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保存並不吐不快】超中肯﹗「香港淪為二線城市」的原因 -- 未敢奢望
轉自︰財經精選資訊網站「中環街市」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E8%B6%85%E4%B8%AD%E8%82%AF-%E9%A6%99%E6%B8%AF%E6%B7%AA%E7%82%BA%E4%BA%8C%E7%B7%9A%E5%9F%8E%E5%B8%82-%E7%9A%84%E5%8E%9F%E5%9B%A0-051818025.html
好快又到七一,香港回歸20周年,剛好喺呢個時候,幾年前一篇關於「香港淪為二線城市」嘅分析文章,又再瘋傳。
文章入面講到香港歷任三代行政長官,最可惜係自己錯過97年至05年之間嘅機會,導致今日香港人只能賣奶粉求生;尤其係話香港人很討厭董建華,但作者認為董建華年代有好多機會,老董亦有好多見解,實際上相比之後兩個,已經係個唔錯嘅特首。
以下係文章原文?其中你又會同意幾多呢?
如何評價兩年前的「香港正在淪為二線城市」的論調?
應該說,香港錯失了多少機會。
1. “八萬五”政策,董建華當初力推的政策,目的是每年增加“八萬五千套住房”爭取10年內能夠讓香港7成人士擁有住房,在魔都,帝都如果搞這個政策,絕壁一大群死大,底層支持。在香港則是中產上街反對。最後因為壓力而取消,現在香港人又說樓價貴,當初呢?如果這個政策推廣成功,則能夠促進香港經濟良性發展,減少泡沫,也降低年輕人的生活,創業成本。可惜我現在看到香港很多人還是對這個政策極度反感。
2.“數碼港”,這個政策也是董建華提出來的,當時全世界互聯網都是在創業初期,谷歌還是小公司,FB,推特也還沒有影子。國內互聯網企業如163,新浪也在艱苦創業。而當時的香港政府就提出了數碼港鼓勵互聯網產業。那時候是98年,香港在軟件(可以吸引全世界和國內人才),硬件(比當時國內更優越的寬帶環境),資金(非常完善的資金渠道),都比國內強。為了配合這個政策,李嘉誠之子李澤楷還購入了騰訊20%的股份(小馬哥現在股份還不到10%),第二年就賣了。如果不是那麼短視的話,憑著騰訊這個平台,香港和李澤楷將會在國內互聯網上擁有最高的話語權,而李澤楷則可以穩居華人首富。但是這個項目最後在李家的短時之下股份被出售,數碼港也搞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
3. “矽港”,這個政策還是董建華提出來的,從台灣台積電出來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半導體芯片製造廠,雙方一拍即合。但是香港人又堅決反對,說是來炒樓,炒地皮。張汝京說,那麼我不買地,租地方總可以了把。香港人還是反對。最後上海跑出來對張汝京說,要不你來上海辦吧。最後張汝京去了上海,辦了一個企業“中芯國際”
4. “中藥港”,董建華提出,就是利用香港的嚴格規范質檢體系,採購藥材在香港研發,深加工,推廣中醫。但是後來還是無疾而終。現在大陸游客去香港買外國藥。。
5. 此外還有”紅酒交易中心“(建立離岸紅酒貿易,最近數據是中國紅酒銷量逐年增長)”生物谷“(生物技術)”鮮花交易中心“(花卉交易)
可以說97年至05年對於香港來說是非常多機遇的一段時間,大陸剛剛入世,香港則還擁有最好的國際環境。
上面的住房政策,經濟政策,如果香港人民能夠有決心,不短視,不追求眼前的利益。積極轉型。何至於今日只能靠賣奶粉,搞服務業,金融業,物流業呢?韓國就是在那段時間轉型成功的。如果香港能抓住上面幾個機遇,亞太互聯網中心、半導體中心,生物製藥中心都可以讓香港現在財富分配更合理。
==============
補充,我們不舉韓國的例子,就舉香港旁邊的深圳吧。曾經的深圳就是香港的小弟,在97金融危機之後深圳也曾經面臨困境,港資轉移,製造業內遷,當時有一篇文章很出名《深圳,你被誰拋棄》。就是指出深圳的面臨的困境。但是可以說深圳人咬著牙堅持下來,華強北的山寨機老闆,科技園裡的程序員,坂田努力的華為人,水貝的珠寶商人,他們在面臨轉型的時候能夠堅持,能夠努力把握形勢。最終締造了深圳重新崛起的機遇,現在深圳有優秀的通信企業華為、中興,有互聯網企業騰訊,製造業的康佳、創維,生物技術的華大,物流業的順豐,能做電動車的比亞迪,製造業有富士康,中集,金融有招商、平安,地產有万科等等。這些企業你只要仔細看看歷史,發展都是在97~05年這段時間,可以說這是最大的機遇。可是香港卻因為很多原因,錯過了這個機遇。
==============
二次補充,香港人很討厭董建華,實際上董建華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本身屬於大財閥大富豪,不必屈從財閥壓力或者金錢壓力。第二,董建華家族是香港少數幾個地產商色彩較少的大富豪,主業是全球海運,而不是房地產。董建華下台之後,曾蔭權上台,這人和富豪關係密切,香港房價突飛猛進。加大了香港年輕人的創業成本。
===============
三次補充,有些人說香港地小搞不起這些產業。再舉深圳的例子吧,深圳的比亞迪以前就是個電池廠,後來業務擴展到一些手機零配件。 03年說做汽車,結果被汽車業內嘲笑不務正業,瞎搞。現在呢?
===============
四次補充,有些朋友認為這是民主的局限性,實際上這個本人不是很認同。香港擁有充分的自由體制,媒體和市民都能充分發表意見,但是行政首腦卻是非民選。這樣既不能像專制體制那樣強硬推行政策。又不能像民主體制那樣以代表大多數利益群體以民選領導人的身份來推進決策。這樣變得體制異常畸形。再加上香港畢竟只是一個城市,這樣少數人的聲音往往被放大,而媒體也容易被操縱炒作。八萬五住房計劃的時候我看香港的媒體,全都是在嘲諷,攻擊董建華,指責他導致房價下跌。實際上三任香港首腦都不能真正說得上代表大多數。
1. 董建華
代表了大財閥利益,但是能考慮底層,但是和公務員團隊關係很差。很多政策沒能推廣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的一些政策背離了大財閥的利益,被大財閥拋棄,被胡總點名批評。最後被迫辭職。
2. 曾蔭權
同樣代表大財閥利益,和公務員團隊關係密切。可以說任內最大功績就是讓香港房價崛起。
3. 梁振英
代表中產,(代表大財閥的唐英年被選舉時候出現意外,導致被最高層拋棄)。這樣導致梁振英成為最弱勢的一屆,即不能和大財閥一路(曾經有財閥揚言梁振英當選就離開香港)。又不是真正最高層一開始意向的人選。和公務員團隊又不密切。所以樑的做法很簡單,討好民粹。如奶粉限購,限制雙非,打擊水客,限制自由行等等。這些政策實際上不符合大多數香港人的利益,但是能夠迎合喊的最大聲的那部分人的所好。
==================
五次補充,什麼叫做敢於決策,上海90年代初才真正意義上搞改革開放,當時的一個口號就是要成為世界級航運港口,但是香港媒體沒少笑話這個,因為那時候香港是遠東第一大港口,上海還是剛剛準備起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海的海床淺,不適合搞深水港口,地質環境不如香港。上海怎麼做的?直接向中央把浙江的洋山島弄下來,修了一條大橋,然後把整個洋山島填成了洋山港(可以去谷歌衛星上看看這個工程有多誇張)。現在上海在港口方面已經不亞於香港了。而香港現在還為該不該修多一條機場跑道在扯皮。
===================
六次補充,有些人認為香港是民主的失敗。其實這是錯的,實際上三任特區行政長官都不是民選首腦,實際上如果是真正民選首腦的話決策的時候可能會更強硬,更果斷些,因為他代表民意。舉個民主社會的例子吧,德國現在在歐盟經濟一枝獨秀,可以說是歐盟的經濟發動機,在歐盟現在的情況下依然有很出色的表現。再看看其他的希臘,西班牙等。德國今天實際上很大程度是前總理施羅德的貢獻,他2003年的任內實行了幾項改革。其中最關鍵一點就是社會福利保障改革,核心就是削減社會福利。其實這種福利體制不利於經濟和就業,很多領導人都明白,但是這東西一動,等於斷送了自己政治前程,歐洲幾個大國家領導人只有施羅德才真正敢下決心動手,代價就是施羅德選舉失敗,讓位給默克爾。到了今天回過來看,試行高福利的歐洲國家面臨經濟問題,敢於削減福利,進行勞動制度,鼓勵創新的德國則活的很好。
===================
七次補充,實際上香港的政治體制非常畸形。
1,行政長官並非民選,而是小圈子選舉,甚至這個小圈子的大多數意見都不一定能有用(如果有用就是唐英年做第三任行政長官)。
2,行政長官沒有政黨資源,香港立法會本身已經是畸形產物,但是作為行政長官,實際上並不屬於立法會的任何一個政黨。連所謂親政府的民建聯也不是真正梁振英的團隊,與其說聽梁振英的還不如說聽中央的。而其他國家、地區的行政長官往往擁有政黨資源,屬於政黨裡面的一號人物。
3,香港不是美國那種獵官制,行政長官對於公務員的人事安排影響力很弱。【承襲英國的體制,關於英國政客和公務員關係推薦神劇《是大臣》這種畸形的體製造成的結果,是一,行政長官不代表大多數,甚至可能連代表誰都不知道。第二,沒有政黨資源,一些基層組織活動,媒體輿論引導,溝通各個利益階層,政策的推廣和協商都需要政黨資源,需要政黨的基層動員,組織活動。(安德伍德:怪我咯)。第三,公務員團隊也不一定能夠買賬。簡單就說,香港的行政長官,你說他專制獨裁,但是他屬於弱勢群體,什麼資源都沒有。你說他民主象徵,那問他代表香港哪一個階層,估計他自己都說不出。你叫行政長官要怎樣施政?
=====================
八次補充,香港為什麼沒辦法能進行有效經濟轉型和改革。在這個問題上曾經和以前香港的同事溝通過。大致有這幾點
1,執政的行政長官非常弱勢。既沒有辦法對抗財閥階層的權貴(香港最頂層的幾個大富豪從鄧小平時代就可以直接和中央最高層對話,香港行政長官(除了董)在他們眼裡根本不算什麼),又不能真正控制公務員團隊,立法會裡面的建制派隨時也可以把自己給賣了。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施政。你去看看曾和梁你會發現他們根本沒有什麼經濟政策上的施政。
2,財閥門沒有變革的意欲。你看日韓台財閥很多都是以銀行為核心,然後衍生至製造業,形成規模產業鏈。但是香港財閥大部分都是大地產商,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大陸投資都是以房地產為主。因此沒有什麼變革意願,因為大陸市場很大,香港財閥在大陸進行資本輸出而獲利很容易。(你看過港企在大陸搞房地產,沒看過美企,日企在大陸搞房地產吧,李嘉誠囤地皮能囤個十年八年翻幾十倍,你看國內開發商哪個敢這樣囤?)。
3,社會上並沒有佔形成大多數的中產。刨去香港數目龐大的富豪,你會發現香港的數字並不光鮮,基尼係數非常高(國內是城鄉二元化,但是香港已經是完全城市化了),紙面上看香港人的收入很高,但實際上這個很高是對比大陸人的收入的結論,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中產階層。真正香港能夠躋身為中產階層的基本都是專業人士,如金融從業者,法律從業者,醫療從業者,高級的建築師,高級公務員,高級的教師等。這種群體在香港屬於少數的精英。你仔細發現香港這種除了公務員之外都屬於於一個人都能過的很好的技術行業,並不需要依賴一個大中型企業,完全可以單打獨鬥(香港醫生可以個人執業)。這種情況下中產人數少,而且在香港這樣的社會體制下依然獲得不錯,所以也同樣沒有變革意願。
4,政黨大量不理性的鬥爭內耗。香港立法會里大體上分成建制派和泛民兩派。但是實際上派中有派,就算同屬於建製或者泛民,但不代表立場就一支,自己人搞自己人的例子不少,這種前提下就更不用說派係對抗了,政府提出的政策,泛民一些激進派係就不管是對是錯堅決反對,人數不夠就搞拉布扯皮。再如泛民裡面內鬥,激進的派系搞了社民聯,後來社民聯裡更激進的又搞出了人民力量。香港又是小選區製,僧多粥少,甚至出現過泛民內鬥,結果建制派撿便宜的事情。這種不理性的內耗,訴求又不統一,又不存在單一獨大的政黨。導致的結果就是任何一個決議都會有人反對,反對不了就拉布扯皮。嚴重消耗政府決策資源。【補充個例子,香港民主派裡的司徒華,(詳細維基,我曾經過兩次面,我很敬重他)香港人稱呼他為華叔,他後來覺得這種政治生態太不良性了,嘗試推動和中央溝通,雙方協商走出一條路子,但是突然確診了癌症,臨死前一直都嘗試走雙方共識的路子,這樣的人在死前住在病院的時候,同時泛民派系的激進派,組織了一大群小屁孩在華叔住院的病院門口大肆辱罵華叔老人癡呆,活該癌症上腦,這人一生為香港和中國的民主運動貢獻良多,可見香港政治生態的畸形,這人死後,香港泛民已經沒有一個能夠有足夠威望整合派係並且能和中央溝通的人了】
5,底層階級固化嚴重。香港的底層可以說是真底層,說句實在話除了中六合彩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國內你看外面的乞丐,分分鐘鐘比你還有錢,但是香港那些收紙箱的老伯老太是真的可能就是買紙箱的錢就是今天飯錢了(有人說沒看過香港老太賣紙箱,我可以說我看過很多次,我以前還送給一大板紙箱給老太,地址就在新界粉嶺樂業路豐樂工貿中心樓下,還有香港的退休金【香港說法是強積金】2000年才開始弄【還是董生】,老頭老太沒退休金很正常,不是年輕不努力)。 PS:強積金我同事覺得很坑,說是政府強迫屁民買股票。
一,知識壟斷,香港只要少部分人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大多數人能讀到中六(國內的高三)算不錯了。香港的大學錄取率非常低,能上大學享受高等教育,要么是家裡非常有錢讓子女出國留學。要么是一般中產出錢能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或者去上補習社(香港補習社是高大上的行業,估計以後國內也會這樣)。
二,資本壟斷,高昂的房價洗劫個人財富,在香港無論是買房還是租房都是一個巨大的支出,這讓底層能夠有富餘的資金進行創業和投資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大陸很多人嘴裡說沒房,但是父母至少有一套房,大城市沒有老家也有一套。香港人說的沒房是真沒房,三代人租房住過幾十年的例子很常見。
三,政治壟斷,選票基本沒有辦法對抗利益階層,這個不細說,你們懂的。。四,法制壟斷,封堵了灰色道路。香港是英美法系,遵循的是判例原則,司法裁量是參照案例扯皮。國內是大陸法系,在國內就算不是法律人士,但是如果涉及一些法律糾紛,你只要肯花少許時間,百度一下相關法律條文,基本上能明白個大致,法官判決也是基於這些條文下判決。香港這種則完全不可能,遵循的英國,美國數以萬記的各種案例,不要說一般人了,新手律師都容易抓瞎,我曾在香港看人打官司,雙方律師上台都都是帶著一大疊案例資料,打官司途中律師還要不時翻書,翻案例。這種意味著這司法成本昂貴。你很難知道自己在面臨一些事情的時候是合法還是不合法。一般人也不敢觸犯法律,哪怕再輕微的,因為隨時法官扯各種案例幫你加大罪行。最簡單一點,國內底層再搓,去混個擺地攤,只要不遇上城管,也能掙不少錢。香港你去做無牌小販試試看。
所以為什麼香港底層的民粹那麼嚴重,混黑社會的那麼多。因為怨氣真心大,還有就是混黑社會算是底層逆襲不錯的道路。。。
以上文章大陪份同意,第一更嚴重的是香港某些教育界人士藉口為免小學生有讀書壓力,一而再再而三要求敎育局取消小學三年級的全港性系統評估(英語: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簡稱TSA,這測試為了解學生是否已吸收應有學識水平及學校老師教導水平,從而作出更有效改善教學,這些教育界敗類為了一己利益及方便(混水摸魚得過且過的敎學)而令可能未能達到應有學識水平的學生錯失教育局與學校規劃更合適學習教學及輔導,這樣學生不能有良好基礎,以致將來升高更容易產生學習困難而引致無心讀書。普及教育是必需,但也要重質,不能只重量,現今大學為了盈利而不斷降低入學資格,學生自知學不上也硬要自資讀大學,只求成為名稱的大學生,而不是真材實料的大學生,這些人一般都有大學生心態(自抬身價)高不成低不就且往往只會責怪政府而不會自我檢討。
第二更嚴重的是民選議員的醜陋,大部份都是為自己謀求利益,尤其所謂的民主議員為黑金而不斷阻止或拖慢政府施政使香港原地踏步且慢慢淪為二、三線。不怕真小人,最怕偽君子,這十個字可以代表香港民選議員的可惡因他們全是有文化及唯利是圖的偽君子。
第三更嚴重的傳媒,某些傳媒記者造假作假,無孔不入的造謠抺黑大陸,洗腦式的宣傳反中反共。
某些教育者、議員、傳媒者及已移民外國卻回流香港賺錢的某些人的所作所為都引領香港某些人成了反中忘本且媚美英日,也沒掉了中華民族的團結之心。
第四更更嚴重的是人性的貪念,無論上中下各階層都是自私自利,個個都只站在自己利益立場考慮,完全沒有犧牲少許為香港大局著想,人性無盡的貪婪是不能變,除非又來一場改變人格的什麼革命。
所以,無論什麼主義都必須教育人性要克苦勤奮、推己及人、不能貪圖安逸的正確觀念才能發展,否則,最終都會失敗。
除了“民選議員的可惡”还只是在农村选举有点苗头外,教育界减负,媒体反中反土共,还有各阶层的自我,在大陆都一样不少,只不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势下,都掩盖了。必须警惕并早解决才是。
香港行政长官本来就该与选举无关,结果拘泥于某种想法,造成不尴不尬,无法行动,授人以柄。
就是看看彻底向资本妥协的后果,大富豪治理在香港一败涂地,有几个民主自由派敢提这事?
当然客观条件下资源向中国本土集中也给香港的衰败贡献了一部分。
中央对香港最大的不负责任,就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根子上讲,中央眼里的香港虽然是自己生的,但却是隔壁老王家养的,打心底里根本就不相信香港。说句很难听的,中央就从来没把香港当自己人过。
最大的槽点就是这句:特首非直选,特首的失败就不是民主的失败。
简直是屁话。历届特首都承担了中央要打造香港金融中心,一国两制典范的最高任务。一群自私短视到极点的小市民包括代表未来希望的学生,压根看不到这个大势,不仅不能够主动配合,反而被别有用心的地厂商忽悠,游行,占中。这恰恰是民主的失败。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香港人以为民主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恰恰是民主最大的软肋 - 你很难不走到岔路上。
信任也不是白来的,要双方共同努力。
香港连23条都通不过,还怎么让人信?
没有信任的双方,到了危机时刻,肯定会相互出卖。所以说,未来某个时间节点,香港有足够的理由出卖大陆,而大陆也有足够的理由把香港扫地出门。
请人驻军。现实点引入外资热钱,中国废除港币。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出卖难度高
香港的政治人物有政治头脑的少得可怜,CY算是比较有政治头脑的一个。他选特首的那次,简直是选举工程的典范,在不利条件下逆袭。
至于他的施政,是相当有进取心。但他的反对力量太过强大,财阀和反对派都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只要能制造施政的障碍,都是不遗余力地去做。在这种条件下,任何政策都无法推行。
CY不干了,林郑能干成什么样子呢?反正我不看好。林郑算是有一定承担的官员,但缺乏宏观视野和政治头脑,可能有些具体政策能实施得不错,但整个香港的规划恐怕就只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中央对香港差不多算是有求必应了,优惠的程度已经令其他省市引起公愤的程度了,这样还是隔壁老王养的?
要打这个比方,应该是:父母对儿子千依百顺,儿子就天天强调父母不能管他,父母进他房间就赖在地上撒泼
子的无赖们。欧美的离太远,看看港台的所谓立法议员们,还有大陆的精英公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