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147:智慧的七根柱石 -- 本嘉明
你给的这张表里面说的只是“收入”。“收入”在美国是有严格定义的。从你给的这张表里可见。所谓的“收入”只是指工资(Wage and Salary),雇主补贴(Supplements to Wage and Salary),业主经营收入(Proprietor's Income), 租赁收入(Rental Income)。除此之外都不是“收入”。
而盖子同学能以9万美元收入而造起6千万的豪宅,显然他的实际收入要远远大于9万。那么戏法如何变的?实际上盖子同学只是拿出一小部分微软股票作为抵押在自己公司和银行贷了款而已。到时候他把股票抵冲贷款。从账面上来说,他可是亏了本,没有任何收入。不但一分钱税都不用交,而且还可以在今后数年内抵扣所得税。川总不交税的戏法也是类似的东西。
盖子同学的股票是他的财富,但不是他的“收入”。那么他的股票从一文不值到价值亿万,这里的增值部分是谁给他创造的?单单靠盖子一个人能创造出微软的奇迹吗?当然,盖子同学并没有完全忘了他的员工。他的员工是有股票期权的。但是盖子同学和他的几个合伙人毫无疑问占了最大的大头。
这其实还是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只不过没有买卖商品那样直截了当罢了。
其实很简单的,只要美国的人均资源消耗比中国高得多,制造业就不可能回到美国。资本家不是慈善家。在现在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下,全球化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这种情况下,全球的平均生活水平理论上是要趋同的。中国人不比美国人懒,不比他们笨,凭什么资本家要把工厂开到人均资源消耗是中国好几倍的美国去?
集权国家竞争起来是很可怕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的确是比美国的3维竞争要多1维。除非中国自断手脚,被降维打击了:),否则美国还真没戏。
小企业其实还是依附于大企业生存啊。看看三星、丰田和苹果就知道了。
隐形冠军一方面是市场小,另一方面哪有那么多领域让你一个国家来实现隐形冠军?
当然,我这只是没有数据支持的个人感觉。但是你自己以前也讲过一个例子,可以作为证明:就是GE宁愿重新培养一个中国公司,也不愿意采购被西门子收购后的一个公司的产品(本来GE长期采购它家的产品)。这就说明上下游吭哧一起啊,而上游公司除非一骑绝尘,否则还是要依附于下游大公司或者品牌公司才能生存啊。
这话可能不好听,却是实情。好多七五万年销售收入的企业,完税任务是八十一百万,实际上税收(按交税销售额的4.5%,算了,按10%好了)千分之一而已。微小的小规模纳税人就更别说了,一年二三千三四千万纳个一万几千甚一两千的税,比比皆是。起码按我观察,珠三角是这样的。
好评
你知道小企业的真实(隐性)税费是多少吗?
你知道不知道,在《劳动法》下,每解雇一个工人,必须按工龄补发遣散费(每年合一个月工资)?
你知道中国中型民企,现在引进工业机器人的力度有多大?到底什么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一个3000万销售额的制造企业坐在镇上,要刮你一点还不容易?你跑得了吗?默许你交几千块钱的税,是因为在台面下,已经让镇政府里很多人满意了!
李晓鹏说的有些方面是对的,但过于绝对化,过于美化“县域竞争”。事实上,多头竞争搞出来的产能重复设置,抢建抢通擦边球,过度的楼堂馆所,令发改委非常头痛。一群老鼠乱窜,老猫根本管不过来,总理再去煽点虚火,“法无禁止”之类,下面乱来的教训太多了。
保持县与县(或者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的竞争,必须先加上“安全阀”,防止竞争过度,竞争恶化。就是先划跑道,再打发令枪。
这个“安全阀”因地制宜,可以是任何一种两个地级市之间的联办项目(比如说三铁),做成一个类似于欧洲当年“煤钢共同体”的纽带,然后才能放手让这两个市互相竞争,因为再竞争不至于散架。
中国有2700个县,刨去西藏等西部特殊地区,大致还有1800个以上的县,每个县类似于欧洲一个小国。中国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
1)逐步“欧盟化”,即在经济上,放手让县(或地区一级)形成“自立心理”,发挥个体自主意识。
2)建立“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与现在霸占中国学界的“美国经济学”是不同的,因为最终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资源配置最优化”,而是“全民充分就业,健康生活”。健康生活,首先是心理健康,有工作机会,按劳取酬,有尊严不空虚,自然就健康了。这个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我不懂,不过跟哈佛和芝加哥大学拉开点距离,总没有错,不要老是离右派不足50公里。你引的这篇文章,也是为“中国经济学”鼓与呼,我还是要点个赞。
我问过在国内开厂的朋友,假如有这么一条“梦幻(无人)生产线”,会不会搬去美国?
当然搬。
发展不算是硬道理,买家是硬道理------有了买家(市场),才敢奢谈发展。
西方社会,有西方社会的优点。国内一家外贸小厂假定现在用50个工人,如果能减到4-5个人,基本就会跑,就国内这个经营环境,不跑是神经病。
反过来说,跑出来的厂,渐渐做事也会比较老实(就像中国人到了外国,忽然都会老实过马路了),现在国内厂偷奸耍滑坑人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做生意就是背靠背一起赚钱,你这么胡搞,中国会没有出路的。要想把这帮人改造好,大概也只有把厂开到美国去,算是劳教几年,重新做人吧。
这是保护劳工的规定,有什么错?就算一个工人工作了三十年也不过两年半的工资而已。剥削了人家几十年的剩余价值,到头来把人家一脚踢开的时候连让人家暂时过渡的遣散费都没有,还有良心吗?
就算是在美国,虽然联邦劳动法没有规定要给遣散费。但很多州都规定要给数目不一的遣散费。而在企业倒闭时,破产清理优先顺序里,员工未付工资和福利也是高于债主和股东利益的。而美国大多数的大企业都设有遣散费,在解雇员工(不是员工违规被开除的情况)的时候都会偿付这笔钱。这笔钱本身也不是完全由企业来出,而是企业保险或基金的一部分。
假如有这么一条“梦幻(无人)生产线”,会不会搬去美国?当然搬。
如果主要市场在美国,当然选美国
如果主要市场在非洲,搬到非洲也是可以的。
但这代表着企业必须准备一笔数百万元的遣散费,即便关门,也要这些善后费用。
那么,如果有机器人,也不怎么贵,你会不会用机器人最大限度地取代工人?
中国的中央级别产业政策,唯一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就业。大批机器人上岗,不是和这个首要任务冲突的吗?中央考虑过没有?怎么平衡?这才是我的疑问。
一,不论搬去哪里,总之是搬离中国,中国的普工怎么办?
二,西方国家是法制社会,你敢不敢把自动生产线放在非洲?
是“强制收费+捐款捐物”的问题。税还有办法规避,这两条,是地方政府明抢。
忙总正好在豆瓣说到这个,你去看看。
但我引的这句话,是税务局的人自己酒后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