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话说琅琊看千年中华文明变迁 -- 老土

共:💬13 🌺12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话说琅琊看千年中华文明变迁

“琅琊”虽是著名的中国地名,可既不像说“巴蜀”就是指四川盆地,“关中”就是指西安周围地区那么明确,也不像“东北”“岭南”“江东”这些世人也大致明确知道所指范围。琅琊好像是好多人耳熟但不能祥,古雅而又有些神秘的所在。其实,“琅琊”这个名字内涵丰富,传承戏剧,又承载了中华最残酷而传奇的一段历史,值得好好挖一挖。

古“琅琊”之名,应该来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初设三十六郡之“琅琊郡”,其范围大概指今日山东当时所属沿海地区全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和潍坊一部,估计那时还没有东营)加上江苏的连云港一带(赣榆)和现在的临沂。考虑到从连云港往南到长江口都是黄海滩涂,意识超前的秦帝国实际是把当时北方成规模的港口统一管理了,这才演出了留载史册的“徐福东渡”“秦皇射鲛”等大戏。当时的“琅琊”郡的中心在琅琊台,也就是现在的青岛一带。

短命的秦帝国,带走了太多早熟中国人的梦想与发展路径,其中就包括寄托在“琅琊”之名上的“向海之梦”。但这短短的秦帝国十几年,只是“琅琊”这出大戏的序幕,诡异的转折就在“琅琊”这杆大旗从沿海的青岛一带转到更宜农耕的沂沭河谷一带后。把今属临沂一带划在秦之临海“琅琊”郡本就是个异类,但考虑到古时临海地区无不贫瘠并人口稀少,而沂沭河谷历来是人口稠密的农业区,当时之临沂(古莒国)和沿海地区也都不是出自周王朝正统诸侯国,在秦初草创时大略归为一体也可理解。秦朝灭亡之后,没了向海使命的“琅琊”也就顺理成章的把中心转到了现在临沂城一带。

放眼全国,现今临沂只不过是中上水平的地级市。但在秦汉之时和魏晋时期,特别是放在东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中,即使放眼在全国的范围内,以“琅琊”之名传于史书的临沂,在重要程度可能是可以与元明清之北京有一比的。

临沂之重要,先看其地势。临沂背靠鲁中山区,面南是大片黄淮海平原,一直到长江北岸无险可守。其依山靠河,南向大平原的格局,是不是与北京地势有些相像?现代人都知道:发源于鲁中山区的沂河和沭河,面向正面迎海而来的季风,降雨量稳定又四季分明(降雨量明显大于南依大山的鲁北平原),而沂河与沭河形成的沂沭河谷地区,就是古“琅琊”的核心。沂河(可能也包括沭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被大大低估了的。此两河地区降雨适中,又源头不远,既灌溉了两岸,又不会有大洪水,是古代农耕时代的宝地。古代的人,虽不太清楚季风的影响,但也流传下了“大旱三年,旱不着沂州府;大涝三年,也涝不着沂州府”的民谣,也就是说的沂沭河谷优良的农业条件。

古代农业条件优良于沂沭河谷的地区也还有很多,沂沭河谷也不太广阔,为什么以临沂为中心的“琅琊”这么有名哪?那就要看沂河这条被历史中黄河和京杭大运河所淹没的本应在中国历史上有其地位,但后人很少有人听说的“大河”了。说古"琅琊"堪比500年来之北京,最主要之原因就是沂河就是没有京杭大运河之前的一条水路北上的通道,而“琅琊”就是这条水道在最北的终点,我们也可称这条水道为京杭大运河还没有开通前的“琅琊通道”。中国的大河,多东西走向,而“沂河”却是少有的南北走向的,在那个时代,稍加疏通,就可从“琅琊”一直走水路下淮河:向西可上溯淮河到大别山去,翻过去就到南阳了(明白出生琅琊的诸葛亮是怎么躬耕南阳的了吧?);沿淮河支流再向南,走合肥一带可水路进长江流域,直达江南。正是这个地利,造就了“琅琊”一段历史的传奇。说到这,提几个有意思的临沂地名,现在都是临沂的乡镇:“半程”——半程到哪?(现代的京沪高速旁);“马站”——这个名字像不像是交通要道留下的?(这里是规划的京沪高铁二线旁的一个镇子);“码头”——这是哪个年代的码头?现在已近完全不通水路的“码头”是最令人迷惑的地名,但想想北京旁边的“通州”也就释然了,这些地名都是来自于那有些遥远的历史黑洞。

实际上,看清楚这条历史地位有愧于其实际历史贡献的沂河,不但要看京杭大运河,更要看黄河和泰山的关系。要理解北方中国的地理历史,就一定要理解黄河和泰山。黄河被称为母亲河,就是因为黄河和泰山为首的鲁中山区既以地质年代为时间跨度的对华北和黄淮海平原的塑造中,又在以古代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中不断改道的黄河对其下游影响的各水系的破坏中所形成的。具体的说,黄河在冲出第二阶梯,进入第三阶梯后,面对泰山,只能选择或走山北,或走山南。大致说,走泰山之北,就上了华北平原,入渤海;走泰山之南,就是过黄淮海平原,入黄海。黄河所过之处,扫荡一切所经过的河流。在近距离地质年代就是如此。拜黄河大量含沙所赐,配合气候水文人工影响等条件,冲击成了中国最大最好最重要的华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从长江北岸,一直到北京天津海河流域,直到今天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核心的地区。但是,对于以泰山为首的鲁中山区和鲁中山区所庇护的山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黄河是无能为力的。这一地区最大的两块平原就是齐国的中心鲁北平原,和南部的中心沂沭河谷的北部。鲁北平原面向京津,沂沭河谷面向整个长江流域。秦汉到魏晋时期的古沂河,入海口已不可考,但作为淮河的支流,可以通过运河或和近距离的陆路转运,向西南可达淮河流域的上游,和影响三国历史的荆襄大通道接上;向正南可以面向整个长江流域,甚至越过长江一直接上到钱塘江流域,这实际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南半段,这差不多是那个年代唯一可以通过水运大量人员物资交流的南北通道。

我们一定要知道,历史的常态仍然是和平,或大部地区是以和平为主,而战争进行的交流与和平时期的交流是差着很多数量级的。史书中,或历史的盲点是颠倒了两者的实际影响,后人往往津津乐道暴烈的战争而易忽略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式的影响。但从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跨度看,古代由于水路和陆路运输成本的巨大差别,大运河式的交通运输手段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超出世人想象的。实际就是以临沂为中心的“琅琊”地区,就如同元明清时期的北京一样,是古代南北交通的枢纽。“琅琊”的这一地位直到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后才彻底改变:由于中国北方抵御游牧民族冲击和前出东北地区的需要,北京的政治军事地位越来越高,也随着北方人口和技术条件的的提高,京杭大运河在隋唐以后最终替代了“琅琊通道”。实际京杭大运河和“琅琊通道”南端基本是相同的,只是为了绕过泰山和穿越黄河,京杭大运河向西偏了一些,从山东西部一直北上延伸到北京附近的通州去了,而“琅琊通道”的北段在“琅琊”地区的水道也逐渐没落,逐渐掩盖在了历史的黑洞之中。更加悲剧的是,黄河屡次夺淮入海,彻底扰乱了淮河和沂河的下游,连点痕迹都难以留下了。

但历史的大笔还是在不经意间流下了“琅琊”的传说:看“琅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既要看三国,又要看东晋。实际从三国前到东晋后以及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人口减员最多,社会最动荡,持续时间最长的以分裂为主线的一段。对应的欧洲史,就是西罗马帝国后期动荡的灭亡史和黑暗的中世纪。但幸运的中国人为什么最终没有像欧洲一样像被打碎的玻璃球再也不复统一,而是历尽磨难走出了黑暗的历史中世纪,重建了统一的中华隋唐第二帝国,“琅琊通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许是超出了所有的历史记载的。

我们从两个著名琅琊家族的移民史和历史地位中,可以看到“琅琊通道”曾经是多么辉煌:

先说一段微信上流传的小段子:曹操的夫人卞皇后-山东临沭人;刘备的夫人糜夫人-山东临沭人;孙权的夫人王夫人-山东临沭人,司马昭的夫人王夫人-山东郯城人,临沭和郯城都是临沂的下属县。结论是一部乱哄哄的三国史实际就是“琅琊”女婿们的掐架史。你可不要以为就全是因为"琅琊"风水好或出美女,历朝历代的皇后大都是先看家庭出身(豪门),再看家族教育的,而开国皇后的家族更多是提供了开国皇帝的第一桶金。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诸葛三兄弟分别在对立的魏蜀吴三国为相的传奇。“琅琊”郡是魏国的核心区,出个相(历史上实际也就是个名声不错的付相)不足为奇;奇的首先是诸葛恪在吴国为相,如果知道在吴国朝堂是北方外来士族执掌相权,就不奇怪诸葛恪为相这件事了。这实际是黄河流域的代表(“琅琊”人诸葛恪,实际是淮河流域的人,称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吧),在长江流域发达起来了的故事;当然最神的是千古一相诸葛亮,是不是可以视为中原文化入主西南,改造西南,并把西南从文化、心里、技术、交流方式各方面融入中原的集大成者,其影响是四川人一直到现在都把诸葛亮称为最伟大的“成都人”。我们应该明白,诸葛亮在蜀国的成功,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功,实际是代表了一大批从中原地区移民到西南地区后,多批次,多人数,长期努力和舆论引导的结果。诸葛亮的移民南阳和他在西南地区的影响,以及他以后神出鬼没的智慧传说,都是与这个来自“琅琊”地区中原移民集团的影响有关系。

在那个时代,皇后或掌权者夫人的家族和丞相家族都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支柱。这两个集团出自同一地区,但皇族又明显不出与这同一地区,足以说明在那个时期,“琅琊”郡人的影响力是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的。而这样的故事百十年后又上演了一次,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大,那就是连普通历史书也绕不过去的,上演“衣冠南渡”“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家。

都知道书圣王羲之是王家最著名的帅哥,其实以王祥(“卧冰求鱼”的男一号)、王导(“王与马共天下”的总导演)和王敦等为首的一大批王氏政治、军事家们,才是“琅琊”王氏的真正主角。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这一类艺术家的名气,正是“琅琊”王氏家族出于宣传其传承古老文化,追求趣味高雅的需要而刻意拔高捧出来的。当然此王氏父子二人也确有过人之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可以说是在东晋终于定型的行书,成了所有识汉字的人最熟悉也使用最多的字体,王家父子的历史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汉字成熟的标志。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以“琅琊”王家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在西晋末年北方靡乱之时,上演的“衣冠南渡”的大戏,加上同一时期可称中国北方持续几百年的动乱与最大规模的人口减员,彻底扭转了北方(黄河流域加半个淮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加半个淮河流域)在中国经济文化版图上的地位。在三国时期,看魏蜀吴版图差不太多,但如果从经济和人口上看就差太多(魏7蜀1吴2?,总之很难为诸葛丞相的);东晋以后直到现在,却都是南方大于北方。

说两个历史的小插曲:很多人知道“琅琊”这个词,是通过选入中学课本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其实该文章所指“琅琊”是指“南琅琊”,也就是在“琅琊”人南迁后,怀念故土就用家乡的名字命名的新建郡,如同美国的“New York”和英国的“York”的故事。而北方的“琅琊”,就在沿海地区(胶州)和沂沭河谷(沂州)分家后,逐渐成了传说。但正是这名头大又模糊了所指,“琅琊”反而成了“香格里拉”一样的神秘地域,成了文人所爱,追“琅琊榜”的朋友可以在此鼓下掌。

另一个附会的小插曲:在走过几百年残酷的由统到分的历史,中国迎来天下重又一统隋唐第二帝国时,那个最著名的皇帝唐太宗不同寻常的迷恋王羲之的“兰亭序”(据说最终以“兰亭序”殉葬),是不是也有宣扬他是正统汉晋文化传承人的含义?

从东汉到东晋,为什么“琅琊郡”的影响力这么大,就是因为有这条沿沂河到淮河也许再到长江甚至钱塘江的“琅琊通道”,并且这条南北通道是通过和平时期人员与物资交流形成的。所以东晋王朝的建立,不是幸运而是某种历史的必然。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没有让中国像罗马帝国的后期一样成了外来人基本代替了原有帝国原住民并重塑历史文化的悲剧。可以说,从历史的走向上说,“琅琊”人通过几百年的持续移民和努力,超越了古罗马人在蛮族的压力下迁都君士坦丁堡,续命千年终免不了一亡的历史悲剧。有意思的是,罗马人迁都后的王朝史称“东罗马帝国”,当事人也是把君士坦丁堡称为“新罗马”,人类的戏码还真是比较相像啊。

总结来看,以“琅琊通道”为主体的这次南迁,实现了彪炳史册的三大影响:

一、延续了以汉族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续文明);

二、引领了以长江中游和下游为中心的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发展,扭转了了黄河流域一直超过长江流域的历史(开江南);

三、为南北方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促统一)。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怎么高得去评价古琅琊人这几百年的努力都是不为过的。大哉我琅琊,“识行书者,皆琅琊人。”

通宝推:桥上,南寒,钓者任公子,桥上,楚庄王,mezhan,夕曦,脊梁硬,北纬42度,赵美成,三力思,
家园 过分拔高了。与历史不符

准确说,除了东晋以琅琊王氏,以及东晋皇帝上位前常被封为琅琊王之外,琅琊郡,在古中国历史上并不比其他地区更重要。

这里的其他地区,包括关中,包括河东,包括巴蜀,包括江南,包括河北,包括河间,包括淮杨,包括荆楚。。。

更何况与金元之后的北京相比?远远不能。能与金元之后的北京相比拟的,只有汴洛和关中地区,最多再加上建业/金陵/南京所在的宁镇地区。

而琅琊地区的重要,很大程度上与泗水通淮水相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原,也就是汴洛地区在金元之前对中国的重要性太大,以至于会有逐鹿中原,得中原则得天下之说。

因为如您所说,琅琊地区,是江南到中原的大规模水运,海运的路径。这还主要是在战国时期,也就是吴越争霸中原期间,方显重要。过后,就要到两晋尤其是东晋,再显重要了。而这份重要,如上所说,是与琅琊王氏南渡分不开的。

而琅琊郡的没落,或说重要性下降,首先是因为:隋唐大运河,汴水直接大规模沟通江南与中原洛阳/开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 是北宋末年杜充为遏制金兵南下,扒开黄河大堤,黄河改道,南下夺淮,开启中原黄淮地区变黄泛区,由此将河北与黄淮在中国农耕地位掉个个,从南宋/金/元近三百多年的逐渐变化,整个河北,包括以前的河北(黄河与太行山之间),河间,幽燕,以及过去的几个大泽一变而成为华北大平原,而中原,则由之前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之地变为黄淮之地,黄泛之区,农业产量/农业人口从之前的全国最高一落而下,成为周边人口密集区中的相对空洞区。而这一地位直至解放后老人家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方才真正改变。

当中原地位不再的时候,琅琊则更为没落。

综上所述,琅琊,重要。但不比关中,不比河东,不比江南,不比河北,不比巴蜀,不比荆楚,更不比汴洛重要。

通宝推:南门桥,
家园 "琅琊"不重要,“琅琊通道”重要

我认为我俩的说法并不矛盾:我也不认为“琅琊”郡(沂沭河谷)的重要性大于其他地区,但我认为“琅琊通道”对后世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其重要性和京杭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有一比,拿“琅琊”和京津地区比也是从这个角度谈的。“琅琊”郡作为北方人口稠密区一部分,已经在几百年间完成了和那个年代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的交流融合,可以认为是那个年代的发达地区。相反,那个年代的长江中游(蜀国地区)和下游(吴国地区)还处在相对落后状态。这条“琅琊通道”起到了沟通当时南北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的作用,“琅琊”地区作为北方发达地区的跳板和北南双方的交通枢纽,才是它重要性的体现。

家园 感觉你在拿地级市跟省级单位在比,比不过是正常的啊
家园 恰恰是你说的这几个重要性,琅琊通道有作用,不过也不很大

首先,江南地区超过北方,是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长江流域在经济上超过黄河流域,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背离的状态。

这在历史书上有写过的: 我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而你说的琅琊郡人士的主要影响是在永嘉南渡,即东晋初年,以琅琊王家与晋室琅琊王那一支南渡为主,外加陈郡谢氏,三吴的朱张顾陆等士族支撑。

但是之前三吴的移民,也就是东吴孙家,之后的宋室南渡,都与琅琊郡,或者琅琊通道关系不大。

其次,在宋室南渡之前,北方人口稠密区,首推中原地带。当然也包括东边的琅琊郡。而江淮之间在黄河南下夺淮之前一直都是密切交流的。所以才会有守江比守淮一说。而春秋时的吴楚之争在北边就是江淮争夺,战国时期的后期楚国更是以江淮为中心,三国魏吴之争也在江淮,南北之间的争夺也是再建康到洛阳一带的江淮,安史之乱的南方主战场也是在江淮。所以,琅琊地区(包括狼牙通道)富庶不假,但说到对全国在政治/经济的重要性方面,远不如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

再次,我不认同你所说的琅琊富庶之时,西蜀,东吴尚处于落后状态的说法。你这个说法于史无据。西蜀的发展在秦国时期就是征战天下的大本营,而后汉高祖也是以之为本与项羽争天下,更何况三分天下之时蜀汉以一州之地抗衡魏吴,而唐时杨一益二的说法更是琅琊郡不可同日而语的。

再说吴地,恐怕也不比琅琊郡或者琅琊通道差多少。毕竟,这是东吴的精华所在,六朝精华所在。我不否认东晋时琅琊人士南渡的作用,但是要把三吴的发展大部归因为琅琊郡的作用,则过于强调了。至少,三吴的朱张顾陆等大姓家族是不会认同的。

我不否认琅琊,琅琊通道,琅琊人士有其重要性,只不过,拔太高则不必要。

顺便贴一张图,与其说琅琊通道重要,不如说泗水通淮河下长江对北方南渡更为重要(宋金之际黄河南下夺淮,正是走的泗水河道,而后淤塞了泗水水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桥上,青颍路,
家园 呵呵,不是我要比哦,是楼主帖子里这么比

如题

家园 没那么玄妙

翻开地图看看。中原核心是河南河北山东西北的平原地带,以及关中地区,山西是个枢纽。然后大别山,鲁西南山区把中原核心区和江淮,荆湖阻隔开,

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中国气候变冷,淮河都可以上冻走人。地处中原的人民要找活路,只能往南走。山东河南是最接近南方的,最方便跑路。如果只是变冷,更北的山陕,河北人也还可以慢慢往南走,但是这时中原又在混战,加上胡人入侵,这条南渡的路就九死一生了,还不如就地死守。

历史的进程就是,中原人里还是靠南方的跑的人多,东路就是山东以及淮河以北的徐州淮海地区,过了淮河就基本安全,再往南到了江南就更安全。河南人被大别山堵住,只能分两路,一路向东南进入江淮,然后江南,江西,一路向西南进入湖北。陕西下四川的路太难走,南下的人很少。河北人死伤最惨重,陕西其次,山西人躲山里还好点,总之,比较北的北方很难南逃。

一直到唐末五代宋朝那次北人南下,还是山东人,河南人跑掉的多,陕西人可以下四川,河北山西还是被堵在家里很难走。

一直到现在,在南方打工的北方人除了东北人,还是河南人山东人多。这和地理的关系还是很大的。

其他什么文化都是随着人的,长期看是要和环境相适应,短期就还是带着故乡的文化。所以永嘉南渡,移民刚南下,还能组织北府军和胡人大战,时间一长江南只有诗词歌赋了。

通宝推:卢比扬卡,
家园 看看葡萄牙

可以参照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的作用:葡萄牙就不是欧洲最发达的,人口最多的地区,即使现在葡萄牙也不能和德法核心地区比,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时代的地位和贡献。

家园 我没否认贡献啊

现在中国牢牢占据东北,内蒙,就是北方庄稼汉的贡献巨大,新疆还等着河南山东陕甘人民去占领呢。

南方人就是占据了云贵,可惜云南山太高,不然可以南下搞定缅甸泰国老挝的。

家园 北方的河流是不一样的

这张图很好,先谢谢。

有几个问题可以商讨一下:

上图的沂河和沭河在那个年代水路可通淮河,是可以想见的。鲁南苏北如江南,有梳理河道的传统,近代也有规模比较大的东调工程(在临沂,沂河通沭河)和苏北灌溉总渠(彻底泯灭了淮河的入海口)。实际也许可以这么说,江南如琅琊,建成了如织的水网,难道不能设想江南的人工运河技术,也是有琅琊人的贡献么?

这张图大概是描述春秋时期吴王逐鹿中原时的事态,其实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军事行动,并不能代表和平时期的常态。要考虑两个因素:黄河出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后,是不稳定的,多次决口。这就造成河南和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的水系是很不稳定的,难以形成稳定的像港口(或只称为码头)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大量的人员维护下,可以组织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但不能长期使用。

看中国北方的水系,还要考虑这些河道虽然画在图上,但其实和南方水乡常年同航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北方的河一定是季节河:受季风的影响,这些河通航的时间每年只有夏秋几个月。泗水由于水量更小,距离更远,通航条件也许并比不上沂河。沂河上游的“琅琊”地区,完全避开了黄河的骚扰,可以建立使用几百年的稳定码头。每年虽然只有几个月的通航时间,但是稳定可以预期的。最主要是运输成本低,在沂河上水运是可以不需要船的,而是可以“放排”。也就是用木棒扎成一排,把行李绑在木排上,和人一起可以在雨季顺水而下。虽然只是一次性的,普通人搬个家是足够了。这种运输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仍可以在沂河上见得到。

你所说的寿春是那个时代江淮的核心,那个时代的寿春是指的扬州一带吧?这一地区还真是顺“琅琊通道”可以直达的地区。如果史料丰富,说不定你还可以真找个袁术琅琊籍的夫人。

家园 好文章,不过,说成东夷文化

的封建时代,或许更准确。

没有东夷,华夏文明就是无根的。

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水、食物、盐和气候,缺一不可。所以,上古,东夷是唯一具备全部要素的地区之一,或者说,最好的地区。

家园 按道理讲,中原文明应该是夷夏混同合一的。

而且在文化上东夷还占些优势:文字,礼仪都是东夷一边为主导的。

但是为何到了孔子,就变成夷夏之分了呢?

家园 有点像那个时候的上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