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赢得自由 - 前言 -- 88BaBa

共:💬63 🌺39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赢得自由 - 前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单纯地依赖技术与科学是很容易犯的错误。一个不谙世事的技术爱好者曾经天真地把解决贫困、饥饿、愚昧、环境污染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技术发展。无论是培育更高产的作物品种,还是设计更为简单和廉价的电脑,或者是建造悄无声息飞速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又或是开发永不枯竭而又毫无污染的核聚变发电 ...... 因为他真诚地相信,每当人类掌握一项技术,就能解决一个对应的问题。当人类掌握了所有这些技术的时候,也就是人类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一个令人满意的世界就会自然来临。

所有这些幼稚的想法,碰到现实的岩石便象肥皂泡般的破灭了。他发现高产作物的使用者仍然只是那些粮食已经多的过剩的发达国家,而和饿孚最多的穷国农夫要么无缘,要么反而成为让这些人负债累累的元凶。昂贵的苹果iPhone和三星盖世手机大行其道,甚至让年轻人卖掉自己的器官来抢购,而旨在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IT技术的人人电脑却无人问津。城市里嘈杂冒烟的小汽车越来越多,磁悬浮列车倒被人当作污染浪费的政绩工程。至于科学界公认为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的核聚变,在几十年里不过花费了几百亿美元就被质疑为不切实际和空耗资源,与此同时整个世界却在每一年里将上万亿美元投入军备,也就是用在毁灭或准备毁灭上面。

世故的老人和聪明的理论家在一旁嘲笑他,告诫他早该知道改变世界从来都不过是个空想,希望消灭贫富差别更是别有用心的口号。既然每个人的能力生来便不平等,那么财富的分布便也永远不可能平等,因此世界上总会有人陷在贫困之中。想要用科学技术来消灭贫困,就和从前某些想建立人间天堂的主义一样,不过是痴人说梦。不仅如此,自由竞争导致的贫困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是一剂苦口良药。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对陷入赤贫的恐惧,我们怎么能指望他会有努力工作的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没有对在产业竞争中落败后果的恐惧,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会有动力采取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为个人的利益而竞争是人类自然的本性,失败者的贫困及其他悲惨遭遇是竞争的必然后果。任何科学发现,任何技术进步,或者任何思想与主义都不可能改变这种本性,因此也不可能改变本性导致的结果。一个成熟的人要做的只是适应,慢慢习惯这个让人有些不舒服的事实,最终学会在内心欣赏和赞美这造成贫困的第一原因 ---- 难道那些成功个人的竞争与奋斗精神不值得赞美吗?

好心的技术爱好者争辩说:无论如何,一个技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平民仍然比一个技术落后国家(比如印度)的平民生活好上太多。一个日本的中等人家也比一个非洲的酋长拥有更多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因此技术进步仍然不失为增进全世界福利的一个有效处方。

这样的论调理所当然地要遭到专家们的迎头痛击:只有毫无历史和经济常识的人才会相信落后国家可以象先进工业国一样掌握那些重要却复杂的技术。国家与国家的力量不平等,民族与民族的能力不平等,就和人与人之间生来的不平等一样甚至更大。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便在于它们不具备掌握重要技术所需要的智慧、耐心、坚韧。这些品质是专属于那些善于创造、学习,并在一切相关的竞争中表现优异的国家与民族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一样,有胜利者就必然会有失败者。指望所有国家取得发达工业国的成就,就像指望一个国家内部的所有公民都贫富均等一样不切实际。当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确有少数几个曾经落后的国家改善了自己的地位而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那还是由于其民族与文化本身的优秀,因此无法被其他懒散不羁的民族所仿效。成功的工业资本主义从前只是杰出的新教社会的产物,今天也只能被勤俭好学的儒家文明所吸收,而这两个文明一直是人类几千年历史的常胜冠军。历史在过去和今天都证明了,人种与民族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将在未来依然持续,那就是成功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失败国家的贫穷衰弱。

一些更有技术常识的环保主义者会进一步指出,要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拥有发达工业国的生活水平,会消耗多么巨大的自然资源!会对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造成多么严重和不可逆转的伤害!向不发达国家推广先进技术不但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反而是在毁灭整个人类的未来。他们甚至会满怀同情地引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谚语来劝导这位可怜的技术爱好者:难道通往地狱的道路不是由人们的好意来铺造的吗?

天真的技术爱好者沉默了。他不得不开始用习惯于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思维工具来解析这些论调与说词。它们虽然听上去头头是道,但却与他的直觉和信念格格不入。他痛苦地认识到那些世故老人的论断并非全无道理 --- 单靠科技进步的确永远不能解决这个世界面临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惊人的贫困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愚昧无知,战乱不安,环境恶化......但这是否意味着现状永远无法改变,人为的灾祸永远无法根除呢?

他的良知与好奇心都要求他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人类真的有可能创造一个比现在幸福得多的未来,那么为了这个未来早日实现而奋斗就应该成为所有人的第一要务;但如果人间天堂不过是少数人的异想天开,那么个人今生的财富、权力、或者单纯的感官享受就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人类或者个人,哪一个才应该是道德判断的起点?无限却遥远的永恒与短暂却切近的今生,哪一样才是真正的实在呢?

当他苦苦思索的大脑终于理清了思绪之后,他开口对那些世故者和聪明人说了以下的话。

“我理解了你们的理论,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技术进步本身不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正如你们所指出的,今天的人类社会其实类似达尔文笔下的动物世界,其中凶猛的肉食动物天然就要靠驯良的草食动物的血肉为生,就像商业竞争中的胜者必定要攫取败者的财富,资产者必定要榨取无产者的劳力一样。幻想只靠技术就可以消灭贫困,就像幻想可以靠魔法来让羊和狼一起吃肉,或者狼和羊一起吃草那样荒诞不经。”

那些世故者和聪明人点头微笑了,并且夸奖他擅长抓住事情的本质,有可造之才。

然而这个天真的技术爱好者并没有说出他的全部思绪,而没有说的那一部分才是关于他自己的信念的。

他想:所有世故聪明的人都认为人类世界就像动物世界,或者说,就是动物世界。但人毕竟是人,既不是吃肉的狮子老虎,也不是吃草的绵羊牛马。人的社会之所以和动物世界变得相似,只是因为这社会中的人以为他们不是要作为老虎来恐吓盘剥他人,便是要作为牛马一样逆来顺受任人宰割。改变世界的关键并不是要让这些自认为不过是高智力动物的人类拥有更多更新的技术,而是要让他们成为互助互爱而又自由独立的真正的人。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自由而丰裕的理想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在人间。

这本小册子便是这个天真的技术爱好者对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全部思考。

------目录------

1. 理想社会的物质生活与技术水平

2. 孤岛实验和人心的难题

3.0 回顾人类的起点

3.1 从猿猴到农夫的平等时代

3.2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3 文明的炼狱

3.4 历史中场的思考

3.5 认识与改造社会的早期尝试

关键词(Tags): #赢得自由#技术#社会#历史通宝推:海外俗人,加东,AleaJactaEst,pendagun,红军迷,夜如何其,青颍路,笑不拾,羽扇纶巾二师兄,三力思,
家园 【原创】1. 理想社会的物质生活与技术水平

在开始讨论理想社会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一个理想的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样的物质水平是人类今天的科学技术可以提供的吗?还是我们必须继续等待更先进的技术与发明来把我们的理想变为现实?

有人可能会觉得,在这个时代讨论理想社会本身就已经让人发笑,给理想社会确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水平就更加不可理喻。“理想”这个词本身不就包含着随心所欲,而物质上的随心所欲难道不是等同于要每个人都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吗?不仅如此,难道人的“理想”不是一个永远水涨船高的目标吗?就算人人都有了别墅,一定会有人希望自己能住进宫殿;就算人人都住进了宫殿,又会有人想要几座金字塔来做装饰了......

提出上面论点的人因此自然会认为:根本就不可能有理想社会这回事,所有类似“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未来社会设想都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人鬼话 --- 真的是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求助于对人类欲望和需求的准确理解。当一个已经在豪华别墅里锦衣玉食的人又燃起了对金碧辉煌的宫殿的渴求时,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他想要的有多少是宫殿建筑的那种物质存在?又有多少是由这座独一无二的宫殿带来的羡慕与畏惧?大规模地建设古代的宫殿甚至金字塔对今天的技术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任何技术甚至魔法都无法满足一颗虚荣的心,就像寓言《渔夫与金鱼》中那条神奇的金鱼无法满足贪婪的老太婆一样。

憧憬更好未来的人们应该认识到,理想社会不可能是一个试图用有限的物质来满足人类无止境虚荣和浮华的地方。这个社会必定要拥有与今天非常不同的精神生活,可以克制人类从原始动物时代遗留的一些劣根性。但精神生活总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方面能说些什么呢?

理想的社会必须为人的幸福而存在,而不是让个人成为社会机器的零件。但这并不是说,一个理想社会可以像上帝的伊甸园一样满足人的一切愿望。参照马斯洛关于人类欲望的著名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能够生存,然后是安全的保障,这两个最低层次的需要之上是对爱与关怀的渴求,而最高层次的追求来自于荣誉感与自我的实现。不同层次的人类需求对社会和个体的要求是不同的。

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必须由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才能保障,尤其是在这个有着接近100亿人口,布满了毁灭性核武器的星球上。但任何集体与社会也不能直接向个人提供纯洁的爱、亲切的关怀、众人的赞许与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喜悦 --- 所有这些心灵的食粮只能凭借一个人自己不懈地探索与追求来获得。要赢得他人真挚的关怀与爱,你必须首先学会去关怀与爱他人;要当得起真正的荣誉,你必须首先磨砺真实的勇气与才干;要求得内心的喜悦与宁静,你必须对世界与人生积累足够深刻的理解。一个理想的社会能够而且必须做到的,是让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再需要为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而劳苦挣扎甚至尔虞我诈,并给予他追求个人理想的自由与机遇。如果把人比作一只鸟,理想社会不是一座堆积如山的谷仓,而是可以无忧无虑自在飞翔的蓝天。

很明显的,理想社会的物质生活与今天社会的最主要区别,并不在于人人拥有更多更新奇的消费品,而在于人人拥有更多的自由 --- 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是更多时间的自由。

今日的中国大城市里,一个普通白领都可以享有一代人之前难以想象的物质生活水平。当他在光明宽敞的大超市里排排充实的货架前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也许仍然能不无辛酸地回忆起童年时家门前那狭小空乏的供销社橱柜。在那里,他曾经为了一袋四毛钱的方便面大哭着纠缠自己囊中羞涩的父母。当他悠然地开着舒适的轿车驶往郊区的度假酒店时,少年时代在烈日下拥挤在破旧大巴里的经历也偶尔会闪现在眼前。那汗流浃背的旅程有好几个小时,只是为了在县城那只有一座假山的小公园里溜一圈。当他看到孩子学校里先进的信息化教室时,从前上课时在漏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片段肯定会浮现在脑海中......

然而,即使他的物质生活改善是这样的大,他离幸福和自由的距离和从前相比却似乎没有多少变化。一份标准的工作要占去他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如果他身处一个鼓励“奋斗”或者“996”的企业的话还会更多,而工作时间是不提倡自由的。不仅如此,在非工作时间里他也得为了这份工作经常担惊受怕。就算他对这份工作没什么真正的热情,他也必须保住工作才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水平。而为了保住工作,一个人必须要用额外的时间和努力来适应工作的环境,取悦上级与同事,讨好客户与主管部门 ...... 简而言之,在不分工作与生活的时间里,都要能保证自己成为企业机器上一个合格的零件,而零件是不需要考虑什么自由的。当网络上传遍那篇“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书时,曾经有过多少跟贴与点赞?但又有多少点赞的手敢于写下另一封同样的辞职书呢?

被谋生的工作所束缚,或者自由的面对断绝生计的威胁,这就是今天大多数人面前仅有的两个选择。鲁迅百年前的感叹,“自由是钱买不到的,但却可以为了钱而卖掉”,在百年后仍然是冷冰冰的现实。

理想的社会必须把多数人从这种两难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工作与自由必须不再成为对立的两面。这要求平均工作时间被充分地缩短,使乏味的标准化工作不能再妨碍人们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要建设我们的理想社会,在保证生产水平的基础上缩短所有人的工作时间必须成为一个长期坚持的社会目标,直到将工作从枯燥的劳役改造为像体育锻炼一样的自然需求为止。普遍实行弹性的每周三天工作制将会成为这历程中的一个分界点,那时整个人类将从游猎时代以来第一次在生命的时间里中享有一半以上的自由闲暇。但这绝不会也不应成为这历程的终结,因为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是无止境的。这渴望必然会推动社会去实现每周两天、一天以至更短也更符合人类自由天性的工作制度。

我们现在可以设定一个理想社会在物质方面的量化“门槛”标准:这个社会必须能让其所有成员在每周最多工作3天的条件下,拥有不低于今天工业化社会(欧美或中国发达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这个标准可以进一步地被转化为与经济社会统计相关的各项指标。人们将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来判断整个社会是否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干巴巴的数字标准难免会摧毁许多人对未来的浪漫想法,但只有数字的定义可以让我们对这个社会要求的生产技术有一个清晰的度量,并且以此确定最应该关注的重点 --- 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等待新的科技突破?还是技术之外的因素才是改变世界的关键?

回答是极其明确的。就在今天,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已经是如此先进,以至于不仅用2019年的信息化机器设备,就算只用1980年甚至1950年代的陈旧技术,也足以让这世界的所有人在每周工作3天时仍然拥有前述的生活水平。

这个答案一定会让许多熟悉经济事务的人感到惊讶。今天,全部发达工业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只占世界总人口的不到十分之一,这些人的工作时间仍然是每周五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个人口比例只有微小的变化,连表面上翻天覆地的IT革命也没带来多少看得见的影响。不仅如此,即使这十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水平似乎也是建立在对另外十分之九人口的某种剥削上的 --- 欧美市场的廉价工业品不就是中国流水线工人的血汗么?

要清晰地理解当前技术的真正生产潜力,最好把整个工业经济系统想象成一台由无数人共同操作的巨型机器 --- 不妨称之为“宏机器”。这台机器吞进能源和原材料,又吐出消费品和用来修补和扩大自身的机器零件。宏机器的生产上限取决于两个因素:1)可供机器使用的能源与原材料资源量;2)机器的规模。

让我们先来审视能源与原材料是否会限制生产的潜力,因为这种限制一直是各种悲观人士的最爱。但正像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争论结果所揭示的那样,对地球资源耗尽的恐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技术潜力无知和眼光狭小的表现。就拿最基础的能源来说,即使传统的煤和石油也足够支持人类社会运行几百年时间,而可以提供清洁电力的风能和太阳能早已开始大规模部署,只要几十年时间就可以完全取代这些排放温室气体的污染源。要知道,仅仅可开发的风能就足够产出10倍于2017年全世界发电量的能源,而太阳能的潜力又是风能的几十到几百倍!这在实际生产中意味着无限量的能源供给。而一旦有了无限量的能源,那么任何在今天看来难于处理的无用之物或者“不经济”的废料,都一样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转化为有用的工业原料。最普通的石头也可以和最好的矿砂一样用来提炼钢铁和有色金属,最不适合耕种的荒原和沙漠也可以和最肥沃的田野一样多产丰收,人们甚至可以在工厂中用人造的阳光不分昼夜地在流水线上生产蔬菜粮食......所有这些描述都早已不是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而是已经进入规模应用的成熟技术。可以肯定地说:认为拥有现代技术的人类会因为资源不足而无法摆脱贫困,就像认为拥有了太阳能淡水机的船员们会在大海上渴死一样杞人忧天。

当然,资源悲观论者们总会有一个最后的抵抗堡垒。他们会冷笑着质问:难道你忘记了那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吗?难道不断增长的人口不会最终吃掉所有可能获得的资源吗?难道任何有限的星球可以支撑一个人口无限增长、个人难有立锥之地的社会吗?

这样的观点是根本不值一驳的。首先,人类具有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预见和规避危险的能力。对人口爆炸这样从工业革命以来就被反复提及的可能危险,今天的各国政府绝不可能愚蠢到把现成的节育技术扔在一边,而放任人口增长到哪怕只是接近“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其次,过去两百年的世界人口史已经证明,工业化会让社会的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直至变为负增长。这是由于工业化社会中个人主要通过社会养老金获取晚年保障,而不再需要像在农业社会中那样依赖家庭,因此“养儿防老”这个生养下一代的关键动机大大弱化。这就导致一个马尔萨斯的信徒们不能理解的现象,那就是现在所有富裕的工业化国家担心的都不是人口过多,而是人口减少和老化。我们可以确定,未来的全球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保证人口总数不至于过度减少 --- 这是那些天天担心人口过剩的简单头脑所难以想象的。更为讽刺的,是那些在欧美日本担心人口减少与老龄化的人,通常也正是担心亚非拉人口增长太快的人 --- 他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人口变得太多,而是自己不关心甚至讨厌的穷人变得太多 --- 这个心理问题当然并非任何技术进步所能治得好的。

技术的确已经使得人类不再受地球资源的限制,然而许多人仍然生活在匮乏之中,这是由于当前能够利用这无尽资源的宏机器规模 --- 也就是一切与物质生产有关的机械、厂房、公路、铁路、港口、矿山等设备设施的总和 --- 仍然太小。如果我们把发达工业国的全部人口看作是生活在这台超级机器上的幸运儿,那么中国仍然有一小半的人口落在机器旁边的农田里,而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发展中国家在机器上几乎没有任何位置。这些仍然在农业时代蹒跚的人们,就像被富足华丽的工业魔法城堡关在门外的拾荒者一样,只能靠城堡里贵人们偶尔的发善心获得一点工业化生产的残羹冷炙。只有让这台宏机器变得规模更大,覆盖更广,才能保证所有人都过上充裕的生活。

怎样才能扩大机器的规模呢?是继续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吗?显然不是。在工业技术打破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后,宏机器规模与技术水平高低的相关性便消失了。规模的大小只取决于这台机器的控制者让它在生产吃穿住用的消费品之外,还要生产多少扩大机器所必须的机床、高炉、公路、铁道、港口等“生产资料”。或者说,决定于机器控制者进行生产积累的意愿。我们当然知道今日世界经济运行的问题 --- 一边放任许多穷人忍饥挨饿,一边却让宏机器开足马力生产只供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甚至为了战争和毁灭大肆挥霍这机器最先进的产能 --- 再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为这些问题给出满意的答案。

要实现理想社会的高效率和高产出,工业化生产的规模必须尽快扩张到足够大,这就要求不只是一个或几个国家,而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积极地进行生产资料的积累。最重要的,不是让这机器只为少数人生产更奢侈更新奇的产品,或者干脆把它作为控制弱小国家的工具,而是要让这工业的魔法城堡尽快地对那些“农业拾荒者”们敞开大门。这就是说,要让那些完全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尽快建立起工业体系,包括培养工业劳动者的教育体系。要能最迅速地实现这个目的,就必然需要发达工业国对落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技术与经济支援 --- 在今天的国际政治经济气氛里听上去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认定国际关系只能是以强凌弱而不是相互援助,全然不顾这种信条与人际关系的正常准则是多么的矛盾 --- 难道有任何科学或者技术可以解放这狭隘的心胸吗?

有人可能会质疑,即使拥有了足够的机器和操作人手,每周3天的工作时间仍然是异想天开。但这只是习于现状的头脑对新事物的平常成见。任何明了机器运作原则的人都很容易理解,机器需要的人力操作时间只决定于其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复杂度,而与其产量的关系很小。如果社会整体能把减少工作时间作为统一目标,那么当前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可以让人均工作时间下降到不足一提的水平。不要忘记,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英法两国曾经把自己劳动力中最健壮的一半送上血肉横飞的战场,只让剩下的一半老弱病残投入生产,而产品中的一半还是除了杀人以外毫无用处的各色军火,但这两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下降 ---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战争,这两国完全可以让人民劳动同样的时间而获得四倍的产品,或者只工作四分之一的时间(每周一天半)而获得同样的产出。

遗憾的是,大战之后既没有出现每周一天半工作制,也没有出现四倍的产品。这两国的工业体系即使拥有这样的生产潜力,但如果少数拥有和操纵这体系的人不能从生产更多产品或扩大工业规模中获利,那么这个体系就既不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也不会扩大规模。如果未来工业的控制者们认为人类必须仍然像今天这样,把大量最先进最复杂的生产能力要么浪费在设计如何从金融衍生品中获利(也就是如何在合法的赌局中取胜),要么浪费在让一种平庸的产品从几无区别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也就是如何合法地欺骗无知的消费者),要么浪费在搜寻某些稀少的物品以满足少数人的变态口味(比如对钻石和黑珍珠的狂热),要么浪费在寻找合法手段阻止人们进行真正的建设(比如伪造大数据来反对一项有益的公共建设)...... 那么再高水平的自动化也不可能减轻人类总体的负担,特别是那些承担最多工作的普通人的劳累与辛苦。

250年前的英国工人仇恨并捣毁那些最先进最省人力的机器,因为这些机器不但不会减少他们的劳苦,而且还要剥夺他们本来就仅堪糊口的生计。250年后的白领阶层仍然在为即将投入实用的人工智能恐慌不已,即使他们在幼时曾经对先进的技术充满了绯色的幻想 ...... 最先进的技术,最神奇的发明,如果沦落成只能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又怎么能真正帮助整个人类呢?

每周3天工作制,对于能够充分发挥当前技术潜力的社会只是举手之劳,但却永远不会在人人只以逐利和争夺为荣的社会中实现。

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早已不再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障碍。那阻碍来自我们自己 --- 来自人心。

关键词(Tags): #赢得自由#技术#社会#历史通宝推:川普,pendagun,青颍路,
家园 好帖留名,请楼主继续
家园 好帖,坐等下篇。看看如何处理人心问题

家园 思想很深刻

终于见到不是满嘴马列毛的新颖观点了。

其实兄台所述的确是今天社会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既然工作岗位如此稀缺,各国都苦于如何创造新的工作机会,那为什么不干脆把现有工作都一分为二(即与老兄说的一周三天工作制等效),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就业率直接翻倍)?实际上这么做效率真不见得会低多少,也远比发福利券,制造挖坑填坑的无效工作岗位强(早先我就分析过,目前人类社会就业率最高的销售岗,其实大多就是玩过家家的无效岗位)。

但是但是,为什么人类社会都没走出这一步呢?这里面存在大量的类似囚徒困境的因素——谁先做谁倒霉,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做,向着反方向狂奔。举几个例子:其一,955对比996,955在中长期上对个人更优(健康,稳定性,职业规划等),但耐不住谁也不敢轻易去相信未来,于是短期内落袋为安的996轻易胜出,955被市场淘汰;其二,大家都知道赢家通吃,也都知道出现赢家对大家其实是不利的,但是毫无例外,最后就是赢家通吃,“大家”向来被吃得死死的,WHY?因为大家都是“落袋为安”的忠实信徒,长远利息的边际成本太高,谁都不信任别人不想投,最终结果就是“大家”作为一个群体,几乎永远都是输家,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诟病的人性的弱点。也是“资本家”们(其实现在所谓的资本家压根就不是一个阶级代层,而就是特指“人生赢家”)之所以能奴役大众的法宝。

大概很多人都多少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绝望了,走入另一个极端,盲目崇拜毛公,认为毛公一出,就“十亿神州皆尧舜”了,自然“资本家”们也就得关门退散了,这个只能呵呵了。

那么按照楼主所述的那个美好未来就彻底无指望了吗?这个,我没那么悲观,只是至少目前看,可能性确实不高。记得以前有个河友贴过一个合作VS欺骗方面的有趣的模拟实验(合作红点,欺骗黑点,具体有点忘了,是那位经常读书作书评的河友),随着程序演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欺骗绝对优势,但也合作优势的时候,这其实也可以看做一个关于如何破解大众囚徒困境的一个实验。

本质上,造成今天这个资源材料其实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需求,但大部分人仍挣扎于贫困线的根本原因之一(应该是权重最大的那个),其实就是普通个体间无法形成广泛的互信机制,于是出现整体的崩塌式的囚徒困境,最终结果也就自然导向大量对大众不利的结果反而更容易胜出(市场主导也好,政治主导也好都最终殊途同归)。

所以人性啊,真是令人唏嘘,不过幸好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人性是会随着时间而变的,我们大概都无法预测他什么时候变,但到了那一天,一切似乎又是信手拈来的。呵呵,一辈子就这几十年,我不寄望什么转世来生,自然也就不用为此殚精竭虑。但以此生取所应之境遇,足矣。

通宝推:笑不拾,青颍路,
家园 07年的,哪位大神啊
家园 因为多数人的指定工作就是简单重复,员工是可替代工具

你的问题转化成,能让机器一天跑12个小时的资本家,要是竞争不过让机器一天跑8个小时的资本家,自然大家都只会让机器一天跑8个小时。显然现实是灌点996鸡汤润滑油,就让机器一天跑12个小时的资本家,把只会用8个小时机器的资本家打得落花流水。这才是勤奋资本家的成功学。

怎么又是马列狼血,是不是?

家园 所谓人性,在众多人群的基数上,就是个社会常规变量,

没有那么重要。

还是经济基础问题,背信弃义的成本太低。

家园 最终还是要回到马列毛上去

只有有组织的无产阶级才能对抗资产阶级,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必然是共产主义者。

当然,回到马列毛上面不是说毛公一出就“十亿神州皆尧舜”。毛泽东同志自己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模仿他是没用的。之所以说回到马列毛上去,指的是要回到马列毛的斗争方式和斗争精神上去。

要从灵魂深处闹革命,组织上对抗压迫。

家园 估计是马督公的小号?

看这翻译体的文风挺像的。

家园 回到人类行为的最底层逻辑

在改造外部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类对于社会化分工协作,到底依重的是个人主义力量还是集体主义力量?

这将是驱动人类向不同文明进化史演变的两种世界观,也将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文明秩序和生产分配关系。

(个人主义导致人类对外部自然的全部认知只能是在n次认识内不断往返循环,而集体主义赋予人类的外部认知能力才是无限的。)

前段时间,对河友土地革命提出“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观点一直不知如何作答,今天见了楼主此帖,我想大家都能从中有所启迪。

土地革命:人类进步的主动力是科学,未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天下

(为此我的观点是,对于促进生产效率与做大人类物质文明的总蛋糕,科技只是涉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个方面,要想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还是要回到效率与公正、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人类社会总关系上来加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家园 我相信处理人心相当程度靠教育加强制手段

也就是毛泽东时代所讲的革命思想教育等等。改变人心是反人性的,例如,从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经过进步先锋的教育引导加强制手段才勉强实现,稍一放松卷土重来,靠自然进化几乎不可能解决。

家园 极有可能

督公在河里是比较收敛的,楼主的主贴也不是很多的说。

话说我也是改过艾迪的。

家园 是河友淮夷写的书评,大糖帝国和四色世界。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3816960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079340

很有见解的一河友,只是很长时间不见发帖了

家园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关键因素了

我在文中也说了,大众的囚徒困境应该是造成今天现实情况的权重最大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其实解决这个因素确实感觉也没那么难,老兄说的马列狼血,把群众组织起来,不就可以吗?

历史其实也已经给了答案了,当大众排除囚徒困境后,另一个因素就上升为权重第一位了,那就是效率比拼。马列毛路线,在科技更新换代不剧烈的情况下,效率碾压资本路线(一票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但是一旦科技勃发,资本路线就反向碾压了,上世纪70年代后,全球社会主义大退潮就是鲜明写照。在今天全球都已经习惯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马列毛路线如何证明自己更能搞科技才是所有的题眼。老百姓都是跟着胜利者走的,跟着你流血流汗,最后却发现,你搞不过别人,鬼才跟你走。所以,别提什么社会主义好,马列毛先进思想,先证明你自己能搞赢。

河里之前一群所谓的“左派”对华为的表现欢呼雀跃,潜意识里就是马列毛路线下,科技世界里终于出了个能打的。可是问题人家真的是马列毛路线吗?华为工作制里是955还是996?人家都不是,人家是007啊……而且人家到一定年龄会劝退啊,鬼个马列毛吧……资本路线看了都瑟瑟发抖。

归根到底,人类工业文明后的贡献率,尤其是科技贡献率,至少955乃至一周三天先作出表率了,自然人都会跟着走,但是这个可能吗?至少靠河里一圈嘴炮就别指望了。而TG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刚在部分领域进入自己领跑的阶段,今后几年,资本路线的西湖大学也要起飞了,如果国立机构在科研上被民营机构打得满地找牙,那就啥也别提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