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漫谈国事 -- 温雅颂
本狐一向认为,主席之后的中国,大方向应当和后来实际路径出入不大,可能细节上有差异。如果当年对西方膝盖不那么软、倒得不那么彻底的话,也许苏东波没那么快,三角关系会多维持一段时间。但这也不绝对,毕竟,内因才是主导因素。
这和谁当政关系不大,华不下是这样,小张上也这样。
我曾经举过例子:特区的圈是华英明画的,而小张在74年前后构想过封闭崇明岛建出口加工区,而传说中的混混王曾经提过,要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小香港。
和西方打开关系,自然要和西方做生意。自己有了两弹一星,外部三角关系稳定,安全有了保障,自然要抓民生。这是谁上台都要干的。
打开了国门,自然会对国内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国民生活水平等直观对比,王震访英就感叹:英国工人比我这个副总理生活水平高。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深入思考这差距的由来以及自己筚路蓝缕三十年奋力追赶的巨大成绩,巨大冲击之下,膝盖稍微软点,立马就跪了。79年初小平同志访美,李慎之问为啥先去美国,小平回答:跟美国的都富了。
这就是人性。面对浩荡的人性大潮,即便是主席这样逆天的人物,也只能叹一声:运去英雄不自由!
对外交往多了,进来的苍蝇蚊子也就会多起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思想文化也会跟进。文革中就扯过对外贸易中给外商回扣的事儿,当时交往规模小,可以靠精选精英加严格监督来控制,所以我们今天还能读到李强等人的传奇。当交往规模大了,面对诱惑,外商拿得,我拿不拿得?
也就是说,邓时代面临的问题,其他人当政的话也将同样面对。
还有两点:一,无论谁当权,中间执行层主体不会变,改开具体操作执行的主要还是“四三计划”那批人,上面人变了,操作细则可能相应微调,但执行还得是他们。二,后来者谁都没有主席的能力和威望,选择用经济利益来收买支持率,是大概率事件。
说了半天,似乎有些宿命。其实不然,前三十年走社会主义道路为后来者打下了基础,这点,对比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大国,是非常明显的。
苏联从列强中最落后走到全球第二,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中国从全球最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体系最完整的工业国之一,两国在社会主义阶段总的发展速度都碾压类似规模、相近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两国发展的绝对高度离人民的希望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距离越来越远(本狐估计,这需求永远都满足不了,供应侧的日益增长需要资源+苦干,需求侧的日益增长可以纯脑补,永远追不上才是合符逻辑的),苏联没能超过美国成为NO1,中国比不上新干线上的日本(据良青历说,二战后一片废墟的日本还比不上同期的中国)。
同时,主席的探索(也可以说折腾)也给后来者打开一扇窗,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重新思考的可能性,例如:强大制造业+大数据,能否支持大计划?
历史,本来就是螺旋前进的,进退起伏是常态。
时间 出口 进口 进出口合计 增速 单位:亿美元
没事就捅捅马蜂窝的事儿肯定没少干。
不过,身为吃瓜群众,俺表示由衷的敬意!
“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其实就是成语“南辕北辙”的白话版,裁剪话语是非常老套的文字狱方法,旧酸腐文人就偏好这一口。
历史上多少朝代兴亡无不指向这个周期律,阶层固化阶级压迫导致革命。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它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标准一直在不断提高,你按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标准,要求高了一点。
一年春晚,倪萍姐姐深情地介绍那年抽中的幸运观众云南的一位农民,为了到北京参加元宵晚会,走路一天到达有汽车的地方,坐一天汽车到l昆明,然后才坐火车来到北京
昨天刚好在水木图版有人贴出了旧书图片,老工人痛斥张春桥王洪文这两个国民党特务和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跑到崇明大放厥词,要把崇明建成香港。老工人表示紧跟华主席,坚决批判四人帮,绝不允许这些坏东西把社会主义的上海变回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贴出来没多久就被删了。
大家火力,也不是正对喽喽滴。
话说还是那个“著名留学生论坛”,有一阵子,时行的辩论方式叫做“数枪数炮”,理工科思维,别说还挺有效的:果VS共,中VS日,共VS美。。。数枪数炮都能数清楚。
我看老老和豪哥,也自创一门辩论PARADIAM:“称米称肉“,应该也能称清楚。
有个77年的纪录片《铁证如山》,说的是“四人帮”及其在福建的代理人,大搞“单干风”、走“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
网上现在还能搜到。
我们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淳淳教导,都当耳边风过去了。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也不好好做课间操,学校组织的晨跑,也会偷懒,减少跑步的距离。熬夜,等等各种不良生活习惯。
终于,慢性病找上来了,这时候才想到当时的课间操,晨跑,运动,其实都是对你自己负责任。
就如同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有人在你耳边,喋喋不休,让你早起运动,不要熬夜,生活规律。简直就是烦死人了。等到你身体垮了,这时候,才会念到这些人,其实都是为了你的好。
中国人也一样,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怎么会理解老毛的远见和洞察力?
“老实农民”这个没死绝的老人出来抽你的脸:“分田到户之前我们没有吃糠咽菜,副食不够丰富这是实情。分田到户后生产方式反而退步了,更不要提整个农村治理急剧恶化,要不怎么90年代三农问题那么突出。”
你转移话题:要说养猪啊,有的猪也喜欢被圈养。。。。
呵呵,你又夹私货骂人又转移话题,玩什么小伎俩。
拿关键词(“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民主”,“窑洞对”,“1954 宪法讨论会 讲话”分别百度一下看看更有趣啊。
百度搜不出来?那就放狗嘛!
(乌有硬是说狗造谣?那54年以后的历史轨迹表明的确是宪法顶个球了嘛。不信?可以再以关键词“1964年12月 请你们看宪法”,“1967年 刘少奇 拿宪法”百度看看嘛。非常有趣!毛自己也说自己是和尚打伞,这总不是谣言了吧?)
其实,你们都知道(料想河友们上下几千年的政治历史都不会读得少)。
那,但存忠厚诚实之心,你们的这些发掘就不该像历史大发现似的,能让你们这么开心,如此欢呼雀跃啊?
50-52,总产由49年的1.13亿吨增加到1.64亿吨,超过30年代中期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1.5亿吨),年均增长13.14%;单产由49年的69kg/亩增加到88kg/亩,年均增长8.71%,亩产每年平均提高6.51kg。
53-58,总产由52年的1.64亿吨增加到1.95亿吨,年均增长3.17%;单产由88kg/亩增加到103kg/亩,年均增长2.67%,亩产每年平均提高2.52kg。
59-79,总产由58年的1.95亿吨增加到3.32亿吨,年均增长2.5%;单产由103kg/亩增加到186kg/亩,年均增长2.83%,亩产每年平均提高3.92kg。
82-02,总产由81年的3.25亿吨增加到4.57亿吨,年均增长1.95%;单产由188kg/亩增加到293kg/亩,年均增长2.03%,亩产每年平均提高4.99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