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移动医疗,医改及春雨医生 -- chuchong

共:💬134 🌺491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要家庭医生顶什么用

家庭医生是小病不用医,大病医不了。要来何用,发展家庭医生,还不如加强一下精神科心理医生的队伍建设和规范,现在心理医生要么是骗子要么就是混子,真有心理问题的得不到治疗是要出大事的,动不动就急性间歇性精神病发作,那个真是走在马路上谁碰到算谁倒霉啊。

家园 生活太无聊了?

智商太高了?很多人工作对他们不构成压力,每天就各种折腾细节,top2的脑子每天研究deal的也大有人在。让我想起当年上海阿姨们对所有的公交车组合一清二楚,随口就能告诉你要怎么转车能省5分钱。很多人回国后就不操心这些事了,人家会发现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干。当然中国内部也有差别,江南的民风似乎比西北要更加倾向于重视教育,而各个家族的微环境也会有不同。我家先生也是老陕,他家从小放养,他也不太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

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么老美是因为生活比较丰(mi)富(lan)并且智商低才被体制糊弄了?

家园 国家是有控制的

一个三甲医院一年上限医保份额是多少,所以看病做大手术,争取在上半年,那时预算宽裕。

到了下半年九十月,你用医保,医院也拿不到钱, 要到第二年才能拿到。所以下半年上海的三甲医院更愿意接非医保病人。如果你毛病不严重又急需手术,医院跟你说没有床位,应该果断说我自费, 你会发现神奇的床位马上就能调剂出来。

家园 生活压力小,就不会仔细琢磨

就像非洲人不会仔细琢磨怎么种地一样

家园 是的,只是上限医保份额会被不断突破

就像公务出差住宿补贴一样,上限定在哪儿是个挺难的事情。医院天然有骗保的冲动。

家园 目前O2O的形式可能还是难以让人接受

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家园 优秀的三甲医院是卖方市场

不赚医保的钱可以赚非医保的钱,而且更好赚,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观察到的三甲医院骗医保钱的事情很少, 基本可以忽略。

但家庭医生,二甲一下医院,民营医院, 不骗才怪。

家园 送花得宝运气好,今天就送本子,也希望好运气。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通宝推:易水,
家园 Finger crossed
家园 我说的是价格管制的经济现象

这方面的论文多了,比我描述的会复杂百倍。。。。

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给医生他想要的,但是使用新方法使得灰色的收入变得正常。

你说的这个,其实是要转折突破这个管制,一不小心,恐怕有违法之虞。。。

话说回来,我认为医疗系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的,只是目前管得太狠,手法太差。。。。。

家园 因为竞争啊

竞争太激烈了。

一点照顾不到就有可能被挤下去,于是不得不做好每一点,提升成功概率。

家园 嗯,看来路是走错了!
家园 续5--外科医生,医疗学术,病例大数据

啰哩啰嗦了半天,无非是想说明:唯有满足了医生的需求,移动互联网+医疗创业,才算是靠谱的。

不过医生的范围太广,我们先缩减一下范围,描述一下外科医生。

业内有言“内科靠回扣,外科靠手术”,大概是描述的医生灰色收入来源,对应的,也描述了内科医生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药品,而外科医生则主要是靠器械。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学术的层面表现为理论水平与临床经验。大凡医学毕业,理论水平实际都相差不大,决定一个外科医生医术水平的,更多的体现为其经验。而医生获得经验的方式,在当前的中国医生来说,普遍还是以本科室的帮传代为主,辅以医生的进修培训、临床交流。引用一段我与国内南方某省一家三甲医院某外科主任的聊天,该医院为所处省的第二大医院。

----------------------------

“一般遇到一些难治愈的XXX患者,这种时候多么,您会怎么处理”

“这种状况现在还算比较多……我们在国内算是个新的学科……遇到你提的状况……我一般会先用XXXX技术,不管三七二十一,顶上再说,先稳住病情。然后再去查论文,问朋友、问老师,等有了初步方案后再来处理……”

----------------------------

对于医生来说就是如此。遇到他们之前未曾处理的病例,他们会这样做。遇到之前处理过,但是经验不是很多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小心谨慎的循着既有的实践经验来做。一旦他开始使用某项操作或者方法,除非其他的方式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且这种看得见的优势重复了N次(N大于等于5),不然,他绝不会抛弃既有的方法。

很多器械厂商总是说:医生的既有习惯很难改变。原因即如此。那些仅仅是微创新的器械,往往很难打开市场,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医生获取临床经验,除了自身的临床操作,各种层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外,有一个很重要却被国内医生经常忽略的方法。我在与东部某省一家知名部队医院的一个主任医生聊天时,她提到自己获取本学科临床经验时的说法时这样说道

“我们一般先找国际临床指南。然后将国际临床指南中的要求,结合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整理为我们科室的诊疗流程。我们国内非常缺乏这种系统性的指南文献。学校教的多是理论,而医生的经验和感觉,往往是先由器械厂商宣导,医生实践后再形成。医生的水平永远在厂商之后……而我们则是紧跟国际潮流……我们科室从来是反馈给厂商你们应该如何如何,而不是他们来教育我们要如何操作……”

循着这种思路,我们来做一些基本性的假设。

假设针对某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输入信息是确定的、有限的,一旦该疾病的诊疗全过程能实现病例电子化,且对所有的医生是公开的(隐去患者的隐私信息),那么每进行完一次诊疗,就会有一次病例日志。这样的病例日志足够多时,当有新的病患出现时,我们就可以为其推送既往的诊疗日志,供其参考。

这样的参考,对于医生是非常有意义的。而这,其实也是一位河友所提到的一家美国做肿瘤诊疗的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病患日志,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类似的数据中,再针对某种诊疗方式,其治疗时间、治疗费用等也有相应的统计,那么这个数据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的预期都将有意义,并最终可与医保等结合。

这些技术实现都不难。

通宝推:陈王奋起,光头佬,盲人摸象,关中农民,
家园 这就是医疗的大数据了,确实对基层医生有很大的作用。

以俺自己的经验为例子,前一阵,俺岳母忽然眼睛重影的厉害,看什么东西都是一前一后两个象,几乎不敢走路,因为觉得深一脚浅一脚。但是单只眼睛没问题。去医院,脑CT,眼底检查等等,都没啥问题,结果医生说不出个所以然。岳母害怕公司内部的医院水平不行,去了西安第四医院,专门的眼科医院,结果看了检验结果,也说不出所以然。俺自己是药学院出身,从没有临床经验,基于自己的医学知识,单只眼睛没问题,那就不应该是眼底神经出问题,重影,应该是两只眼睛焦距不能协调导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岳母说,她跟几个大妈一起打扑克牌,玩了两个小时,觉得不舒服,然后回家谁了一会,起来就这样了。俺自己觉得应该是眼睛周围肌肉痉挛导致。然后上网查询,有一个北京,一个天津的病例,非常类似,都是诊断为眼肌麻痹。俺把这个告诉岳母,然后她跟医生沟通,后来医生才按照这个症状治疗,效果不明显,岳母很着急。俺让她去中医院针灸治疗,这个礼拜有很大的缓解,其实这个眼肌麻痹,不治疗,过两个月也会好。但是老人家着急,俺们就弄些招缓解一下。针灸对缓解肌肉劳损还是有效的。

你看,俺一个外行,利用网络上能搜集的信息,都可以诊断病例。如果国家出头建立医学临床诊断大数据库,肯定很有前途。咱们老祖宗的金匮要放之类的医学书籍不就是早期的数据库嘛。

家园 你讨论体系,现在在美国一些大型医院、医学中心已经有初步的

了,目前还主要支持科研,叫REDCap。

那个美国做肿瘤诊疗的创业公司应该没有前途,因为大部分投资会消耗在清理数据上,而创业的两个小伙子根本不懂医学数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