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江苏高考事件的历史意义 -- 镭射
既克服困办不到,那就直接取消困难。中央不办大学,全部各省去办好了。
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在北方黄河流域。汉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唐代的宰相按秦岭——淮河划南北分界,八成以上的宰相是北方人。外链出处
安史之乱后,中国的政治重心南移到江淮一代,明清时有“苏松财赋半天下”说法,明清两代的进士人数,以及明代内阁人数都是江浙地区占大头。明代科举出现了南北榜,分省按比例取士来进行平衡。
科举制原本是对抗门阀制而来,然而科举也产生了新的阶层。明代士绅不纳税的政策强化了江浙地区的士人的经济地位,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又能更快地创造财富。汉代的门阀兼并土地、明末的东林党背公营私都是各自朝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工业社会与农业不同,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通过教育能获得的上升途径同样的稀缺,如果将部属985、211之类的录取学生按省份做个统计,江浙地区的学生仍然占了相当的比例。
现在北上广三大经济圈,这次江苏的事有人说广东地区的暴发户们还没有能将经济、教育的关系理顺,所以广东的教育不如江浙发达。如果高素质的人才最终决定地区的发展,那么长三角比珠三角会更有发展前途。假设中国的一带一路带动的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城市群,而优质高校资源又保持不变,那么江浙地区的名额肯定会减少。
真要说关乎国运,我觉得就是通过新的经济布局,改变教育资源的地域划分,以此来实现中国东西部长远地平衡、可持续发展。
高校招生计划不是高校自己定的。。。。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提到一个令所有学校又恨又爱的事——评估。真是五味俱全啊……
说起来一言难尽。不过,绝大部分公办高校还是有节操的。这一点应该是可以保证。
不仅要抢最好的学校, 最好的师资, 最多的投资。 还要抢最好的生源。
骨子里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一个角度, 为啥全国的尖子都要跑北京来? 还不是因为国家在北京的教育投资多,招生名额多。 因果关系不要搞反了
杜宇江苏省考生来说,难度是一样的。保证比率的情况下,是他们内部自己竞争,和其他省份地区没有关系。
借着扩招,大学开始大幅度涨学费,一个学生一年学费就有几千,50只不过一顿饭钱,你们应该当场让校长加个零
没有统一判卷,没有统一的严格监考,就没有全国一张卷子的基础。
粗糙点说,在其它地区的人来看,能考进北京就算是胜利,而在北京人来看,不上清华北大就算是失败。我这个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基本上是属实的。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生活在较发达地区的人需求层次更高。这东西,永远谈不到一块去。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Picture/898187
民大附中是有一个专门的政策,就是户口不限制都可以到北京参加高考,05年只有140多个学生,到17年高考扩张到小1000人。这些孩子是各地掐芖选拔来的精英,几乎100%能考上一本,其中14年考上清北的有近50个。相当于掠夺了北京孩子近50个清北名额(北京清北总名额也不过300多),近600个一本以上好学校名额。民大附逐年扩张,17年将掠夺走近1000北京孩子一本以上好学校的指标。不要以为自己孩子小,不着急,每届的家长都会反应这个问题,但总是力量单薄,不受重视。民大附无限扩招下去,您的孩子再优秀,五年之后,亦可能与好学校无缘!
---------------
民大附中,从全国1.2亿少民中掐尖,选拔出1000名尖子,到北京民大附中,全封闭住宿,教育方法类似于河北衡水中学。
更过分的是,高考的时候,民大附中学生人人有加分,最少的10分,最多加50分,还有很多特权阶层的特殊通道。
高考成绩最好的2015年,有50人上北清,民大附中以外的北京市,有306人上北清。
刨掉少民优待的各种加分,刨掉特权阶层的特殊通道,民大附中实际能上北清的人数,肯定会大幅下降。
以民大附中作为参照,想到于一个1.2亿的人口大省,(考虑到少民生育率大约是汉民的2倍,其可供挑选的学生基数,更远远超过国内任何一个人口大省),选拔出1000名尖子生到北京,衡水中学模式封闭学习3年,参加北京的高考。靠着加分,靠着特权的特殊渠道(有少量的非高考渠道),加在一起,也不过只有50人能上北清。
我是北京人,我们愿意从北京的高考名额中,匀出50个北清名额,再匀出500个985名额。
我们北京人,我们匀出50个北清名额,匀出500个985,我们自己也落地清静。省得被外地人指指点点,说什么北京高考容易。
就是不知道那些所谓的高考人口大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哪个敢把民大附中接到本省去高考?
北京最大的问题,是高考400多分也有学上。传着传着,变成了北京400多分上名校。
北京的高考,2014年的时候有人分析过,610分以上,北京考生上好大学的难度超过外地;570-610分,难度基本相当,分数越高越不容易。一旦低于570分,北京考生上大学的难度,则远远低于外地考生。
北京最应该减少的,其实是570分以下的录取比例。然后国家以北京570分以下录取比例高,大幅减少了570分以上的录取比例。
算了,不说了。再说下去,新北京人跟老北京自己要内讧了。
人才是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
北清毕业生,985毕业生,211工科生,都是任何地区最值得争夺的资源。
北京要想抢人才资源,根本就不需要在高考的时候出让北京自己的资源。
直接在毕业的时候抢人,给留京指标,直接抢外地的资源就可以了。
2012、2013年,北京每年的毕业生留京指标有50-60万。习大大掌权后,一声令下,毕业生留京指标直接压缩到1万人。
北京之所以在一线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跟北京人才的高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压缩毕业生留京指标,压到如此地步,北京从常用看,其实气数已尽。10年左右,北京就是下一个香港,曾经辉煌,最终慢慢没落。不吃皇粮的普通北京人,大部分人会像香港人一样,慢慢贫困化。
可以直接间接的抢。
但留京指标为啥值钱? 也是因为国家在北京的大量投资, 相对于其它地区不成比列的投资, 也包括教育投资。 要享受到这些投资的效果, 就必须有留京指标这么个东西。
假设985 高校,211 高校在北京的录取率跟其它省份一样。 清华北大在北京录取的人数与在其他省份的录取人数与 人口比例成正比。 留京指标的价值缩水一大半。
有谁真的是稀罕北京那块地?
北京的事情 北京自己就可以解决。
现在讨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不公平。
追求高,可这么多年了,牛出个什么?
当然,做出大成绩有偶然性,但是拿概率来看,北上的学生或许“素质高”,但对不起那些名额。
经济,科技个方面,北上人成绩都不怎么样,也就文艺占了关系的光,有些人才,体育方面,上海还算不错,培养出刘翔,北京也就一般。总之,从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来说,只能说北京上海的学生性价比不高。这也好理解,越是眼界开阔,心中梦想无限,越是难以脚踏实地。不用说北京上海人,就是清华北大人也就是精致利己一下。
如果说高考初期,文凭的性价比确实是高,现在呢?谈什么脚踏实地,有几个人能提出别人提不出的问题,有几个人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觉得红烧肉已经很好吃了,别人觉得红烧肉太腻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就非要在这个事上论个高低?一个人一个活法,没什么可比的。
其他地方,是10个人抢1个馒头;北京呢,是10个人抢9个馒头。既然馒头好抢,就不免有人千方百计混进北京人的队伍抢馒头,于是呢,北京就变成了12个人、甚至13个人抢9个馒头。
其他人说的是:北京占有了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给9个馒头的名额不公平;
海峰说的是:我们这9个馒头不是独吞了,有外地人来抢呀,而且这多出来的2、3人都极其强悍,我们抢不过啊。
其实,10个人抢1个馒头,和12、3个人抢9个馒头(或者最坏的情况,10个人强6、7个馒头),哪个更难,用得着争论吗?
不服的话,把馒头放在一起,大家一起抢(统一出题、统一分数线),不就结了。但是海峰显然不同意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