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56项工程最失败的项目—包钢,投产后连续亏损17年 -- 乾道学派
按照他的说法,500米长,每100米一台拖拉机。
那么如何让六台拖拉机,
同时启动,
并在凹凸不平的土地上保持匀速运动(暂且不考虑土块导致的落差问题),
这个协调过程将是一个大问题。
。
每台拖拉机的机况不同、
途径的泥地路况不同、
所承载的重量不同(一百米长的两根木排,不可能等重),
在这种条件下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不然木排不就折断了么,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水平测距,那时没有激光或者红外测距吧,估计要靠肉眼),
我怀疑它使用了天顶星的重心平衡仪,
和由利维坦提供的活性金属打造的拖拉机(能承载左右各两根100米长的木排,他知道这样的木头有多重吗)
【混个脸熟】
【氨基酸浓汤】
【别回他贴了,根本就是抱着三无资料当宝现的】
不同的。
一汽是50年代机械工业最大的投资项目。
如果按73年李先念说的20亿,就是一汽的三倍多。
工业就是要不断试错。经验积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德胜纪念堂的北门,是450米。
这500米长的犁铧大了去了,跟扒马褂里火车头那么大的蛐蛐儿有一拼
那个时代中国的建设资金很缺乏,很多地方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上海国有工业一五时期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才5.6亿元,相当于包钢的三分之一。
156项工程中的许多项目对于当时的中国都是大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掌握慢,建成后也缺乏升级能力。
如果从小项目建起,国内机械工业努努力能提供成套设备,少数设备先进口,同时安排技术攻关,逐步增大项目规模,项目投产快,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比搞大项目快;对机械装备工业带动作用大,由易到难,利于吃透技术;物资供应也不会这么紧张。
钢铁工业不要一开始就搞几百万吨的大项目,从几十万吨甚至十几万吨起步;汽车厂也不搞年产几万辆的,自行设计,小批量生产,成熟后再建大工厂。
当年建鞍钢和一汽,都是集全国之力支援的,但是建成之后,中国仍然没有独立建设同样规模钢铁厂和汽车厂的能力。一汽建成后钢材大部不能自产,汽油产量也不够,导致生产能力闲置。
对军用工业,抗美援朝刚胜利,空军已经是世界第三,军队换装的数量也不少,枪炮弹药生产已粗具规模,军工可以建研究所先研究,不建专门的工厂,利用原有工厂搞小批量生产,跟踪技术,等机械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大规模生产。
湖北鄂城钢铁厂
1957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同意湖北钢铁厂建厂规划,规划生产规模为年产生铁15万吨、钢10万吨、钢材8万吨。
1958年3月25日,湖北钢铁厂破土动工。9月,第一个矿山——西山铁矿开矿。10月10日,高炉出铁。1959年4月,炼出第一炉钢;9月,轧机投产;12月31日,轧出第一根18公斤/米轻轨。
如果50年底初集中全国力量攻关小钢铁厂的全套设备,再不断升级,逐步扩大,经济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应该比历史上好得多。
然后在1958年8月28日,包钢就筹建稀土金属厂相关事宜与冶金部有色金属司、有色设计总院和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负责人交换意见,并起草《关于包头稀有稀土金属厂筹建工作》的报告呈报冶金部。同年9月,包钢成立有色金属厂筹备处;10月4日,冶金部发出《关于包头稀土金属试验厂建设原则的通知》。
1959年1月,包钢稀土金属试验厂破土兴建。
1959年6月,撤销有色金属厂筹备处,成立包钢第二选矿厂。
1960年4月,冶金部决定在包钢第二选矿厂建设年产5000吨至10000吨稀土硅铁合金的反射炉车间及其配套工程。其间,1958年11月至1959年3月,包钢有色金属厂筹备处用试验厂冶炼白云鄂博矿石的小高炉炉渣,试炼稀土硅铁合金获得成功。
1959年12月30日15时07分,包钢第二选矿厂(稀土一厂)用反射炉正式试炼出第一炉稀土硅铁合金。
1975年,徐光宪院士创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包钢稀土提取分离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8年至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七下包头亲抓白云鄂博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1981年,包钢冶金研究所全面完成P507盐酸体系萃取分离轻中稀土全流程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由稀土院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研究”,顺利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7年11月,由包头稀土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研制的扩大试验”“高纯稀土金属镝、铽研制的扩大试验”“稀土高温电热元件研制的扩大试验”,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
只能说很多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年底子太薄了,很多工作拼命赶也来不及。
54年开始研究包头矿的冶炼问题,54年3月发现含氟矿渣对粘土砖侵蚀严重,此后又进行了研究和几次试验,但未能解决包头矿的选冶问题。
这个时间窗口一过可能就没有这种机会了。以后也只能一直在低水平小规模徘徊了。但是上了大工程后,以后回过来搞小规模还是要容易得多。
永久和飞鸽便宜点
暴露了年纪
凤凰,凤凰
凤凰车1973年的年产量就100万辆了,文革末年1976年是120万辆。平均每月十万辆。当时世界上年产自行车百万辆以上的工厂十个,中国就占了三个。 (出处《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10,王守家工作笔记:1976年10月-1977年1月》-1976-10-12)
上文的一个月就有1050封信要求换货,也就是千分之一的返修率。在当时来说真的不算高。当时主要的问题是售后服务。有次品不怕,怕的是出了次品没有保修。从文中也能看出这点。
凤凰是三大名牌之一。而自行车之所以有这三大名牌,恰恰是由于其质量好,款式好的关系。
当然,这个质量好是相对当时来说,如果放到现在的 six sigma 品质管理,当然是不够看的。
所以调查后认为没有质量问题在当时是相对正确的。那么自然的问题是为啥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攻击自行车质量是假,攻击文化大革命是真。”
至于说凤凰车标是反动图案更是无稽之谈。当时流行撬车标,不但凤凰被撬,其他车标一样被撬。这个现象不独文革时有,时至今日,豪华车的车标仍然是被撬对象。有一阵中国要闹到,停车之后如果无人看管,必须自己把容易被撬的车标(例如老式奔驰突出引擎盖上的车标,劳斯莱斯的天使像,捷豹的豹子像等等)自己拆下带走以免被偷。
区别不过是以前自行车金贵就偷自行车标。现在自行车不值钱,没人偷车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