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前两年,俄罗斯有个评选历史上最伟大英雄的投票,很有意思,可能河里有介绍。
我有个基本观点:
老兄也好,豪哥也好,始终不愿正面回答:是or否。
这一点,我完全能理解。
什么意思?
本穷78年就离开农村,改开后的农村也就是回乡探亲浮光掠影的印象了,所以我列举的都是干巴巴的宏观统计数据。
具体当时农村的实情,我估计千差万别的。
读农民兄的文章,算是给本穷补了一课,虽然这只是解剖一只小麻雀。
然后再加上我的基本观点: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继续前进,到今天已经成为两极之一……目前的中国很多数据已经强大得刺眼了。。。。
到这里有点担心,感觉会被人拿领导贪污腐败反击,然后我再用文革批斗没人性反击,然后再转一圈回来。。。。。
只是,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对未来远没有你那么乐观而已。
以后要是搞砸了,就证明你对了,你应该高兴。
以后要是越来越好,那你可以松一口气,更高兴了。
左边的路回不去,右边的路要是能走通,哪怕是大牙的中帝路,蛋糕做大了,底层总会落些残渣余沥的。
只是这辩证法、编年史看多了,还是悲观。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
只好来试答一下了(楼已经搭得分不清层次了)
清初中期的人口增长远超明末。
承平年代与战乱年代相比,许多指标都完全不可比。当然,能使天下承平,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不能说人口快速恢复是因为清朝有什么了不起的先进性,它还是封建王朝(只是回顾历史的一幕,没有别的意思)。从封建皇朝社会,经过50年民国乱局,一举跨进社会主义,这个进步之大更是过去无可比拟的。
刚建国49年时人口寿命是35岁,那时半个世纪(甚至可以说百年)的大乱刚刚平息,青霉素还不好找。后来,到1981年平均寿命是68岁,前30年增长了33岁。而你的意思几乎就是:邓及其后面的领导们没能在今天把寿命再提高33岁(到101岁)以上,那么,后30年就不如前30年。(不是吗?如果不是,请原谅)(不是否定前30年的成就。发生了大饥荒死了好多人,搞文革胡闹一场,没有再天下大乱,这是主席非凡的本事。回顾76年主席去世前后的乱局,这也多少辛亏有了邓)。
2015年平均寿命已经76岁了。这以后,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再花30年时间估计也不可能再提高哪怕10岁,提高幅度要超过前30年是断然不可能了。永远也不可能了。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道理。
大家都一样糟糕。现在各国都在搞转移支付来强制造蛋糕渣,1%就搞离岸账户保护蛋糕块。结果就是福利体系从战后兴起到现在已经搞不下去了。谁也不知道天下大乱了有一堆美元账号有什么用。反正就是要越多越好。
我说这一堆废话的目的是说我鄙视你要比烂中国差得太远了,一堆资本主义国家在下降通道里开路呢。
关于改开后的农村评价历来存在争论。官方的主流说法是好的很,农民生活大提高。但也很多人反对,认为农业增长并不显著,农村建设水平下滑,农民收入更是相对恶化,证据就是90年代中期的三农问题。我的看法是包产到户等手段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并无增益作用,甚至很可能是负作用,但它确实是中国改开后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解释中国经济奇迹之谜的钥匙。
这一切要从资本主义增长的核心来源说起。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可供出售的商品,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被雇佣者。大量存在的除了出售劳动力别无谋生方法的劳动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动力。
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要获得这样的劳动者,必须依靠圈地运动摧毁农村,依靠政府强制失地流浪者工作等等。现代中国的包产到户,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个类似的功能。
中国改开前的农村存在严重的生产力过剩。现在看到很多人说以前的农村大锅饭磨洋工,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另外的回忆,就是劳动热情高涨,每天辛勤劳作,还要有各种乡村工程劳役。这正是过去中国集体农村的一体两面。由于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加之农村劳动的季节性,于是农忙时确实很辛苦,农民劳动热情高;但是农闲时,集体组织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还是要组织集体劳动,于是大家就只有磨洋工混时间。大量劳动花费在效率很低的田间形式主义上。但是,这里的效率低只是相对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而言,对于农业本身效率并不低,因为当时的农业效率主要受限于土地和资本存量。
包产到户后,农民的积极性短期内有所刺激,但是这对农业效率不会有大的影响。因为过去的农村劳动就是过剩的,现在增加积极性无非继续增加每亩地上的劳动投入,它对农业增长实际并无作用。
农民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开始在中国成为商品,而且是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商品,中国的资本主义起飞有了基础条件。当时的城市虽然有很多待业青年,但是这些人都是传统工人阶级的后代,对于出卖劳动力还有些抗拒和羞羞答答,远不像进城农民与资本合作那么顺利。
这个劳动力转移过程伴随着农村的乱收费、教育、医疗环境恶化等等,这些既是农村破败的指征,又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推动力。于是一方面经济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农村持续凋敝。
包产到户通过取消农民对农村集体的依附,取消国家对农村的组织,释放了自由的农村劳动力。在摧毁了农村的同时,却为中国从原社会主义体制到资本主义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成功就在于在这个巨大的劳动力转移的顺利,特别是这个过程保持了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这是相比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转型的最大特点。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国文化的逐利传统,一个土共和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当然,现在这个转移过程已经到了尾声,就是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基本结束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全面资本主义化已经基本完成了。这将是中国经济的拐点时刻,也是中国政治的拐点时刻。
的趋势是靠近,还是分离。
长时段来看,经济高速增长是入世开始的。
从84年完成公社撤销、开始城市改革到入世,这段时期实际经济发展速度,既比不上此前,也比不上此后。
所以,本穷觉得老兄推理有问题。
这个确实是入世后更显著,前面的增长用高速确实不太合适。那我改成“持续”增长。
89事件,89之前的小事件,都是经济困境的一个反应。朱镕基上台前中央财政已经基本面临枯竭。三角债搞得经济都要停顿,军队去经商这种亡国之兆也出现了。我记得当时到政府和国企工作都是危途,外资企业相对来说工资高得吓人。那时候中国才是最危险的时候,真是要接近“浩劫”。
入关后获得的海外大市场,使得经济一下活过来了,然后一活百活。这其中有偶然的成分。所以我也反对老老狐狸说的命运既定论,国家,个人的命运都有运气的成分,有时候运气甚至占主要成分,当然你得有实力来接这个运气。可是即使你有这个实力,如果没有运气,也不能成事。
在美苏争霸的时刻,毛可以让尼克松来华;邓低估自己的分量,毫无条件的倒向西方,是把老毛的好牌打成了烂牌。更重要的是,苏联的二代领导人也是怂货,失去了中国这个伙伴,好像吓破了胆。如果中国不那么彻底的靠向西方,我个人认为苏联不见得会解体,美国也困难得很。那么美苏争霸,美国不见得能赢。所以从世界的角度来说,邓就是国际共运的大号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