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化佛教、佛寺文化常识 -- 迷惑不解
汉化佛教、佛寺文化常识
2016-2-17
出去游玩难免游名山,游名山难免遇到名寺。每次进到庙里我都觉得一头雾水看不出啥名堂,又担心犯了忌讳、失了礼数,所以就整理归纳了这一篇汉化佛教、佛寺文化常识,主要给我自己看,也希望对感兴趣的河友有点用处。
一、佛教源流
小乘佛教:较原始的教派,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只承认释迦摩尼一人是佛。
大乘佛教:释迦摩尼涅槃后几百年兴起,认为有无数佛,人人可以成佛。
核心教义:世界是“无常”(变动和虚幻的),人生是“苦”,苦的原因在于各人自己的“惑”和“业”。
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开始流传,隋唐达到鼎盛,宋以后佛教的汉化基本成熟和定型。
PS:关于佛教源流的框图是我归纳后画出来的,一开始看书不认真,框图有严重错误。感谢寒山河友指证。现在做了修改并将原文附上。
二、释尊的生平
释尊大约活动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期间(与孔子大约同时),在世约80岁。29岁舍弃王子身份出家,苦行6年,于35岁大彻大悟成道,约80岁入灭(涅槃)
释迦摩尼:是一种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的本来姓名为:乔达摩*悉达多。经书及传说:释迦摩尼属于刹帝利族,其父亲为今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一个古国“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净饭王娶了邻国的2姐妹,姐姐“莫耶夫人”是释迦摩尼生母,产后7天就去世了,释迦摩尼由姨母(莫耶夫人妹妹)“摩诃波者波提”抚养大。
兰毗尼花园:释尊诞生地,在今天尼泊尔境内。传说“莫耶夫人”临产前要赶回娘家生产(当地风俗),但走到其嫂子(即释尊的舅妈)兰毗尼的花园即提前生产。释尊的诞辰,汉化佛教定为四月初八(但藏传佛教定为四月十五;南传傣族佛教定为清明节后十天,并举行泼水节纪念)。
夜半逾城门:传说乔达摩*悉达多王子29岁时决意出家修行,某日晚上,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骑白马出城(离家出走),城门已经关闭,四大天王相助其飞出城外。
菩提树、菩提伽耶:传说悉达多王子苦行6年,日食一麻或一麦,饿的形容枯槁,但并未领悟到真谛。有一天他觉悟到应该吃饱了才能继续思考宇宙人生的真谛,于是洗了个澡,接受了一个好心的牧女施舍的一碗牛奶后精神大振(食已诸根悦,堪受于菩提),然后开始在两颗无花果科的“毕钵罗”树下连续打坐7天,突然大彻大悟。这两颗“毕钵罗”树就被尊称为“菩提树”。菩提,本意就是大彻大悟。这两颗“毕钵罗”树所在地被尊称为“菩提伽耶”,“菩提伽耶”本意就是“成道处”。此地在今天的印度东北处,古代好几个中国高僧都去过,包括玄奘。
转法轮fa.lun:意思是指释尊成道后开始在世间讲经传道。
如是我闻、声闻:意指是最早追随释尊、亲耳聆听过释尊教诲并得到觉悟和果位的弟子们。其中有名的有10人。(“如是我闻”大概就是:我亲耳听到佛祖说……)
老迦叶、少阿难:寺庙释尊塑像旁通常塑造的2位亲近的陪侍,身份不一般。老迦叶是释尊大弟子,在佛祖涅槃后,由其亲自主持遗体火化仪式。少阿难是佛祖入灭时唯一陪同身边的人,亲耳听到了释尊遗言。
优波离:10大声闻弟子之一,是释尊为王子时王宫里面的理发师,称“持律第一”。寺庙的戒坛前小山门殿里面必定供奉优波离,叫做优波离殿。
七相续尼:传说最早追随释尊,具有声闻资格的释尊的女弟子中最有名的七个人。其中,释迦摩尼姨母(莫耶夫人妹妹)“摩诃波者波提”是最早追随释尊出家的。
双林入灭:传说释尊是在两棵沙罗树下侧身侧卧姿势(双足并拢,左手放身上,右手支颐)进入大般涅槃,所以号称双林入灭。
如来(来自百度):(梵语: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意译是“如来了一样”。意思是: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如来”和“佛”都是诸佛的德号,并不特指释迦牟尼佛。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实际上这称呼是不精确的。
三、佛像与佛寺(莲剎、珈蓝、浮图祠)
佛像、像教:宗教的本质决定需要信众崇拜和信仰,但释尊在世时禁止信徒们为自己造像,是反对偶像崇拜的。释尊入灭时对阿难留下的遗言大意是:已成者皆灭,要勤修我法,以法为师,不可放逸。可见,释尊坚信佛法是大千世界的真谛,他要求的是信众对佛法的崇拜和信仰,而不是对他个人。释尊在世时,也只是被当做“先知先觉者”意义的佛,但在他去世后一两百年之后,佛教弟子们逐渐将释尊神化为神圣意义的佛,开始礼拜一些释尊的象征物,慢慢发展为开始造佛像崇拜,后来发展下去,造像的内容越来越多,不仅是释尊,还有诸多其它佛、菩萨、罗汉等等,所以佛教又被人戏称为“像教”。(所以,要敬佛法而不是佛像,这才符合释尊本意。佛像只是给一般的信众礼拜的,真正的佛家弟子应以法为师。)
寺: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汉代的洛阳白马寺,在汉代,寺的本来意思是官署,例如太常寺,太仆寺之类。所以,洛阳白马寺一开始的含义只是安置外国僧人的国宾馆。【洛阳白马寺(来自百度):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永平求法)。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白马寺号称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珈蓝:佛寺或佛寺内部的建筑物。
浮图:即塔,是塔的音译。
浮图祠:早期中国的佛寺(东汉到南北朝)通常在院子中心建高塔,塔内供奉舍利,塔为中心,殿为附属,所以当时的寺庙就叫被做浮图祠。(西安大慈恩寺就叫做大雁塔)
舍利:塔内供奉舍利分为两种,生身舍利:藏于塔内的佛祖遗骨。法身舍利:藏于塔内的佛经。
殿和堂:殿:佛寺中供奉礼拜佛像的建筑物,布置于南北向中轴线上的是主殿,布置于东西两侧的是配殿。堂:和尚们生活起居、念经讲法的地方。
庵:正规的寺庙必须齐备3个要件,即: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有些小庙只是单独供奉某一个或几个佛菩萨的小院落,两边厢房主人,这一类只能称之为俺,例如观音庵。
珈蓝七堂制:早期中国的佛寺(东汉到南北朝)通常在院子中心建高塔,塔内供奉舍利,禅宗兴起后提出寺庙建筑格局的“珈蓝七堂制”,后世汉化寺庙基本上都沿袭下来,此后,寺内可以有塔也可以没有。珈蓝七堂一般指:山门、佛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
主殿:正规的寺庙必须齐备3个要件,即布置于南北向中轴线上的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
配殿:布置于东西两侧,其配置并无定规,因地就宜而已,一般如下图:
PS:戒坛前小山门殿叫做优波离殿,里面供奉优波离。
寺庙像塑造特点:所有的佛像看上去都相似,所以有千佛一面之说。佛像有几个较明显的共有特点,例如双眉间的一点(叫白毫)、大耳朵、螺发、顶发髻等(这都是外国人的相貌)。但是,菩萨、罗汉、天神、高僧的塑像则由艺人自由发挥,变化多端。
佛教万字吉祥符“卍”(来自百度):据考证,其实源自佛像胸前毛发螺旋相。下图符号,自左向右旋转阻力小,一般进庙后也要求从左进、从右出。
单掌施礼和合掌施礼(来自百度):中国寺院和外国寺院的区分是单掌施礼和合掌施礼。中国的和尚都是右手单掌行礼,外国的和尚才会双手合掌行礼。
【传说(来自百度):印度高僧达摩大师,于西汉中叶来中国传教,主在好心人送的一个小房子(今少林寺处)里修行,一中年男子(有传说姓王)被达摩的精神所感动,要求拜达摩为师,达摩坚辞不收,冬天的一个晚上中年男子又来苦求,达摩不理睬,第二天天亮跪着的人已被大雪埋了全身,达摩实在无话,说了一句“今天降白雪,如果若让我收徒,除非天降红雪”,中年男子听后随即拔出佩刀断掉自己的左臂,一股热血喷在周围白雪上,达摩此时后悔已来不及,话已出难收回了。这个人就是中国人的第一个佛教徒,史称二祖,从此达摩住的小房子叫“泣血亭”,从此以后中国的和尚右手单掌行礼,而遇有双手合掌行礼的黑眼珠和尚那是假的。】
上香(来自百度):进庙时先上香后礼拜,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不得灯上点香,《金科》说:“灯上点香神不受”,这也算是忌讳,所以烧香时用打火机或者火柴点香(三支即可,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只需在大殿前烧,敬在一个炉中即可,所谓“万佛一炉”, 不要抓着一大把燃着的香到处拜。面朝大殿的大门,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插香:第一支香插中间,第二支香插右边,第三支香插左边。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不要随便许愿,许愿是要还愿的。【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多余的香你可以带回去,也可以摆在香桌上,也可以在殿前大炉子里面一起烧掉。】
游客进门(来自百度):游客进入寺庙大门走你左手位的那道门,中间的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游客进殿也尽量不要走正门,从偏门进,—般大殿三个门,从左手位的门进,从右手的门出,不要走中门,在殿里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门坎是不能踩的。
四、山门(山门殿)和金刚大力士
山门(山门殿):在中国,有名山处经常就有名寺,而寺庙的大门就叫山门。山门一般有三个门,称为“三解脱门”: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愿)门,寓意三解脱,意思就是入我佛门即得大解脱。一般把中间的那个门做成殿堂形式,叫做“山门殿”,殿内塑像一般是2个金刚大力士。
【三解脱门(来自百度):略称三脱门或三门。谓通往解脱之道的三种法门,即空、无相、无愿,此三者又称为三三昧。兹分释如下︰(1)空门︰谓观我所见,我见皆空,一切诸行不真实、不常、恒空。(2)无相门︰又作无想。谓观因空故,不起着于相。(3)无愿门︰又作无作或无欲。谓观无相故,于未来死生相续。】
金刚大力士:山门殿的金刚大力士类似门卫,是护法的武士。一般为站立、上半身赤裸、手拿金刚杵、表情愤怒。其中一个张嘴、一个闭嘴,所以又被传讹为哼哈二将军。
左钟右鼓:进入山门,在天王殿两侧布置的左钟楼、右鼓楼,就是两个小亭子,里面悬挂钟鼓。有的庙将左钟楼、右鼓楼布置在山门两侧。但不一定所有的庙都有钟鼓楼,估计只有大庙才有。
五、天王殿(弥勒殿)和弥勒佛
天王殿:进了山门,往里走,处于中轴线上的第一个主殿通常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的主供其实是弥勒菩萨,因此准确叫法是弥勒殿。天王殿陪侍弥勒菩萨的才是四大天王。
觉有三义和三觉圆满:佛家的觉、证称为“菩提”,“菩提”有三个层次,称为“觉有三义”:
三界:一切有情众生均处于三界之中,此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六道轮回:三界中的欲界分成六个等级,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不能超脱形体和欲望束缚的芸芸众生,就一直在这六道中打转,死后依其生前善行恶为而在来生投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低级别的神仙、菩萨也在六道之中,但处于六道的最高级别“天道”。(PS:比如猪八戒本来是神仙,犯了错也会投胎成猪)
天道之六层天:欲界六道中最高级别的“天道”又分为6个层次,称为6天。
三界之二十八天:欲界的天道分为6层次,称为6天,此外,色界、无色界又分为22个层次,合起来三界共有28天。高级别的神佛至少处于色界,已经跳出六道轮回,但只有成了佛才进入无色界。
弥勒菩萨:弥勒是释尊生前的亲闻弟子之一,他先于释尊去世。据说他的修为已经达到佛的层次,但因为肩负释尊交付的重任,要度尽天下苍生,并计划在遥远的未来还要投胎人世布道,所以他是释尊的指定接班人,是“未来佛”,但现今还是菩萨。传说他居住在欲界天道6天中的第4层,叫做“兜率天”。
天冠弥勒:早期(唐宋之前)天王殿(弥勒殿)内的弥勒塑像是戴帽子的弥勒菩萨像,称为“天冠弥勒”,这才是其本相。
大肚和尚弥勒佛:现代的天王殿(弥勒殿)内的弥勒塑像是大肚和尚弥勒,源自五代时期布袋和尚的种种传说。
无着菩萨和天亲菩萨:是弥勒菩萨像身旁通常塑造的陪侍菩萨,这两个人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理论造诣非常高,是瑜伽行派的创始人,发展了佛教理论“因明学”。
四大天王:天王殿(弥勒殿)内的弥勒塑像是主尊,陪侍的是四大天王塑像。这四大天王居住在欲界天道6天中的第1层,叫做“四天王天”,这“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处一个小一点的叫做犍陀罗的山上。四大天王分别是:
---多闻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早期塑像一只手持塔,一只手持戟。宋代后,多闻天王塑像手持混元珍珠伞;
---增长天王:塑像手持青光宝剑一柄;
---广目天王:塑像手持玉琵琶;
---持国天王:右手缠绕一只紫金龙,脚下踩花狐貂。
托塔天王李靖:多闻天王的早期塑像是一只手持塔,一只手持戟,旁边还有夫人和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就叫哪吒)等众多陪从,其地位在四大天王中最高。在唐朝,多闻天王还有单独供奉的。但宋代以后,庙里的多闻天王地位下降为与其它三个一样。由于受到民间传说、小说家演义的影响,冒出一个托塔天王李靖,多闻天王早期塑像的塔、戟、还有家眷都演义成了托塔天王李靖的了。而托塔天王李靖不属于佛家系统,他是玉皇大帝的将军。
韦驮天:韦驮菩萨塑像与弥勒隔一个板子背靠背,面朝大雄宝殿。青年武将形象,两种站立姿势:一种双手合十,宝杵横置手腕上;另一种是左手握杵,右手叉腰。韦驮天或韦驮菩萨是宋代以后源自波罗门教战神犍陀天、中国武将韦将军、封神演义故事等等混合演义出来的人物,佛经中并无依据。
三洲感应:传说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乃是寺庙僧众的守护神。因为他统管东南西三洲的护法事宜,所以号称“三洲感应”。
(PS:庙里的很多塑像并无严格佛学上的依据,只是迎合普通信众的口味而已。)
六、大雄宝殿及佛尊塑像
大殿主尊数量:一般有1、3、5、7尊,现在常见的是三尊。大殿单供一尊塑像时:一般是释迦牟尼佛,但也有单供阿弥陀佛的(净土宗)。
6.1、释迦牟尼佛塑像制式
释迦牟尼佛塑像制式:一般就是3种,结跏跌坐两种,站立一种,手上绝不持物件,如下示:
此外,还有:禅定相:结跏跌坐,双掌左下右上相叠,右手4指叠于左手4指之上,大拇指相对,表示进入禅定;涅槃像:涅槃是梵文音译,意译入灭、圆寂等。指除尽烦恼业报,进入不生不死、永久快乐安稳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像的造像形式为,侧身而卧,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自然,面带微笑。双脚伸直并拢,右手支颐,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体上,衣纹线条圆滑流畅。象征释迦牟尼80岁时,在末罗拘尸那城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下涅槃。
五佛顶:密宗的释迦牟尼佛像头顶现出的5尊佛像,分别叫做:金轮、白伞、光聚、高、胜五佛。
佛像台座:有安置于莲花座上的,也有安置于方形台座的(又叫须弥座)。大殿的主尊,通常佛像安置于莲花座,莲花座则以须弥座为其台基。
佛像背光:象征佛身上的光芒。头顶的为顶光,一般以圆形线条表达。身后的为背光,一般以身后描绘的放射性线条表示光线。(注意,只有佛和高级别的菩萨才有身光,一般的菩萨、罗汉、神仙之类只可有顶光,决不可有身光的。)
6.2、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塑像制式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音译,意译则为“无量寿佛”;据净土宗的说法,阿弥陀佛最为慈悲济世,专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信奉阿弥陀佛并且不断口念阿弥陀佛就会得到接引。
大千世界:佛教认为宇宙间有无数个世界,号称大千世界。其中,有无数个秽国、秽土,供世俗众生居住。也有无数个净土、佛国供无数佛居住。
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須摩提(音译)):属于在无数个净土、佛国中的一个,在这个佛国中,阿弥陀佛是众佛之首。
净土宗:汉化佛教的一个宗派,信奉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经》、《观无量寿经》。庐山的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发源地。
经变(经变画):将佛经内容用图像进行表现的大幅壁画。例如:阿弥陀净土变,是指表现《阿弥陀经》内容的壁画;观经变,是指表现《观无量寿经》内容的壁画。
阿弥陀佛塑像制式:分两种,一种是单手或双手托持金莲台的;另外一种手里不拿东西,做出双手交叉大拇指相对,另有两指翘起的“上生手印”,如下图中的1、2、3所示(也可能做出九品手印中的其它几种,但少见。)。其中,金莲台表示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座位,而“上生手印”则表示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时可以得到上品的座位。
九品莲台和九品手印:据净土宗的说法,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时,按照生前念佛修行功德的深浅,可以得到九个级别的位置。阿弥陀佛塑像的九品手印如下图,但常见的是上品手印。(四川大足石刻中塑9尊像,每像各出一个手印)
6.3、药师佛和药师殿:
药师佛的净土叫“东方净琉璃世界”或者“东方药师净土”。据《药师经》说药师佛有起死回生之力,发愿解除众生一切痛苦、病灾,信众广大,所以有的庙专门设有药师殿。药师殿除了主尊药师佛及其身边近侍日光、月光菩萨之外,还会塑造“药师十二神将”,据说这十二神将按照一天十二个时辰轮流值班,手上各持有不同的兵器。
6.4、大雄宝殿中主尊塑像及其陪侍塑像的组合方式:
1)释迦摩尼佛像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三尊:主尊+2弟子,2弟子即老迦叶、少阿难。
五尊:主尊+2弟子+2菩萨,2弟子即迦叶、阿难;2 菩萨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七尊:主尊+2弟子+2菩萨+2天王。
九尊:主尊+2弟子+2菩萨+2天王+2力士。
2)其它主尊的贴身陪侍塑像:
药师佛:身边近侍日光、月光菩萨;
阿弥陀佛:身边近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弥勒菩萨:身边近侍无着菩萨和天亲菩萨。
3)在主尊塑像佛坛的背后,通常有一个“海岛观音”塑像,也可能会有一个观音或文殊菩萨像。
4)大殿东西两侧,通常有十八罗汉像、二十诸天像。
5)有的净土宗的庙,大殿专供阿弥陀佛,此时会另外建一个主殿供七尊佛,其中包括释迦摩尼佛。
6)有的历史古老的庙,大殿里面可能供奉5尊主佛或七尊主佛,但都少见。
6.5、三佛同殿(大雄宝殿中供奉三尊佛为主尊,比较常见)
三佛同殿:在大雄宝殿中供奉三尊主尊佛像,此三尊像有多种组合方式。常见的如下:
1) 组合方式一,横三世佛:意思是处于三个不同佛国中的三尊佛,如下:
--释迦牟尼佛:位于正中,是“萨婆世界”的主佛。
--药师佛:位于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主佛。(手持宝塔或一个罐子之类)
--阿弥陀佛:位于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
2) 组合方式二,竖三世佛:意思是处于三个不同时段(过去/前世、现在/现世、未来/来世)中的三尊佛,如下:
--现在佛:位于正中,即释迦牟尼佛;
--过去佛:位于左侧,是燃灯古佛;
--未来佛:位于右侧,即弥勒佛。
3) 组合方式三,三身佛:意思是处于三个不同修为阶段时段的释迦牟尼佛,形象塑造都一样,就是手印不同。三身佛的说法出自天台宗。如下:
--法身佛(又名“比卢遮那佛”):位于正中,是体现佛法本身的释迦牟尼佛,类似于领袖的标准像;(密宗最崇敬“比卢遮那佛”)
--报身佛(又名“卢舍那佛”):位于左侧,是修得正果后的释迦牟尼佛,类似于博士毕业证上的像;(“比卢遮那”和“卢舍那”其实是同样一个梵文词的音译)
--应身佛(即释迦摩尼佛):位于右侧,是释迦牟尼佛为了度脱众生出苦海时需要现身的佛像,类似于工作证上的像。
4) 其它组合方式还有:释迦摩尼+阿弥陀佛+弥勒佛;释迦摩尼+药师佛+弥勒佛。
七、配殿
东配殿(伽蓝殿):大雄宝殿的东侧为伽蓝殿,此伽蓝特指历史上的“祇树给孤独园”,此殿专门供奉历史上最早护持佛法建立珈蓝的三位善士。其中供奉三位善士的塑像,中间为舍卫国王波斯匿王,左侧为舍卫国太子祗多,右侧是舍卫国孤独长者。此外,店内两侧环绕十八位迦蓝神,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也有在里面立一个小龛,内供关公的。
西配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的西侧祖师殿一般都是禅宗系统。正中供奉达摩禅师,左侧为六祖慧能(也有供马祖道一的),右侧为百丈禅师。
关帝殿:有的庙设有关帝殿供关帝,左右陪的是关平、周仓。也有在大殿两厢设立小龛供关帝和韦驮菩萨的。
法堂(讲堂):有的大寺庙在大殿之后有一个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专用于演说佛法的。其中又一个高台,上设座椅(法座),此殿内也供佛、菩萨像。很多普通的寺庙,一般就在大殿设法堂、临时的法座作为讲法场所。
八、菩萨
菩萨:梵文音译,意译则有:大圣、大士、觉有情等等,菩萨在佛教中仅次于佛一等的。汉文佛典中著名的菩萨有:弥勒、普贤、观世音(观音)、大势至、地藏等。
华严三圣:指释迦摩尼佛及其左右协侍菩萨文殊、普贤。
西方三圣:指阿弥陀佛及其左右协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
三大士:指观音、文殊、普贤三位。
四大菩萨:指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庙里经常有这四大菩萨的独立道场和殿堂。
文殊菩萨:全称为文殊师利,音译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据说是智慧第一,号称“大智文殊”。塑像特点:持宝剑、座莲花座、骑狮子。
普贤菩萨:音译三曼多勃陀萝;据说是德、行第一,他发愿要为佛教弘法工作。号称“大行普贤”。塑像特点:持如意、骑白象。
地藏菩萨:号称“大愿地藏”。塑像特点:打坐、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持锡杖。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佛咐嘱,在释迦佛入灭后到弥勒佛下生人间之前,在这段无佛世界里,六道众生都由他来教化。
观音菩萨:梵文音译,也有叫观自在、观世自在、光世音,略称观音。号称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据说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塑像特点:变化特变多,手的变化,例如:千手、持琉璃瓶、持柳叶树枝、持莲花、读经卷等等。
南无:读音为: nāmó ,是梵语namas音译,意思是致敬、赞美、赞颂。
九、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文(Arhat)音译。含有杀尽烦恼之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的意思。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即自觉者,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上座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佛教徒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罗汉果位:小乘佛教的说法,指个人修行可以达到的四个层级,最高一级就是阿罗汉果。(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有情皆可成佛,觉有三义,三觉圆满才是大圆满,因此自修罗汉果仅为第三等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度尽苍生)
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像。唐代《法住记》上说,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十、诸天
诸天:是护持佛法的高级别天神的统称,他们不属于出家人,其中,寺庙里塑造的护法金刚、四大天王、阎罗王、有的菩萨的左右胁持也属于诸天。
诸天塑像特点:在大殿的两侧,站立,身体前倾15度以示对佛的尊敬。
诸天的数目:正规的以及早期的,应该是二十个。后来有的寺庙又有二十四天、二十八天的,主要是把一些道教的神仙也囊括进去了。
十大明王:属于密宗系统,汉化寺庙少见,但日本寺庙保留较多。据说佛为了教化众生,遇到不听管教的,就会变化成十大明王的天神武将形象,大多数都是愤怒的样子。
十一、藏经与藏经阁
大结集:释尊在世时不立文字,当其涅盘后,各声闻弟子所闻不同,于是举行集会,有一人对众人背诵,其他人补充、鉴别,最后审定并记录下来。据说大结集共有四次,其中第一次在释尊去世那一年举行,最为重要。
三藏经:“经藏”、“律藏”、“论藏”,此三部分佛经合称三藏经,特指在第一次大结集中,由阿难负责背诵释尊所说的理论部分,记录下来后称为“经藏”;由优波离负责背诵释尊所说的戒律部分,记录下来后称为“律藏”;而记录下来的佛说精义部分,则称为“论藏”。
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但也泛指一切文种的佛经大丛书。
藏经阁:佛家寺庙里面收藏佛教经典之处,类似于图书馆。有两种类型:天宫藏和转轮藏(轮藏)。天宫藏较常见,建设制造简单,沿壁立柜放经书。转轮藏少见,制作成一个可以旋转的8面或6面大龛,每一面设置很多抽屉存放经书。
十二、塔
塔,源自南亚次大陆的一种覆钵形坟墓,后来被佛教徒沿袭下来作为收藏舍利的建筑。国内常见的塔有三种,如下:
佛塔:收藏佛舍利或佛经的;
墓塔:庙里面设立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的塔是本寺历来和尚的墓。又称塔院、塔林。
风水塔:有些地方,当地百姓为了祈求给本地带来某种好运而建的塔。
佛塔的几个主要部分:地宫,一个地穴,用来收藏舍利或珍宝。塔基,整个塔的基座。塔身,塔的主体,有实心的,也有空心的。塔剎,制作于塔顶的尖状物,有砖石砌的,也有用金属做的。
十三、佛教信徒的分类:出家五众、在家两众:
出家五众:
(1) 比丘(和尚、乞士):指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人。
(2) 比丘尼(尼姑(俗称)、乞士女):指受过“具足戒”的女僧人。
(3) 沙弥(勤策男):7至20岁,受过“十戒”的男出家人,算是候补僧人。
(4) 沙弥尼(勤策女):7至18岁,受过“十戒”的女出家人,算是候补僧人。
(5) 式叉摩那(学戒女):年满18岁,受过“十戒”的女出家人,必须有2年左右的候补期,此期间就叫式叉摩那(学戒女)。
在家两众:
(1) 优婆塞(信士、居士、近事男):指由庙里法师行受过三皈五戒的在家男信徒。
(2) 优婆夷(信女、女居士、近事女):指由庙里法师行受过三皈五戒的在家女信徒。
三坛受戒:出家人受戒分为三级三次:初坛,传十戒;二坛,传具足戒;三坛,传菩萨戒。受菩萨戒者在头顶用燃香烧十个疤,但这是元代传下来的陋习,在元代之前是没有的。
资料文献来源:
[1]《汉化佛教与佛寺》,白化文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第3版。
[2] 百度网络搜索。
资料的比重很大
要点,并且我已经略作修改,说明发帖缘由、资料来源。
感觉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自我吹嘘,韩愈曾经也写过有佛家自吹孔子是佛的徒弟。
佛教里面自我吹嘘的成分到底有多大?
比其它几个大教派强太多
在我的印象中,南传佛教,就是东南亚和我国中缅边界那些地方信奉的佛教是属于小乘佛教,以修罗汉果为目的。来源于原来的上部座教众。不知老兄第一张图片上的源流图从何而来?
关于佛教源流的框图是我归纳后画出来的,看了您的回帖后赶快回去翻书看了一下,汗:一开始看书不认真,框图确实有严重错误,现已做了修改并将原文附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