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辽左第一血战 -- 京华烟云AMIP

共:💬236 🌺1319 🌵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有跟上级打招呼就离开岗位

这不是不听指挥还有什么是不听指挥,赵构下令他都可以不服从。请你先把这事情解释清楚,军队不是自由市场,岳飞也不是南宋军队的最高统帅,他的部下如果这样干他能不处罚?

家园 呵呵,有空再说
家园 袁崇焕也好意思和岳飞相提并论,还真是岳飞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岳飞的威名几十年后是金国也都承认。袁崇焕嘛,皇太极的评价是:自古以来,皆因尔辈文臣,如秀在闺,徒好狂言,招致损兵折将而虐害国民,以毁帝业。

绍兴十年北伐之前岳飞花了数年时间联系北方义军,这次岳飞北伐时候义军的呼应使得金国的统治几乎崩溃,宋史是这么记载的:

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山砦韦铨、孙谋等敛兵固堡,以待王师,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金人动息,山川险要,一时皆得其实。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朮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也就是说岳飞早在北伐前五年就派遣梁兴等人去建立敌后根据地。而岳飞人望之高,达到了让金兀术无法征集壮丁,而金国本土将帅都丧失抵抗信心的地步。而一路所向,望风披靡,敌军相继来降。金国整个燕京以南的行政系统都瘫痪了,金国想要补充部队,结果在岳家军的攻势下“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这个现象,不仅意味着金军得不到兵员补充,还表明金国在华北地区的脆弱统治,在接连的军事失败后已经开始摇摇欲坠:“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复行”。

所以继续打下去,金军不会得到支援,反而主力精锐尽丧,已经被岳飞打怕了。按王曾瑜先生的考证,朱仙镇之战是存在的。岳飞精锐部队击溃金国拼凑起来的败军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明末也经常有后金几十人,几百人追着成千上万明军跑的场景。

这些优势随着岳飞被迫撤军而付诸东流。

两淮是主战场,呵呵,这真是胡说八道。岳飞都收复洛阳,大名府了,开封也指日可下,难道中原不是主战场?

至于说金国反攻两淮,那边韩世忠吃空饷太厉害,号6万人,实际就万,也就能和金国打打拉锯战,是没法像岳飞在中原那样10万人分三路进攻,摧枯拉朽。

读史料得前后都看。郾城之战时候岳飞写信要求刘锜进兵配合不足以说明岳飞独木难支。杨再兴战死仅仅是颍昌大捷的前哨站,颍昌打完,金国已经胆寒了。岳飞这次北伐的最初定的目标不是燕京,而是河北,出兵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调兵之日,命各语其家人,期以河北平乃相见。明显是夺河北以守中原。这个战略北宋搞了一百多年了。至于后面目标调整成了直捣黄龙府,只能说明这次北伐极为顺利,收复河北已经不算难事了。

通宝推:迷途笨狼,盲人摸象,
家园 岳飞回庐山这事还真是史料剪裁的典范,张浚被华丽地无视了

继续搬运相关部分:

作者:北溟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89575/answer/233860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部分喜欢叨叨岳飞辞职上庐山这事儿的人根本就没搞清楚刺激岳飞做出这一举动的是谁。这里借机再说明一次:导致岳飞绍兴七年辞职的,是宰相张浚,不是赵构。赵构出尔反尔之后岳飞并没有什么过激表示,而是去和张浚商量淮西军的主帅人选去了。结果商谈中张浚提出了一堆不靠谱的人选,甚至说打算用自己的亲信、从来没有实际带兵经验的文官吕祉去管这支军队,把岳飞吓傻了,苦口婆心给他解释为什么这些人不行、你这么干会出事儿、会出大事儿blabla;结果张浚自己心里有鬼下不来台,反而指责岳飞想要兵权。于是岳飞只好辞职。其次,这种举动在当时本来也没有什么。岳飞辞职的理由是要给母亲继续守孝,这在宋代是很常见的辞职理由和政治规则,相当于说“我保留不同意见,但不打算继续打搅你了”;而且和宰执冲突、特别是在被宰执指责为“想要兵权”的情况下,回到岳家军驻地武昌才是十分不智的做法,辞职正是为了避嫌。至于“意在要君”,那本身就是张浚恼羞成怒后对岳飞的诬陷,当时基本没人信,比如左司谏陈公辅就在赵构问到这事儿的时候说“前此采诸人言,皆谓飞忠义可用,不应近日便敢如此。恐别无他意,只是所见有异”。——这句话说白了其实就等于说“张浚说岳飞跋扈要君不过是出于私怨的胡说八道,谁信谁SB”;但张毕竟是宰相,还是要给他留点儿面子,所以说的比较委婉还加了句“飞本粗人,终少委曲”的客气话罢了~ 而稍晚些的南宋人评论这段史事,更是直接说张浚这些话是诬陷而且是很恶劣的诬陷。可见岳飞的举动本来是正常的表达意见的举动,在臣规之内,恶劣云云不过是张浚的造谣。最后,岳飞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影响并没有今人渲染的那么严重。因为第一当时的朝堂舆论,几乎都站在岳飞一边,认为张浚自己不满足于当督军,想要实际兵权,而且一贯的刚愎自用咄咄逼人才逼的岳飞引退,也就是说当时真正被文臣们怀疑想要兵权、认为为人太飞扬跋扈的,不是岳飞,而是张浚。所谓“(张浚)谋取内外军柄,天下寒心”(《三朝北盟会编》卷199引朱胜非《秀水闲居录》)。其次就在岳飞辞职风波之后不久,淮西军果然因为张浚用的吕祉不能服众而哗变,赵构恼张浚恼到“朕宁亡国不用此人”的地步。这种情况下,以赵构那种情绪化且自私的性格,不但不会再怀疑岳飞和张浚冲突是有什么不臣之心,而且感激看重都来不及——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一面要岳飞提兵东下驻扎江州保护空虚的淮西防区,一面一个劲儿催岳飞写信劝淮西兵变的首领郦琼反正~所以,还是之前那句话:揭短不要紧,请把事儿说完。就别说宋代的政治传统政治文化到底是什么样了,连前因后果都不交代完整,连具体过程都搞错,只抓住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渲染、曲解片段,这是典型的通过剪裁事实以诬人的刀笔吏行径。

这个回答很不错,关于岳飞的几个误区都说得很清楚。

家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还真和果粉指责TG不听老蒋指挥的调调

一模一样。

TG如果完全听老蒋的全部投入正面战场消耗光,那老蒋是满意了,那沦陷区的百姓不管了?还是像国府那样写:纯净的沦陷区,由于新四军的进入,遂成多事之秋。

岳飞准备了那么多年北伐,就听高宗秦桧这两个历史上都难找到的狼狈为奸的混蛋的瞎指挥而功亏一篑?敌后沦陷的百姓不管了?

小打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大打,那敌后的义军怎么办?岳飞派到敌后的人员怎么办?那么多年的准备都不管了?

屁股坐在高宗这个历史盖棺定论的王八蛋一边,自然能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岳飞这个不好,那个不对。

屁股坐在百姓一边,自然觉得岳飞这样的君子,能毅然决然地全力北伐,因为高宗秦桧这样的猪头而功亏一篑,确实值得我们长久地纪念于尊崇。

看看现在这么多解构岳飞,解构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毛,鲁迅等人的文章,就想起两段话:

一段是陈郢客以前写的:

常人,少“过人”之处。所以我说:我们民族的主流是梁实秋。民族魂是梁实秋。这是真相。

然而,鲁迅的棺材上却被民众自发盖上了“民族魂”的旗帜。

这正是陈丹青先生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民族魂”,真是大误会、大讽刺。单说死亡命题,这个民族喜欢思考死亡、敢于谈论死亡吗?不,只要不是自己死,活着便好,何必要去说——鲁迅是这民族的大异端,不是民族魂。】

当然他话也还含蓄地讲了一半,既然他有勇气讲出顶顶要命的话,我亦有勇气补足:

【幸好我们民族懂得拿青史鼓励年轻人去做“异端”,——这便是我们民族历5000年而不绝的大狡猾和大秘密;亦是大智慧,大发明。】

还有一段是黑格尔写的:

实用历史编纂学家并不满足于朴实地叙述世界史上的英雄所完成的伟大事业和承认这些英雄的内心生活符合他们的事业的内容;而是自认为有理由且有责任在有目共睹的英雄事迹背后追寻所谓的秘密动机,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自以为愈能除去英雄威名中迄今被称颂和受尊重的东西,把这种东西从其起源与真正意义方面贬低到凡俗平庸的水平,历史研究就愈加深刻。

通宝推:燕人,
家园 岳飞的这个作战方案是需要全军共同配合的

仅仅是一个军区司令的他如果不能取得高宗的认可,又怎么可能指望其它部队主动配合。南宋军队不是只有岳家军。哪怕是tg的军队,百团大战前老彭能在不请示中央的情况下就扩大战役规模?林彪的辽沈,中野华野的淮海和中央之间战役开始前多次沟通过,这还是在有电报的时代,岳飞的这个计划在开战前似乎就没有跟高宗等充分沟通过。如果这个计划真的是在全军得到认可,为什么张俊在攻下亳州后就回防淮西而不是继续北进,刘琦在顺昌之战后快一个月时间都没有北进动作,杨沂中更是到8月份才出发。

家园 高宗感谢的是岳飞的建议

但是岳飞上庐山的事情并不是没有问题:

张浚道上所以眷念之意,且责其不候报即弃军而庐墓。飞辞穷曰:‘却如何作主?’张浚曰:‘待罪可也。’飞然之,遂具表待罪。

可见连岳飞自己冷静下来后都意识到有错了,这个时候淮西事件还没发生呢。

家园 我料不到。

以我和您的交流经验,我料不到需要向您指出不能不加分析地以今度古这种基本常识。

在今天,我想没谁觉得父母去世,必须守孝三年,期间不能工作。但在古代,这是制度,违反这一制度,是可能被处分乃至问罪的。以您对史书的涉猎程度,应该用不着我去找例子。

岳飞母亲去世,向朝廷报丧要求守制,这是正常流程。注意:我前面的引文已经指出,岳飞向朝廷报了,不是您所谓的“撂挑子就走”。您现在的着重点又在于朝廷有没有批准了,对吧?这一点我可以比较肯定的回答,中国古代以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孝道作为基础人伦,为父母丁忧不需要批准。或者用今天打个比方,反过来说,以儒家作为意识形态指导的朝廷不准官员尽孝,和以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指导的政党允许资本家入党一样荒谬。当然实际上朝廷显然会有让特定官员继续工作的需要,这时就会下诏“夺情”,而官员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这并不违法,例子很多。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官员是否为父母守制,守制时间长短,很多(说绝大多数可能更准确些)时候有政治上的考虑,而非纯然出自亲情。岳飞这里自然也不例外,绍兴七年岳飞入见赵构,不仅是讨论刘光世所部归属,更是讨论整体北伐战略。赵构一开始表现很积极:“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

“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然而在秦桧的影响下,赵构变了主意。岳飞感到失望是必然的,这时提出为母丁忧,自然也有表达情绪的因素。

如前所述,为母丁忧是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无论是对赵构,对天下人,都无可辩驳,给足了赵构台阶下。岳飞把情绪表达得如此得体,这足以表现他情商是很高的。也许在办公室政治信者看来,只有无条件地压抑自己,去无原则地讨好别人(一般来说是上级),才能叫情商高。我看不是这么回事,这应该叫贱人,抱歉这里我一时想不到文雅的词汇。再说了,就算肯这样做,也未必就能讨好到别人了,老人家讲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嘛!

另外从另一方面阐发一下,岳飞在此时要求为母丁忧有政治上的考量,不等于岳飞对母亲没有感情,事实上我认为希望尽孝也是他的出发点之一。扪心自问一下,我想这不难理解。无论是读史还是处世,总要有基本的同理心,不能想贬低一个人,就设立高高在上的标准,然后揪着不足大批特批;而吹捧一个人时,就把标准抛在一边,抓个优点就开始赞扬。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总要有个标准以为准绳;没有标准或“标准”多变的,用网络习语说,非蠢即坏,抑或又蠢又坏。

最后还得说明一条,光从这件事看不出岳飞以大局为重,但以此指责岳飞罔顾大局,是“莫须有”的套路。既然赵构不想北伐,这就可以说是岳飞为母守孝的好时机。如果岳飞守孝期间,军事上需要他了,而他因为感情因素不响应这个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批评岳飞因私情而害国事。但这是没有发生之事,别说岳飞并非这样的人,就算有些很可能会做出这种事的人,我们也不能拿没有发生的事去指责,对吧?

==

既然青色水先生您拿出当代风俗制度去套宋朝的事,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在历史层面上讨论问题,可以鸣金收兵了。您讲岳飞的某些行为使得赵构对他产生了不满,有您的道理,我没有什么意见。

我的意见就是,赵构的不满,不构成合理合法杀害岳飞的理由。当然,他作为皇帝,有冤杀岳飞并不受审判的权力。但这个权力,只能让他不受他自己朝廷的审判,历史的审判他逃不了。

而您非要给岳飞被杀找个合理合法的理由,我想来想去,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能说得好听些:这事当年秦相爷大兴诏狱都没做到,您要证明自己比秦相爷强吗?就算您证明了,我看这也不是什么长脸的事。

通宝推:楚庄王,普鲁托,吴用,yiwensilan,hwd99,兰之子,迷途笨狼,journal,何求,真理,脊梁硬,卢比扬卡,阴霾信仰,
家园 老兄也是个明白人

英国人愿意说,stop digging the hole, 你自己越陷越深了。打住吧。

家园 这个报信就是主因

削解兵权为什么从韩开始,也是他距杭州最近的一个近似军阀的有战斗力的军团。他手握军权,若有一点犹豫,就会起兵反叛,朝庭就会危如垒卵。正解应当是为韩辩解,不论事前还是事后;但或捕或召,有朝庭决定,而不是私下泄露。这样我认为有意激变,若世忠获信后,急奔入军账,如何应付。

家园 谁是魂魄,谁是肉体?

实在是不喜欢陈丹青的言论。即便说我们民族的主流是梁实秋,那也只是肉体啊,怎么能用民族魂去形容主流民众呢?如果没有魂魄、胆识,一具肉身就会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如果没有魂魄,一个民族必然会浑浑噩噩、集体沉沦。

同意引文最后一段话,只有鲁迅这样的异端才配得上民族魂的称呼。

常人,少“过人”之处。所以我说:我们民族的主流是梁实秋。民族魂是梁实秋。这是真相。

然而,鲁迅的棺材上却被民众自发盖上了“民族魂”的旗帜。

这正是陈丹青先生那句石破天惊的话,

【“民族魂”,真是大误会、大讽刺。单说死亡命题,这个民族喜欢思考死亡、敢于谈论死亡吗?不,只要不是自己死,活着便好,何必要去说——鲁迅是这民族的大异端,不是民族魂。】

当然他话也还含蓄地讲了一半,既然他有勇气讲出顶顶要命的话,我亦有勇气补足:

【幸好我们民族懂得拿青史鼓励年轻人去做“异端”,——这便是我们民族历5000年而不绝的大狡猾和大秘密;亦是大智慧,大发明。】

家园 商囤废弛是因为盐引政策的改变

明朝初年的政策是商人卖粮给军队换盐引,然后在内地卖盐赚钱回本。后来这政策废了,盐业被扬州商人垄断,换来了扬州盐商几百年的奢华和辽东边事的颓废。

通宝推:北纬42度,
家园 和历史发明家探讨真相真是件累人的事情,得赞一个
家园 哈哈

“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这种观点,我最先见之于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不过貌似到了他的《乾隆皇帝》才叫登峰造极:

皇上做对了——皇上圣明啊

皇上做错了——你做臣子的为什么不提醒

臣子提醒了,然后被收拾了——你提醒的姿势不对。你没能找一个合适的办法让皇帝面上光光,心情舒畅的接受建议,而是让皇帝发怒处置你,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卖直!这是沽名!这是污皇上的名来扬自己的名!其心可诛!

具体细节找不到了,总之这套理论不是皇帝自己说的,就是首辅那一级的臣子说的。

家园 南宋初期的军镇制度还是有些特殊的

南宋初期三大宣抚司类似藩镇。枢密院名存实亡。中央通过御营司协调(这里已经谈不上指挥了)。

各宣抚司都有便宜行事权,天高皇帝远些的地方,诸如科举,司法,钱引,盐法都在当地解决了。

南宋军方的便宜行事权呢,也不是突然产生的事物,北宋时也是有的,虽说吧,北宋讲"将从中御”,但是这也是种理想形态。天下太平时,就中御一点,乱了嘛,就便宜一点

具体岳飞,你文中提到军饷,岳家军的军饷不完全是国家调拨,是靠营田和经营性活动来补贴的,这在当时挺常见。

南宋初年这个局势,高宗对军队不忌惮也是不可能的,建安三年,苗刘兵变,赵构直接给赶下台。这要是没点心理阴影也不合理啊。

当然,这些和岳飞之死没什么关系,只算是些背景资料,历史总是复杂的。

站在今天,抗金的民族斗争具有无限的政治正确,但是当时南宋的政治格局中,各路势力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秦桧死的时候,赵构长出一口气,说自己的靴中不用藏刀了。就是说赵构对秦桧已经忌惮到这个程度了,还不得不与他勾结,原因嘛,一个是他需要秦桧帮他掌控朝局,另一个嘛对他来说,秦桧是文人专权,再坏也比武人专权及藩镇要来得好。

说秦桧欺罔赵构,也不大可能,岳飞的胜利是当时南宋对金战役一系列大胜中最辉煌的,就算秦桧掩盖了一场,不能全部掩盖吧,毕竟当时的秦桧还没那么滔天的权势。这是其一。

其二呢,类似的诏书其实还有好几封。而且到了岳飞回临安后,河朔义军和岳飞部将还在苦战,还获得淮宁府之战的胜利。这里的诏书只能看成是政治姿态,不能较真,以前还说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后来呢,转头就后悔,甚至闹出岳飞张浚翻脸,郦琼兵变降金等一系列破事。

这里呢,其实可以明白,赵构对当时的局势是明白的,不大可能存在被欺罔的事。对他来说,金军是大害,但是在抗金战争中势力膨胀的屯驻大军同样是大害。金军被击败,三大宣抚司就成了他的心头之刺。分化瓦解三大宣抚司的政治操作非常高明,这也是赵构秦桧勾结的政治基础,可惜这是自毁长城。宋史真的是太虐了。

通宝推:kiyohide,煮酒正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