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使死者复生,生者无愧 -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 独立寒秋HK
八十年前,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都在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开始长征时总数近三十万人的红军,到最后会师陕北的时候,大约还剩3万人左右,伤亡率约90%,幸存者十不存一,跟着去长征的红军战士,基本上都牺牲在长征路上,再也没有机会看见他们的父母妻儿、再也没有机会看见新中国的曙光,当年的红军后来的北京军区司令郑维山,与他一同参加红军的五百同乡,仅有他一人活着见到了新中国的成立。
据统计,在长征路上,大约每300米就要倒下一名红军战士,而倒下的红军战士的亲属,恐怕要以数倍计。大将徐海东,全族姓徐的男丁被蒋介石杀绝,到后来他的老家甚至没人敢姓徐,他的族中亲友,倒在蒋介石屠刀之下的共计66人;红25军政委吴焕先,他自己牺牲在长征路上,全家六口人被国民党杀害,他的妻子曹干仙,为了支援红军,将自己与婆婆(吴焕先母亲陈氏)乞讨得到的一口袋百家粮送去红军作战阵地,回去时自己却因饥饿过度饿死在黄安长冲附近的甘渣岗,吴焕先的母亲,也饿死于国民党的围剿中。中国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所铸就,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而是铁一般的事实!
当年,那些年轻的红军战士之所以愿意付出鲜血和生命跟着红军走,除了因为红军对他们好,有一口饭大家分着吃,更主要的是红军承诺他们了一个新世界: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世界;一个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的是新世界;一个弱者、鳏寡孤独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的新世界;一个共同富裕、强盛、幸福的新世界!
古人说:使死者复生,生者无愧。今天,当那些八十年前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先烈、当那些毁家以赴国难的先贤、当那些为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理想付出一切的普通百姓从历史深处走来,问起我们这些后人,问起今天的共产党:当年的理想还在吗?当年的承诺还在吗?你们忘记我们了吗?我们该如何回答?
我们这些后人忘记那些为了理想奋斗到最后一滴鲜血的前人了吗?我们是否曾经把他们彻底遗忘?面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他们,我们可以做到无愧吗?
新中国是欠了债的,那些幸存者是欠了债的,我们这些享受一个安全、富裕环境的后来者是欠了债的。烈士们用他们的死成就了新中国的生,那些一次次惨烈搏杀的幸存者承载着逝去者的希望,粟裕大将生前曾说:“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在一起。”,粟大将忘不了他牺牲的战友,他要和他们永远长眠在一起,但我想,也许烈士们更在意的是:我们的遗愿你们忘了吗?我们当年抛弃生命追逐的理想你们忘了吗?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是否曾经背叛过那些牺牲的先烈?共产党里有没有人曾经或者已经背叛了那些牺牲的先烈?主席曾经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很多先烈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在主席心里,那些跟随他爬雪山过草地,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他们的生命、他们的遗愿、他们的追求,像山一样沉甸甸地压在主席心上,让他须臾不能忘记,为了不背叛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主席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面对着昔日战友的阳奉阴违甚至背叛,毅然决然地发动了震惊世界、令后人长久仰视的文革。
忘记和背叛,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在主席活着的时候,就有人背叛,在主席逝去后,他们的背叛就更变本加厉!
烈士的血不能白流,历史的事实终究不是靠选择无视就可以彻底忘记的。
在这个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日子里,停顿一下、思考一下,我们究竟要走什么样的路?我们有没有忘记我们的初衷?
习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的,只有牢记自己出发时的追求,才能在漫漫征途上不迷失方向,才能对得起那些牺牲的先烈和他们托付的希望。
1、当今反腐是通过对个体惩罚达到对党政群体恐吓,只能暂时阻止腐败深度感染;重提长征精神与不忘初心,是想对党政全体灵魂、思想进行重塑,力求这个群体重建牺牲、奉献价值观,并以此为本荡涤腐朽,获得新生。
当今反腐之事易,在当今重树价值观,难!是又一次长征。
党员同志们,准备好了吗?
习没有定义"初心"是什么?
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当初建党时的理想; 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粉碎四仁帮"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凳设计师的"改革开放"。等等。
所以这里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提出"初心"却又不明确说出"初心"是什么呢?
重要的是,今天的社会现实是什么状态,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就会支持什么样的初心。
没有什么模糊的
今年习总七一讲话里有八个“初心”(简版):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不是马列主义;
2、坚持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这个很混乱,把所有理论都装进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有人看着羊头满意,有人吃着狗肉也满意;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的解释权在党;
4、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这个是虚的,大家都满意;
5、坚信人民。这是政治正确;
6、坚持改开。小平路线,有人欢喜有人愁;
7、外交政策。没有人不满意的套话,主要还是为“一带一路”作铺垫;
8、坚持反腐。“永远在路上”
从讲话里还可以看出来,习总的原话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初心”和长征没多大关系。
而这次长征讲话不过就是说,“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国复兴是又一次长征。
1950年初,中央决定提早进藏。毛泽东说:“西藏人口虽少,但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极其重要,必须尽早占领。”最初考虑这一任务以西北方面为主,西南方面为辅,因为当时西南战事尚未完全结束。
西北方面彭德怀提出战线太长,兵力分散,战事虽然基本结束,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情况复杂,原有兵力本来就少,难以抽出太多兵力进藏;且从青海格尔木方向进藏的道路多年损毁,仅修路就需很长时间。毛泽东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看到这个电报是不高兴的,随即指示:“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
刘(伯承)、邓(小平)本来是进藏的辅助方向,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主要方向,而且不但“向西藏进军”,还包括“经营西藏的任务”,压力徒增。当时62军驻西康,距西藏最近,理所当然成为进藏部队首选。但刘伯承考虑62军来自一野,让他们进藏不妥,一野方面会认为让他们的部队“啃硬骨头”,而二野的部队去“吃肉”。所以,坚持派二野的部队进藏。
这是当年那一代人的领导风格:越是自己的部队,越是主力,越要承担艰巨任务。刘、邓最后商定:62军不进藏,调自己指挥的二野一个主力军承担进藏任务。但未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军军长不愿进藏,未能谈通。理由是什么?无非是身体健康状况等,我们今天都可以猜得出。客观地说,西藏当年的条件之艰苦尽人皆知,革命刚刚胜利,谁都愿意多享受享受革命胜利“果实”,这也是当时真实存在的普遍情况。
僵局出现了,难以破局。毛泽东一直在等待西南方向的报告,但种种原因又使刘、邓的选择被迫一变再变,给中央的报告也一推再推,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领导人真是忧心如焚。
张国华的18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领受进藏任务的。
18军原定的任务是接管富庶的川南。军长张国华已经定为川南行署主任,军政委谭冠三已任命为自贡地委书记。1950年1月7日,张国华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刘、邓急电:就地待命,军领导及各师一名负责人速赴重庆领受最新任务。
1月10日,刘、邓接见张国华等18军领导。
邓小平第一句话便开门见山:“今天谈话凭党性。”
张国华张口就答:“一切听从党安排。”
邓小平说:“×××不去西藏,你指挥部队去。”
张国华答:“坚决完成任务!”
单刀直入的几句话,张国华的党性光芒四射。
你在对第二初心的,你自己的解释中,加了毛泽东思想。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你的个人看法?
当然你提到既有羊头又有狗肉,有人对狗肉满意,有人看到羊头高兴。能否理解为你自以为看到毛泽东思想所以高兴?
发现这个"初心"的讨论是在一个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题目下。这是很有意思的。
俺自忖解读还算公允
以前这样的文章是要组织政治学习的。
是用来统一思想的标杆,没有满意不满意的选项。。。。
62军是太岳部队,也是刘邓的老部下,包括整个18兵团。刘邓自己考虑的挺多,横刀立马可没把18兵团看成自己的一野老部下,不是说了么:你180师不是刘伯承的部队么,不是最讲究战术么。
说起来10军也是晋冀鲁豫最早成立的四大纵队之一,结果越活越抽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分到三兵团蹭饭吃,大麻子只能调走,杜义德从六纵回来当军长,这要再发配到西藏去,确实是太惨了。
如是,那纪律性是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