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舒婷的橡树 -- 金台夕照

共:💬14 🌺58 🌵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舒婷的橡树

改开初,日本电影《追捕》引进来后,那个从头到尾黑着脸不会笑的高仓健很受欢迎,帅哥唐国强被社会讽刺嘲弄为“奶油小生”,社会上响起了“寻找男子汉”的呼声。

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在这个背景下在青年中风行。

诗人舒婷当时住在海上花园鼓浪屿。要说伟岸,岛上的柠檬桉笔直高耸;要说包容,那要数榕树;但它们都没有资格进入诗人的法眼;她提到的凌霄,花大而艳丽,确实在岛上的院墙上到处攀爬。

这首爱情诗流传广,影响大。因为我对鼓浪屿比较熟悉,知道岛上没有橡树。但对文学外行,当时不知道“橡树”是什么意思。

诗人眼中的橡树在哪里呢?为什么诗人要推崇这个橡树呢?

橡树oak在欧洲地位比较重要。18、19世纪,它是一些欧洲海洋国家的战略物资,因为它的木材用于造船是非常好的原料。欧洲大陆各国不准向英国出口橡木,英国王室为保证造船的原料供给只得鼓励民众自己种植,但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个种。

我国有橡树吗?有,但我们不把它叫橡树,长江流域及以北的一些果实为橡子(壳斗)的树木如栎、柞、槲等可能就是英语中的oak。我估计是翻译的原因,英语oak译成了“橡树”,而不管是栎还是柞。

这就存在一个现象,橡树经常出现在外国文艺作品中。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特别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简·爱》《呼啸山庄》以及美国小说《飘》中,橡树oak或橡树制作的家具经常出现。我觉得作为诗人的舒婷一定很熟悉。

2013年,舒婷发表文章《木棉与橡树》,谈到了这首诗的成因:“我与橡树一见钟情,缘于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还说:“《致橡树》已经被人传诵了许多年,但有没有人意识到木棉在南方,橡树却生长在朔雪之乡?事实上,它们永远不可能相依。”

原来,她的橡树在日本。

作为诗人,走出家门百十来米就可看到的伟岸柠檬桉不入她的眼,反倒是遥远的一种“树”让她充满了期望。

通宝推:gzdcl,
家园 那个时代的所谓诗人及作品,现在看来,都是文化冷战的产物。

所以,这些个湿人一个个都跑国外去了。按说,他们的创作都是在国内进行的,作品的受众也是国内的读者,可是却都名声在外,出国去再也出不来作品也没关系,反正总有人养着。前几年还有传言说北岛拿了个新作品集来国内出版,后来也没声音了,除了六零后,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谁知道北岛是谁呀!以前还曾有网上读书群的网友跟我说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海子,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我说光听说最近是海子的多少周年,但我真不了解他和他的作品。那位网友就发了篇海子的诗给我看。我看完就问你确定这连“韵”都没有的东西也叫“诗”?

家园 诗和远方嘛

哪有说诗和眼下的

眼下能看到的,怕是只有“鸡毛蒜皮”“稻粱谋”---"苟且"

家园 您真是生不逢时

早生30年绝对是写大字报的好手。

家园 诗人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写得让人看不懂。搞得社会上对有些诗人调侃嘲笑。

北岛成名后在海外名声大,前几年据说是文学诺奖热门,给了莫言后就可能性很小了。现在到了香港教书,你说的诗集可能是《给孩子的诗》。

家园 这帽子真大。

您早生30年估计也是某方面的好手。

今年说是纪念改开40年,我也翻出一些记忆,回忆当时的一些思潮,也求教于各位。就因为当时的一些思潮,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的《河殇》。

这些东西还不太远。既然官方说要纪念,我为何不能从我的记忆中也来纪念一下?

家园 谢指点
家园 都是跟美国人学的

美国人没文化,写无韵诗。

欧洲人相对而言有点文化,写诗还是押韵的。

不知道李白杜甫泉下有知,怎么评价这些个所谓的诗人。

家园 最近有部挨骂的电视剧《生逢阳光灿烂的时代》引用了海子的诗

看来编剧兼主演果静林很欣赏海子,一再让角色老三重复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家园 绝大部分出国的文化人也就是个吃饱饭, 多的没有.

绝大部分出国的文化人也就是个吃饱饭, 多的没有.

又不懂外语, 也没有一技之长, 吃救济, 吃狗粮.

顾城杀人归根结底就是没钱, 有钱别说两个老婆, 四个老婆都养得起.

家园 果静林 是装大院子弟, 受叶京的影响.

果静林 是装大院子弟, 受叶京的影响.

家园 看了几集

老大回来,是姜武演的,巨老,母子戏太尴尬了。。。。

家园 顾城本来就是个巨婴

一直没断奶,他老婆就是他妈,为了争母爱连儿子也不让他老婆带,给送养了。后来他老婆受不了要离开,情绪彻底崩溃动了杀心。

总体感觉是一个可怕的人,他的诗也就那样了。

通宝推:紫梁,
家园 风凉话而已

风凉话的后面,其实不是没有这个类似的想法,

比如所谓“摇滚的精神是愤怒”之类的,都有点皮毛表面了。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什么朦胧灵感,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简直和晋魏的“玄”、和“强说愁”是一个意思。

刻薄的说,这和唐朝时候一样,诗是用来出名的短平快的方法

其实看诗的时候看的远远不是这些字儿本身。比如老毛的诗,肯定有伟人光环加持,但是知道些历史之后忍不住有代入感。即使有嘲笑苏东坡不缺女人,但是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会有带入,也打动人。

说朦胧啥的,不妨说说唐朝三李。不过为啥我们对于几十年前的一代批评甚于古人,还是要说太近了,价值观似是而非一样又不一样就会别扭。

90年代以后,“文脉”瞬间断掉,怕也是需要检讨的

从某种“文化本位”的角度,我不喜欢什么“蛇果”“几维果”“美国提子”,而更喜欢“打卤馕”这样的语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