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电影《绣春刀II 修罗战场》的历史背景 -- cobalt
不知道永乐大典是手抄孤本吗?传到清代只有一本,这事真得感谢崇祯和李自成,幸亏北京没经战火,永乐大典要是早早没了,好多数学书都看不见了。
永乐大典里有,说明这些数学书明代前期还是有的,明朝那么多知识分子在干什么?看不懂不要紧,为什么从来没有重印过?竟然给传丢了。。。
对比一下,元代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在1800年前后被发现后,清人重印了多少次,这书之后想失传都难:
王萱玲抄本 1819
沈钦裴细草本 1822
何元锡刊本 1822年
罗士琳细草本 1837
戴煦细草抄本 1845
志古堂刻本 1891
鸿宝斋石印本 1895
就算有聪明人,辛辛苦苦写出书来却没人愿意印刷,更加该骂。
俺提到的《九章算术》和《四元玉鉴》,这些书宋代元代都是印刷过的,可明代这个《算学宝鉴》目前只有一个手抄本,比起批量印刷的书,当然手抄本更不容易流传下来。
九章算术和海岛算经这些古代数学书,都是清代从永乐大典里找到的,永乐大典从没印刷过,世间只有一个手抄本。既然大典里有,说明在明代的前期这些书还在,明代却没人愿意重印,根本找不到明代刻本。没人重印,说明不但明代民间没人懂这些书,而且还没人认识到这些书的价值,连传下去都不给机会。
对比一下,元代朱世杰的《四元玉鉴》,在1800年前后也是在民间被发现,清人一开始也是看不懂,但是却知道这是本有价值的书,重印了好多次,这书之后想失传都难:
王萱玲抄本 1819
沈钦裴细草本 1822
何元锡刊本 1822年
罗士琳细草本 1837
戴煦细草抄本 1845
志古堂刻本 1891
鸿宝斋石印本 1895
话又说回来,确实要感谢爱新觉罗家天天用砍脑袋威胁这帮文人,逼着这帮文人去搞训诂,搜故纸堆。连《墨子》藏在道藏里都被这帮人找出来了。这要感谢爱新觉罗家的文字狱啊。
为什么清代的人费劲巴拉的发现那么多古代数学书,发现后纷纷重印,却重来没发现过这些书的明代刻本,只有永乐大典里有个手抄本(注意,永乐大典世间只有一本,嘉靖找人抄了一本,但原本却不知下落,只剩抄本),一本书要想传承下去,光靠一个手抄本孤本风险得有多大?明代三百年这么多大知识分子怎么就想不起来重印呢?莫非印刷术也被蒙古人弄失传了吗?
所以,溥仪才能善终。
都不是什么好朝代。。。
山海关之战前最能打的袁宗第部队当时因为牵制左良玉放在河南,而他的几个嫡系大将刘宗敏、李过、刘芳亮、张鼐、谷英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一个立刻去山海关接管,仅仅派唐通这样的偏将带八千部队过去,而当时北京的部队有十万人,这种麻痹大意是不能洗白的,李自成不懂军事也就罢了,刘宗敏作为大顺军事主要将领犯这种错误就不能原谅了。
而在于接管要塞的的速度,山海关这样的重要边塞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竟然始终控制在旧明军事将领手中,大顺军的麻痹轻敌已经到达一种可怕的程度。黄巢入长安好歹潼关是控制在自己的部队手里头的。
有功就是有功。没必要否认嘛。
我的看法是,虽然朱家和爱新觉罗家都是王八蛋,但老朱是英雄。重建文明,功莫大焉。爱新觉罗家,虽然给中国人按了根辫子,但也是有功的。所以子孙善终。对古人不要苛求嘛。
但对孔家店我是不客气的。
如果李自成先击败左良玉,平定湖广,再拿下江南,最后轻取孤立无援的北京城。关内平定后,再出山海关与清军一决胜负,那天下必定是李自成的。
一路杀出来的农民军首领,会"不懂军事"......
并没有说别的,是吧?
恰恰相反,接收周边造成了大顺军的力量分散,如刘芳亮的右营主力在保定,马重僖数千兵马在真定,张天琳万余精兵守大同,保持高度备战状态;白鸣鹤部守天津,不扰民众,纪律良好,即使是反动文人陈某对大顺多加污蔑的<再生纪略>也承认白鸣鹤的治军有方.另一将领郭某则号称"数万精贼"占据山东.当时华北大顺军的分布形容是"星罗棋布"(见顾诚全集中的<李岩质疑>).
还有遵化一带四城各部署军队数千,正当清军原计划入关的要道所在,如果没有吴三桂投降献关,清军按原计划破边而入,首先就撞在这几座城池上.
毕竟中国古代的普世价值就是以他的思想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