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史有感(条顿堡森林,马丁.路德,纳粹)(上) -- texasredneck

共:💬37 🌺27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凯撒的国内政敌太多了

过分张扬反而只会有副作用。

家园 这个嘛其实基督教本质也不是欧洲人自己文明的成果。

他们的文明内核是唯心的。咱们是朴素唯物所以在意血统服饰什么的。思维模式上有点不一样

家园 笑死了

德国没机会当罗马殖民地,那后来怎么死活不愿意当教皇奶牛呢。法国和英国倒是成功成了罗马殖民地,后来被野蛮人虐的不要不要的,罗马时代那点渣渣早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沐浴罗马光辉最深厚的意大利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表现让队友无言以对。

家园 马克思的老家特里尔就喜欢吹嘘自己罗马城市的身份
家园 那是德国人二战后历史阉割的结果!
家园 高卢战记一般认为是凯撒写的

凯撒还有一篇记述和庞培内战的《内战记》,里面的记述方式和《高卢战记》类似,一般认为是同一作者所作。在《内战记》里面也全是以第三人称记述。比如:“这些事情被报告给了凯撒,他向士兵们发表了讲话。”之类。

家园 坐等看下一篇。
家园 他故意那样做的,加强客观味道,应付那些说三道四的政敌们
家园 基督教的本质是中东的宗教,希伯来人和波斯的思想

日耳曼人的宗教是类似萨满教的东东,跟凯尔特人一个味道

家园 凯撒真正掌权后报告霸气十足

我到,我见,我胜。

家园 元老院自己作死

用暴力手段做掉了还想温和改革的格拉古兄弟,结果军人出身的马略苏拉一个比一个狠,豢养出来的军人刀把子不再认元老院权威,不听话的就掉脑袋,最终进化出凯撒屋大维这样的枭雄,元老院彻底成为被栓的狗了。

家园 与楼主交流

1)据说屋大维是双性恋,与阿格里帕的关系不一般。阿格里帕死得早,不然第二个皇帝很可能是他------不过他不亏,后来好几个皇帝是他的血脉。

2)屋大维治下,罗马帝国的综合国力可以说是极盛(经济发展还没到顶,但国民的精神面貌比较好),所以我认为当时罗马的军力(陆军野战部队总兵力大约35个军团,记不清了)达到了顶峰,所能地理扩张的程度也达到了极限。将来换一个弱主,罗马只能回缩防线。罗马军队高度专业化,政府对老兵抚恤的财政负担也很重,打掉3个军团后,能干如屋大维,也筹措不齐财力再重建。

3)整个中央岛(欧亚+北非)文明史,就是中原文化先进民族(西边是埃及-希腊-罗马这一系,东边就是华夏)饱受北患侵扰的历史。这种南北纠缠,谈不上谁好谁坏,激活了文明,注入了新血,是人类文明史的主要推动力(否则那两个主角早就“死于安乐”了)。所谓“天降大任于斯民,必送他一个蛮夷”,标配,别人还没这个待遇哩。但是东西这两支,由于民族秉性和文化差异,对扩张/边防/尚武等等大事的态度不大一样。

英国也算在罗马这一系的末尾,英国坐实环球帝国的位子前后,对俄罗斯没少花钱花精力去对抗,所以英国身为岛国,也是有北患的。印度就等于是英国的“江南鱼米之乡”,当年英国每年从印度榨取的财富超过中国甲午战争的赔款额,这个地方一旦给俄国占了,英国就完蛋了,所以“大博弈”玩得那么惨烈,从克里米亚打到开伯尔山口,再打到对马海峡(日俄战争)。

4)现代德国人,日本人和俄国人的悲剧,就是后来倒是发家了,但这个历史地位(中原文化先进民族)再也捞不到了,酸得不行。美国人呢,第一比较马大哈;第二自认是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的传承,心态比较平;第三在新大陆,对于旧大陆那种人人过关论资排辈的气氛,比较疏远。

5)您这样看条顿堡之战,一直到马丁-路德和纳粹,那就比较清楚了。法国西班牙作为天主教大国,是有优越感的,被教宗赐姓赵,算赵家的管家嘛。日耳曼人如马丁-路德等等,不配姓赵,当然不大肯交份子钱。种族优越感,每个有悠久历史的大族,都会有。但德国人搞成那样夸张,是有原因的。

6)具体到这场战役,瓦鲁斯当时的一个错误,是为了轻装前行,把掷石器都烧掉了。那个重装备,我在《罗马轶事》里介绍过,它在森林地区的杀伤力嘛,你看电影《角斗士》的头5分钟就知道了。小型掷石器用于野战,等于是迫击炮,能越过树顶攻击敌后续梯队,但它比较笨重,进入森林没有驰道,就不易移动。罗马人人种矮小,比高卢人/日耳曼人要矮一个头,所以罗马士兵的帽盔上有巨大的羽饰。罗马军团的战斗力来自于阵列和工程设备(石砲等)。进入森林,既无法列阵/立营寨,又没有石砲,单拼体能就吃亏了。日耳曼人打赢一仗就了不得了,其实罗马人并不那么怕他们。屋大维恸哭,估计也是谣传。仅仅35个正规军团(外加同数量的“伪军”),管理了200个民族一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会这么不堪?汉尼拔岂不是要呵呵了?

家园 早期的信仰其实大家都差不多

我们早期也有自然崇拜

家园 说到英国在印度所得,主要依赖鸦片贸易

这是一位历史学家的分享,马克思也提到过。等到英国失去了中国的鸦片贸易,仅过了20几年,就维持不下去,退出印度了。

家园 黄兄的资料不全啊

(一)

对印度殖民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的经济掠夺,在英帝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占有首要地位。仅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搜刮到的财富估计达10亿英镑,约1700万英镑/年。英国于1821年正式采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折合7.32238克纯金。

1871年5月10日“日圆”诞生,一英镑等于4.8666日圆。清帝国的库平银1两兑换1.5114日圆,海关银1两兑换1.5362日圆,我们简化算为1两银兑换1.52日圆。这样推算,1871年前后,清帝国的库平银3.2两兑换1英镑。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个汇率。在那个50年里,清白银与英镑的比价不是固定的:

年份 =============1865/1879/1885/ 1887/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每英磅折合库平银(两)==3.18/3.425 /3.59 /4.05 /6.21 /6.1161 /6.25 /6.11 /7.14

注:戚其章《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

当时,小说《简爱》里,简爱当一年家庭教师,年工资30英镑+食宿免费(也就是本人实际收到100多两纹银)

(二)

甲午战争后,在条约中清帝国向日本允诺赔款2.3亿两白银。随后在实际支付中备受刁难,最后总计支付2.8亿两左右。

比如,1895年10月4日,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份由日本单方面擅自拟定的所谓划定镑价的“公立文凭”,内中说“为便利两国办理起见……回溯西历本年六、七、八三个月按照伦敦市价折中核算,总而言之,库平银二万万两合英币三千二百九十万九百八十镑七希令七边士”。据此,中国“受亏两千万余两”。

那么,按1896年,6.25两白银折合1英镑算,中国向日本赔款约3900万---4480万英镑,肯定不足5000万英镑。就是说,甲午中国败得这么惨(也就是500年败一次吧),赔款也就是相当于印度殖民地向英国进贡的2年半“税金”(还是早期的额度)。英国大举掠夺次大陆地区,始于1760年代,终于1947年,整整190年,至少赔了80次甲午赔款。

公元1600年,印度莫卧儿帝国人口8800万,明帝国1.3亿。1800年,清帝国3.3亿,英帝国9100万(含印度人口)。1900年,清帝国4亿人,英帝国3.85亿(其中次大陆2.9亿)。就是说,当1800年英国从次大陆殖民地得到约2000万英镑/年的直接受益时,英国只据有不到6000万的印度人口。到了1900年前后,次大陆被殖民人口达到2.9亿,铁路成网,管制严密,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加倍索取,有些年份次大陆殖民地贡献给英国的“年金”超过中国的甲午赔款总额,是完全可能的------3亿苦力,每人头上拿走1/6个英镑,全年就是5000万镑了,女王的长期饭票啊,难怪是“王冠上最大一颗宝石”。这还没有计算英国商人在印度的超国民待遇,殖民地英国官僚的高工资等等无法计算的“孝敬”。

在经历1857年的印度土兵起义以后,从1870年至1900年的30年间,英国殖民当局推行重商政策,削弱印度经济,印度(从英联邦其他地区)进口猛增,与此同时印度出口极少,导致印度民族工业锐减,只有得益于全球产业革命的黄麻业是个例外。由于次大陆民族工业迅速下滑,其经济总额从1800年大约占全世界GDP总量的25%,减至20世纪初的10%。印度无法工业化的命运,当时就注定了------所以“阿琼”坦克造不好,要怪就怪英国佬。

英国人离开前,印度基本被抽干了。不单是每年的物产,土邦贵族们历经千年积累的财富,也大部被夺走。印度人的民族心理也被严重扭曲了------英国人抢劫也就算了,抢的次数太多,把人家抢成神经病就不厚道了。

然后,印度今天还很自豪这190年的屈辱;有中国人还羡慕得要死,嫌190年不过瘾,呼吁“被殖民300年”。

通宝推:黄河清,witten1,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