,容易被各个击破。

通宝推:李根,
家园 我在上面这篇里,又补充了一些文字

我写的时候,还没有看到你的回复,可见我们所见略同。

今天中国对美国,人口是13亿对3亿(当然美国还有一堆仆从国没算进去),工业基本是2对1。由于很多结构性历史性原因,中国相对显得弱,显得困难,但这个应该还是表象。

什么自信都是假的,“国力自信,本钱自信”,才是敢赌的王道。

家园 第六集团军最后一个月完全就是为了拖住苏军而作战了

希特勒不下撤退命令,很可能就是觉得在冰天雪地里被打散的部队,与其死在路上,不如死在战壕里。

家园 很多人忽视了,接应补给得力,突围出来的可转化为解围力量

很多人没有想到过这样一点。

在接应补给得力的情况下,突围出来的可立刻转化为解围力量(只要不要饿病了)。突围出来一个团,吃好补充好,就可以参加战斗,突围出来一个师,可以就地参加战斗........)

解放军打仗,越打部队也多,因为会转化俘虏,比如淮海战役,战役结束,华野部队比战前还要多。

突围也是如此,老是盘点曼斯坦因手里的一点货,思维就局限了,只要能有部队出来,曼斯坦因手里的力量是增强的,奈何保卢斯怂。

人的思维不要画地为牢。

至于说苏军的大包围圈,曼斯坦因靠手里残破的部队,都可以打哈尔科夫反击战,创造顿涅茨奇迹, 苏军想要合围AB集团军群和6集团军,是吃不下的。那时候的苏军还没有这个能力。

家园 从曼斯坦因的顿涅茨奇迹来看,苏军的大包围圈不会成功

曼斯坦因是靠解围后残破的B集团军,就可以打哈尔科夫反击战,创造顿涅茨奇迹,如果这个包围圈把AB集团军群和6集团军都想吃下,这个能力超过了1942年苏军的能力, 怕不是曼斯坦因靠手里的AB集团军群,打一个规模大几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 吃掉苏军的右拳头?

家园 这倒是的

机械化兵团,大纵深包抄,有两个明显的短板:

一,兵力不够,必须虚张声势。因为大范围包抄,你要覆盖的地域范围太大,哪怕只是要求你在身后保持一条狭长走廊直通出发阵地,也是非常困难,最常见就是流寇模式,一个机械化兵团呼的一下全过去了,身后是空虚的,或只在一些节点留象征性守备兵力。

二,部队容易疲惫。因为现代机械兵团作战,无法像古代 “就地因粮”,燃料弹药都要自携,部队的臃肿程度直接影响机动能力。

所以,包抄一方,是依靠速度和心理战,来形成冲击性战斗力。这种战斗力,跟“体量性战斗力”(实打实比坦克数量,火炮数量等)是不同的,是比较虚的战斗力,经不起反复“考验”。

因此,我觉得假如被包抄的敌方集团,第一点,被包住的部队功能完整,有指挥系统有补给兵站;第二被包住的部队上下,心理上不惊慌,情报获取比较完整,不是流言满部队跑-----那么整个部队沉住气,是可以一战的。因为被包住的部队,实际上不得不收拢,攥成拳头,面对被拉成面条的包抄者,无论向哪个方向出击,都能形成局部优势;而且打破包围的心态急切,部队的士气来自于求生欲。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屡次包住美军而不能全歼,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包抄的一方如果要保证胜利,要么部队极为坚韧,就算拉成面条,也有很大的弹性,能吸收敌集团突围时的冲击力道而不崩溃;要么兵力雄厚,是被包抄方的3倍以上。由于包括二战在内的所有现代作战,极为依赖重兵器的火力,大纵深包抄一方要携带大量的重兵器快速行进,快速展开,随地作战,不是不能做到(比如装备自行火炮),而是做到的成本太大,对后勤的依赖更深。我认为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空中火力支援,从二战的什图卡俯冲轰炸机,到美军的“彻底战场空优+直升机地毯式全覆盖”,到我一直在说的 “陆航配置大量小型喷气强击机(小飞机),直接归一线陆军指挥”,依靠这些方法,把地面高机动性部队从携带重炮的负担里解脱出来,需要重火力时只要呼叫后方,立等即到。

家园 完全是希特勒不切实际的幻想

迷信虎式装备一个营就可以突破,包围圈里头奉命求援的贝尔和他描述内部惨况都没用。高加索那边不是蔡茨勒的反复苦劝和马上下令也要被希魔葬送了。

家园 他不想走早点说

第六集团军的损失不能容忍,那救援部队的损失就可以心安理得?继续留守除了消耗空运物质等死还有什么希望,那些运输机的损失怎么计算?一味的死道友不死贫道,难道12月的严寒和降雪1月就会好转?他自己冻不死饿不了,底下的士兵呢?在下令缺衣少食的士兵战斗到最后一枪一弹后不久他自己反而投降了。

家园 哈尔科夫反击战时A集团军已归建南方集团军

另外从西线也抽调了部队和坦克。没有虎式坦克的优势曼斯坦因没有反击成功的机会。但是由于苏联的兵力太多也只能打成相持直到库尔斯克会战。

家园 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

美国人写的“巨人的碰撞”书里,重点强调了,42年4月开始,空军司令将10个新式歼击机团划归斯大林格勒空军第八集团军,关键还装备了苏联第一套雷达截击系统,配合高射炮和地面引导截击机,就是一个苏联版的马里亚纳火鸡赛。

苏方数据是击落676架德军容克52,就是德国数据也承认266架,相当于德军运输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才是真.打断脊梁骨,不过附带好处是,德军再也不信什么固守待援,飞机补给了。

家园 哈反就是曼斯坦因切断了苏军右拳头的补给,结果右拳头全完。

装甲大师巴克尔,在顿河防线的齐尔河防御作战中,一个师挡别人2个装甲集团军,就是靠揍别人屁股来获得胜利的, 白天不和对方装甲部队较劲,靠步兵拖住(黏住,不是死战不退),利用晚上来机动装甲部队,跑到别人装甲部队屁股后面,黎明攻击,打别人软肋,打别人后勤,靠这个战术,一个装甲师很好防住了别人多次集团军级别的进攻。

家园 骷髅师就是在虎式的掩护下进攻的

虎式42年8月已经投入实战,库尔斯克前在列宁格勒哈尔科夫和北非突尼斯战场都有虎式的身影,初期盟军没有一种武器是它的对手,希魔对它迷信也就不奇怪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有明确记载它和T-34的交手,你是把它和晚出的中型豹式搞混了,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希特勒卫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各装备了一个虎式坦克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