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民随笔——我眼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办法 -- silencsrv
90年代就出现了澳大利亚矿石比鞍钢自己的矿要便宜的情况,但鞍钢没法大规模用,否则自己的铁矿倒了人怎么办。。。
不过要真是90年代扔了自己的铁矿全力以赴在营口靠海的地方发展,情况肯定比现在好。。。
30年前东北很多产业是全国第一,现在东北哪个产业敢说自己是全国第一?
抓大放小,小的都扔了,大的也没抓起来。
绝非玩笑,当真是
即便真实存在,以东北的现状,交给东北人做这些事可能是最吃力的吧。这就是我前面说的,给金饭碗也接不住了。
因为苏联比西方要落后,手里的那些民用技术基本就这水平,然后传给我们了。
不过八十年代一般有一批技术引进,到八十年代末产品普遍到了西方六七十年代水平,但加工技术还是老一套,生产设备大幅度更新要等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如果这企业还没垮的话),全部更新完毕也就十年前的事儿。
当然最神的还要数老毛子,那些三十年代水平的东西他们竟然还在产,去考察的老同志都以为自己穿越了。。。
只比宁夏、青海、西藏等等边远民族地区好点,说明落后太多,也说明如果方法得当,潜力也是很大的。
东北的特点是全而不精,有矿,但不是最好的精矿,有人有粮,但严寒下的劳动力成本过高,而且靠海,有利于产品输出。但世界还是片状化,流通成本高昂的现实下,巴西有矿无人,江南有人无矿。从而让东北突显的综合优势巨大。
在全球化下,世界联通变得简单、方便,运输成本不再制约世界连通。各地就会突显自己的最优势。
东北矿比不过巴西,人口生存环境比不过江南。不败是无天理的。
吉林报告,正在看正文,大体上是支持他的观点,特别是要搞轻工业的观点。
而是发展不起来。你说的东北第三产业非常落后就是因为气候原因。比如早饭,一进关基本上都在外边吃,但东北就大部分在家吃。几个月的天寒地冻严重制约了人们逛街的热情
我大学毕业后在苏修援建的反应堆上工作,刚刚完成自主升级改造,部分仪表已经换成国产仪表,部分关键参数还是以前苏修的仪表,这时距离落成大约25年左右了。
从外形来看,国产的小巧灵,苏修留下的傻大粗。国产大约10cm*3cm,自带记录纸记录。苏修的40cm*20cm,还是转盘指针型的。但是苏修的很稳定,抄表简单,国产仪表指针震荡,抄表时需要根据振幅取一下中。后来我转到it行业,知道国产仪表简单加电容电路滤一下波就没有问题了,可是当时生产厂家只有这个水平。
有一次,李鹏来单位视察(副总理?),摸着苏修的仪表,说:这些你们还留着?看着很亲切。我们单位可能为了表现先进性说:正在更新中。可是过一二年我离开时也没换。
想起来了,两种仪表噪声表现也不一样,国产仪表噪音偏高频,声尖而细,苏修仪表低频而粗。我本人本来是夜猫子型的,上晚班应该没问题,但在操纵室值班不行,仪表噪声和值班的单调太厉害,靠浓茶+咖啡才能熬过来。
8月23日,一场关于东北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的争论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团队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吉林报告》)称,吉林应转变重工业赶超战略思维而率先弥补轻工业短板。随即,有券商经济学家提出异议,反对吉林发展轻纺、家电等轻工业。
我看了概要,全文下了,没看。
一般来说,重工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投资大,回收长,就业人口少。轻工业则相反。这个大家应该不会有大的异议的。另外一点,可能就有人不知道或有异议了:越接近终端使用者,利润越高。
如果只有重工业,没有轻工业,重工业的利润得被日用轻工吃光。我早几天在河里也提过,东北得发展日用轻工,以日韩朝俄为主要目标市场。
至于发展什么,林他们提出家电和轻纺有区域优势,相信他们是经过调研的。
至于这两个市场饱和而不能做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一则,这是两个大市场,太大了,一般多个十个八家公司,占市场总量微不足道。二是这两个市场产品更新变化极快,不存在自然垄断和先入为主。第三,真的饱和了吗?
上海是轻工业为主。东北重工业产品被清出市场,经济受到上海显然比上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