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共产主义和国际共运 -- 解甲
共产主义,在河里应该说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意识形态。我只能说同情,不能说赞同,因为就我的交流经验,我感觉真正深入了解过共产主义的河友不多。大概大部分河友对共产主义的了解,都来自于中学教材上普及程度的内容,加上一些自己从生产生活中得到的认识。系统读过马恩列斯毛经典著作(特别是把毛去掉,单说马恩列斯的情况下)的河友恐怕是凤毛麟角。
以这种相关知识水平,却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去解释问题甚至是试图解决问题,恐怕是民科的作风。河里鄙视文科生是个风潮,我想这个民科的判断大家应该会接受,如不接受,那这种双标就有点太文科生了(注意,这是我在试图讲笑话)。
==
再说上个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应该看到,国际共运以马恩的标准来判断,是先天不足的。按经典判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产阶级革命应该在工业比较发达,有较强无产阶级基础的国家爆发。但事实上,是俄中两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率先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这一过程,离不开列、斯、毛等英雄人物的作用。比如革命导师列宁同志,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预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走暴力革命道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而列宁同志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先锋队理论,其成果就是所谓“列宁式政党”,从而一举解决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无产阶级如何掌握政权两个问题。
说的太虚,说服力不强。这里我建议大家去阅读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注意此文发表时间是1912年7月(标题中不同的日期分别根据当时的儒略历和现行历法),参考大家熟悉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列宁与毛泽东一样,是“拥有预知能力的超能力者”。
还要注意一点,当时俄国革命尚未胜利。列宁作为国际共运的领袖和一个时代的启蒙者,当然对世界局势有着比较密切的关注,但显然其主要精力不可能在中国方面,而其消息来源同样显然不可能非常详实。这种思维能力我替某些具有强烈优越感的河友下个结论好了:列宁不是文科生,天才的事,能分文理嘛?
==
斯大林同志由于战史的关系,被大家所更熟知一些,但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目前可以读到的绝大多数材料的观点都存在着同一种偏颇。
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斯大林将苏俄乃至苏联,从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但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是,斯大林全力推进这个过程,以及极端倾向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布局,是基于他一个判断: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期内,拥有足够的军力和国力,则有被消灭的危险——关于这一点,去看看斯大林的讲话和著作,他反复说得很清楚。
这个“短期”的具体判断,斯大林在1931年的判断是十年,众所周知,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闪击苏联,战争初期苏联蒙受了重大损失。历史已经给出答案:斯大林错了吗?
==
集体农庄、大清洗、劳改营,实际都是为了将国家尽快转变为战时体制的举措。当然,很难苛求其中没有错误,更不能苛求人民对此都满意。但帝国主义者们开动全部宣传机器,放大其缺点,将其描述为不可接受之恶。这说明的是斯大林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悬在帝国主义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是他们最大的梦魇。
而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另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军民表现出了西方人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想象的英勇。于是乎他们创造出了种种谬论来做出解释:比如臭名昭著的“督战队”。
就拿因《兵临城下》(这电影是充满了反共意识形态的虚构作品)而知名的苏军狙击手瓦西里·格里高耶维奇·柴契夫来说。电影里没提到的是,他本来是苏联海军的岸勤人员,在报纸上看到斯大林格勒战况紧急,主动请缨到斯大林格勒参战。有基本军事常识的河友都应该清楚,在当时报名去斯大林格勒当一名狙击手,与慷慨赴死的区别并不太大。本来就是在海军为国服务,他不作出这个抉择,又有谁能批评他是逃兵,甚至陷他以罪?
==
道理很明白,苏联军民在二战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绝不可能是强制手段所压迫出来的。而且这和“民族性”关系也不大,有一个难堪的事实,由于存在众多国府高官、乃至国军成建制投敌,导致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总体表现看起来不能说十分英勇。但由于人民军队的存在,以及后面的抗美援朝一雪这一耻辱,胜于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并没有什么“劣根性”,而完全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迫所带来的恶果。
另有一个事实是二战中苏联爆发出了足以压倒德国的工业产能,实际上苏联虽然地域远比德国广大,人口也比德国众多,但推算工业人口与占有的资源,优势并不足以解释产能上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解放。最显著的区别是苏联解放了女性,众多女同志广泛地参与到生产甚至战斗当中去。而纳粹是歧视女性的,德国女性直到第三帝国灭亡时基本不参与工作。苏联人民出于保卫革命果实的劳动热情也使得他们达到远超德国的生产效率;直到战况极为紧迫时,德国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很多产能来自于仆从国乃至战俘——很多流毒甚广的文字说希特勒颇得人心,其实是收买而已。希特勒难道不想发动全部国力进行总体战吗?不是不为,实不能尔。
推己及人,不难想见,斯大林在苏联的统治,是相当受到人民拥护的。按西方宣传中全靠高压统治维持,人人敢怒而不敢言的那个样子,苏联早就崩溃了。西方敢于这么宣传,无非是欺大部分人不读书,他们大概是觉得,一般人都不知道怎么一战打着打着,沙俄就被推翻了。
还有件极妙的事:为了与高压统治配套,解释苏联(当然后来又加上了中国)没有崩溃的现象,反动宣传还发明了苏中人民具有较强“奴性”这一说辞。偏偏是两个人民革命取得了成功的国家的人民具有“奴性”,我感觉很有黑色幽默效果。然而居然我国一部分人还真信了,所以我这里只能遗憾的承认,中国确实一部分人具有很强奴性。
==
说到毛泽东同志,河友对主席广泛尊崇,了解也较为深入,因此我这里想换一个在河里讨论不多的角度说几句。
主席是继列宁同志和斯大林同志之后的国际共运集大成者,他老人家绝不仅是河里众多民族主义者们所艳称的伟大爱国者,更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着想的人。主席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其实与斯大林同志极其类似: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第三次世界大战早晚要打响。到时候中国没有消灭敌人、保护自己的能力,就只能任人宰割。
建国之后主席的所作所为,是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发达的工业国的努力,同时也带有非常强烈的备战因素。比如三线建设,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是为了能打全国全民总动员的总体战而做准备(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其他好处,这是主席的过人之处),相信大家不难理解。尤其是中苏交恶之后一系列宏观政策,其实不仅是为了应对苏联威胁那么简单,主席是准备好了在必要的时候扛起国际共运大旗的。
经济建设上是优先发展民生,还是优先发展国力?其实都有道理,脱离现实泛泛而谈,也无所谓对错。但是在开除球籍危险的威胁下,其答案显然是明确的。这里有一个问题:苏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维持着备战体制,是否证明斯大林、毛泽东不爱好和平,是应该唾弃的好战分子?和平已经维持到了现在,是否证明了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判断正确?
==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马恩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解决的核心矛盾,即产能过剩,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将周期性爆发。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决定了危机的大爆发将把全球推向毁灭。国际共运的存在意义,就是在这次总危机爆发的时候拯救世界,并将红旗插遍全球,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中苏论战并不是某些人所谓争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话语权乃至领导权的狗咬狗式内讧。按客观标准判断答案很明确:从赫鲁晓夫宣布与美国和平竞争(改开党宣传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把中苏论战的主因归咎于赫鲁晓夫反斯大林,而略而不谈这一点,迷惑了很多人)起,苏联就修了,而中国是坚持了正确道路的。只不过苏联因其老大哥地位,强词夺理,试图垄断共产主义的解释权,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造成了极大混乱。
可笑的是,邓小平及其徒子徒孙正走在赫鲁晓夫的老路上,试图垄断社会主义的解释权。某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其内核既不审视,更不分析,看到“社会主义”、“共产党”等字样便为其鼓掌叫好,甚至摇旗呐喊。这些人往往也喜欢讲“苏联是个好老师,从它的诞生到死亡我们都学到了什么什么”——苏联的确是个好老师,但这些人不是好学生。
==
再说回来,赫鲁晓夫“和平竞争”的观点为什么不对?和平难道不好吗?
人民固然爱好和平,要求和平,但帝国主义者们并不如此,和平不能靠帝国主义者施舍,而只能靠人民斗争得来。主席说得好: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那么为什么不能“客人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与和平的转换并不简单,美酒也是要时间准备,猎枪也是要时间上膛的。更何况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社会主义阵营相对于资本主义阵营来说,占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都处于劣势。这决定了不能以社会主义阵营以如此裕如的姿态来应对世界局势问题。如果非得摆出这个架势,那么下场也只能是输。
社会主义阵营如何能打赢冷战?从国力推算出来的答案必然是打不赢。但只要能维持住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力量对比必然是彼消此涨,而帝国主义者们当然不会束手待毙,将冷战转化为热战。
==
这些都是俱往矣了,现实就是这场热战还没有来,这是否证明了斯大林、毛泽东是杞人忧天呢?
首先我想在现在,认为这场热战在可预见的未来肯定不会来的人应该不多了。既然有爆发战争的可能,那么提前做一些战争的准备,就不能说是错的。
其次,我们要看到,斯大林、毛泽东的工业化努力,实际上对帝国主义者起到了相当的吓阻作用。冷战期间西方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就是这种吓阻作用的最好体现。帝国主义者也在尽力推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不是因为他们爱好和平,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赢得战争。
最后,赫鲁晓夫的愚蠢和邓小平的投降给了帝国主义者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掩盖矛盾。邓小平“和平和发展”的判断还没破产,不能证明邓也具有先辈那样的卓越战略眼光。无条件投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换来和平,这不必邓小平,我都知道。
==
这是由陈王一篇帖子想到的,主要是想说,评价人事物,不能脱离于客观的历史环境。批邓批到连邓时代民生水平有提高都要否认,我看是魔障了——话说回来,毛时代的大背景就是为中华民族取得球籍的保障,如果说民生水平比刻意收买的邓时代还要高,算得上夸奖吗?
还有一个展望未来的问题: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名存实亡,未来怎么办?
其实作为中国人,大可不要慌,让我们恭喜世界:经过了两千年的追赶,世界终于追上了中国,走上了周期律的康庄大道。作为古老文明的后裔,世界上最不怕周期律的,应该就是我们。
而作为共产主义者,我们应该坚信,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道路一时的曲折,不会改变前进的方向。
人类的未来未必是光明的,是否光明取决于人类文明是否能继续进步,以及人类能否能适应这种“进步”。
问题是,人类的文明,或者狭义地说,科技,能否进一步发展主要并不取决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而取决于运气。
我们知道人类的科技史一直是一个“摘取低垂的果实”的过程,未来能否继续摘下去取决于树上是否长了果子,万一没长的话,人类最好也不过是限于永恒的周期律,直到太阳毁灭。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如果人类文明能继续发展,我们有生之年也许能继续见证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如果不能的话,我们也不太可能见证人类文明的衰落。
可笑的是,邓小平及其徒子徒孙正走在赫鲁晓夫的老路上,试图垄断社会主义的解释权。
赫鲁晓夫的和平竞赛从他被推翻下台起就结束了,勃列日涅夫之流和美国搞军备竞赛,结果不还是失败了。
批评斯大林的错误是对的,但彻底打倒是错的,砍旗丢刀子。
邓说的是中特社会主义,垄断啥解释权了?你这句话纯粹是为批而批了
这几十年,宣传的口径基本一致:改开好来就是好。老百姓的大下岗,农业问题都是人民不行,和英明的党没关系。“下岗也要我不下岗谁下岗”。媒体要为党说话,不能为老百姓说话。
这个架势,和当年“文革好来就是好”真没啥区别。
当年批胡服工贼。现在一提起前30年特别是文革就是什么崩溃边缘啦,食不果腹啦,文化毁灭啦,就差说反人类了。有过对文革期间的客观评述吗?没有,人们只能看到在官方半遮半掩的纵容下柿油精英的诋毁。河里以前有人拿着党校叫兽的文章批前三十年,那种文章真是漏洞百出。除了河里,还真没见到哪里对过去认认真真做总结的。双石的西路军研究,国内根本出版不了。国内全是中央害死西路军的调调。堂堂社会主义国家,连个纪念十月革命,放着马列毛头像的公益广告都不让放。这不叫垄断解释权,啥叫垄断?
百无一用的号称读书人的东西
共产主义理想相对于人类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现状更加公平合理。我认为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个主要缺陷是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功能和如何选择。从中苏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管理者的失责是造成社会失败的主要原因。西方社会的民主制度如果能够被运用到社会主义体系下那末管理者的问题可以解决。这也应该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却拒绝了西方式大众民主。当然他有他的历史原因。但是这个先锋队理论被中苏两党用来持续政权,断绝了在全社会实现大众民主的可能。那末这个先锋队因而慢慢失去了本质而蜕化堕落了。当然我们可以说因为历史性原因,在敌人环绕的情况下一个革命政权必须要牢牢把握权力。因为历史的惯性,进入共产社会阶段的人类社会,会看到领导政党归政于大众民主吗?
斯大林的上台标志着十月革命胜利果实由官僚主义集团掌握。
用托洛茨基的话说,斯大林上台是十月革命的“热月政变”。
斯大林的大清洗针对的对象是布尔什维克反对派及其同情者,杀害了列宁时代几乎所有的政治局委员,相当于蒋介石的412清党。
正是斯大林对苏共犯下了如此大罪,当他死后,赫鲁晓夫作为少数良心未泯的干部之一才揭发他。
苏联和中国的成功经验,有类似的地方,就是出现了卓越的领袖人物,广大群众坚定而有力的支持,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模,整个氛围蓬勃向上,遇到困难关头,群策群力,前赴后继。
用毛的话概括,就是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哪怕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功的时候,都有这个的气质(低配版),英国人有 “英国要求人人尽责”,美国有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与之相反的特质,典型的是法国和印度,上层眼高于顶,甩手掌柜,只想当老板,以劳动为耻,下层看不到希望,麻醉自己,打着 “浪漫” 或者 “来世” 的旗号,一盘散沙,一触即溃。
西方舆论并不说印度人奴性,也不说达赖喇嘛的农奴 “奴性”,那是香格里拉,人间天堂。
精英式的国家其实是帕拉图哲人王(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社会分形)的变形。只有先知和精英把握信息和决策权,先知把握历史,精英执行政策。保卫者(精英,即得益集团)和劳动者(平民)之间的上升路径,苏共是先天性的缺乏。苏共保卫者路径其实就是职业官僚路径,职业官僚上升过程就是培养趋利避害,退脱责任的高手。戈尔巴乔夫这种吹牛把事搞砸,还能把上级说服,是因为自己被其他人拖累,自己应该升职才能更好管教好别人的,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毛针对保卫者(精英)思维的文化颠覆,统治者用民意平衡官僚和社会阶级(贫富,城乡,)矛盾的。本身就对理想国等级制的否定,统治者,保卫者,劳动者都会走向自身的否定,历史循环不止。
斯大林发展军事没得可说,苏联的确有亡国危险。但赫鲁晓夫以后,核武器和导弹的发展已经让苏联自保毫无问题。明明知道自己国力弱,而且自保有余,却大搞进攻战略,还这么玩真是找死。
60年代以后苏联发展的重型轰炸机发动机就有这么多:NK6,NK22,NK25,NK32,NK144,RD36-51。除了少数几台给Tu-144超音速客机使用,全部只能用在轰炸机上面。
即使老美都没敢这么玩,轰炸机发动机也就J93和F101两款,而且F101核心机还成功派生出CFM56民用发动机和F110战斗机发动机。
三十年中砸钱造出六种轰炸机发动机,这上面花的钱令人发指,可除了图22在阿富汗大材小用扔了一堆铁炸弹P用没有,老百姓买根香肠却要排大队,不完蛋就怪了。。。
用当年其他马克思主义党派批评的话来说, 列宁主义政党本质上是布朗基主义的变种。 社会经济发展有其自然规律,试图以小部分职业革命家代替社会大众发动社会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当十月革命没有引起全球社会革命而被迫建立资产阶级属性的国家的时候,革命的目标已经落空。而代表官僚集团的斯大林及其本土派上台,标志着革命果实落入资产阶级属性的官僚之手,革命失败已经注定。
从比较成功的西方民主国家来看,民主提供的效用并不大。
我个人对“社会主义管理者失责”问题的解读是,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不足以消灭,哪怕是弱化阶级,因而并不存在任何可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扯远一点,高福利国家是一个经常被人拿出来说的样板,现在很多高福利国家都快被福利拖垮了,因此经常被人拿出来当反面教材。
这是否能说明,只要国家间的竞争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就很难实现?
恰恰就是因为没有做到按劳分配,而是吃大锅饭。。。
一个是1937年苏联全民普选,这个选举在战后再也没有举行。我们应该关注分析不再举行的原因、以及关注这个普选与主贴中所说的苏联人民主动参战卫国的关系。
一个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初的十六条,为何十年也没有形成落实?清华两派为何最后也没有选举而是武斗?如果清华搞成了选举,历史会怎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