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7:阳虎——鲁患阳虎 -- 桥上

共:💬20 🌺1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7附:三桓伐邾3/3

《哀八年经》:

夏,齐人取讙及阐。((p 1646)(12080003))(136)

《哀八年传》:

齐悼公之来也,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即位而逆之。季鲂侯通焉,女言其情,弗敢与也。齐侯怒。夏五月,齐-鲍牧帅师伐我,取讙及阐。((p 1650)(12080301))(136)

我的粗译:

三年前齐悼公还是公子时流亡我们这里,季康子(季孙肥)把妹妹嫁给了他,他回去的时候没带上她,即位以后来接她,哪知她已经和季康子的叔叔季鲂侯私通。此时,她说出内情,我们不敢把她送过去,于是齐侯(齐悼公)发了火。这年夏五月,齐国的大夫鲍牧率兵来进攻我们,打下了“讙”和“阐”。

一些补充:

杜预《注》“齐悼公之来也”云:“在五年。”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讙”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75,北纬35.89(南夏辉村,大汶河边)。

“阐”(杨注:“阐”,《公羊》作“僤”,后同。讙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北而稍西,亦见桓三年《经》并《注》。阐,今宁阳县东北三十里有堽城,即古刚城,阐又在其北。),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83,北纬35.90(堽城坝上游大汶河之洸河——阐水河口北岸)。

《哀八年经》:

归邾子-益于邾。((p 1646)(12080004))(136)

《哀八年传》:

齐侯使如吴请师,将以伐我,乃归邾子。邾子又无道,吴子使大宰子馀讨之,囚诸楼台,栫之以棘。使诸大夫奉大子革以为政。((p 1650)(12080501))(136)

我的粗译:

齐侯(齐悼公)又派人前往吴国要求派兵助战,准备再来进攻我们,我们只好把上年我们打进“邾”抓住的邾子(邾隐公,邾子-益)送回邾国,讨好吴国。可邾子竟胡作非为,吴子(吴夫差)只好派大宰子馀(大宰嚭,伯嚭)去处治他,把他关在一处楼台中,周围种上棘不让他出来,而让邾国诸大夫奉着大子革(后来的邾桓公)管理他们的政务。

一些补充:

杜预《注》“齐侯使如吴请师,将以伐我,乃归邾子”云:“齐未得季姬,故请师也。吴前为邾讨鲁,惧二国同心,故归邾子。”

杨伯峻先生注“栫之以棘”曰:

栫音荐,《广韵》:“围也。”《广雅?释宫》:“篱也。”此谓以棘针为篱以围之也。

桥:这里的棘我以为指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jujuba一类的植物,主要当指枣的变种、多刺且常为灌木的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w.,关于当时所谓棘指的是哪种植物,我在前面帖子中有详细些的讨论,如有兴趣请移步《木09—黄鸟、墓门:棘、枣》

下面是两张酸枣的图片,据说分别出自《跟随百川户外穿越游记》《小米上市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邾”——“绎”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2,北纬35.31(邾国,邹城-纪王城,纪王村及其东周围,有遗址,近方形城,2530╳2500,南部凸出依山势。东周至汉。当于文十二年迁此)。

“吴”推测位置为:东经120.48,北纬31.25(木渎遗址,春秋晚期大城遗址。阖闾以后)。

《哀八年传》:

秋,及齐平。九月,臧宾如如齐涖盟,齐-闾丘明来涖盟,且逆季姬以归,嬖。((p 1650)(12080601))(136)

《哀八年经》:

齐人归讙及阐。((p 1646)(12080007))(136)

《哀八年传》:

冬十二月,齐人归讙及阐,季姬嬖故也。((p 1651)(12080701))(136)

我的粗译:

这年秋天,我们和齐国讲和;九月,我们的大夫臧宾如前往齐国举行盟誓;随后,齐国的大夫闾丘明来我们这里重申这一盟约,并把季康子(季孙肥)那个妹妹季姬接走,她过去以后非常得宠。

这年冬十二月,齐人把“讙”和“阐”还给我们,因为季姬得了宠。

一些补充:

杜预《注》“臧宾如”云:“宾如,臧会子。”

杜预《注》“闾丘明”云:“明,闾丘婴之子也。”

杜预《注》“季姬”云:“季姬,鲂侯所通者。”

《哀十年经》:

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来奔。((p 1654)(12100001))(136)

《哀十年传》:

十年春,邾隐公来奔;齐甥也,故遂奔齐。((p 1655)(12100101))(136)

我的粗译:

两年后,我们的哀公十年(公元前四八五年,周敬王三十五年,晋定公二十七年,齐悼公四年,吴夫差十一年),春王二月,邾隐公逃来我们这里;他是齐国外甥,所以接着又逃往齐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十年春王二月”曰:

正月二十日乙巳冬至,建子。有闰月。

《哀二十二年传》:

二十二年夏四月,邾隐公自齐奔越,曰:“吴为无道,执父立子。”越人归之,大子革奔越。((p 1719)(12220101))(136)

《哀二十四年传》:

邾子又无道,越人执之以归,而立公子何。何亦无道。((p 1723)(12240201))(136)

我的粗译:

十二年后,我们的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四七三年,周元王三年,晋出公二年,齐平公八年,越句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夏四月,当时越人已经包围吴国一年多,于是邾隐公从齐国逃往越国,告状说:“吴为无道,执父立子。(吴人胡作非为,竟把父亲抓起来立儿子为君。)”,于是越人把他送了回去,他们邾国那个大子革(后来的邾桓公)则流亡越国。

两年后,我们的哀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四七一年,周元王五年,晋出公四年,越句践二十六年),邾子(邾隐公,邾子-益)又在胡作非为,越人把他抓了回去,立他们大子革的弟弟公子何为君。可这位“何”(公子何)也是个胡作非为的。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大子革奔越”之后注云:

邾隐公为吴所囚,见八年《传》;又奔鲁,终奔齐,见十年《传》。自八年至此,皆大子革为邾君。越之国势既强,邾隐求助,越人送之返国,其子革反奔越。

“越”——“於越”推测位置为:东经120.57,北纬30.00(绍兴-府山,哀五年——越句践七年建都于此)。

————————————————————

邾国固然“无道”,但鲁国何尝不如是,所谓“季世”也。

通宝推:mezhan,
家园 这个伯嚭很会做人嘛

吴国亡了,到了越国一样位高权重。

家园 请教专家

看了这篇有点疑惑,就是篇中提到的"齐-国夏伐我"和"公至自侵齐"等等。

印象中后世对诸如"攻","伐","侵","讨"等词的用法有一些道德判断的含义在里面,通俗点讲就是有的是好词,有的是坏词。但在这篇中提到敌国的用"伐",而提到本国的却反而用"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也许是因为下面的原因:

1.也许在左传时,这些词并没有被赋予后世的所谓道德判断?

2.或者这些词当时已经有了道德判断,但左传的作者对道德的判断却不是狭隘地基于本国敌国之类的区分,而是基于更大的礼义标准?

家园 这说明鲁君不会做人

齐君稽首了,错就错了呗,你来个周礼啥啥啥,你稽首是你的错,我是不会跟着错的。记得华山派掌门夫妇见林平之外公和舅舅的时候,林平之外公就喝令两个儿子给岳不群夫妻下跪,岳不群夫妻赶紧也下跪,这样才捞到好吃喝。

家园 某种意义上阳虎就是少年得志的孔丘,而且处处压孔子一头

某种意义上阳虎就是少年得志的孔丘,而且处处压孔子一头

一是年龄大不少,二估计上一代比叔纥梁地位高点而且相对长寿

“孔子要绖,季氏饗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史记》中华书局1973-六-世家二-一九〇五《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此时大概孔子的哥哥还在,则庶出的次子孔子还没有直接当“士”——低级“公臣”的资格。”

孔子哥哥叫孟皮,也是妾生的

另外孔子丧期赴宴怎么也说不过去,因此说不上针对孔子

“最终阳虎逃去晋国,投奔了赵简子(赵鞅)。仲尼(孔子,孔丘)不以为然,预言赵家会几代都动荡不安,但这个预言似乎没有应验。”

一方面赵简子能力比鲁齐国君强得多,另一方面阳虎已经很老了,而且不像孔子跟着很多弟子

阳虎最后出场是哀公初年,孔子是哀公十几年去世,那时73岁,阳虎去世时年龄应该不止73,在那时也是高寿了

阳虎帮卫太子,最终导致了子路惨死——孔子(见肉酱伤心)死亡,因此左转似乎一点好话没有

但就基本事实而言,阳虎能力还是极其强悍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