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顾剑二战风云系列】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 顾剑

共:💬5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顾剑二战风云系列】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顾剑

其实在下对二战空军的题材本是一知半解,查阅资料和写文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前一段时间完成了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的文章之后,发现手边还有多余的资料可以加以运用,同时,有两篇旧作“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军衔和权力来源”,和“德国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毛奇元帅”(那是我的欧洲近古名将传系列的最后一篇),基本上把普鲁士-德意志陆军总参谋部的渊源作了个交代,这次就起意写个空军总参谋长的科普小文,也算给以前的文章作个侧面补充吧。好在德国空军1933年才成为独立军种,历任总参谋长一共只有7位,比之陆军总参谋部从沙恩霍斯特数起,不知要容易多少倍。

众所周知,一次大战德国战败以后,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战后魏玛共和国十万人陆军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西克特将军,却仍然秘密地在军官团中保留了一部分飞行骨干,作为将来有朝一日德国空中力量东山再起的种子。在二十年代,德国空军的军官在苏联和意大利秘密训练。1933年希特勒上台,戈林出任帝国航空部长,汉莎航空公司总裁米尔希(Milch)出任航空部国务秘书,空军开始全面重振军备,但是此时德国空军的存在还是秘密的。米尔希在德文里是牛奶milk的意思,有些文章说在纳粹里面有犹太人元帅,就是指的他了。作为德国空军二号人物,米尔希虽然不是总参谋长,但也不能不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说米尔希是犹太人,可以说此事可真可假: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不是,按照犹太教传统,犹太人是从母亲那边算的;可是根据纳粹的标准,只要有八分之一犹太血统就算犹太人。可是米尔希的工作能力太强了,空军建设少不了此人,在戈林授意下,德国政府搞了份调查报告,宣称米尔希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他母亲与一位纯雅利安人,男爵贝尔(Hermann Von Bier)的婚外私生子。这样,犹太人的米尔希就成了纯种雅利安人。

“荣誉非犹太人”米尔希的确是一位管理天才。他在一次大战时也是飞行员出身,升至上尉。战后脱下军装,先在警察部队干了一段时间,1921年加入容克航空公司,8年以后,当容克航空公司和另一家劳埃德公司合并组成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时候,米尔希已经是汉莎航空公司的总裁了。1933年,米尔希出任航空部国务秘书。在议会内阁制的欧洲国家,各部的部长是执政党的政客,他可能不懂部里的业务,如果选举失败,也可能很快换人,所以各部的国务秘书才是真正主管部里事务的业务骨干,也就是常务副部长。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国内播出过一个英国政治讽刺系列喜剧,叫作“是,大臣”,就是讲那些公务员国务秘书们是怎么上下其手,糊弄那些政客大臣们的。米尔希作为戈林的副手,可以说是帝国航空部真正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但是他强悍揽权的作风,使得历任空军总参谋长都很难工作。在戈林和米尔希要求下,时任国防部长步兵将军勃洛姆堡(后来的元帅)把军队中保留的航空骨干,外加一大批相当优秀的陆军总参谋部军官,都转入航空部。威弗尔上校就是这样进入空军的。

第一任空军总参谋长威弗尔 (Walter Wever,1933年9月到1936年6月3日)

严格地说,1933年德国空军虽然成立了,但是对外仍旧保密,名称上也不存在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头衔。但是帝国航空部下设空军指挥部(Air Command Office)实质上已经是空军总参谋部,而从陆军总参谋部转入空军的威弗尔上校,是第一任事实上的空军总参谋长。在三年之内,他很快晋升到中将军衔。

瓦尔特。威弗尔在进入空军之前,就已经在陆军总参谋军官中声誉鹊起。他1887年生于波森(Posen,现在属於波兰),1905年参军做陆军见习军官,一次大战中1914年在西线服役,1915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上尉,1917年当鲁登道夫的副官。战后留在军队,1926年晋升少校,1930年晋升中校,担任陆军总参训练部长。1933年转入空军当总参谋长时晋升一级成为上校,但是他算半路出家,并没有航空经验,也不会飞行。

所谓能者无所不能,威弗尔尽管1933年进入空军才学会的飞行,可是凭借他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成了历任空军总参谋长里唯一被方方面面赞扬有加的人物,更主要的是,他是唯一主张发展战略空军的早期领导人。因为威弗尔是铁杆亲纳粹的军官,熟读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他相信,苏联才是德国真正和最大的敌人,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按照这种思想,一旦和苏联的战争爆发,为了能够轰炸苏联后方直至乌拉尔山脉的广阔腹地,德国必须大力发展四引擎重型远程轰炸机,组成战略空军。不管他的战略预见是否正确,至少战后英美的历史著作都认为,缺乏战略空军而过分强调战场支援,是德国空军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但是笔者本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的详细评论请见拙作里希特霍芬小传的结尾部分)。那么按照这个观点,威弗尔是当时德国空军唯一具有战略远见的领导人。

威弗尔出任总参谋长的三年,是德国空军草创,各项组织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空军总参谋部隶属于帝国航空部,直到威弗尔死后的1937年凯塞林当总参谋长的时期才独立出来。威弗尔必须向戈林和米尔希报告,而他不但能力出众,而且人际关系处得非常之好,跟戈林,米尔希,各部队和空军军区指挥官象施佩勒等人都能合作融洽。这在空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三十年代的戈林是个容易相处的老板,因为胖子戈林个性懒散而幽默,喜欢跟部下吹牛,在希特勒那里又一言九鼎,一般不过问空军的具体事务,下级碰到什么财政困难,给戈林打个招呼,戈林上希特勒那里一说,钱就来了。这样一个给钱大方又不管事的老板,下级不爱戴才怪。更何况,戈林本人是一战的王牌飞行员,击落过22架敌机,被手下飞行员出身的军官看作是“自己人” 。难说话的是二老板米尔希。首先,米尔希不是战斗机飞行员,是从民航过来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比较敏感,揽权也更严重。而且米尔希是个能力很强的行政官员,事无巨细都想过问,这样一来,后面历任空军总参谋长跟米尔希的关系都非常紧张。只有威弗尔例外,他在空军草创的阶段,与‘米尔希通力合作,德国空军的建制和作战原则,以及后来著名的几个成功机型,象梅塞施米特Me109,“斯图卡”容克Ju87,都是这个时代发展成形的。威弗尔还创建了培养空军高级指挥参谋军官的空军战争学院Air War Academy。1935年3月,希特勒正式对外宣布废除凡尔塞条约,并承认德国空军的存在。

威弗尔作为总参谋长,被后来的所有人交口称赞。他只有一个缺点,他加入空军以后才学会飞行,不是熟练的飞行员,而就是这个缺点要了他的命:1936年6月3日他自己驾驶飞机去空军军官学校作讲演,然后又急着赶回柏林参加一战英雄利茨曼(Karl Litzman)将军的葬礼,匆忙之中,威弗尔忘了起飞前对飞机作例行检查,未发现飞机副翼锁住(Aileron lock is engaged) ,结果他驾驶的亨克尔He70飞机刚刚起飞,就在跑道尽头不远处带着满载的油箱坠毁爆炸了。听到威弗尔坠机身亡的消息,据说戈林当场象个小孩一样哭出来。就这样,德国空军失去了最有远见的战略家,可能也是最称职的一任总参谋长。他失事后仅仅几周,1936年8月1日,空军指挥部正式改成空军总参谋部,第一任不仅有实而且有名的总参谋长是凯塞林。

第二任总参谋长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936年6月5日到1937年5月31日)

凯塞林后来在第二航空队司令和南线总司令的任上,在波兰,法国,东线,和意大利战场都是战功赫赫,不但晋升为元帅,而且获得最高战功勋章,佩钻石双剑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我打算以后有机会专门写凯塞林的传记文章,在这里,只是简略讲他在战前担任空军总参谋长一年内的事情。凯塞林从陆军转入空军的时候并不情愿。他是巴伐利亚人,生于1885年,父亲是教师,并非贵族,父母还是近亲通婚。1904年凯塞林加入巴伐利亚第2炮兵团,之后接受过炮兵校射气球观察员的训练。一战当中1915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是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巴伐利亚王太子鲁普雷希特的炮兵参谋,然后在巴伐利亚第2军和第3军分别担任过军需主任和情报处长。一战以后,凯塞林上尉一直留在巴伐利亚炮兵团和陆军总参谋部,晋升到中校,期间还去苏联接受过秘密航空训练。1932年,凯塞林上校担任第4炮兵团团长,有了独立指挥一个团的位置,凯塞林心满意足,所以1933年接到转入空军出任空军后勤建设办公室主任的调令时,非常不情愿。但是在急剧扩张的空军中,凯塞林晋升机会却更快,所管辖的范围也更大:他以上校军衔主管整个空军的预算,基建,后勤供应,一年以后1934年10月晋升为少将,1936年4月晋升中将,两个月后,出任总参谋长。

新任空军总参谋长凯塞林中将个性强悍,并不特别善於与人相处,尤其不买米尔希的帐。米尔希虽然非常能干,而且同时拥有航空部国务秘书,空军副总司令,和空军总监头衔,还有航空兵将军军衔,但是在凯塞林看来,米尔希不是真正的军人出身,只是等因奉此的文员而已,应该管好自己那一摊行政工作,不要干涉军队事务。1936年,米尔希因为空军第3训练大队辖下训练事故太高,准备军法审判大队长耶舒恩内克少校,被总参谋长凯塞林一口拒绝。凯塞林甚至敢当面教训米尔希“管你自己的民航去” 。后来英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德,凯塞林指责米尔希有叛国言行,理由是米尔希告诉英国人的东西太多了。米尔希那方面姿态倒是比较高,至少后来在人事安排方面,没有给凯塞林来个秋后算帐。戈林呢?他把米尔希看作对自己总司令地位潜在的竞争者,乐得米尔希与凯塞林不和,装做看不见,来个撒手不管。

在凯塞林的一年总参谋长任期内,德国空军有三件大事。他上任三个星期,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空军组建兀鹰军团开赴西班牙,在战争当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另一个成就,是在凯塞林任期内空军创建伞兵部队,后来成为战争中的精锐。其他空军地面部队,象高炮,探照灯部队也急速发展。凯塞林作为空军参谋长办的第三件大事影响深远,他停止了威弗尔任期内上马的容克89,道尼尔19两项四引擎远程战略轰炸机项目。也许是凯塞林一开始在空军主管预算和后勤的背景关系,他对所谓“乌拉尔轰炸机工程”所需要耗费的巨额原料,燃料,和人力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上任伊始就强烈主张Ju89和Do19两个项目下马。这次,米尔希与凯塞林难得地观点一致,一拍即和,从此直至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再也没有认真发展过战略轰炸机。可以说,德国空军向单纯战术空军转变的进程,由凯塞林始。还是在1937年,空军总参谋部直接向戈林汇报。米尔希则作为航空部国务秘书主管民航和一切空军的行政事务,因为他还保有空军副总司令和空军总监职务。这样至少从隶属关系上讲,凯塞林作为空军总参谋长,取得了和米尔希平行的地位。与凯塞林和米尔希地位平行的,还有乌德特主管的空军装备研制采购部,也直接向戈林负责。

凯塞林是个比较单纯的军人,他很快就厌恶了和米尔希在空军内部针锋相对的权力斗争,一年以后主动辞职。卸任之后,凯塞林晋升航空兵将军军衔,出任空军第3军区司令。在波兰战役中,凯塞林担任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航空队司令,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中,凯塞林作为第2航空队司令均担任主攻,而且是各航空队司令中表现最为优异者,于法国战役之后越过上将军衔,直接晋升陆军元帅。随着他的第2航空队从东线中央被抽调至地中海战场,凯塞林出任南线最高司令官,在意大利战场以绝对劣势的陆空兵力节节抗击英美盟军,建立了极大声誉。凯塞林的作战经历,我以后会写专文。这里就不赘述了。凯塞林在第三帝国的最后日子里被希特勒任命指挥整个西线,战后被判处枪决,后来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出狱,1960年死于心脏病。他著有回忆录“战士的记录”(A Soldier’s Record) 。

第三任总参谋长施通普夫(Hans-Jurgen Stumpff,1937年6月1日到1939年1月31日)

凯塞林辞职以后,戈林考虑的空军总参谋长继任人选,首先是陆军中将哈尔德(后来二战初期的陆军总参谋长) ,其次陆军上校约德尔(后来的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 ,但是两位陆军军官都知道空军机构复杂权力斗争严重,一口拒绝来趟这浑水。於是空军人事部长施通普夫少将出任第三任总参谋长,并于两个月后晋升中将军衔。当时,空军人事部跟总参谋部一样也是直属戈林的独立部门。施通普夫算是平行调动。施通普夫生于1889年,1907年入伍当步兵军官,一战以后一直留在陆军。与前两任总参谋长威弗尔和凯塞林一样,施通普夫也是1933年以上校军衔从陆军转入空军的,一开始就担任空军人事部长。他也知道米尔希不好相处,最初也不愿意当这个总参谋长。而在戈林心目中,施通普夫本来也是个过渡人物,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戈林内心对凯塞林,施通普夫,施佩勒这样精通空军业务资历又深的下属,潜意识上也存有一份自卑心理,因为他很少过问空军具体事务,在技术层面已经落伍了,因此怕这些资深下属不好控制。戈林真正希望的,是一位年轻资历浅能力强的总参谋长,比较听话。第二个原因,戈林已经开始感觉到精力充沛的米尔希对他的宝座构成威胁,想方设法分去一部分米尔希的权力。所以空军总参谋长跟副总司令米尔希越敌对越好。而施通普夫呢,老好人一个,虽然对米尔希的强势作风不满,但是仍然努力与其合作,这方面很难合乎戈林的理想。

施通普夫任内,德国空军又经过几次改组。空军总参谋部正式从帝国航空部独立出来,取得跟米尔希平行的地位。乌德特的装备研制采购部也平行于航空部和总参谋部。1937年后半年和1938年,有一度空军人事,训练,通讯三个部门也独立出来,直接向戈林汇报。这都是戈林采取的逐步削弱米尔希权力的步骤。不过战前1939年的改组,这三个部门仍旧还是划归米尔希的航空部管辖。

施通普夫当总参谋长的这几年比较平稳,在任上于1938年11月1日晋升航空兵将军。他也试图尽量跟米尔希合作,把德国空军内部这些林立的山头理出头绪,但是并不十分成功,空军的军政军令仍然不统一,而且有越来越乱的趋势。

1939年1月施通普夫卸任,还感到轻松愉快。他卸任以后去当了米尔希手下的空军防空部部长,在这个位置上呆到战争爆发并渡过了波兰战役期间。1940年法国战役之前,因为西线第2航空队的两名少校搭乘飞机误降在比利时境内,泄露了德军西线进攻计划,希特勒大发雷霆,撤了第2航空队司令Felmy将军的职,从波兰占领区调来第1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将军继任第2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调往波兰接替凯塞林任第1航空队司令。就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希特勒决定入侵北欧丹麦和挪威,进攻挪威的部队,是由陆军第21军升级而来的第21集群,后来改称挪威集团军,司令官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Falkenhorst) ,负责支援的空军是盖斯勒(Geisler)的第10航空军,直属最高统帅部。挪威战役一开始德军进展顺利,直到4月份英国派出强大舰队,护送陆军在挪威登陆,并重创德国海军,夺回战役主动权,包围了北部城市纳尔维克(Narvik) ,德军第3山地师师长迪特尔(Dietl)死守纳尔维克,一度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更有效地指挥在挪威的行动,德国空军新组建第5航空队,施通普夫出任航空队司令,直接统一指挥挪威的德国空军,并负责从空中补给迪特尔的被围部队。随着西线法国战役全面展开,英国已经顾不上挪威作战,6月从僵持的挪威战场撤军。6月8日,挪威战役以德军的胜利正式告终。

法国战役胜利之后,7月19日第5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晋升为四星上将。在随后进行的不列颠空战中,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担任助攻。他手下只有一个盖斯勒的第10航空军,总共4个联队,其中还有一个Me109战斗机联队,因为航程太短飞不到英国,无法参与进攻。施通普夫其余3个联队总共有138架He111和Ju88轰炸机,由37架双发动机的Me110战斗机提供护航,轰炸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不列颠战役的主战场在英格兰东南,主角是西欧的凯塞林第2航空队和施佩勒第3航空队。而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只在8月15日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出击,结果笨重的Me110根本无法有效护卫轰炸机,一下子损失了7架Me110,16架He111和6架Ju88轰炸机,占出动总数的16%。此后第5航空队再也没有参加不列颠战役。

随后东线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驻挪威的第5航空队只是部分参与:施通普夫的参谋长尼尔森上校(Nielsen)兼任空军Kirkenes指挥部司令,负责支援挪威集团军(后改称第20山地集团军)出兵攻击苏联北海港口。1941年6月,整个第5航空队只有10架轰炸机,3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10架Me109战斗机和20架侦察机,总共70架作战飞机,处於非常次要的地位。在1942年的战争中,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的主要任务,是从挪威出发,拦截由英国与苏联北海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往来的护航运输船队。为此,施通普夫拥有一个大队福克沃尔夫FW200“兀鹰”式远程侦察轰炸机,主要基地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Trondheim) ,整个战争期间,这种飞机也只生产了276架。另外,施通普夫还拥有60架Ju88反舰轰炸机,30架斯图卡,30架Me109战斗机。

北海航线绞杀战的高潮在1942年。2月份,盟军PQ12护航队得以毫发无伤地抵达苏联。之后PQ13护航队过早地分散,结果被容克88击沉2艘运输船,潜艇和驱逐舰击沉3艘,后来在苏联港内,德军轰炸机又击沉2艘商船。PQ14护航队运气不佳,撞入北海浮冰群,16艘商船受损返回英国,德国潜艇击沉1艘。PQ15出发时德军早已侦知,可是正好大部分容克88飞机飞返德国整修,仅用鱼雷机击沉3艘商船。1942年5月的PQ16船队损失惨重,7艘商船沉没。真正的灾难是7月份著名的PQ17船队,当35艘商船在冰岛编组护航队时,第5航空队仅容克88已经拥有103架,正虎视眈眈严阵以待。7月4日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之下,伦敦命令PQ17护航队分散,结果8艘货轮被空军击沉,9艘被潜艇击沉,7艘由潜艇和飞机联合击沉,33艘商船仅11艘到达目的地,外加两艘医院船。总共击沉吨位达到14万4千吨,送到海底的物资中包括259架飞机和430辆坦克。这个重大损失使北海运输线停顿3个月之久。当护航队恢复的时候,盟军充分吸取教训,派遣护航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掩护。PQ18船队的40艘商船损失了13艘,但是第5航空队也被击落40架飞机。此后,第5航空队大量飞机被抽调去地中海战场,实力急剧下降,盟军加强了护航兵力和航母空中掩护,挪威的德国空军渐渐无所作为。

施通普夫在平静的次要战场挪威呆到1943年秋,夜间战斗机司令卡姆胡贝尔(Kammhuber,战后西德空军司令)中将前来接替他的职务。施通普夫出任新成立的“帝国航空队”司令,担负德国本土防空重任,主力是施密特(Schimd)的第1战斗机军(原第12航空军) ,有第1,2,3,7四个战斗机师。当时帝国航空队在施魏因富特(Schweinfut)和柏林等地曾经重创英美重型轰炸机群,但是从1944年2月,美军投入新式野马P51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的航程足够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德军战斗机必须同时面临轰炸机编队强大的自卫火力和性能更优异,数量占优势的护航战斗机,损失开始直线上升,直至消耗殆尽。

战争最后阶段,1945年4月,德国空军作战序列再次大改组,东线格莱姆上将(Greim,最后一位德军元帅和空军总司令)的第6航空队合并了由原第4航空队缩编而来的空军第4指挥部,原第3航空队缩编的西线指挥部,和第7航空军。而施通普夫的帝国航空队合并了空军东北指挥部(原第2航空军) ,第14航空师,第1第2战斗机师。基本上,德国空军全军由施通普夫和格莱姆分别指挥,格莱姆负责对付东线,施通普夫面对西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施通普夫作为空军代表,跟海军代表弗赖堡上将,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元帅一起,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施通普夫战后在盟军战俘营里呆到1947年10月,释放之后活到1968年病逝。他没有著述存世。

第四任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Hans Jeschonnek,1939年2月1日到1943年8月19日)

耶舒恩内克是7任总参谋长里面任期最长也最重要的一位。在耶舒恩内克时期,德国空军经历了波兰,法国,巴尔干,东线的辉煌顶峰,最终衰落也始于这个时期。对德国空军的崛起和衰落,耶舒恩内克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前文说过,自从凯塞林辞职,戈林就一直想任命一个年轻好驾驭的总参谋长,最好还要跟米尔希为敌,牵制米尔希的野心。所以施通普夫不过是一个临时人选,耶舒恩内克才是最合适的。首先,耶舒恩内克的确年轻资历浅,他生于1899年,任总参谋长时才40岁,之前是上校军衔,上任后才升为少将。其次,耶舒恩内克是个狂热的纳粹份子,发自内心地信仰希特勒的一些主张。第3,耶舒恩内克尽管年轻,已经在空军参谋部内部享有能力出众,智力过人的美誉了,他的工作能力极强,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将军曾经把他当作未来总参谋长的苗子培养。只是威弗尔当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早死,这个“苗子”这么快就要正式接班了。最后,也是对戈林来说最微妙的一点,是耶舒恩内克与米尔希曾经是好朋友,但是反目成仇。凯塞林当总参谋长的时代,米尔希就曾经借口训练事故居高不下,要军法审判当时还是大队长的耶舒恩内克少校,被凯塞林一口回绝。我并不清楚这两个好友之间为了什么反目成仇,但是这一点对戈林来说,绝对是任命总参谋长时考虑的因素。

耶舒恩内克是东普鲁士人,父亲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哥哥在一次大战以后的秘密空军里面很有名气,1929年死于飞行事故。耶舒恩内克15岁半就参军学习飞行,1917年当上战斗机飞行员,打下过两架敌机。战后1923年在陆军军械部工作,1928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1933年转入空军的时候,威弗尔,凯塞林,施通普夫等人都是上校了,耶舒恩内克还是中尉,给米尔希当副官。1934年升上尉。从少尉到上尉的这两级,耶舒恩内克花了17年时间。但此后8年之内,耶舒恩内克从上尉晋升至四星上将。他在指挥参谋业务上的才华,在空军参谋部里是公认的,1938年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但是耶舒恩内克的资历太浅,作为“坐直升飞机提拔上来”的总参谋长,根本镇不住象凯塞林,施佩勒这些前线的统兵大将,不好开展工作,而在与自己资历相仿的下级当中,耶舒恩内克的个性也不善交际,他又升得太快,没有什么朋友,这种孤独的个性为他后来自杀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重要的空军将领之中,只有里希特霍芬和耶舒恩内克有比较好的私人关系,可能因为里希特霍芬和耶舒恩内克的资历差不多(1938年都是上校,1939年晋升少将) ,而且里希特霍芬拥有在西班牙兀鹰军团作战的英雄经历吧,耶舒恩内克几乎对里希特霍芬言听计从。在拙作里希特霍芬传记里提到过,里原先是战略空军派,自从西班牙内战以后,成了近战航空兵最权威的专家和最坚定的鼓吹者。他的观点,直接通过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影响整个空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体系。

作为一位总参谋长,应该对战略问题有自己独到而精深的见解。我认为耶舒恩内克在这方面并不合格:他过於盲从元首的战略见解,元首说战争将是短期的,可以速胜,好,空军就不做任何长期战争的打算。公平地说,当时不但空军,整个德军的战争思想就是建立在速胜的闪电战基础之上的,这个不应单单去指责耶舒恩内克。而且就德国的资源情况来说,除了根本不战,速胜是唯一合理的军事思想。但是作为总参谋部来说,你至少要对万一战争拖延有个应急准备啊,这是参谋部的职责,至少在后备飞行员训练,新机型的研制生产这些方面做些长远计划吧,在名将毛奇手里成型的普鲁士总参谋部制度,一直以来就是干这个战争计划工作的。可是当德军入侵波兰的时候,耶舒恩内克从一开始就把各个飞行训练学校划归各空军军区和航空队管辖,让航空队司令们可以自由从训练学校抽调学员和教官补充前线,完全是一个“今天全力以赴,明天不过日子了”的姿态。德国陆军就没有在这么早的时间就开始竭泽而渔。

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以德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德军在敦克尔克的停顿,空军方面戈林可以说是唯一的责任者,因为米尔希,耶舒恩内克,和前线的凯塞林都强烈反对这个决定。里希特霍芬把电话直接打给耶舒恩内克抗议,但是所有这些人都无法改变元首和戈林的决心。整个法国战役虽然是一场出乎所有人意外的大捷,但是后备力量薄弱的德国空军已经开始有捉襟见肘之感:法国战役空军损失1389架作战飞机。盟军一方的损失估计在3千架以上,包括英国远征军的854架飞机,占皇家空军实力的40%,所有派往欧洲的英国空军中队都起码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很多中队完全损失了。法国人呢,损失虽多,但是按照百分比并没有什么狼狈:整个战役期间,法国空军接收的新飞机,比损失的还多,实际上法国空军在投降的时候所拥有的飞机比开战时还稍微多一点,在法国南部还有4200架飞机。法国人是被打掉了胜利的信心,打掉了胆气。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希特勒大赏诸将,耶舒恩内克跳过中将军衔,直接晋升航空兵将军。当时的空军,只有米尔希元帅一个人对英国有清醒的预测。在敦克尔克的海滩上他对空军作战部长冯。瓦尔道(Waldau,后来的北非空军指挥官)私下里说,只要给英国人3到4周的时间,他们还能恢复过来,重新成为劲敌。

之后的不列颠战役证实了米尔希的预见,空军总参谋部调集凯塞林第2,施佩勒第3,和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参战。除了施通普夫以外,主力在西欧的两个航空队总共有1232架轰炸机,406架斯图卡,由282架Me110和813架Me109护航。战幕于8月13日拉开。具体的进程有很多专著描述,在下就不赘述。一般认为,此战真正的转折点在於9月初希特勒命令空军把主攻目标从皇家空军,转移到对伦敦的轰炸,给了英国喘息的机会。当时作出这项决定的时候,耶舒恩内克坚决支持希特勒,反而是戈林比较清醒。戈林曾经问耶舒恩内克“如果英国空军集中轰炸柏林,你认为我们会投降吗?如果不会,你又凭什么认为英国会因为轰炸伦敦而投降呢?” 耶舒恩内克只好答以“英国人软弱,没有跟我们一样的战斗意志”。由此可以看出,耶舒恩内克对希特勒的教条是真正从骨子里相信的。

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9月17日正式取消,但是9月14日大家都已经知道不列颠之战取胜无望,戈林和耶舒恩内克离开前线开始休假。1941年德国全力以赴准备进攻苏联,耶舒恩内克还是元首的忠实支持者,他在日记中写到“总算有一场正义的战争了” 。与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一样,耶舒恩内克坚信德国真正的敌人是布尔什维克,与英法作战都是不得已的战争。戈林和米尔希却不那么高兴。戈林主张德国应该把战略重点放在地中海地区,而米尔希则忧心忡忡于德国可能会被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米尔希作为空军总监,曾经提醒耶舒恩内克要准备冬装,耶舒恩内克衷心地相信希特勒那个在冬天到来之前战而胜之的许诺,对冬季装备根本听不进去。还好米尔希知道未雨绸缪,亲自过问为空军准备了80万套冬衣和绒毛皮靴。后来德国陆军将领的回忆录中,多有对德军在1941年冬天冬装准备不足啧有烦言者,有些回忆录认为空军有充足的冬季装备是希特勒偏心优先供应空军的结果。其实空军能够渡过那难熬的第一个冬天,全仗米尔希个人的远见和安排。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德国空军在东线以凯勒上将(Keller)的第一航空队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勒尔上将的第4航空队支援南方集团军群,总共284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1910架,占空军总兵力的59%。其他战场上,西线施佩勒元帅的第3航空队有660架飞机,负责对付英国,挪威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120架飞机(作战飞机70架),地中海战区第10航空军和北非的空军非洲指挥部总共合计370架飞机,本土只留190架作战飞机。1941年的东线作战获得巨大成功,有些战果连德国人自己都难以置信。据说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在第一个月就获得击毁苏军飞机1千架以上的战果,空军总部不相信,命令重新核查,凯塞林本人也不相信,特别嘱咐核查战果要严格,结果重新统计出来的击落数,比第一次还要多。

总体来说,东线空中是由各战场司令官在前线指挥的,耶舒恩内克的总参谋部作用不大。这种情况直到1941年底42年初苏军冬季大反攻起了变化。在著名的德米扬斯(Demyansk)防御战中,德国第2步兵军被苏军合围,希特勒下达著名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责成空军总参谋部为包围圈里的10万部队空中补给所需的至少每天30吨的各种物资。为了实施空运,耶舒恩内克指派Fritz Morzik上校去第1航空队全权指挥16个运输机大队,以每小时10至15架次的速度,全天候日夜不断地穿梭运输。这次空运相当成功,从2月底发动空运,到4月20日解围,日均运输量302吨,但是空军也损失了271架宝贵的容克52运输机。这大大削弱了8个月后斯大林格勒空运可以动用的运输机力量。

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前,东线空军总共有2750架飞机,占整个空军4262架飞机的64%,战线中段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调往地中海,凯塞林也升任南线总司令,不单单指挥空军。东线中段则代之以格莱姆的空军东方指挥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后,一开始耶舒恩内克支持希特勒以空运支撑包围圈内第6集团军死守的决定,但是前线新任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打来电话,明白无误地告知肯定没有成功希望。耶舒恩内克一直对里希特霍芬言听计从,因之也改变了立场,但是希特勒的决定不可动摇。事实上,不但里希特霍芬没有做到用空运来充分补给被围德军,后来希特勒派米尔希亲自去前线坐镇,统一协调空运,米尔希也真卖力,他的座车与火车相撞,自己脑振荡加上数根肋骨骨折的情况下,还上半身打着石膏固定,躺在司令部的床上指挥空运。就连这样超人的努力,也归于失败。斯大林格勒德军投降以后,戈林要为自己落空的保证找一个替罪羊,找上了耶舒恩内克,准备对总参谋长进行军法审判。希特勒制止了戈林,宣称自己承担失败的一切责任。私下里,希特勒指责戈林应该为此负责。

1942年和1943年,作为统辖全军的空军总参谋长,除了在斯大林格勒空运期间,耶舒恩内克一般不用过问东线作战具体部署,这些由前线指挥官负责。耶舒恩内克真正的大麻烦在于越来越严重的本土防空作战形势。1942年3月28日至29日夜间,皇家空军第一次对德国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此前的轰炸规模不大,主要是骚扰性的士气轰炸) ,打击海港城市吕贝克(Luebeck) ,然后是罗斯托克(Rostock) ,5月间以1千架轰炸机的规模打击科隆,6月再次发动千机大轰炸,打击不莱梅。8月17日,18架美国空军B17空中堡垒在白天空袭Rouen市,规模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标志着美军强大的物力开始投入欧洲天空争夺战。在1942年,德国空军总参谋部对本土防空形势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耶舒恩内克觉得投入360架战斗机保卫帝国领空太多了,因为东线和地中海都需要这些飞机。1942年后半年和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本土防空由韦斯上校(Weise)的空军中央指挥所,高炮部队,和卡姆胡贝尔第12航空军的夜间战斗机共同负责。时至1943年,美国战略空军全面投入空袭德国,跟英国皇家空军形成了一个专门在白天进行大编队精确轰炸,一个专门在夜间对城市大面积目标进行恐怖轰炸的分工。耶舒恩内克终於转变看法,开始把本土防空放到优先地位来。最恐怖的空袭发生在从7月24日开始的9天里,英美空军出动数千架次重型轰炸机连续空袭汉堡市,造成平民5万人死亡,4万受伤,1百万居民逃离城市无家可归,其规模直追后来的广岛长崎原子弹。在欧洲战场,要到1945年空袭德累斯顿才能再次见到对一个人口中心如此大规模地毁灭。经此一役,本土防空应该居于最高优先的地位,成了空军高层将领的共识。但是希特勒一方面坚决否认防御优先的原则,命令生产更多的轰炸机报复性空袭英国,一方面公开指责整个空军领导层,大骂空军无能,完全不值得元首的信赖。在这一个多月里,希特勒几次召见戈林大发雷霆,而戈林每次都试图把责任推给耶舒恩内克。希特勒呢,其实心里知道戈林这些年生活腐化,没有负起领导空军的职责,耶舒恩内克至少是个任劳任怨在实干的人物,因此越来越多地越过戈林直接与耶舒恩内克交流。而戈林对耶舒恩内克恶意渐起,往往通过身边的一个亲信小圈子,来向耶舒恩内克的下属直接发号施令。惨烈的本土空战形势和与戈林的紧张关系,是把耶舒恩内克的神经逼到崩溃的两个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导致耶舒恩内克自杀的重要原因,是对希特勒信仰的崩溃。耶舒恩内克一直是狂热的纳粹,希特勒的信仰者。1943年希特勒拒绝把战斗机放到优先地位来保护德国城市的百姓,反而要更多的轰炸机去空袭英国,使得耶舒恩内克心中对元首的信仰,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发生严重抵触。而希特勒在一次次大本营作战会议中指责空军不值得信赖,让耶舒恩内克心里更加难受。希特勒的这些火气,往往是无法自制,也未必就是针对耶舒恩内克来的。事实上不止一次,希特勒在大骂整个空军无能之后,会对耶舒恩内克说一句“当然,这并不包括你在内” 。但是作为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又怎么能没有巨大的压力呢?

作为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另一个重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他意识到从战争开始就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战略错误。处於对元首一再作出速胜保证的信赖,耶舒恩内克从波兰战役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将一切可用的训练部队派上前线,让一线作战兵力达到最大。甚至有一度,各个飞行学校归航空队管辖,这就等於听任前线指挥官随意调用后备力量。到1942年战争明显不可能短期结束,而德军飞行员的后备力量也开始见底了。1943年德军新飞行员补充到部队之前,只经过160小时飞行,而英国皇家空军的新飞行员必须飞满360小时,美军更达到400小时。这些德军新飞行员上战场的时候,根本不能全天候飞行,不会夜间飞行,不会仪表飞行,很多训练科目根本没有学过。随着战争消耗,飞行员后备力量短缺,又逼得耶舒恩内克不得不饮鸠止渴,搜罗更多的飞行学员,尤其是宝贵的飞行教官上前线。现在我们看到二战期间德军那些超级王牌们令人目眩的辉煌战绩,大概无人不知王中之王哈特曼击落352架敌机,也无人不知鲁德尔击毁过5百多辆苏军坦克,但在这些数字后面,还有一个统计:大约四分之一的德军新飞行员,活不过头四次战斗飞行。从整体上说,德国空军的平均素质从1943年就已经落后于英美空军,战争后期德军完全是靠着那些勇敢无畏,技艺娴熟,经验老道的超级王牌们在撑场面。

从战绩上看,那些集中了飞行教官和超级王牌的部队,的确令人感到恐怖:1944年5月,第52战斗机联队庆贺首先打下第8千架敌机,3个月以后,第54战斗机联队的总战绩也到达8千架,到9月份,第52联队击落数达到1万架。但是我却总想起小时候从评书里听来的两句话“瓦罐不离井台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到1943年,英美苏空军不但对德国空军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而且德军主力战斗机Me109也已经在性能上落伍。即便是德军超级王牌也渐渐地被消耗:共击落敌机258架的诺沃特尼(Nowotny,第一个击落数超250的飞行员,最高战功勋章钻石双剑橡叶十字章获得者)于1944年11月被美军击落身亡,目击者描述他坠机的时候“后面象猎狗一样追了一群野马式” 。击落168架敌机的Admeit在东线被苏军地面火力杀死。另一位钻石双剑章获得者,以110架战绩排夜间战斗机第2号王牌的兰特(Helmut Lent)于44年10月坠毁。同月204架战绩的海夫纳(Anton Hafner)阵亡,一天之内击落18架敌机的单日战绩冠军,总成绩173架的兰格(Emil Lang)于44年9月在西线被击落。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很长。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老牌飞行员们是被累死的。而当大批王牌飞行员渐渐寡不敌众地被消耗掉以后,德国空军离死亡的日子也不远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耶舒恩内克忽视飞行员后备力量培训的政策,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身体上说,耶舒恩内克一直受胃痛痉挛的折磨。他想到过离开,1943年曾请求外放担任一个航空队的司令,但是希特勒仍然认为离不开他。以上几个因素加起来,耶舒恩内克承受的心理压力,终於到了临界点。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般的人,工作上或者情绪上有了压力,如果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朋友家人可以倾诉,至少可以找到一条情绪宣泄的途径。而耶舒恩内克恰好是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可以寄托。而他的个性又不善於与人沟通,几年来以很浅的资历身居高位,潜意识中肯定有自卑意识,已经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了用冷嘲热讽和拒人千里来掩饰自己,为自己筑起一道精神壁垒的习惯,因此与总参谋部的下属也处不好。这种人心理压力太大时,会钻牛角尖,其结局,不是杀人就是自杀。耶舒恩内克选择自杀,马加爵选择了滥杀,从心理学的角度,其实耶舒恩内克和马加爵,并非是不可比的。

1943年8月17日,美军空袭施魏因富特和累根斯堡,戈林与耶舒恩内克大吵一架。然后耶舒恩内克骑马去Goldat湖边看野鸭,还和副官喝了一瓶香槟。晚上回家庆祝女儿的生日。这一天,他虽然面无表情,但是举止仍然正常。第2天上午,他还听取空军作战部长迈斯特(Meister)的昨日空袭伤亡汇报,作战部长出去之后不久,耶舒恩内克举枪自杀。他留下了两个字条,一个写着“我无法与帝国元帅一起工作。元首万岁” ,另一个写着“迪辛和勃劳希契不准来参加我的葬礼” 。迪辛少将(Diesing)和勃劳希契上校(Brauchitsch,前陆军总司令的儿子)是戈林的副官。他死后埋葬在拉斯滕堡大本营附近,当局对外宣称的死因是胃病复发。

第五任总参谋长科尔滕(Gunthur Korten,1943年8月25日到1944年7月22日)

新任总参谋长科尔滕已经是航空兵将军军衔了。他跟米尔希的私人关系不错,也受到希特勒的青睐。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16岁的科尔滕是工兵,战后他还接受过体育飞行训练。1934年转入空军,军衔上尉,在米尔希手下工作,同年晋升少校。1936-1937年指挥第122侦察机大队,晋升中校,1938-1940年奥地利空军指挥部参谋长。1940年到1942年,科尔滕少将先后当过第2航空军,第2航空队和第4航空队参谋长。1942年德军发动夏季攻势之时,科尔滕中将得到他的第一个高级指挥职务:空军北方指挥部司令,填补东线中央格莱姆的东方指挥部和南方勒尔上将(后里希特霍芬上将)第4航空队之间的空隙,负责支援陆军B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冲锋的北翼。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曼施泰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科尔滕在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手下当第1航空军军长(曾一度改称空军顿河指挥所),支援德国第1坦克集团军反攻哈尔科夫。随后升任第1航空队司令。可以说他的指挥和参谋履历相当完整。

自从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之后,科尔滕是第一个支持建立战略空军的总参谋长,但是为时已晚,当时的战场形势和资源都不允许。科尔滕任职为时不到一年,这个时期空军作战的重心是本土防空,高层人事则经历了空军总监米尔希退职的大震荡。

作战方面,科尔滕上任正赶上一个比较幸运的时候,经过几次大轰炸,空军对加强本土防空的认识比较一致,希特勒也不积极反对。科尔滕从东线陆续抽调战斗机加强本土防卫,但是这样就丧失了东线对苏联的空中优势。8月24日皇家空军夜袭柏林,被击落56架,31日皇家空军再次夜袭柏林,又被击落47架,9月2日22架。这几次交战,虽然盟军的轰炸目标都被重创,但是从轰炸机损失率来看,却可以说是德军战斗机部队的胜利。这个时期,德军飞行员创造出迎头攻击战术,这样做的坏处是两架飞机以6百英里以上的相对时速接近,极易相撞,不容易瞄准,但是迎头攻击也使得盟军轰炸机的强大自卫火力无从发挥,这种战术只有非常熟练而且胆大心细的飞行员才敢运用。1943年10月,美国空军数次出动大编队进行白天精确轰炸,都损失惨重,14日更是美军的“黑色星期四” ,这天291架美军重型轰炸机空袭施魏因富特,德国战斗机选择美军护航战斗机在德国边境撤离(因为航程短的关系)的时机,全力进攻,击落60架轰炸机,重伤138架,损失率高达62%。此后好几个月,美军对德国的白日精确轰炸不得不停顿。秋季德国空军新建立帝国航空队,由前总参谋长施通普夫出任司令,集中大批战斗机护卫本土城市。但是从1944年2月开始,美军新式P51野马式战斗机的航程已经可以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美军投入大量野马战斗机专门寻找德国空军主力决战,一大批德军所依赖的超级王牌在寡不敌众的空战中被击落阵亡,而新飞行员在薄弱的训练体制下根本顶不上来。德军战斗机部队在消耗战中渐渐流血过多而亡。

空军人事方面,副总司令米尔希元帅在空军和元首大本营的影响力,在1943年初达到顶峰,米尔希曾经两次想取戈林而代之,他劝希特勒象兼陆军总司令一样,兼任空军总司令,实质上打的是自己作空军总司令的算盘。没有证据显示希特勒是否想过自兼空军总司令,但他的确曾经认真考虑过解除戈林的职务,但因为戈林还是他的继承人,希特勒还不想公开羞辱戈林,於是作罢。43年7月戈林知道这件事,把米尔希召到自己的山间别墅,直接当面指责米尔希背叛,於是与米尔希成为死敌。早在1941年,米尔希就很有预见地正确估计本土防空将会面对的严重形势,一直建议希特勒优先生产战斗机保卫帝国。而希特勒对作为防御兵器的战斗机不感兴趣,命令以报复性空袭英国,而不是加强战斗机防御,作为德国遭受空袭的回答。1943年防空形势日益紧张,米尔希跟希特勒的分歧也益愈明显,几次激烈的争吵之后,米尔希渐渐失去希特勒的信任。最后的决裂是因新式Me262喷气式战斗机而起。本来梅塞施米特262是世界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米尔希在向希特勒报功的时候,寄托了对本土防空的厚望。希特勒想要的,是高速轰炸机,於是命令把Me262改造成战斗轰炸机。作为内行,米尔希知道改设计意味着推迟服役,结果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但是又不敢明顶希特勒,於是采取拖延的办法。1944年5月在元首大本营的会议上,希特勒明确问起制造了多少架Me262喷气轰炸机,米尔希不得不告知一架也没有,结果希特勒指责整个空军都在背叛和欺骗他。6月,米尔希元帅被要求辞去空军军备主管和航空部国务秘书的职务,但是仍然保留空军总监职务,处於半退休状态。年底,戈林解除了米尔希最后一个职务,退入后备役。这样,科尔滕的空军总参谋部总算摆脱了一位非常能干却处处揽权的婆婆。

总参谋长科尔滕死于1944年7月20日的谋杀希特勒事件。当时科尔滕正在作战会议上,距离施陶芬堡上校所放置的定时炸弹不过两米,被会议桌上炸下来的木片打进腹部,在医院抢救5天之后死亡。

第六任总参谋长克莱佩(Warner Kreipe,1944年8月1日到1944年10月)

科尔滕死后,希特勒其实想要任命实权人物,东线第6航空队司令格莱姆上将出任总参谋长,以便日后接替戈林的总司令职务。但是戈林看出了这一点,抢先提出自己的人选,又一位年轻资历浅的克莱佩少将。随着总参谋长的任命,克莱佩晋升中将军衔,一个月以后,9月1日晋升航空兵将军。

克莱佩1904年生于汉诺威,出任总参谋长时刚满40岁,跟耶舒恩内克一样。一次大战爆发之时他只有10岁,当然没有打过仗。1922年参军,1923年参加了希特勒在慕尼黑的啤酒馆政变。1925年成为军官。1928年学习飞行,1934年以上尉军衔转入空军,当米尔希的参谋。从1937年到开战前,都是少校侦察机大队长。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空战第一阶段,克莱佩是第2轰炸机联队长,此后调任施佩勒的第3航空队参谋,航空部军备办公室主任,第3航空队作战处长。1941年11月调往东线到1943年,是科尔滕在第1航空军和顿河指挥所的参谋长。出任总参谋长之前,克莱佩少将是柏林的空军训练局局长。

克莱佩在总参谋长位子上只呆了两个月,这次总参谋长呆不下去的原因,不是米尔希,他已经下台了,而是希特勒本人。在米尔希下台,戈林平时又不管事的情况下,空军总参谋长更多是直接与希特勒一起工作,而希特勒在这个阶段也越来越多直接插手空军部署的具体事务,象干涉陆军一样。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元帅曾经说,就连调动一个门口的卫兵也要希特勒批准,无独有偶,帝国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也说过,他想调动大本营门口的一门高射炮也要向希特勒申请。克莱佩一上任,拾起米尔希的观点,要求希特勒批准Me262喷气机作为战斗机尽快投入战斗,几乎马上就与希特勒开始激烈争吵,1944年9月美军空袭达姆施塔特(Darmstadt) ,克莱佩与希特勒最后大吵一架,希特勒勃然大怒,明令禁止新任空军总参谋长走进元首大本营,再也不想看见克莱佩了。9月18日元首要求空军总参谋长辞职,克莱佩又临时代理几周事务,等待后任到职。

克莱佩卸任以后,倒没有受到进一步处罚,于12月被任命为空军战争学院院长。战后克莱佩在西德交通部工作。他没有完整的回忆录,但是有一个短篇回忆“不列颠战役” ,收入William Richardson和Seymour Freidin 编著的The Fatal Decisions一书中。

第七任总参谋长科勒尔(Karl Koller,1944年11月12日到1945年5月8日)

科勒尔是帝国空军第7任也是末任参谋长。他1898年生于巴伐利亚,1914年16岁的时候加入陆军,1917年当上飞行员。战争结束后1919年退役当了16年警察,直到1936年才以少校军衔加入空军,先在空军战争学院接受两年培训,毕业后和战争初期在空军第3军区(后来第3航空队)当作战参谋,1941年升任第3航空队参谋长。后来调往东线一段时间。1943年从东线调回柏林晋升少将,在总参谋长科尔滕手下当作战部长。7月20日谋杀希特勒事件科尔滕被炸死,科勒尔少将也暂时调离柏林,三个月以后被希特勒任命为空军总参谋长,越过中将军衔,直接晋升航空兵将军。科勒尔的履历中没有显赫的战功,而1944年底和1945年东西两线盟国空军的数量质量优势越来越明显,德国已经无力挑战盟军的空中优势。科勒尔即使想有所作为也不可能。科勒尔在柏林战役的最后时刻并未留在希特勒的总理府地堡中,他的办公地点一直在柏林近郊的Wildpart-Werde,空军总参谋部所在地,并经常参加总理府地堡中的希特勒军情汇报会议。按照他本人的速记纪录,科勒尔最后一次见到希特勒是45年4月21日。科勒尔于4月22日至23日凌晨飞出围城,随空军总部转移到伯希特斯加登。正是他给已经先期转移到这里的戈林带来希特勒拒绝撤出柏林并准备自杀的确切细节。这些确切的细节,使得戈林发出了那份询问是不是可以接班的电报,从而导致希特勒命令逮捕戈林。实际上,那份著名电报的措辞,还是科勒尔和戈林的副官勃劳希契上校两个人起草的,但电报中最后回复期限的措辞是戈林本人加上去的。当天夜间科勒尔被希特勒命令逮捕,但几个小时之后又是希特勒撤销前令,恢复了他的职务。5月13日他在伯希特斯加登被俘,关押在英国的审讯中心,1948年50岁的时候因心脏病发作而死。科勒尔有一本“科勒尔战争日记” ,有英文版。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包括,美国空军大学1959年出版的官方空军历史研究第173卷“The German Air Force General Staff ” ,由前德军第5航空队参谋长Andreas Nielsen中将撰写,Matthew Cooper的German Air Force: Anatomy of a Failure,Samuel Mitcham的The Eagles of the Third Reich,William Richardson和Seymour Freidin 编著的The Fatal Decisions,和科勒尔自己写的Koller War Diary。

元宝推荐:一直在看,
家园 相关的凯塞林传记我已经在这里贴过,不重复了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27373

家园 本系列到此结束

自5月底在青史开始贴我的战争史旧文到现在,快一个月了,基本上平均每天一篇,已经贴完。承蒙大家关照捧场,非常感谢。

我该回去写新的帖子了,下一步主要是古代战争,西庇阿的材料已经看完,只要有时间,随时可能动笔。贝利撒留的材料,也已经通过馆际借书去借了。一般情况下,我写二战的帖子会提前贴在战争艺术,古代的帖子,会提前贴在小隐,等小范围大家挑错,修改以后,再公开贴出来,省得闹笑话。所以文章面世还会有一个时日。中间还有一个耽误时间的原因,7月中旬我去美国南方本宁堡步兵学校,陆军航空兵总部,和海军航空兵总部玩。回来以后整理这两年玩的经历,会出美国军事纪念地游记的续篇。

慢慢来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反正我答应写的文章,列入计划就一定会写的。什么时候写出来,就不知道了。呵呵。

家园 结束了,意犹未尽
家园 意尤未尽

虽然明知此类文章,因为参考文献多,写起来很慢,但还是不由自主的在心里埋怨起来,顾先生见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