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棍器时代:关于直立行走的扯谈 -- 迷惑不解

共:💬39 🌺24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因果关系倒置了

点看全图

大猩猩的前臂也有棍子的功能。

我以为是脊椎结构决定了人直立行走。是什么决定了这种脊椎结构占优呢?自然环境。所谓自然选择就是在一堆可能性中“选出”最优的那个,而所谓一堆可能性就是指遗传变异,儿子不可能100%复制老子。

通宝推:崇文尚武,老老狐狸,
家园 恐怕正是如此,直立是突变产生的,

只不过因为在一定范围或生态位内利大于弊所以没被淘汰。

家园
家园 那是防御性的观察

当你追逐猎物时,站起来一看,猎物已经跑远了

家园 据说:

可是为什么猩猩们要放弃有虫子,有果子,有棚子,还有秋千的森林,跑到晒死人的草原上去呢?不知道

据说是气候的变化,导致森林大规模的减少,迫使一部分猿“跑到晒死人的草原上去”。最后,一直在森林里的、和又重新找到森林的猿成了猩猩;找不到森林并存活下来的猿成了人——人能够成为人,其实是自然界非常非常小概率的事件。

我认为:刚刚从消失的森林走出的猿,遇到的肯定是比较高的茅草,直立的优点是 有助于进攻与防守;而直立的弱点,比如奔跑慢,前肢(胳膊)力量小等等,使得只有大脑比较发达的猿才能生存下来。经过几百万年的筛选,一帮直立的、除了脑袋大、其他体能方面几乎一无是处的“倒霉蛋”居然赌赢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我们。

家园 茅草高度不是好的理由,对于野生动物而言

最可能导致物种变种的环境选择压力,应该是食物和天敌。

我们来推测一下:

1.如果,古猿在树上取食,那么不利于爬树和在树上荡秋千的大脚板短脚趾,就没有优势。所以,进化成人的古猿肯定不在树上谋生。

2.如果,古猿在草原取食,站里起来并不便于找吃的,而且也跑不快,不利于躲避草原上的大型食肉猛兽。

3.如果既不是在树上,又不是在草原上,那那群古猿就只能在水里谋生了,这个结论太古怪,不予采纳。

4.古猿是很聪明的,现在的猴子都会用石头做工具,我们不能小瞧古猿。有一天,突然一只古猿发明了用棍子打猎防身,既可以去海滩棒击海豹海狮,有可以在草原吓唬狮子恶狼,这个就会在他们族群传播开来。

。。。。于是进入了伟大的棍器时代。

家园 很棒的想法。不过,我猜应该还是石器时代。

很棒的想法。不过,我猜应该还是石器时代。

基本想法我是认同的,就是手里要有东西。手里一直有东西,才会逼得他们直立行走。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还是石器。石器不是只有石头的。还要有棍子。呵呵

我们已经观察到了猩猩和猴子是会使用石头的,也观察到了它们可能会使用棍子。

不过,问题是,这两种东西都不够珍贵,他们会用后即弃。这也是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猴子用完石头就把石头丢了。猩猩用完一些树枝后也会丢弃。如果这样的话,并不会导致他们手里被一样东西束缚,逼他们直立行走。

但是,如果有一天,某只古代人猿,在同时使用石头和棍子的时候,掌握了将石头和棍子结合的技术呢?比如用藤条捆绑。那这将是一个跨时代的发明。因为这样的工具在物理学上有倍增效应(mechanical advantage,机械增益)。

因为这种新工具的复杂度稍高,而且对石头的形状也有特别的要求,这个工具便开始显得珍贵起来了。拥有这个工具的个体,不管是对种群内部,还是对于外部防卫或者狩猎,都将有竞争优势,人猿可能不舍得随意将其丢弃,于是,人猿从此不能四肢行走了,它需要学会用脚行走,因为至少一只前肢已经被工具占用了。另外,它的后代可能也因此学会了这个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获得传承。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古猿发现了让石器变得更加锋利的方法,而手中的工具也因此变得更加珍贵,因为工具本身已经有了附加的劳动,而劳动本身是会对工具产生附加价值的。

长期对工具的使用,也使得古猿产生了对工具的依赖,并使得人类的演化和和工具的使用捆绑在了一起。就如同我们的大脑会学习新东西一样,工具本身拓展了我们的四肢,并和我们的四肢,乃至脊柱,当然,也包括大脑一起演化

最后的发展,便是恩格斯的一句老话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呵呵

通宝推:迷惑不解,
家园 茅草高可能只是一个方面

森林的消失肯定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应该有个渐变的漫长过程。

我记得现在非洲还有 稀树草原,那里有一种鹿(?),可以后腿站立一整天,就是为了在旱季没草的时候,吃树叶。

我们的祖先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了优先吃这些小树上的果子(一是因为果子比草有营养,二是习惯。树比较小,不需要爬),像那种 鹿一样进化出来的站立。

我认为:食物对直立进化的作用比天敌大——因为:1、遇到天敌逃跑,四条腿总比两条腿快;2、天敌不一定每天碰到,而一顿不吃就饿得慌。

家园 一根趁手的棍棒也是难得之物的

粗细,长短,硬度都要合适,要获取这么根棍子,也是不容易的。

家园 其实回忆一下,小孩野营有没有收集树棍的本能就知道了

不需要用来烧火,当拐棍,多数小孩看到大小,粗细,长短,硬度都要合适的树枝都有捡起来的冲动。有人捡到正好的,还有各种羡慕的表现。

家园 为啥你们总是纠结于吃叶子,摘果子?古猿一旦学会试用棍棒

那么,你想像一下,几百万以前,一群拿着棍棒的猿猴,它们不管是在草原还是在森林,都可以横着走,甚至,它们还可以站在海边用棍棒打鲨鱼

总之,只要学会了耍棍子,无论古猿生活在哪里,都不能阻止它们变成直立人。

通宝推:崇文尚武,
家园 棍棒的刺杀效果更厉害

楼主的思路真是一个很新颖有道理的方向。我再延伸一下。

棍棒的刺杀效果更厉害,而刺杀必须要双手持棍棒,从而必须直立。具有双手持棍棒刺杀能力的古猿人不仅能更好地狩猎,更重要的是能杀掉没有这个能力的古猿人,从而使直立行走能够很快地进化。

如果只是用棍棒击打,一只手就可以了,没必要双手。同时棍棒击打虽说可以防身,却很难造成致命伤。突刺就不一样了,可以很快给对手造成致命伤。但是突刺就需要双手握棍棒了。

看人类进化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同种竞争。可以说人类是同种竞争最激烈的物种。古代部落间的争端往往是以灭族为结局的。一个可以双手持棍棒突刺的部落可以轻易灭掉只可以用棍棒击打的部落。

通宝推:迷惑不解,
家园 据达尔文进化论,人是先拥有直立的能力,然后才使用工具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变异是多样性的,只有更适应环境的存活了下来。

爬在树上的猿,基因突变了,有的变得更善于爬树,有的变得更适合直立,但适合直立的猿才有可能上下肢分工,才有可能去利用,发明工具,才有可能演变为人。

放弃爬树下地行走的猿们,不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而是身体结构天生就和普通猩猩有差别,只好采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捡树枝做棍子和打制石器。

家园 DEL

发重了。

关于运动,我在看各种科普材料的时候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系统性的进化过程。

最早的似乎是海绵性质的动物群,这东西不会走,就是铺。现在的珊瑚其实也是这样。

再比较早的,是不会动的水螅形式的固定动物。在某处固定一个小揪揪,然后用触手去干扰水流、获得食物。

这种运动能力,我们称为“固定不动”。

比水螅的运动能力强的是各种软体动物。比如海贝,牡蛎之类,有一些喜欢吸附在船底。陆地常见的就是蜗牛。

我们叫这种运动能力为“蠕动”。

然后就是各种鱼了。他们就是游。不过仔细看他们游泳的动作,其实就是一个字:“摇。”

部分鱼类具备短途登陆的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运动范围。这种运动方式,大体可以称为弹跳。如果用更准确的字,那么可以叫做“拱”。

两栖类的活动能力比鱼更强,他们的后肢具备了“跳”的能力。

在“跳”这种爆发式的运动能力之后,陆生动物、特别是后来的爬行动物,运动能力越来越适应陆地。他们可以肚子贴着地面爬行,也可以将身体略微脱离地面爬行,甚至可以单纯用后肢直立行走,他们的行动能力越来越强了,甚至于具备了“跑”这种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因为他们的后肢发生了进化,他们的“髋关节”(姑且这么说吧,其实涉及的很多)越来越发达,灵活性越来越强,特殊性也越来越强,结果他们就越来越适应在陆地上快速运动。

这些适应性进化发展到后来,开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化。

一种,是以恐龙的后裔、如今的鸟类为代表的进化路线:“飞”。

这些神奇的动物继承了从海绵以来动物运动能力越来越强、适应范围越来越广的光荣传统,将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天空。当然,昆虫早就具备了这一能力。但是昆虫和脊椎动物的演化路径是不同的,那是与我所说的系统不同的另一个系统了。

还有一种,是以哺乳动物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有很多类别。比如说简单的滑翔能力。一些哺乳动物是具备滑翔能力的,在哺乳动物里面是很惊艳的,当然,即便是最强的滑翔,和一般的鸟类比起来也不过就是渣渣。

还有一种则学会了在树上荡来荡去,最不典型的会荡的动物大约是树懒,因为他们的运动速度简直可悲。而荡得最好的就是各种猿猴了。

更多的哺乳动物,则是具备了迅猛的奔跑能力,比如用生命在奔跑的短跑冠军猎豹,跑起来不要命的马。

与此同时,一部分哺乳动物同时进化了他们前肢与后肢。

比如犬科动物的前肢只可以按住猎物,猫科动物的前肢则灵活性大增,可以挥舞起来,而猴子可以将石头举到头顶扔出去:

前肢进化得最凶悍的动物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灵长类,那就是人。

人这种动物,可以将石头举到脑后再投掷,于是,不借助工具,可以将手榴弹投掷到八十米的距离。借助工具,可以将具备杀伤力的箭矢投掷到一百五十米外的位置。而最可怕的是,在这些距离上是具有一定精度和杀伤力的。至于说某些丧心病狂的国家制造的导弹可以精确攻击几千万米之外的地点,那就不算了,因为那不是用前肢投掷出去的。

人在具备这样丧心病狂的投掷能力的同时,他们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奔跑能力,因为他们的后肢使他们可以像两足行走的恐龙一样站起来,同时突破了跳的限制,两足可以交替行走,而不是只能跳。

前一阵子很流行亚洲蹲,其实亚洲蹲本身也彰显出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就是更加灵活的“髋关节”系统。在奥运会上,百米决赛的赛场上,现在主要只有黑人和黄人在比赛,白人已经逐渐消失在赛场上了。黑人是运动能力很强的种群,这主要源自于他们来自于人类发源地所具有的丰富的多样性。黄人的运动能力也比较强,其原因于我来说尚不明确,不过我只知道黄种人在文明史上形成了更加久远的室内生活历史。而这种久远的室内生活历史,充分展示了他们征服世界的能力。

所以直立行走这个事情,我认为更应该认为是由于亿万年来动物界对于运动能力的挖掘和选择最终积累的结果。亿万年的量变,最终形成了人类的质变。

所以人类具备了奔跑的能力,具备了灵活的上肢,具备了灵活的手指。

家园 我觉得这是进化的结果

关于运动,我在看各种科普材料的时候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系统性的进化过程。

最早的似乎是海绵性质的动物群,这东西不会走,就是铺。现在的珊瑚其实也是这样。

再比较早的,是不会动的水螅形式的固定动物。在某处固定一个小揪揪,然后用触手去干扰水流、获得食物。

这种运动能力,我们称为“固定不动”。

比水螅的运动能力强的是各种软体动物。比如海贝,牡蛎之类,有一些喜欢吸附在船底。陆地常见的就是蜗牛。

我们叫这种运动能力为“蠕动”。

然后就是各种鱼了。他们就是游。不过仔细看他们游泳的动作,其实就是一个字:“摇。”

部分鱼类具备短途登陆的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运动范围。这种运动方式,大体可以称为弹跳。如果用更准确的字,那么可以叫做“拱”。

两栖类的活动能力比鱼更强,他们的后肢具备了“跳”的能力。

在“跳”这种爆发式的运动能力之后,陆生动物、特别是后来的爬行动物,运动能力越来越适应陆地。他们可以肚子贴着地面爬行,也可以将身体略微脱离地面爬行,甚至可以单纯用后肢直立行走,他们的行动能力越来越强了,甚至于具备了“跑”这种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呢?

因为他们的后肢发生了进化,他们的“髋关节”(姑且这么说吧,其实涉及的很多)越来越发达,灵活性越来越强,特殊性也越来越强,结果他们就越来越适应在陆地上快速运动。

这些适应性进化发展到后来,开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化。

一种,是以恐龙的后裔、如今的鸟类为代表的进化路线:“飞”。

这些神奇的动物继承了从海绵以来动物运动能力越来越强、适应范围越来越广的光荣传统,将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天空。当然,昆虫早就具备了这一能力。但是昆虫和脊椎动物的演化路径是不同的,那是与我所说的系统不同的另一个系统了。

还有一种,是以哺乳动物为代表的。哺乳动物的运动能力有很多类别。比如说简单的滑翔能力。一些哺乳动物是具备滑翔能力的,在哺乳动物里面是很惊艳的,当然,即便是最强的滑翔,和一般的鸟类比起来也不过就是渣渣。

还有一种则学会了在树上荡来荡去,最不典型的会荡的动物大约是树懒,因为他们的运动速度简直可悲。而荡得最好的就是各种猿猴了。

更多的哺乳动物,则是具备了迅猛的奔跑能力,比如用生命在奔跑的短跑冠军猎豹,跑起来不要命的马。

与此同时,一部分哺乳动物同时进化了他们前肢与后肢。

比如犬科动物的前肢只可以按住猎物,猫科动物的前肢则灵活性大增,可以挥舞起来,而猴子可以将石头举到头顶扔出去:

前肢进化得最凶悍的动物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灵长类,那就是人。

人这种动物,可以将石头举到脑后再投掷,于是,不借助工具,可以将手榴弹投掷到八十米的距离。借助工具,可以将具备杀伤力的箭矢投掷到一百五十米外的位置。而最可怕的是,在这些距离上是具有一定精度和杀伤力的。至于说某些丧心病狂的国家制造的导弹可以精确攻击几千万米之外的地点,那就不算了,因为那不是用前肢投掷出去的。

人在具备这样丧心病狂的投掷能力的同时,他们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奔跑能力,因为他们的后肢使他们可以像两足行走的恐龙一样站起来,同时突破了跳的限制,两足可以交替行走,而不是只能跳。

前一阵子很流行亚洲蹲,其实亚洲蹲本身也彰显出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就是更加灵活的“髋关节”系统。在奥运会上,百米决赛的赛场上,现在主要只有黑人和黄人在比赛,白人已经逐渐消失在赛场上了。黑人是运动能力很强的种群,这主要源自于他们来自于人类发源地所具有的丰富的多样性。黄人的运动能力也比较强,其原因于我来说尚不明确,不过我只知道黄种人在文明史上形成了更加久远的室内生活历史。而这种久远的室内生活历史,充分展示了他们征服世界的能力。

所以直立行走这个事情,我认为更应该认为是由于亿万年来动物界对于运动能力的挖掘和选择最终积累的结果。亿万年的量变,最终形成了人类的质变。

所以人类具备了奔跑的能力,具备了灵活的上肢,具备了灵活的手指。

通宝推:mezhan,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