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如今的经济形势的想法 -- 本嘉明
难得写了千多字,手机码的,不小心搞没了,晕死。
大意是,从正面的角度看,这类企业没有本先生说的那么不堪。经济从来都不能离开政治独立存在,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单从经济来看,村村通工程够败家了吧,也没见几个人骂;京东方,当年骂的人多了,现在好象也没几个了;高铁,当年不骂不足以见世人,现在没几个敢骂了。
同样的,所谓县级央企,虽然本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的存在,能极大的解决当地的经济就业问题,大量培养和贮备人材和技术,培育出相应的市场资源。这就是最大的作用,其他的负面影响,反倒不是必然。
题外:倒是富士康这类企业,更象典型的僵尸企业。
以上是一个一线工人的想法,请各位指导。还有更多的想法,本来想写出来的,刚才误删了,懒,就先不写了。
1、一个成功晋级的县领导背后,都站着一两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史上最严‘纪律处分条例’与反腐风暴背面,我看到更多狠命捞钱、移民的领导---再不走就来不及啦!
2、财政借钱给企业完成耕地占用税--变相空转;领导帮企业督促上级四大行、本地商行、信用社、政府担保平台贷款;电费全用承兑无现金;国税稽查无权介入,信息办与评估中心通过系统数据锁定也扯淡;淘汰落后产能等国家补助近似于白拾;土地接近于无限供给--全厂人均土地占用面积大于一亩;全区域年度国税完成额不及一家企业招商引资额零头;产业集聚区十家企业五成以上看不到工人;曾经最大一家县级央企把农行拖个半死、现在最大一家县级央企从山东老家转一圈又回到本地---还是这里舒服;所谓人大政协常委这都是小玩意,有些无冕之王越过县级直接与省市领导对话;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能上市,骗贷公司却能挂上新三板骗股民;真正需要贷款发展的企业在2014后半年被金融系统‘还旧不贷新’一刀切死,真正在坑政府的企业却能得到领导鼎力相助---究竟是为政绩?形象?还是已经立项无法烂尾?只有领导们清楚。
3、啥?你说巡视组?就凭那几个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老爷?哼!
我没有听说过自上而下的反腐败能够治理腐败,我没有听说过不依靠群众的工作能够成功
我不相信现在的领导能够深入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真心操劳
我不相信现在的领导与党政作风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别人的事咱管不着
招呼好自己事才是正理
把控自身,小心为上!
做大规模融资-赖账,投机失败就跑路,是多数大企业共同模式
所谓“花不完的钱,还不清的债”
房地产是集大成者,而且政府方面控制和抽头,另外技术含量相对低,基本是官商的禁脔
因此对打击诈骗之类不积极
镇压讨薪也就这几年才被盯住不放
烦请您还是再写一次吧,就当预付稿费了。
我们坐而论道者,需要一线工作者的看法,越多越好。当然我也是一线工作者,不过没有你那么深入制造环节罢了。
我在后面已经补充了,我对“县央企”并没有完全否定。说这个得罪人,肯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叫“宝万之争”逼出来的。
“县央企”是有一点点正面意义,但它们获得了太多的照顾和荣誉(健康企业的心给搞得拔凉拔凉的),胆子又极大,不打一声招呼就敢拖着地方政府一块儿去死,而且官商勾结的手段极其出位。当年韩国的现代集团就是如此,黄光裕就是如此,最后还不是国家出来,用老百姓的税收来擦屁股?
确实,多数“县央企”规模都不大(当然“前海”另说),但数量太多,每个镇委书记/县委书记都有自己门下的徐明,积少成多,全国来看十分惊人。如果四处冒烟,国家根本救不过来。
关键在于,“县央企”不做产品(不沉下心做好产品),而是投领导所好,做规模,不择手段抢市场份额,抢别人做好的产品果实(如收购万科),有些(不止前海)醉心于用寿险资金冒险,还自以为得计。这批企业,它的本质是激进的,冲动的,胆大包天的,而且玩的是老百姓的钱(银行贷款)。总的说,“县央企”在新常态下,利少弊多,风险重重,你又很难扫荡它们。
单在我面对的一部分出口制造业而论,就是迟迟不能赶上台湾的产品品质(先不要说创新),而且基本上我已经不抱希望。
说明我今年还是有所进步滴嘛。自我鼓励一哈。
城投,我以前说过一点,现在更不敢多嘴了。
陈经的“官办经济”,很多自信满满的解释,我是不大赞同的,但他指出中国经济与国际上任何一国都巨大不同,这是对的。
这种“特异性”,一部分是正面的,一部分是负面的,但最大一部分(中间的灰色部分)是很难看出好坏的,“县央企”就是亦正亦邪。
但问题在于,西方经济学,根本不是针对中国经济的“特异性”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现在内阁拿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硬套中国国情。其中有些经济原理是普世的,确实也适用于中国;还有些至今还不适用,是西方理论的问题(比如过于简单化,过于推崇经济人的理性)还是中国太落伍(中国人的脑筋有毛病)?我们不知道。
但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不消除“县央企”现象,很多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就无法适用------牛奶是好东西,不能拿来浇玉米地。主席干革命,不是等莫斯科发展出适合中国的新理论,而是实事求是,根据中国革命的条件,自己“裁剪”马克思列宁的理论,裁下一片就试用,摸索,碰壁了就掉头,重新裁,这么奋斗几十年,到1949年好不容易裁成一件褂子,还一边袖子长一边袖子短(重政治轻经济),真的是好难。那时候,哪个哈佛教授跑来帮忙出主意写报告了?
消除“县央企”现象(就是“千里侯”“百里侯”逐级拥兵自重的现状),在近期根本是不可能的(宝能系不是跳得这么高,中央还真没有借口去关注它)。所以佐利克那个报告,最后很可能还是回到故纸堆里------周天子喜欢的东西,诸侯会喜欢吗?当然那些个鼎是例外。
政府还能勉强控制风险。再说本来就是彼此利用。
但成为全社会的“楷模”,蜂拥学习之,天下不乱才怪了。
整篇的大实话,还通俗易懂,接地气。
本先生是我到河里很快就关注的河友,行文总是有理有据。这次意外肯指导后进,很是惊喜。
我首先承认,《县级央企》一文中,所说的各种现象,是存在的。第二,我所认知的,仅限于工农企业,对三产,不了解。
先来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说不恰当,是因为它不是县的,也不是大型企业界,算一个小企业而已。我工作的第一个企业,是属于当地龙头地产企业的一个下属企业,集体。筹建于92年,投产于95年,08年搬迁,2015年4月卖出。年产销值约1-2个亿。当时投资约1亿多,主要生产塑料制品。在这个企业的设立,其中很明确的一点就是圈子地。整个生存过程中,企业本身一直处于盈亏平衡之间,请注意,是企业本身。它的作用:
1,解决了百多就业岗位,背后就是百多个家庭。
2,养活了一条小商业街,约二十多个店。
3,其他消费。4,当地税收。
5人才培养,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二十年间,人来人往,在该厂工作过的车间主任及以下的人中,不完全统计,走出去的(不是在本公司系统内调动的)而且从事本行业及相关工作的,在较大企业(自定义10亿/年)高管的,有4人,在一般企业(自定义1亿/年以上)及相当单位坐管理者的,不下二十个。成为企业主的,不下三十个,其中亿元以上1个,5千万级别,约10个。当年的一大批班长,工人,很多成为成为了行业内的骨干。
6,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出当地一个产业。很多跟风上的企业出来了。
回到县级央企。没有人傻瓜,没有人不把钱当钱。
一个企业,能不断扩大,过程绝不是扔钱下去那个简单。在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技术的换代和管理的提升,否则它也扩大不了----这个道理很显然的,估计不用多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一个劲扩张的企业,没有带来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是不客观的。(不扩张就死的,典型的应该是超市这个行业了吧?也没人说它不是;现在的各种烧钱企业,如各种XX+,才是真正的本业不赚钱靠股票等投资赚钱吧。)
第二,关于资金累积问题。会计学告诉我们,流地资金刚好为零,是资金利用率最高的。借债投资,这不就是股票发行的最基本原由吗?所以这一点也好象不能说它们不是,要说的话只能说现代企业制度是错误的。银行贷款,那家大型企业不要向外借款?只不过各种各样的模式罢了。所以这个好象也没什么不对。
第三,利润率问题。就是因为利润率低,才扩大规模呀,规模取胜,好象也是个常用的手段,好象也没什么不对。
第四,创新问题。一则,如果是发明一种新的东西或组合才叫创新的话,显然不可能每个企业都有创新能力。二则每个创业都按上面那个意义来创新的话,那么创新的意义就变得很小了,不能全人类共享,浪费了。三来,不是全新的才叫创新,改进和改良也算是吧?哪一家企业在发展中没有自已的三板斧?回到上面第一点,没点进步的企业,它根本不可能扩张。
第五,这类企业倒了怎么办?能有不死的企业?沉舟侧畔千帆过。谁都希望企业长青,但便如欧美日,一样有各种各样的名企倒了,难道它们也是央企?
至于其他的关于经营方式之类的,哪都一样。你不能看他和县长喝酒,说他不对,他和客户喝酒,就说这是正常的交流。按这道理,我们的总理,俄国的普京,都是乱搞的,因为他们也和人喝酒。
所以。本大提出的那几个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说句诛心的话,是和尚摸得阿Q摸不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至于所提出的出现各种与官员间的不正常现象,这个不是必然会产生腐败的,虽然基本上大概率的有类似现象。本大也承认存在“这类企业,就是“县级央企”,它是私企,没有红帽子,交税很老实,对当地社会的贡献大,跟领导的金钱关系也够清白,就算中央派下来黑面包公巡视,也没有任何理由为难人家。”,但为何会对“它就是县委书记的“央企”,呼之即来,得心应手,”不满?换个说法,这类行为不正说明企业关心社会,回报社会?如98年这边缺堤,关键时候,有企业直接开泥头车装上砂石冲下去堵口,直接沉船堵口,08年地震时有企业马上停工,各种设备无条件求征用,这种行为不值得表扬?无非本大潜意识中认定官商之间必然存在黑幕。
关于政协身分,一则我们是政治协商制度,而上屋建筑的基础是经济,所以只有搞经济,也就意味着涉足政治了,只是大小不同涉及层次不同,这个没什么好批评的。
所以,县级央企的运行模式不能说不正常,也不是罪过。如本大所言,县级央企不一定都是坏事。我们要关注的,只是官商勾结祸害百姓,官商勾结造福百姓,那倒真的是喜闻乐见了。
我是经过马列毛洗脑的那一代人。我始终觉得实事求事的,客观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才是认识解决实践问题的好办法。在这么些年粗浅的工作经验中,固然常有落后的经营管理致使企业受损的情况,也不乏引进,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受损的例也子。实际工作中,也是往往初看,深入调查,实际操作,三者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还是“把国外的先进理论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时俱进”。所以,搞实际工作的,必须纵横多走走,搞理论的,希望也如是。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不是说要按官员外号抓贪官,本地的副市长分管文教的女副市长,就为了能把老公级别从副校长变成正校长,硬生生从其他中学抽人筹钱搞出一所新重点中学,美其名曰为了教育整合,新中学就在新区内,然后门前是国道,天天泥头车不断,巡视组来了,举报信塞满了信箱,然后官老爷怎么来的就怎么回去,得到的答复就是“你反映的情况我们已经了解,请回去耐心等待处理结果。”然后一年都过去了,毛结果都没有啊。
巡视组的问题,忙总在豆瓣说过,都是在原本纪检单位里没人缘、没能力、牢骚多、没前途的人打发出来进巡视组,省了影响工作效率顺便满足他们的官瘾。
真靠他们办事,十事九砸。纪检里精兵强将不是混地方巡视组的干活,算算还有几只大老虎没被打死,怎么顾得拍小苍蝇。
几乎所有行业大中企业多数借新帐还旧利息,这样都撑不住了所以显现所谓危机
世界乌鸦一般黑
老兄真不知道还是装傻?
有小本与众河友打赏,俺就多说几句中原县企与县级财政:
1、改开初期转移国资国财的10%企业确实没有贷款,也山寨过不少成套设备,工人队伍稳定,税收稳增,对税务人员、政府官员上进跑官也能开明解囊所以各方关系融洽,对地方公益事业也不吝赐财故民意颇佳,除了五十岁以上老文革还念念不忘他们的原始积累,后生晚辈只剩下滔滔不绝之景仰。他们自己也清楚财源不正,故随时准备被收割,真的,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党‘看守这一摊’;
2、还有30%左右企业在兢兢业业,老板吃住在企业,病痛并享受着,把人情世故与市场客户看得很透,企业经营也肥肥实实,对得起员工、父老乡亲与政府,但是,您要跟他谈企业管理就像对驴谈钢琴;
以上50%左右县域企业共性:耐操抗风险能力强,都是‘实疙瘩户’---土财主。不知读书看报只知喝酒斗地主。可以说都是在拿命换钱。各种经管思想统统靠边站,因地制宜因管理对象层次随机应变土办法最管用,把十个忙总捆到一块来这些企业也徒呼奈何!哎?忙总咋又躺枪啦?不管啦,谁叫他名气大。
3、还有50%左右的县域企业纯粹是负能量,架势大派头足成天忙于立项、圈地、筹资、开业、破产---大把撒钱都是红人,官商黑白通吃,京城省城常客,泼皮胆大啥钱都敢花,钻过头不管屁股黑白手套都敢戴,过一天少三晌他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下面说县级财政:
1、为企业三通一平、两免三减半,地方政府也是拼啦!年年支出一倍大于收入已经濒临破产可还要大上市政设施;土地招拍挂多次流拍本地开发商已经怕啦,可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项目热火朝天,工程界死了一茬又站出一批好汉,财政集中核算把县直单位各项资金东挪西补,报账员花自己帐上的钱还得把好话说尽找领导协调把细腿跑折
啥?你说审计部门监督?你说上级财政督促?你说专项资金不敢挪用?
请问您是中国人吗?你确定你不是生活在真空?您确定衙门里的各位智商比你低手段比你差?这三十年的锻炼已经让官员们成精啦!
啥?你说城投平台取消啦?请问银行理财产品里都是啥?请问新城连片打包开发=企业招商+市政公用设施+拆迁地产---开发商就是二政府,你的明白?这是PPP中的VIP呀!
2、那位戴‘二饼’【眼镜】的看官,您有什么问题请讲?
咳、咳:“如此说来,唯有再来一次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方能扭转此等流弊乎”?
NONONO,打住吧,限于篇幅,我就不讲那些无法无天自由散漫天是老大他是老二的刁民啦!
我倒觉得全部都这么做。只不过有些人还没能做到。很多企业帐面上赚不到什么钱,那只是企业赚不到呀,和企业的人赚不到,完全不一样。人家是随时“有限责任”。