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这个弯的确不容易转过来 -- jent

共:💬32 🌺83 🌵1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什么眼神,什么理解能力。

就胡搅蛮缠吧。你小学老师已哭晕在厕所了。

家园 特此投草一颗

以示鄙视。

你结合一下你所知道的毛主席思想,好好读下敬畏生命的帖子。

轻浮。要是我的学生,手板子都要打烂。

家园 不是你投的草,你这么激动做甚
家园 前面说的很有道理

但后面结尾收尾又不对了,只有身处弱势的弱者思维才考虑谁等谁,强者思维是,我弱势了就直接掀桌子,掀了桌子,自然有对等谈判的机会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在有魄力掀桌子的前提下讲的。不敢掀桌子,给你平台也没用。

家园 担忧是没用的,路是走出来的
家园 这是我的言论自由,关你何事?
家园 谢草,三观如此,真为你的学生感到悲哀!
家园 捍卫你言论自由,鄙视你的言论
家园 没看懂你的逻辑

举个粗鄙的例子。一个女人被强奸了,过后有人说,你不要光看被强奸了,还要看到被强奸后,你也更漂亮了。啥感觉?

回到你的发言,很明显的逻辑漏洞:

1是不是所谓后三十年,中国和美国做生意以后,中国技术、管理水平提升幅度真的超过了前三十年?我看没有。前三十年,从无到有,两弹一星,青蒿素,人工合成胰岛素等科技进步的幅度要大于现在的进步。管理水平,原来的铁路、公路网建设,全国工业体系建立,从无到有的电网建设,触及几乎每个乡村的大规模水利工程等都是从无到有的进步。后三十年肯定是有进步的,但是更多是在前面成果上量的积累,而不是大规模创新。

2后三十年的进步是不是,非要给美国当血汗奴工才能完成的?或者事实已经有的进步,和美国经贸往来存在强因果关系?我看也没有。大家能想起来的当前中国技术、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从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这些新兴行业,到高铁和相关建设,电网,电信,军工这些传统行业,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内企业和人群。而真正严重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反而是低技术管理水平的企业,从稀土猪鬃到打火机袜子挖掘机,技术进步远小于前面提到的行业。

3最后说到GDP,且不说注水部分。就算实打实的,那也只能表明经济的活跃程度,我们GDP高只说明我们在辛勤劳动。在地主皮鞭下干的活跃,对农奴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一千个打工妹辛勤工作一个月,除了自己维持生命,就是美国人得到几千几万个手机,中国老板得到一辆进口车,政府官员和老婆得到几个名牌包和手表,对GDP贡献爆表。而红旗渠的修建,主持修建的政府只管饭,从GDP上看贡献和现在发低保差不多,但却留下造福子孙后代千万年的伟绩。

功不唐捐,确实。只不过是老百姓的功,捐给了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这句话出自佛法,佛法讲究“无我”。真“无我”了,确实是对的,物质守恒,凡是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浪费的,都会被消费。只是广大群众,特别是我,未必有这个觉悟,愿意自己生产,让别人去消费和浪费。无论他们描述的这个过程多么美妙。

家园 管饭这个事,有证据吗?

而红旗渠的修建,主持修建的政府只管饭,从GDP上看贡献和现在发低保差不多,但却留下造福子孙后代千万年的伟绩。

我印象中是自带口粮的,政府管饭还是第一次听说,请问有出处吗?

当年修红旗渠,只是林县自己“私自”干的,至少在前期,没有人帮助。那时候,一个县要管几万、几十万人吃几年饭,怕是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有那么多粮食也不用修红旗渠了。

家园 我有亲戚去过,亲口说的

馍管饱。在当时这是很不错的条件。至于前期后期,是不是县里自己出钱出粮食,就不知道了。很多时候文学作品会有夸张,自带干粮这事,极个别的人,或者给自己村修点啥行,这种比较大规模的工程还是不大可能。农民那会觉悟高,可没有那么高。

家园 再多问几句

(我是不是有点烦人

您的亲戚是去修红旗渠?还是旅游参观红旗渠?

馍管饱——在1960年,岂止“是很不错的条件”,简直就是神迹,同一个省的鱼米之乡信阳正发生什么不用多说了,所以我对这点持怀疑态度。

我认为,自带口粮修渠并不需要太高的觉悟,历史上许多地方遇到大旱, 为了争抢水源打出人命也是有的。就像农民出工去种地一样,修渠也是挣工分、分口粮,干活儿自然是吃自己的口粮了。最多考虑干的是重活儿、记高工分、口粮标准提高或者补贴一些。

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之前,我坚持我的看法:林县,一个山沟沟里的贫困县,在当年,不可能拿出那么多粮食。

红旗渠,是那个年代一群已经组织起来、不愿意苦熬下去的人们,埋头苦干 一点一点扣出来的。

家园 自己修

旅游参观红旗渠有管饭的么?你当他是领导干部呢。但肯定不是60年。60年岁数对不上,去了也是童工。你对这个红旗渠的理解大概受文学作品影响太多了。红旗渠是个大工程,不是一个村子挖个水窖那种事,头天苦情一下,隔天村长带大家一奋斗喊号子,镜头一切就修好了。这是跨地域,长年累月协作劳动的事,而且要拣农闲的时候才修。你村里要不直接受益,凭啥人去出力?工分不是天上掉的,村(队)里总产量一定,一个人加了其他人就是减了。我不确定这个亲戚当时是林县的,或许是林县隔壁某县也说不准。但是确定他说的是1他去修渠了2他在修渠的时候馍管饱3他没从家带一粒麦子。

家园 例如广州1958年挖/建成4个人工湖,建国10年献礼

例如广州1958年挖/建成4个人工湖,建国10年献礼,估计很大程度也是市民“自带干粮”的成果,这4个人工湖对广州和广州人的贡献不可估量,学生春游,男女青年谈恋爱耍流氓,好几代人的回忆,估计很多广州人都不知道是58年挖的,我是碰巧摆渡才了解。

家园 这个“听说”,还是不能解惑我的疑问

问题就是:哪里有那么多粮食?

先上 度 来的数据: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的西北角,与山西、河北接壤,耕地89万亩,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水浇地仅1万余亩。全县70万余人。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 [8]

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 [8]

3.粮食(只有3000万斤) [8]

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

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

由以上可知:

修渠前,每年平均粮食总产量17800万斤,人口70万,人均254斤原粮(每天7两),再减去 交公粮、储存损耗、原粮转化成食物,真正吃到肚子里的,有半斤就不错了。

修渠前后10年,民工4万左右。如果“馍管饱”,每人每天2斤都不够。按2斤计算,每年需要2900万斤小麦面。而全县储备的、很多年积攒下来的粮食只有3000万斤(其中不可能全是小麦吧)。

如果真的是“政府管饭”而且“馍管饱”,每年3000多万斤小麦的巨额粮食缺口谁给弥补的?至少我没有看到有资料说谁给了林县多少粮食的。

那年头,“自带干粮”干活儿的多了,更何况这种大部分人受益且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