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借着《芳华》说点想法 -- 绝对不是白领
咸水井。
小学时看过的,印象里很不错
你玉嘴开合,一个历史人物就改变了形象,厉害啊
我观察到的,搞文学艺术的人普遍情感丰富,细腻,文笔好;张贤亮,冯小刚,莫言,都是如此,我周围有些文艺细胞发达的也有这种特点;但是要求他们很深入地思考问题,到达一般政治家的水准,其实是强人所难.毕竟全能人是很少的.
文艺作品不是普通个别交流,而是受众广,影响大,具有导向作用.以前都说新闻机构要独立客观,其实是不对的.文艺作品,不管怎么中立,都是客观上有导向作用.文艺作品和社会思潮,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呼应的.<芳华>这样的电影,就是我们现在思潮的一个反映.是代表社会平均思维的真实水准.中宣部的责任,应该就是不能放任这样的情况,而是要发挥引导作用,让文艺作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看看俺适不适合做学者。
你列举的这个分级理论有几个人采信?
强迫使用团体票的办法不是一种好方法,最终票房不会被承认。
为什么老百姓会去看《芳华》这种片子?只能说冯小刚张艺谋太狡猾?还是电影局第一次下架的广告配合太给力?
不是说卖座率,我觉得这么分级挺直观的。
在那里几个主要角色如善良温柔的马樱花,豪迈能干的海喜喜,认真负责的生产队长都是正面的劳动人民形象.反面角色基本就一个堕落变质的劳改右派.其对主人公"我"的批判分析也诚恳到位,可以说三观既正,文笔一流,绝对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让他和大卖座片一起排试试?
像王朔,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以及年轻一些的高晓松等人,以及很多当时的文艺演员,在过去比其他普通老百姓更早接触西方的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他们的精神圣地是美国,是好莱坞。所以他们的三观和实践是非常清晰的三部曲:1=批判工农文艺思想对他们的压抑和迫害,2=宣传他们所了解理解的西方文艺思潮,3=把中国本土的大众文艺包装成好莱坞形式向好莱坞交考卷,希望拿奖拿高分。但他们认识不到文艺的根本是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更不是一味的模仿和变相模仿,要一批二立,而不是仅仅东施效颦,也不是邯郸学步。就是必须要挖掘出自己民族的独特核心价值,并以文艺形式让世界接受,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是高级作品。文艺思想也是有专利的,西方思想是西方人发明的,他们向你宣传,让你得点小甜头可以,但要学生超过老师是绝没可能的,一般意义的玩票可以,成为大师就绝没可能。
还有很多文革高峰时期讲搞建设,斗私批修的老作品,也翻拍更有价值,轰动和票房更不得了,可惜中宣部这关更过不了。
艺术性思想性俱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